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因與發展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因與發展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因與發展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因與發展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因與發展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因與發展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因與發展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因與發展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發展背景發展背景發展背景發展背景

一、各國經驗的啟發

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於1951年設立研究園區,其後造成舊金山灣南部的矽谷 高科技產業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區域產業發展案例(孔憲法、黃文星,1999)。

隨著國際互動與競爭日益激烈,科技發展對一個國家的經濟衝擊遠較過去任 何一個時期更為重要且顯著,先進國家基於本身既有的科技水準、產業結構與社 會經濟條件,發展出許多科技與產業結合的方式,其中明顯具有促進產業升級與 區域發展功能的,為各種型態科技園區的設立。科技園區設置的主要目的在提升 國家科技發展,增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促進經濟繁榮。除了這些國家整體經 濟發展的目標外,科技園區的發展對教育、都市及區域發展與提升生活品質等方 面亦具有其影響 (施鴻志、解鴻年,1993) 。

然而,施鴻志與孔憲法(1995)針對世界各國科技園區的發展型態,歸納出 七種主要的科技園區如下:

1.以大學為推動主體、透過提供校產與優美的校園環境、研究人員與研究,

達到大學與產業間研究發展上的互動目地的研究園區(research park);

2.增加生產功能及相關輔導服務功能、較研究園區更多元化的科學園區 (science park);

3.擁有完備的基盤設施、構成健全環境支援系統,以研究及製造為主的高科 技工業複合體的技術園區(technology park);

4.以培育創業公司的研究開發與市場競爭力為目標的實業培育區(business incubator);

5.由美國發展而來,以通信衛星、通信中心與綠地包圍的低廉辦公室為基本 設施的電傳埠或資訊港(Teleport);

6.1980 年代初期由日本發展出來,結合產、官、學功能,由數個使用分區 有機結合而成綜合體的科技園市(Technopolis);

7.由澳洲與日本政府合作,在「未來國際都市」構想下,以技術、環境、人 為三大基本原素所構成的多功能核心區(Multifunction Polis:M.F.P.)。

由於各國在 1970 年代開始紛紛設立科技園區,並且產生了龐大的經濟效 益,成功帶動區域性的發展,而我國設置類似園區的發展,可追溯自 1969 年與 1973 年,以研究機能為主的中科院與工研院,時至 1970 年代後期,政府乃為因 應新台幣大幅升值、工資持續上漲及勞力密集產業產品之出口競爭力削弱等問 題,轉向積極獎勵企業發展技術密集高、產業關連性高、附加價值高、能源密集 度低的產業。因此,於 1980 年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其為兼具研發與量產,

且以技術能量累積為主的園區,為我國高科技發展開啟了新的契機(劉一萍、林 雪瑜,2007)。

因此,成立至今已經有二十餘年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不僅是孕育台灣高科 技產業的基地,更是台灣發展高科技產業成功的典範,新竹科技聚工業製造大 國,而通訊和光電產業亦在快速成長中。新竹科技聚落群聚的形成,政府扮演了 關鍵的促動角色,在政府全力扶植下面設置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接受政府大量 資源挹注並且租稅優惠,並由工研院扮演技術支援與移轉的重要角色,推動整理 科技產業群聚的形成,而海外歸國學人等技術人員則扮演創業創新的催化角色,

並媒合創投業投資創新公司,再加便捷的交通網絡、清華與交通大學等學校提供 優質的人力資源,由於多股力量與要素的凝聚,促成新竹科技聚落的繁榮景象,

進而帶動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許瓊文,2007)。

二、地理位置與硬體建設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位於新竹市東南隅,地跨新竹縣、市,北距台北八十公里,

南距台中一百公里,地處台灣北部與中部之邊緣地帶。整個園區之規劃北以光復

路、中興路為界,東至新竹縣竹東鎮二重埔,南臨新竹縣寶山鄉丘陵線及客雅溪 為界,西止十八尖山西側,地處中山高速公路兩側及關東橋以南(新竹市與新竹 縣竹東鎮接壤處)之地塹。整個園區規劃呈東西狹長之不規則多邊形,目前園區 已開發土地約625 公頃。

民國65年05月26日政府政策決定設置科學園區,由經濟部、教育部及國科會 協力籌設,於民國66年03月成立科學工業園區籌建執行小組,確定國內首座園區 之新竹位址後,開始辦理園區第一期開發區之土地徵收。民國69年09月01日科學 工業園區管理局正式成立,同年12月15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開幕,該局依計畫繼 續辦理土地徵收,並展開公共設施規劃設計及開發工作,高科技廠商陸續入區設 廠營運,第一期開發面積約357 公頃,闢建員工住宅、實驗中學、大型公園、綠 地等公共設施;第二期開發面積約78 公頃,於民國74年完成土地取得,並進行 開發工作;第三期原計畫開發面積約530 公頃,但在徵收過程中因新竹縣部分地 主坑爭,僅徵收新竹市轄區範圍約200公頃土地進行開發,民國86年及91年另變 更坪埔營區及篤行營區土地納入三期開發區,作為發展高科技產業及污水處理廠 用地。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土地之開發採分期分區發展,主要規劃為工業區、住宅 區、學校與公用設施區、農業區、保護區及公園綠帶區等。園區的開發規劃強調 社區化、公園化,因此,園區管理局將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建置成為一個自給自足 的小型社區,主要規劃為工業區、住宅區以及休閒娛樂區。工業區內除規劃有政 府興建的標準廠房、廠商自資的自建廠房外,銀行、郵局、診所、儲運、報關等 事業機構也都位於工業區內。住宅區則建有各式住宅,加上包含運動休閒設施及 餐廳、書店、人工湖、購物中心在內的休閒娛樂區,提供園區從業人員一個良好 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空間。

事實上,當時園區地點的選擇,最先擇定於桃園,亦即現在機場的用地,經 評估後認為地點雖佳,距離台北頗近,但面積只有十幾公頃,發展將受限。而附

近環境又無科技發展的機構,雖有中山科學院,但研發內容多屬軍事產品,與科 技產業民生化目標相差懸殊,再加上桃園距離臺北市太近,將造成台北市人口極 大膨脹壓力。於是擁有清大、交大、食品研究所、工研院等強大研究機構的新竹,

就以「替選方案」的身份雀屏中選,初期訂名為「科學工業實驗園區」,並由國 科會展開徵收土地工作。第一期在土地徵收過程中,因當時當地徐姓與胡姓兩大 家族的極力反對徵收,幾經波折,最後第一期五百甲的土地由新竹縣警察局協調 下完成。最後於民國69 年12 月,國科會於新竹正式成立科學園區,並成立主管 單位管理局,主要職責提供園區廠商整體服務和園區維護工作。園區經歷年發展 已形成六大產業,分別是積體電路、電腦及週邊產業、通訊、光電、精密機械和 生物技術。時至民國90 年,在園區內創立設置公司數達312 家,提升台灣整體 科技研發水準,對全國地方產業技術水準提供最佳示範效果。

三、新竹科學園區開發背景

1970年代台灣加工區的成長逐漸碰到成本上揚的瓶頸,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 國先生接受國科會主委徐賢修的建議,由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推動創設現代化 科技工業的「科學工業園區」,為全面帶動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之高科技工業提 供成長的基地。當初政府憑恃著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遠見與膽識,在園區提供了優 惠租稅、硬體設施建構完善、廠房租用便利、興建宿舍、建立雙語學校等優厚的 條件,不但鼓勵許多優秀的本土人才在此設立公司,更吸引無數海外學人回國創 業,在園區生根、茁壯。這些海內外人才共同攜手合作,在技術、智慧、資金的 交互激盪下,直接帶動國內產業升級,為往後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奠定深厚的模 範基礎。

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人才,園區成立21 年來,不僅積極引進高科 技廠商的設置,而且擁有逐年成長的高素質人力。園區已是全台灣博、碩士密度 最高的地區,而密集的人才及科技智慧,也使得新科技概念的誕生、資源的結盟

運用更加有效率。一如美國史丹福、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所孕育出來鼎盛的研究 風氣,對矽谷的深遠影響,鄰近園區的清大、交大及工研院,分別在科學、工程、

應用技術的發展推廣,以及人才的培育、技術的支援等方面,注入了頂尖學術智 慧的活力,成為園區向前邁進主要的動力來源之一。

在民國87年林明漢對國科會科技行政研究發展報告中提及前工研院企劃處 長羅連賢表示;一個優良的園區,需要有好的學術、研究機構來配合,以做為產 業發展的後盾,而園區則正好符合這樣的優越地理、人文條件。

園區最大的特色,在於具有創新的能力。尤其園區係以資訊、電子、光電等 產業為主,產品的生命週期短、風險大,有些公司不免上下起伏、經歷險阻。所 幸廠商所擁有堅毅的特質,讓大多數的公司能夠屹立不搖,在逆境中成長,或是 倒了又站起來。而讓整個園區能夠在科技公司起起落落的過程中維持繁榮、創業 精神不墜的另一個主因,是創業投資資金在後期不斷的投入所致。園區設立大約 13 年後,才突破1 千億新台幣的營業額,但是突破第二個1千億,卻只花了2 年 的時間,而更驚人的是突破第3個1千億,只用了1年的時間。至民國90 年營業額 為662,532百萬元。資金的快速投入,使得創意不因失敗而停止,更以指數般的 累積更多的財富。

園區能招來許許多多海外人士投資,其最大魅力在於管理局「單一窗口」的 設置。有了這個窗口,對於長期駐居海外的創業家,或是一句中文都不會的外國 人來說,所有的事情都能在管理局中辦妥,省卻了耗時、費力又繁冗的申請流程。

何以將園址選在新竹,對此已故我國科技之父李國鼎先生提及,當年到舊金山史 丹福大學附近訪察,跟譽為矽谷之父的杜曼博士(Terman)一席對談後,深深體 會到學術研發、科技應用、及人才投入,對於高科技工業的重要性。在舊金山遇 到相當多由交大、清大畢業的優秀人才,而專以科技運用研究為主的工研院又在 不遠處,因此新竹就成了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