• 沒有找到結果。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成員間的共同努力以創造自己和組員的最大 學習成就為目標。研究者參考文獻的得知合作學習比競爭或個別學 習更可增進較高的學習成就,更正向的同儕人際關係以及更健康的 心理適應。然而相對於傳統式教學曾出現開放式教學、建構式教 學、探索式教學和合作式學習等等,這些教學法跟合作式學習有何 不同?我在這先做一個整理與說明。

開放式教學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其核心是完成教師和學生在 教學活動中角色的轉變:教師從知識的傳輸者變為指導者,學生從 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開放式教學中的開放議 題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結果開放,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結 果,要打破以問題為起點,以結論為終點的封閉式過程。;二是方 法開放,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三是思路開放,強 調學生解決問題時的不同思路。四是空間的開放,教室應向社會延 伸,向影視報刊等傳媒延伸,向電子網路延伸。

建構式教學強調,知識由兒童自我建構與思考而形成,知識並 非只由個人心智與感官即可獲得,他應該是個人與其經驗世界互動 後的主觀產物(杜佳真,1995)。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就認為,

知識乃學習者自行建構而來,這種直覺的想法或思考,仍須適當的

引導或統整,否則兒童將無法發現重要概念。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 觀認為學習產生於學生透過個人意義重整的過程,將新的知識與先 前的知識相融合。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情境中,應採取更為動態 和歷程導向的方式來看待學習者的特性,不可再視學生為靜態的特 質(林清山,1997)。

探索式的教學是指以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教師重在引導的教學 模式,其基本的含義是:注重創設全方位開放的教學情景和氛圍,

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式的學習。探索式教學 採用「發現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形成、規律 的發現、問題的解決等過程。

由以上說明內容,可以看出建構主義是一種教學理念,在教學 上著重學生原有認知架構。而合作學習藉由增進同儕互動的機會,

讓學生經由互相的交換與討論已增進學習成果。一位教學者可在建 構主義的教學理念指引下運用合作學習的策略或採開放式、探索式 等教學方式。廣義地說,開放式教學、建構式教學、探索式教學和 合作式學習都是針對傳統式教學所提出的不同教學型態,其背後代 表著不同的時代與不同的教育哲學觀。也可得知開放式教學、建構 式教學、探索式教學和合作式學習在實施的精神與原則上,也互有 重疊。現在課堂活動存在三種形式:競爭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和個 別式學習。競爭式對學生的成就活動會相互排斥,個別式是個人主 義的;故組內合作式學習,組間以競爭提高動機及興趣,研究者認 為將會達到最好的效果。

合作學習可以說是所有教學策略中研究成果最豐碩的一種教學 方式(Slavin, 1990)。然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針對小學階段。

Newmann 和 Thompson(1987)曾針對中學 7-12 年級所做的合作學習 與傳統教學的比較中,對 37 篇教學實驗作後設分析,發現其中的 25 篇合作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傳統式教學法。以實驗的科目來看,幾 乎每一種科目都可適用,其中尤以數學和語文科目所佔篇幅最多,

運用在社會科者較少。所使用的合作學習模式包括「學生成就小組 區分法」(Student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 ,簡稱 STAD)、「拼圖 法」(Jigsaw)、「團體探究法」(Group Investigation,簡稱 GI)、共同 學習法(Learning Together,簡稱 LT)、「小組遊戲競賽法」(Team-Games-Tournaments,簡稱 GTG)等,其中以 STDA 的研究最多,而 採用 Jigsaw 者比例最少。該研究進一步建議:未來研究應以社會科 為範圍,針對 Jigsaw 的實施效果進一步加以探究。基於此,本研究 嘗試於國民中學歷史科進行合作學習的教學實驗研究。

近年來,國內也有多位學者進行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在實驗 對象上涉及小學、國中、高中、高職、專科、大學以致於成人,亦 有運用在特殊教育的資優生、聽障生和智障生。但研究的對象仍以 小學階段較多。在科目方面包括了國語的閱讀理解、英語、數學、

社會、地科、音樂、體育、電腦、理化及生物。其中包括了質和量 的研究。另外也有改良式的合作學習,例如:「統整式合作學 習」、「指導式合作學習」、「建構式合作學習」、「問題引導式 電腦合作學習」、「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等。而有關合作學習 專書專文的部分,也有多位學者投入(林生傳,1998;黃政傑、林佩 璇,1996;張新仁,1993;楊坤堂,1994)。黃寶園(2002)統合分 析國內的 22 篇有關合作學習的研究報告,顯示合作學習對於「學習 成就」、「情意態度」、「學習成效」均有正向的影響,不過影響 的強度並不很高。在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中,最常被探討的主題是 合作學習對學業成就的影響(Slavin,1995)。其他對於學習動機、學習 態度、班級氣氛、同儕接納、社交技巧等皆有探討。

Duin(1984)的研究指出:至少有八百篇以上的研究證實,透過 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的學生,較以往單以競爭或個別學習方式 的學生在學習成就上有較好的表現。合作式學習中,小組討論、組 員互相幫助和小組績效競爭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因,然而合作學習 的精神是否會延續到下課後的學業幫忙,也是研究者甚感興趣的問 題之一。

當研究者決定要在歷史課中實施合作學習時,展開文獻探索發 現合作式學習的模式有許多種,各有其特色及適用情境,研究者參 考了各種合作學習模式的適用情境(表 2-2 及表 2-3)。在這些的分 類訊息下考慮國三學生升學的需要、歷史學科的特性、學生互動的 狀況、學習的環境、配合的措施、評量的方式、教師的準備度等因 素來做決定。在參考了這些麼多種合作式學習的模式後,研究者考 慮自己的教學風格以及在教學內容上,目標仍以學習成就為主,其 他合作的技能為輔後,決定採用 STAD 重視形成性評量的特點,每 一週進行一次小考,且以進步分數計算積分,做為個人與小組表揚 的依據。歷史課程除了理解的能力外,一般文法、標點及讀寫的基 本能力更是不可或缺,且因小組討論的需要,所以也需口語陳述事 實的基本能力;研究者又希望小組成員在課堂上的相互依賴可以延 續到課後。在成員間的交互作用上,兼顧合作與競爭,小組內的合 作與小組間的積分、搶答的競爭積分;分組上完全是以研究者根據 同學以往的歷史能力、性別及參考個人特殊狀況的異質性分組;在 評量上以個人及團體的結果表現為主;硬體配合的部分僅需原班之 普通教室,將桌椅就近排列為六張一組即可,教師必須充分準備教 材及學習單,在資料印刷及教媒的使用上,比傳統式教學高出很多 的預算。文獻中所提及的合作學習模式,在實施的流程中都允許做 一些調整(Elaine & Joy),基故於以上的考量,研究者採用了 STAD 的特色,再融入某些適用於本教學情境的合作學習技巧而成為此次 合作式學習實驗的模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