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書法中的哲學思想

觀。東漢時期可說是將陰陽哲學思想導入書法並趨向藝術化的起始。

陰陽單從字面上解釋是指日光的陰、射和向、背,日射為陽,日蔽為陰,

經過衍生,成為哲學中所傳達的特定概念,代表相互對立又相互關連的相對屬 性。受其概念影響的書法藝術,不管是用筆、用墨、結體亦是章法皆依此核心思 想為依歸。從用筆而言,外放為陽,內斂為陰,直為陽,曲為陰,方為陽,圓為 陰,粗壯為陽,纖細為陰,迅捷為陽,遲澀為陰;就用墨而言,乾為陽,濕為陰,

淡為陽,濃為陰;就結體而言,倚側為陽、平靜為陰;以章法布白來說,黑線條 為陽,白空間為陰,實為陽,虛為陰。書法藝術的美,是兩種對立的美互相交融 而成統一的美。陰陽思想真可說是無時無刻貫乎於書法之中,缺少了陰陽觀念書 法就無法成就這種哲學美。

第四節 書法的空間意識

空間,是指「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及高度表現出來」。 相對於時間,由「過去、現在、將來所構成的連續不斷的系統」,空間指的是四 方上下。(李蕭錕,2005),而空間,在書法作品中意指筆墨未涉之處。書法藝術,

以線條造型為其特點外,空間的呈現為另一顯著的特色。西方繪畫如有空間,往 往是畫家筆下的餘留,中國繪畫、書法的空間則是繪畫的組成要素。沒有空間,

便無書法;沒有空間,便無意在不言中之美。空間與文字是在書寫時同一時刻產 生,但影響空間無之美卻是具成熟審美觀之後的產物。西方多將空間視為無限且 能容納具體物質,如此一來,西方的空間是因具體物質而存在,以實為主,虛為 賓。而中國傳統的空間概念人與空間統合起來,即所謂天人合一、虛實相生。

鍾繇《論筆法》云:「筆跡者,界也。」以毛筆書寫在紙上的痕跡是一種界 線,用以界定出一種空間形式,漢字線條結字的特點,決定了書法藝術的空間特 性,書法的空間藉由書寫的墨跡和虛白兩部分形塑而成,即「實」與「虛」兩各 截然不同的空間組合而成。

書法的空間是由線條在時間內流動的結果。線條在紙面上分割造成黑白的 空間關係,更由於漢字的筆順,致使下筆具有順序性和不可逆性,空間只能一次 性地依照時間先後而生成。線條的流動時間來體驗其黑白相生的空間之美,即空 間的結果呈現在時間的流動中。

書法在創作與欣賞時,目光是游於紙面上空白的地方。線條在畫面上隨勢 產生,視點也隨勢不斷地移動。所以書法的空間一直流動不定,而空間的流動又 可體現出律動、節奏。西方運用透視法營造出來的是靜態的空間,書法則是運用 流動的視點建構出具節奏感的空間。此空間向彼空間流洩,形成持續流動的動態 空間。

第參章 書法布白的形式分析

第一節 書法布白的組成與幅式 一、書法布白的組成

布白的組構可說是由筆法進而結體,最後形成行間布白。筆法是指一點一 畫的技法;結體是指單一字的構形;布白則又稱為章法,是指行與行、字與字連 綴的佈局。元代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中曾述:「書法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 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明張紳《書法通釋》云:「古人寫字正 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故云:‘一點成一字之規;

一字乃終篇之主’”。」其中以筆法為先,用筆點畫而構築其字體,繼而分行布 白,便是說明筆法、結體與布白三者的關係。清蔣和《書法正宗》中提及:「布 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字中布白指結體,逐字與行 間布白乃是結體的擴大,結體的基本原理和原則同樣也適用於逐字與行間布白。

筆法、結體與布白的編排方式息息相關。在此先對筆法、結體做出簡短的介紹說 明,對筆法與結體有初步的了解之後,則更能深入了解布白的組成與編排形式原 理。

(一)筆法

筆法,包含執筆法和用筆法。執筆法歷經各朝書家的實踐、探索,因所書 字形的大小、書體不同,需用不同的執筆方式,並無特定單一規則。執筆法式眾 多,其中論述最多的屬“單鈎”、“雙鈎”、“五字執筆法”三種。“單鈎”以 拇指與食指執筆,唯食指在筆管外鈎向拇指;中指雖鈎向無名指,但有抵著筆管 的作用。“雙鈎”即拇指向外拓,食指、中指同在筆管外向內鈎,無名指、小指 屈而虛懸,不著筆管。“五字執筆法”為唐代陸希所傳,即“擫壓勾格抵”五字 說明五個指頭在執筆時所司之職。“雙鈎”、“五字執筆法”是由“單鈎”演化 轉變而來。唐代以前多用“單鈎”,因為當時多席地而坐,俯於几案寫字,使用

“單鈎”執筆書寫較為便利。唐代中期之後,發展出桌椅,開始坐椅據桌而書,

王樹在《淳化祕閣法帖考正》中說:「作字不須豫立間架,長短大小,字各 有體,因其體勢之自然,與為消息,所以能盡百物之情狀,而與天地之化相肖,

有意整齊與有意變化,皆是一方死法。」用以說明漢字整體型態呈現方塊,但因 筆劃繁簡不同,結體自然有異,不須強求整齊劃一、或刻意變化,求其體勢自然 為佳。再者,漢字是由若干點畫組構而成,按著筆順書寫,因此筆劃之間自然有 起、承、轉、合的關連,一貫之勢,左顧右盼互相呼應,整字結體才會氣韻生動。

如歐陽詢《結體三十六法》提及:「凡作字,一筆纔落,便當思第二、三筆如何 救應,如何結裏。書法所謂意在筆先、文向思後是也。」及張廷相《玉燕樓書法》

說:「凡一點者必與畫應,兩點則兩相應,三點則一起、一帶、一應,四點則一 起、二帶、三聯、四應,餘畫依此類推。」中所敘述。重心平穩也是漢字結體的 基本要求。重心不穩,會給人傾側不安之感,因此結體務求重心平穩。陳繹曾《翰 林要訣》曰:「字之中,點劃重并者,隨宜屈伸以變換之。」強調一字之中若有 點劃重複的部份,應加以變化神韻,才能避免呆板無神的窘境,展現字體多采多 姿的神韻體態。

歷來探討和字結構法則的論著很多,較為重要的有:歐陽詢的《結體三十 六法》、隋代釋智果的《偏旁結構法》、元代陳繹曾的《分布法》、明代李淳的《大 字結構八十四法》(圖 3-2)、包世臣《九宮法》,以及清代黃自元的《間架構九十 二法》、馮武的《大結構五十四法》等。

圖 3-2 明代李淳字的結體法(局部) 資料來源:《書法與美術字之研究》

二、書法的書寫幅式

(2)條幅

為整張宣紙的對開,狹長條,又有「單條」、「長條」之稱。條幅有三尺、

四尺、五尺、六尺不等,裝裱成軸的條幅,統稱「立軸」。條幅的形制狹長,由 上至下,有縱勢美。

(3)對聯

又名楹聯,是由兩條同樣大小的單條相對組成。左右地位對稱,詞意對仗,

常分掛在中堂兩邊,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分貼在大門左右的是門聯,新春 貼的為春聯,祝壽用則為壽聯,賀新婚的是婚聯,哀悼用的是輓聯。用木板製成 的對聯叫硬對,做成瓦形分掛在聽堂兩側柱上的對聯為楹聯,又名抱柱聯。

(4)屏條

整張宣紙直裡對開為單條,凡四個、六個、八個單條合為一堂,成為屏風 式的整體稱為屏條,較小的屏條,又叫琴條;較矮的,則為炕屏。四屏條的字體 可以是同一種字體,也可以都不同字體;可同一作者所作,也可皆為不同作者;

可一屏一篇詩文,各自落款,也可將較長的詩文分別依順序寫道不同屏幅上,落 款落在最後一屏。

(二)橫幅

橫幅書寫法的幅式(圖 3-4),有橫披、冊頁、斗方、手卷四種,其視覺形 式是橫長的,橫幅的書寫法是由在簡冊上寫字的方式而形成。簡冊自右向左捲 起,寫滿字的簡條直接從左手捲出,要查看前文時只需持筆的右手腕抬起捲出的 簡條即可,從此決定了由右向左的書寫習慣。

圖 3-4 孫過庭《書譜》(局部)橫幅書寫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網站》

(1)橫披

其尺寸和條幅大致相同,只是橫披為橫式,呈橫長形,如把橫披書刻後掛 在門檐下,當作匾額用,則又名為橫額。橫額多為齋館名,字大且少;橫披多為 詩文,字小且多,故橫額較寬,橫披較狹,略有不同。

(2)冊頁

以四尺宣紙而論,有八開、十二開、十六開之分,小至二十四開。八幅為 一冊或是十幅、十六幅皆可為一冊。冊頁得名自古代蝴蝶裝幀書籍的一張冊頁。

(3)斗方

為一尺見方左右的小品,形似手帕,為冊頁的一種衍變,因而又稱方冊,

形制小巧玲瓏,優雅娟麗,宜女性題詩。

(4)手卷

又別稱長卷,高度不高但橫幅很長。由於過於橫長,並不適合張掛,故用 手展卷的方式欣賞,而得其名。手卷外測有簽,卷內前有引首,卷後有跋。

(三)扇面式

扇面分折扇(便扇)、紈扇(團扇)兩種形制。折扇(圖 3-5)面呈輻射狀,

上大下小。因為上大下小的關係,使用一行字多一行字少相間的書寫方式,長行 與長行相齊,短行與短行相齊,天地也當齊平,不能高低錯落。形的排列依照扇 面呈現弧形,這樣的書寫格式與扇面的形制才能成就合諧之美。

圖 3-5 葉恭綽《五言詩》折扇 資料來源:《書體介紹》

而另一種書寫格式,則是將 字寫在扇面的上半部,雖然重心 偏上,但因為上大下小,反而平 衡畫面,又有上密下疏的對比效 果。紈扇(圖 3-6)形制為圓形,

書寫無固定格式,充實靈活,奔 流外放,動感十足。

圖 3-6 趙佶《掠水燕翎詩》紈扇 資料來源:《書寫的技法》

第二節 書法布白的定義與形成

行的簡冊所產生。西漢宣帝時代的《五鳳刻石》,可能是秉習簡冊書寫的習慣,

則,所以為神品也。」明張紳《書法通釋》中說:「創作時必須凝神存想,乘興

則,所以為神品也。」明張紳《書法通釋》中說:「創作時必須凝神存想,乘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