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生兒體重之影響因素

影響新生兒體型的因素眾多,本節將探討國內外文獻影響新生兒 體重的因素如:母親體重和孕期體重增加量、懷孕期血糖及飲食 GI、

GL、懷孕期間母親飲食營養狀況、懷孕週數、物質使用、活動量等。

一、 母親體重、身體質量指數和孕期體重增加量

孕婦的體重與母親和胎兒的健康有很大的關係,根據台北市聯合 醫院婦幼院區研究顯示:在 1988 年第一胎產婦的平均體重為 63.48 公 斤,至 1999 年平均體重達 67.23 公斤,十年間增加 3.75 公斤, BMI 界於理想值 19-24 之孕婦,在孕前為 62.07 %,生產時僅占 18.68 %。

孕婦懷孕期間體重平均增加 15.71 公斤。孕婦體重過度增加,常導致胎 兒過大而生產困難,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剖腹產併發症的增加(張 永生等,2006)。另外孕期體重增加是決定新生兒出生體重之重要因素 (梁家智等,2000)。孕婦在懷孕期間的體重增加是必要的,若在懷孕期 間體重增加過多,常造成產後無法恢復孕前之正常體重,一般認為孕 婦的體重增加應適度的控制。台灣目前建議孕期體重增加為 12-13.5 公 斤,美國則為 11.3-16 公斤。IOM (1990)依孕前不同 BMI (kg/m

2

) :

<19.8、19.8-26、26-29、>29,分別建議不同孕期體重增加量 (kg):

12.5-18、11.5-16、7-11.5、<7。

林綽娟和郭憲文(1993) 以中部某教學醫院產前門診懷孕 8 個月以 上之 315 名孕婦為研究對象,探討新生兒出生體重與頭圍及其影響因 素。結果發現影響新生兒出生體重及頭圍的變項包括:產婦年齡、孕 次、生產次數、子女數、懷孕週數、胎盤重量等。在多變項分析中,

胎盤重量、懷孕週數、孕期增加的體重、子女數與新生兒出生體重呈 正相關。胎盤重量、年齡、懷孕週數則與新生兒出生頭圍成正相關。

戴汝妤(2004)探討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個人研究中,低體重新生兒發生原 因。結果發現母親年齡在 20 歲以下者,生出低體重新生兒的機率最高;

懷孕期間體重增加少於 10 公斤的母親,生出低體重新生兒的機率是體 重增加 10-14 公斤者的 1.794 倍。過去曾生過低出生體重兒或早產兒 者,低體重的發生率皆較高。盧玉玫等(2006)探討花蓮地區產婦 BMI 與低出生體重嬰兒之危險性,選取於 2005 年 1 至 11 月間,在慈濟及 門諾醫院生產低體重兒的產婦共 80 位為病例組,對照組為 160 位正常 體重兒。多因子分析結果發現,母親孕前 BMI<19.6 kg/m

2

者,相較於 BMI 介於 19.6-22.3 kg/m

2

,生下低體重嬰兒危險性顯著高出 2.20-2.34 倍;而生產前 BMI 小於 25.6 kg/m

2

者,相較於 BMI 介於 25.6-28.1 kg/m

2

,生下低體重嬰兒之危險性顯著高出 3.28 倍,因此懷孕前及生產 前之 BMI,皆與低出生體重嬰兒有相關性。

侯朝暉等(2007)研究 280 例健康之孕婦,平均年齡 21-40 歲,新生 兒出生體重在 2400 至 5350 公克,探討懷孕期間 BMI 變化與新生兒出 生體重之關係。結果發現,在妊娠各時期的 BMI,與新生兒出生體重 相關,尤其在妊娠第 28、34 及 40 週,關係最為密切。李靜然等(2007) 研究北京市產婦資料共 1178 位,平均年齡 27.47±2.85,依孕前 BMI 分 為低(≦19 kg/m

2

)、正常(18.9-24.9 kg/m

2

)和肥胖(≧25 kg/m

2

)共三組,另 外依孕期體重增加量分三組:≧14.9 kg、8.9~14.9 kg、≦9 kg。結果發 現,孕前體重愈重,產下巨嬰(Marcrosomia)的機率愈高,而孕期體重 增加量亦與嬰兒出生體重呈正相關。李小清和朱小寶(2007)研究 145 例 肥胖婦女之妊娠結果,其肥胖的診斷標準為 BMI≧30.0 kg/m

2

,產婦平 均年齡為 26.2±2.1 歲,BMI 平均為 34.2±2.7 kg/m

2

。研究結果發現,肥

胖孕婦較易有妊娠高血壓及高血糖,對新生兒的影響上,容易發生早 產兒、巨嬰症及妊娠低出生體重之情形。張洪芹等(2007)研究 126 例孕 婦,孕期體重增加過度(≧15 kg)且孕前為肥胖(BMI≧25 kg/m

2

)為觀察 組,與對照組 360 位體重正常作比較,研究妊娠的併發症及分娩結果 的關係。結果發現,觀察組之胎兒出生體重、產出巨嬰及死胎的比例 皆較對照組高。蔣善芳等(2005)針對懷雙胞胎之孕婦 106 例,探討其孕 前 BMI、孕期體重增加量和新生兒出生體重間的關係。將孕前 BMI 分 為低(<18 kg/m

2

)、正常(18-23 kg/m

2

)和高(>23 kg/m

2

)三組,結果發現孕 前 BMI 為正常者,孕期體重增量最多(20.16±4.54 kg)。新生兒出生體重 與懷孕前 BMI 有關。

Naeye (1979)追蹤費城 1959 到 1966 年間,12 所州立醫院的 53,518 名孕婦,探討母親體重增加量與新生兒出生結果的關係。結果發現,

將母親依懷孕前體重分為過重、理想及過輕三組,在懷孕期間體重分 別增加 16 磅(7.23 公斤)、20 磅(9.08 公斤)、30 磅(13.62 公斤),在胎 兒或新生兒的死亡率最低。懷孕期間體重增加量若較理想數值高或低 者,皆會增加胎兒或新生兒出生前後的死亡率。Muslimatun 等人(2002) 招募印尼某社區的 366 位懷孕 16-20 週的孕婦參與探討新生兒身長和體 重決定因素的研究。研究結果指出,懷孕週數、母親懷孕第二期時的 體重和嬰兒的性別是預測新生兒身長和體重的主要因素。Ricart 等人 (2005)研究西班牙全國性衛生調查的婦女資料,共 9270 位,平均年齡 29.2±5.3 歲,孕前 BMI: 24.0±4.3 kg/m

2

,將 BMI 分為四組: <21.5 kg/m

2

、 21.5-23.6 kg/m

2

、23.7-26.1 kg/m

2

、>26.1 kg/m

2

,欲探討 BMI 或血糖對 懷孕結果之分析。結果發現,孕前 BMI 與葡萄糖不耐程度皆可預測懷 孕相關結果,而孕前 BMI 較葡萄糖不耐程度的影響更大,尤其在預測 巨嬰症、懷孕誘發高血壓、剖婦產及妊娠高出生體重嬰兒。Yekta 等學

者(2006)招募 270 位伊朗 270 位懷孕 8 週之孕婦,探討懷孕前 BMI 及 孕期體重增加量對懷孕結果之影響。結果發現剖腹產比例在孕前 BMI>29 kg/m

2

最高,在孕前 BMI<19.8 kg/m

2

及孕期體重異常增加則與 發生 LBW(<2500 g)相關。

二、 懷孕期血糖及飲食昇糖指數、昇糖負荷

血糖本身易受到飲食中昇糖指數所影響,若孕婦在懷孕期間血糖 過高,或曾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可能因為體內血糖升高,通過胎 盤進入胎兒體內,使胎兒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刺激胎兒胰臟β細胞 增生,產生大量的胰島素,促進蛋白質和脂肪的合成,使胎兒全身脂 肪聚集,故生出巨嬰及 LGA 可能性較高(Scholl et al., 2001);此外新生 兒新生異常、妊娠毒血症及剖腹產都會增高(Tallarigo et al., 1986)。巨 嬰症的嬰兒,因為體重過重,容易罹患呼吸窘迫症候群、血糖過低症、

血中鈣濃度太低、過高膽色素等併發症(李建南,2002),而在未來的生 長發育上,易形成學齡期至青春期的肥胖(閆淑娟、盧秀英,1999),尤 其是青春期肥胖(Gillman et al., 2003)。在婦女懷孕的過程中,約有 2~5

%的孕婦會發生醣類代謝異常相關疾病如葡萄糖耐量受損(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及妊娠糖尿病;懷孕過中的醣類代謝異常會對孕 婦及胎兒產生負面影響(Sermer et al., 1995)。

Raychaudhuri & Maresh (2000)針對 76 名 Type 1 DM 產婦,探討懷 孕期間血糖與胎兒生長之相關性。其中包含 34 位 LGA 及 42 位 AGA 新生兒,比較懷孕期間的生長增加(growth acceleration)情形與孕婦血 糖控制的關係。生長增加是以超音波測量法,測量不同懷孕週數之胎 兒腹圍作比較。結果發現,在第 20 及 24 週,LGA 胎兒之腹圍顯著大

於 AGA 組,且 LGA 組之生長增加情形持續至 34 週。LGA 組孕婦本 身於 18 和 24 週所測得之血糖濃度,顯著大於 AGA 組,在 28 週後則 無太大之差異。因胎兒生長增加主要發生自 20 週開始,因此作者認 為,若於懷孕前一、二期,做好嚴格的血糖監控,較能降低生下 LGA 之危險性。Paradisi 等人(2002)研究 23 位產婦具醣類代謝異常疾病(10 位 IGT 及 13 位 GDM),與 15 位健康之產婦比較,結果發現 GDM 的 產婦 BMI 顯著高於控制組,而 IGT 的產婦在孕前 BMI 和孕期體重增 加量明顯高於控制組。IGT 及 GDM 的懷孕週數皆小於控制組,在新 生兒出生體重上,GDM 大於控制組 11 %。依據出生體重百分位來看,

IGT 與 GDM 組也都大於控制組。

Ouzilleau 等人(2003)研究中,300 位產婦在懷孕的第 24 至 28 週所 做之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血糖值偏 高,再進一步檢測禁食血糖值後,數值仍是偏高,再與同時期另外 300 位 OGTT 數值偏高但進一步檢測之禁食血糖值為正常之孕婦作比 較,以多元回歸分析發現,無論是 OGTT 或是禁食血糖值的檢測,對 於新生兒體重的預測力都不是很好,但禁食血糖檢測之預測力較 OGTT 為高。推斷可能是其他因素例如母親懷孕前體重、孕期體重增 加量等,比母親懷孕血糖濃度對於新生兒出生體重的影響更為相關。

Combs 等學者(1992)研究發現,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母親產下巨嬰的 機率與禁食血糖無關,而是與餐後的血糖值有關。若能將餐後一小時 血糖控制在 130 mg/dl,可降低發生巨嬰症的機率。Scholl 等學者(2004) 探討懷孕期間飲食 GI 與胎兒之關係,以 3 天 24 小時回憶法評估 1082 位孕婦飲食 GI,將飲食 GI 值分為五組(<71、71-76、77-80、81-85 和

>85)。結果發現,飲食 GI 與孕期血糖呈正相關。孕婦飲食 GI 較低會

影響新生兒體重,在校正懷孕週數後,飲食 GI 最低組新生兒體重會減 輕約 105 公克;再校正年齡、BMI、吸菸等因子後,飲食 GI 最低的孕 婦,其新生兒體重會減輕約 116 公克。此外,飲食低 GI 孕婦發生 SGA 的可能性約是高 GI 組的 2 倍。Moses 等學者(2006)探討懷孕期間低 GI 飲食對臨床結果之研究,將 70 位懷孕 12-16 週之孕婦分為低 GI 及高 GI 二組,並由營養師在懷孕期間拜訪五次,收集 3 天飲食紀錄、飲食 歷史及 24 小時回憶資料,並進行營養教育指導。結果共 62 位婦女完 成實驗,在低 GI 組與高 GI 組之飲食 GI 有顯著差異(p<0.001)。高 GI 組孕婦的新生兒出生體重、出生百分位、重量指數(ponderal index, PI) 皆高於低 GI 組,此外發生 LGA 的機率也較高(p=0.001)。

三、 懷孕期間母親飲食營養攝取狀況

本研究室陳姮霏(2004)以在 2002 年 10 月至 11 月中,長期追蹤台 北市立婦幼醫院產科門診做產檢的 151 位懷孕 20 週之內孕婦為研究對 象,以問卷訪視探討其社經教育背景與懷孕期的飲食狀況對新生兒體 型(身長、體重、頭圍、胸圍)的影響。結果發現,男嬰平均出生體重為 3,294 公克,女嬰為 3,054 公克。而懷孕週數、母親未懷孕時 BMI 值、

孕期體重增加量與新生兒體型呈正相關;母親攝取維生素 A、維生素 C、葉酸、鉀、膳食纖維則與新生兒出生身長與體重呈負相關。

本研究室許祐寧(2005)在 2002 年 10 至 11 月及 2003 年 12 月至 93

本研究室許祐寧(2005)在 2002 年 10 至 11 月及 2003 年 12 月至 9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