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書法布白於漢字編排設計之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書法布白於漢字編排設計之應用"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書法布白於漢字編排設計之應用 Orderly Way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Layout Design of Chinese Character. 指導教授:林俊良 副教授 研究生:吳冠羚.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2) 摘 要 本研究試圖從書法布白中分析其形式規則,並歸納出構成書法布白空間的 佈置法則,藉以探索漢字編排設計的可能性。第貳章文獻探討的部份,首先從漢 字的源流探討漢字與書法的關係,進而論述書法的特性,歷代書法的演變與書體 的介紹。第參章為本研究主要論述的部份,從了解書法布白的組成到布白的定 義,經由歷代書法的作品及書論,窺究書法布白的形成。並分析書法作品和學者 對布白的分類,歸納整理出書法布白的空間形式,分為四大項:(一)行列的空 間形式;(二)縱行的空間解構; (三)行列交織的整體空間; (四)行列間的留 白空間。行列間的空間形式又可細分為(1)有行有列:行距窄於字距、行距等 於字距、行距寬於字距;(2)有行無列;(3)無行無列。縱行的空間解構:(1) 中軸線:垂直中軸線、不規則中軸線; (2)單字連綴:實連、虛連、意連、穿插; (3)單行句式:填格式、貫珠式、蛇游式、嵌入式。最後,透過海報的創作, 在海報的編排設計中體現書法布白的空間形式並驗證之。 本研究探究書法布白形成與編排形式,希望可藉此做為平面設計師從事漢 字編排設計的應用形式,並以此作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書法布白、編排設計. ii.

(3) Abstract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forms and rules from the orderly way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layout design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layout rules composing space of orderly way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s propos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references researching,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alligraphy by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characters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and type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re introduced then.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thesis. From understanding the component of the orderly way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to the definition of "orderly ways",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growing of the orderly way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ccording to all the works and books about Chinese calligraphy in every dynasty. The work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orderly ways are also analyzed. The space form of the orderly way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can be concluded as four major parts : ( Ⅰ ) column and row, ( Ⅱ ) deconstruction of column, (Ⅲ) column connected with row, (Ⅳ) space out of column and row. Finally, by poster creating, the author experiences and verifies the space form of the orderly way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forming and layout of the orderly way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This material can be an application style for graphic designers. Also, this thesis i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relative research.. Keywords : Orderly way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Layout design. iii.

(4) 謝 誌 感謝指導教授林俊良副教授細心的指導並給予極大的揮灑空間,使得本論 文及海報作品得以順利完成。口試委員廖偉民和蘇文清老師的不吝指教,讓本論 文的內容更加豐富完整。. iv.

(5) 目 錄 摘要-----------------------------------------------------------------------------------------------------ii 英文摘要---------------------------------------------------------------------------------------------- iii 謝誌-----------------------------------------------------------------------------------------------------iv 目錄-----------------------------------------------------------------------------------------------------v 表目錄-------------------------------------------------------------------------------------------------vii 圖目錄------------------------------------------------------------------------------------------------v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四節 研究流程-----------------------------------------------------------------------------4 第五節 相關名詞釋義----------------------------------------------------------------------6 第貳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漢字與書法--------------------------------------------------------------------------9 一、漢字的起源------------------------------------------------------------------------9 二、漢字的演化-----------------------------------------------------------------------10 三、漢字的造字法則-----------------------------------------------------------------11 四、漢字與書法的關係-------------------------------------------------------------12 第二節 書法的特性與發展---------------------------------------------------------------14 一、書法的特性-----------------------------------------------------------------------14 二、書法的源流與發展--------------------------------------------------------------15 三、書法書體介紹--------------------------------------------------------------------27 第三節 書法中的哲學思想---------------------------------------------------------------34. v.

(6) 第四節 書法中的空間意識---------------------------------------------------------------36 第參章 書法布白的形式分析-------------------------------------------------------------------37 第一節 書法布白的組成與幅式---------------------------------------------------------37 一、書法布白的組成----------------------------------------------------------------37 二、書法的書寫幅式----------------------------------------------------------------40 第二節 書法布白的定義與形成---------------------------------------------------------44 第三節 書法布白的應用分析------------------------------------------------------------48 一、行列的空間形式----------------------------------------------------------------51 二、縱行的空間解構----------------------------------------------------------------56 三、行列交織的整體空間----------------------------------------------------------61 四、行列間的留白空間-------------------------------------------------------------62 第四節 小結----------------------------------------------------------------------------------64 第肆章 創作理念與作品解析-------------------------------------------------------------------66 第一節 創作概念發想---------------------------------------------------------------------66 第二節 創作過程說明---------------------------------------------------------------------67 第三節 作品呈現與分析------------------------------------------------------------------8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與後續研究方向----------------------------------------------------------100 參考文獻---------------------------------------------------------------------------------------------101 專書--------------------------------------------------------------------------------------------101 辭書--------------------------------------------------------------------------------------------103 期刊--------------------------------------------------------------------------------------------103 論文--------------------------------------------------------------------------------------------103 網路資料-------------------------------------------------------------------------------------104. vi.

(7) 表目錄 表 1-1 應用漢字設計相關論文分析表--------------------------------------------------------3 表 1-2 名詞釋義表----------------------------------------------------------------------------------6 表 2-1 中國文字構成表---------------------------------------------------------------------------13 表 3-1 書法布白的空間形式整理表-----------------------------------------------------------48 表 3-2 書法布白的空間形式分析表-----------------------------------------------------------65 表 4-1 創作作品布白形式分析與檢驗(一)-----------------------------------------------88 表 4-2 創作作品布白形式分析與檢驗(二)-----------------------------------------------89 表 4-3 創作作品布白形式分析與檢驗(三)-----------------------------------------------90 表 4-4 創作作品布白形式分析與檢驗(四)-----------------------------------------------91 表 4-5 創作作品布白形式分析與檢驗(五)-----------------------------------------------92 表 4-6 創作作品布白形式分析與檢驗(六)-----------------------------------------------93 表 4-7 創作作品布白形式分析與檢驗(七)-----------------------------------------------94 表 4-8 創作作品布白形式分析與檢驗(八)-----------------------------------------------95 表 4-9 創作作品布白形式分析與檢驗(九)-----------------------------------------------96 表 4-10 創作作品布白形式分析與檢驗(十)----------------------------------------------97 表 4-11 創作作品布白形式分析檢驗整理表--------------------------------------------------98. vii.

(8)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5 圖 2-1 倉頡像----------------------------------------------------------------------------------------9 圖 2-2 結繩記事-------------------------------------------------------------------------------------9 圖 2-3 漢字的誕生及變遷------------------------------------------------------------------------11 圖 2-4 甲骨文----------------------------------------------------------------------------------------15 圖 2-5《大盂鼎》銘文----------------------------------------------------------------------------16 圖 2-6 石鼓文----------------------------------------------------------------------------------------17 圖 2-7 懷素《食魚帖》----------------------------------------------------------------------------21 圖 2-8 趙佶《閏中秋月詩帖》------------------------------------------------------------------22 圖 2-9 祝允明《手剳》----------------------------------------------------------------------------23 圖 2-10 吳昌碩《臨石鼓文》--------------------------------------------------------------------25 圖 2-11 中國歷代書體演變系統圖--------------------------------------------------------------26 圖 2-12「之」 、 「無」的各種書體寫法-------------------------------------------------------------27 圖 2-13 李斯《嶧山碑》小篆--------------------------------------------------------------------28 圖 2-14 東漢《禮器碑》隸書--------------------------------------------------------------------29 圖 2-15 柳公權《玄祕塔碑》楷書--------------------------------------------------------------30 圖 2-16 王珣《伯遠帖》行書---------------------------------------------------------------------31 圖 2-17 董其昌 《行草書卷後記》草書-----------------------------------------------------------33 圖 3-1 永字八法--------------------------------------------------------------------------------------38 圖 3-2 漢字的構成法-------------------------------------------------------------------------------39 圖 3-3 王鐸《節臨褚遂良家姪帖》直幅式書寫--------------------------------------------40 圖 3-4 孫過庭《書譜》 (局部)橫幅書寫----------------------------------------------------41 圖 3-5 葉恭綽《五言詩》折扇------------------------------------------------------------------42. viii.

(9) 圖 3-6 趙佶《掠水燕翎詩》紈扇----------------------------------------------------------------43 圖 3-7 書法布白論述演變圖----------------------------------------------------------------------47 圖 3-8 東漢《禮器碑》 (局部)行距窄於字距-----------------------------------------------52 圖 3-9《虢季子白盤》 (局部)行距等於字距-----------------------------------------------52 圖 3-10 王羲之《蘭亭序》 (局部)有行無列------------------------------------------------54 圖 3-11《小臣艅犧尊》 (局部)有行無列----------------------------------------------------54 圖 3-12 徐謂《草書七絕詩》無行無列--------------------------------------------------------55 圖 3-13 許友《七絕二首》無行無列-----------------------------------------------------------55 圖 3-14 虞世南《破邪論序》 (局部)垂直中軸線------------------------------------------56 圖 3-15 王鐸《草書臨帖》不規則中軸線-----------------------------------------------------57 圖 3-16 張芝《冠軍帖》 (局部)----------------------------------------------------------------58 圖 3-17 半字連----------------------------------------------------------------------------------------58 圖 3-18 簡筆連----------------------------------------------------------------------------------------59 圖 3-19 借筆連----------------------------------------------------------------------------------------59 圖 3-20 回筆連----------------------------------------------------------------------------------------59 圖 3-21 黃山谷《李太白憶舊遊詩卷》 (局部)-------------------------------------------------59 圖 3-22 黃山谷《伏波神祠卷》 (局部)------------------------------------------------------60 圖 3-23 懷素《自敘帖》 (局部)----------------------------------------------------------------61 圖 3-24 魯賓(Robin)之杯-----------------------------------------------------------------------62 圖 3-25 懷素《自敘帖》 (局部)----------------------------------------------------------------63 圖 4-1「設黑計白-書法布白的設計詮釋」系列海報<1>----------------------------68 圖 4-2「設黑計白-書法布白的設計詮釋」系列海報<2>----------------------------70 圖 4-3「設黑計白-書法布白的設計詮釋」系列海報<3>----------------------------72 圖 4-4「設黑計白-書法布白的設計詮釋」系列海報<4>----------------------------74 圖 4-5「設黑計白-書法布白的設計詮釋」系列海報<5>----------------------------76 圖 4-6「設黑計白-書法布白的設計詮釋」系列海報<6>----------------------------78 ix.

(10) 圖 4-7「設黑計白-書法布白的設計詮釋」系列海報<7>----------------------------80 圖 4-8「設黑計白-書法布白的設計詮釋」系列海報<8>----------------------------82 圖 4-9「設黑計白-書法布白的設計詮釋」系列海報<9>----------------------------84 圖 4-10「設黑計白-書法布白的設計詮釋」系列海報<10>-------------------------86. x.

(1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近年來,亞洲地區設計新勢力崛起,對設計產品的消費力也逐年提升,亞 洲各國政府紛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企圖藉設計來推廣行銷自己的國家,並提高 國家競爭力。因此,設計活動也在臺灣興起一股旋風,設計師的設計產品除了須 符合臺灣本地風土民情外,更冀望能展現臺灣地方特色,在國際設計市場中散發 不同於韓國、日本、大陸的臺灣風格。 身處新舊中華文化匯集的台灣,漢字可說是人們每天必讀、必用、必接觸 的語意傳達媒介。正如杉浦康平(2006)在《亞洲之書‧文字‧設計》中所言, 漢字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根本思考方式與文化基礎。漢字可說是取自週遭而 又最熟悉、適合用來創作的素材與靈感的來源。將漢字應用於設計,成為臺灣未 來設計中一股鋭不可擋的趨勢。 在日本,如田中一光、淺葉克己、杉浦康平及年輕一代的服部一成、大日 本 type 組合等設計師,早在多年前就已將漢字視為代表日本文化的設計元素。 日本 Tokyo Type Directors Club 便是專門舉辦每年一次的東京 TDC 獎來鼓勵日本 設計師應用漢字來設計。因此,對漢字體的設計或將漢字應用結合設計,都已有 規模相當完善的研究與發展。而同樣想以漢字作為傳統設計元素的臺灣,如何發 展出有別於日本的漢字設計風格是當前所要面對最迫切的課題。 「漢字」設計熱潮在近幾年襲捲臺灣的設計界。除了應用漢字於設計之中, 也有很多的臺灣的設計師投入漢字體研究的行列,開始在字體中求新求變,著重 漢字本身的線條、結構、複合漢字的趣味性等,無非是想塑造出多元化、獨特性 風格的字體。 除了漢字之外,中華文化傳統中的書法與繪畫也是有別於西方、亞洲各國 的藝術創作型態。其中書法更建立在漢字構形的基礎之上,是一種最能傳達漢字. 1.

(12) 之美的藝術形式。從書法點劃到布白皆蘊含獨特的傳統陰陽哲學觀,如能從源遠 流長的書法藝術中取經,尋找屬於自身文化傳統中的特殊手法,加以轉換成適合 現代的設計,呈現出有別於漢字文化圈中各國的獨特設計。.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平面設計版面中的視覺元素,除了圖像外,重要的不外乎是版面中文字的 編排設計。自古以來,漢字皆為直式編排,五四運動之後,傳入西方的橫式書寫 的編排模式,徹底改變傳統漢字縱向編排的用法。因為漢字是屬縱向的文字,直 式編排最能突顯漢字結構之美。縱觀目前市面上出版眾多的編排書籍,皆為介紹 西式橫式的編排原理原則。而眾多研究漢字相關設計的論文常著墨於漢字字體、 結構、複合漢字造成的趣味、意義等字面上設計變化的探討;至於漢字編排設計 的研究,也因為採用橫式編排的關係,則多從西方的編排設計的原理、理論切入 來論述(表 1-1) 。 在翻閱相關論文及尋找傳統設計元素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書法藝術,傳 統書法中文字的編排即布白與現代編排設計的概念相仿。書法以漢字為本,是將 漢字線條、結構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的一種創作。而與西方藝術極具差異之處, 是受陰陽觀影響而形成實與虛的空間形態。書法論述中「計白當黑」一詞,正是 在傳達傳統陰陽虛實概念應用於漢字編排的精髓。翻閱當前針對書法應用於設計 的論文,僅有書法的書體形象及書法結字的筆墨線條應用於設計之分析研究等。 而書法布白的編排形式,則未曾被提出並深入闡述及研究。 本研究將彙整書法之歷史沿革及書體的演變,統整書法布白相關的論述, 來加以定義書法布白的形成。分析書法布白的編排形式並將之歸納出屬於書法布 白的特殊編排樣式。之後,應用歸納出來的編排樣式來創作漢字海報,以供設計 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作為參考。. 2.

(13) 表 1-1 應用漢字設計相關論文分析表 研究者. 年份. 論文題目. 摘要 藉由 KJ 法群島化的方式將以 文字設計為表現的平面廣告. 孫漢傑. 85. 文字設計表現在平面廣告之研究. 加以分類,並經由訪察廣告 與非廣告創意人員來檢定是 否為有效的廣告傳達. 中文字的編排設計在平面設計上的應用與. 舉用西方設計原理來分析漢. 表現─以文字和影像結合為例. 字圖文編排設計. 吳仁評. 87. 許光晴. 89. 文字設計在平面廣告中運用與表現. 何清輝. 91. 創字構形文字與應用. 探索平面廣告中文字編排表 現的方法 應用漢字組構成具有意涵的 合成文字 探索漢字造形冷媒體形式原. 陳建山. 92. 漢字造型符號形式轉化之創作研究. 型(prototype)與現代書寫形式 轉化的關係 由 KJ 法群島化將所蒐集的運. 譚雅今. 93. 書法表現在數位海報設計之視覺語言研究 -以行書為例. 用行書表現的海報分類,輔 以專家深度訪談,找出激發 創意的表現形式,及運用於 創作之驗證. 盧怡君. 94. 漢字字體圖像在平面設計上的應用與研究. 分析漢字為主的平面設計. 黃啟倫. 95. 數位化字型符號之創作與研究. 將張猛龍碑轉為數位化字型. (以書法魏碑─張猛龍碑之書法風格為例). 符號與廣泛的設計運用. 馮議徹. 95. 漢字的筆劃特徵與風格意象. 鄒昕航. 96. 萬物有靈之漢字造型創作研究. 胡仇東. 96. 漢字海報視覺意象認知差異研究. 對字體的筆劃特徵與其意象 的關係作討論 從萬物有靈的思維中發展漢 字造型設計 建置漢字海報視覺構成語彙 經由文字之「象」而看、讀 出所要表達之「意」 ,因此「字. 楊閔閔. 96. 圖象性文字之設計與應用. 中有象,象中有意」 ,研究分. -以漢字之表象、表意構成為例. 析二者之間的連結對應,以 及轉換演繹表現中所呈顯的 文化意涵與美學趣味.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本研究對書法布白的界定,僅限於單字與單字間的結字及正文中 「行」 、 「列」所構築的空間形式,並不論及書法本身,如書法的線條、用筆、墨 暈、飛白等,皆不列入本研究範圍。 (二)書法作品的幅面上除正文之外,尚有題款、鈐印兩種視覺元素,鈐 印已涉及篆刻領域,而題款也有其特殊的規範形式,本研究在此只針對正文的布 白分析,鈐印與題款在幅面上的配置並不列入探討範圍。 (三)書法的書寫樣式,分為直幅、橫幅、扇面。因應扇面的半弧形有其 特殊的書寫方法。傳統書法皆為直式書寫,橫式書寫法是民國後受西方文化影響 後所產生,故本研究範圍限制在書寫於直幅及橫幅上的書法,而橫式書寫的書法 則不列入本研究的範圍。. 第四節 研究流程 使用文獻研究法(Documentary-historical)整理歸納出書法布白的各種空間 形式,並將之應用於漢字編排設計中。以海報創作為主要表現手法,本研究流程 如下(圖 1-1) :. 4.

(15) 圖 1-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

(16) 第五節 相關名詞釋義 「飛白」與「布白」這兩個書法術語,詞面文字相近,容易被混淆使用, 針對這兩個詞各別作出釋義,藉以釐清本研究所提之「布白」。並對前述文中所 提之「計白當黑」一詞作出釋義。 由表 1-1 可知, 「飛白」是一種具有乾枯筆劃的書體,亦指乾枯筆觸的部份; 「布白」則是安排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空白關係的佈置方法。 表 1-2 名詞釋義表 名詞. 解釋與定義. 資料出處. 飛白. 在書寫毛筆時,毛筆筆頭由於書寫原因沒有完全出墨,使. 維基百科. 得筆劃中留有拖絲或留白的現象。. (2009). 一種書寫方法特殊的字體。筆畫成枯絲平行,轉折處筆路. 中國美術辭典. 畢顯。相傳東漢靈帝時修飾都門,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 雄獅圖書公司. 字,蔡邕得到啟發而作飛白書。今人將書畫的乾枯筆觸部. (1989). 份泛稱為「飛白」。 書法之一體,筆勢飛舉而字畫中空者。. 辭海 臺灣中華書局 (1986). 漢字書體的一種,筆畫露白,似枯筆所寫。. 辭源 遠流出版社 (1988). 布白. 書法術語。指安排字的點畫間架和佈置、行之間空白關係. 中國美術辭典. 又名章法、 的方法。字的點畫與空白均有繁簡、短長,結體也有大小、 雄獅圖書公司 佈局、. 疏密、欹正。書寫時必須因字生勢,靈活多變。布白得當, (1989). 佈置、. 即能使字和字之間產生錯落參差而又呼應協調的藝術效. 分行布白. 果。又,對整幅作品行與行之間的安排也稱「布白」。 泛指字與字、行與行及一幅字的整體安排。布局形式多種. 書法知識小百科. 多樣,有“縱有行,橫有列”、“縱有行,橫無列”,也.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有“縱無行,橫無列”,強調字的大小參差、錯落、左右. 北京公司. 呼應,取其自然。布局要求疏密合理;疏,不致感到鬆散、 (1993) 薄氣;密,不致感到繁雜、擁擠,總之,布局要求達到應 有的藝術效果。 有兩義:(1)一般指字之結構安排,即“結字”之法。落. 書法篆刻術語辭典. 筆之前,須預想形勢,不信手任筆成字,字形結構安排,. 陜西人民出版社. 既要平正,又要注意變化。唐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 (1990). 意》云:“又曰:‘巧謂布置,子知之乎?’曰:‘豈不 6.

(17) 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 是之謂巧乎?’長史曰:‘然’。”清馮班《鈍吟書要》 云:“字有二法,一曰用筆。……二曰布置。左右向背, 上下承蓋,半闊半細,半高半低,分間架在布白處,汝豪 無法,但直寫而無意,不成字也。布置用筆,千古講之者 多矣。”清馮武《書法正傳》載《書法三昧‧布置》云: “布 置,如‘中’自孤單則居中;‘龍’字相并,則分左右為 二停;‘衡’字則分為三停;‘雲’字則分上下為二停; 凡四方八面,點畫皆拱中心。‘唯’、‘呼’、‘吸’等 字左短,口欲上齊;‘和’、‘扣’、‘如’、 ‘知’等 字右短,口欲下齊。須先主後賓,承上接下,左右相應, 以大包小,以少附多,太繁則減省,太少則增益,如此則 成一字自然可觀。” (2)泛指一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從美學角度做 總體之藝術安排,亦曰“布置”。 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 書法篆刻術語辭典. 係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稱“大章法”。. 陜西人民出版社. 習慣上又稱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布置的. (1990). 關係為“小章法”。明張紳《書法通釋》云:“古人寫字 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 故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主。”明董其昌《畫 禪室隨筆‧評書法》云:“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 所謂行間茂密是也。余見米癡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 是紈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 右軍《蘭亭敘》 ,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 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清劉熙載 《藝概》卷五《書概》雲:“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 及數字,大如一行及數行,一幅及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 相呼相應之妙。”又雲:“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 奇而穩,章法要變而貫。” 指安排字的點畫結構和布置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關係的方. 書法篆刻術語辭典. 法。字的筆畫有繁簡,結構也有大小、疏密、斜正,“分. 陜西人民出版社. 行布白”是為使其上下左右相互影響,相互聯繫,以達到. (1990). 整幅呼應的目的的。晉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教悟章第 七》云:“凡字處其中畫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復 宜粗於左畔,橫貴乎纤,豎貴乎粗。分間布白,遠近宜均, 上下得所,自然平穩。”唐歐陽詢《八訣》云:“分間布 白,勿令偏側。”唐孫過庭《書譜》云:“至如初學分布,. 7.

(18) 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云:“分行布白,為入手要訣。” 元人所謂《黃庭》有‘六分九宮’, 《曹娥》有‘四分九宮’ 是也。否則,疏處安頓,’尚易舒展;密處安頓,每形局 促。其實分行布白,不外間架。間架既定,然後縱橫變化, 無不如志矣。 指書法上安排字的點劃和布置字、行之間關係的方法。字. 美術大辭典. 的點劃有繁簡,結體也有大小、疏密、斜正,故分行布白. 藝術家出版社. 的要求,是使字的上下左右相互影響,相互聯繫,達到整. (1981). 幅呼應。 計白當黑. 書法術語。字的結構和通篇的佈局務須有疏密虛實,才能. 中國美術辭典. 破平板、劃一,有起伏、對比,即矛盾、又和諧,從而獲. 雄獅圖書公司. 得良好的藝術情趣。清代鄧石如稱: 「字畫疏處可使走馬, (1989) 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岀。」凡作畫,既要 注意黑的部份-字形筆畫的密(實)處,也要注意到字畫 間及行間之白的疏(虛)處。黑處要經心結撰,而白處- 字裡行間的佈置也需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兩者相映生 輝。 布白原則之一。當,作為、當做。指將字裡行間的虛空白. 書法篆刻術語辭典. 處,當作實畫(黑)一樣布置安排,務使二者相應。清包.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世臣《藝舟雙楫‧術書上》云:“事年又受法於懷寧鄧石. (1990). 如完白,曰:‘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 白以當墨,奇趣乃出。’以其說驗六朝人書,則悉合。”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余論第十九》云:“完白山人計 白當黑之論,熟觀魏碑自見,無不極茂密者。若《楊翬》、 《張猛龍》,尤其顯然。”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8.

(1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漢字與書法 一、漢字的起源 人類一開始是以象形圖像來溝通、了解和紀錄訊息。在經過世代的訊息演 化,逐漸演變成功能性的文字符號。 什麼是文字?根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文字是以事物的類型取象來 製作的。文的本義就是線條的交錯,即依照各種物類,象其形狀,叫做「文」。 從文發展出來的形與聲相增益而成字,並隨著事物的發展而不斷增益、充實、改 進和豐富(蔣文光,1993) 。 關於漢字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較為 各家學者所採納的說法,則是倉頡造字說(圖 2-1)、結繩記事說(圖 2-2)及契刻記事說三 種文字起源說法。 最早關於倉頡造字的記載,見於戰國時 期寫成的《世本》。這部書記載五帝時代的黃 帝到春秋時代的歷史,司馬遷的《史記》就是 依據《世本》中所記述的歷史來編寫。 《世本‧ 作篇》說道:「黃帝使倉頡作書。」這裡所謂. 圖 2-1 倉頡像 資料來源:《書法簡史》. 「作書」,就是造字,即創制漢字。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中將倉頡造字做很生動的描繪, 寫道:「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 分理之可相別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 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 教明化於王 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 圖 2-2 結繩記事 資料來源:《中國書法史》. 9.

(20) 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形象,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 者,言孶乳而浸多也。」 「結繩記事說」,是指在繩上打結,而利用在繩子上的打結來輔助記錄事 情。關於結繩記事古籍中多有記載《周易‧繫辭下》曰: 「上古結繩而治。」 ; 《周 易集解》引《九家易》說:「古者無文字,其有誓約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 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關於「契刻記事說」,《尚書序》《釋文》中說道:「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 書其側,故曰書契也。」及漢朝劉熙《釋名‧釋書契》中亦云:「契,刻也,刻 識其數也。」契刻記事是在木版或是竹片上刻缺口或是其他記號,用來記載數目。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來幫助記錄數目。因為訂立契約關系時,數目通常是最重 要,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因此,想出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刻在竹片或 木片上,作為雙方約定的契約,並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一半, 以二者吻合為憑據。 結繩及契刻記事,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的一些簡單的概念,具表意形式, 可以將之視為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因為功能只用於記事,無法進行思想 交流,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而倉頡造字說,只能解讀為倉頡的「作書」 是作漢字的蒐集整理,不可能是倉頡單獨發明創造所有的漢字。 上述幾種關於漢字的起源說法,以目前考古出土的文物,尚不足為證。但 就目前所發掘到的史料中得出的認知來說,漢字是人類社會發展完備後的必然產 物,在長期生產與實踐中逐漸形成、演變而來的先人智慧結晶。. 二、漢字的演化 漢字的演變整體來說是一種由繁到簡的變化過程,可從字體和字形兩方面 談起,字體的變化指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隸書到楷書的外形變化; 字形的變化則是意指結構的簡化與刪改。 漢字字體的變化可分為兩時期,即古文字時期和今文字時期,以漢代的「隸 10.

(21) 變」為分水嶺,古文字時期從殷商甲骨文到秦代小 篆、隸書,今文字時期則從漢代隸書算起至今。古 文字時期裡,象形程度不斷降低,為書寫方便將圖 形文字改成比較平直線條的符號文字。之後,甚至 以點撇捺等筆劃組成來代替平直的線條。字體的變 化和字形的簡化往往相伴而生,為書寫便利除了改 變字體線條外,當然結構也會隨之簡化刪改。漢字 字體始於觀察,經過具象、離象,走向超象、非象 (圖 2-3)。. 三、漢字的造字法則 春秋戰國時代,開始出現對漢字結構分析的典 籍,《左傳.宣公二十年》中記載:「夫文,止戈為 武」;《左傳.昭公元年》曰:「于文,皿虫為蛊」。 東漢許慎則整理前人關於漢字構形的「六書」理論, 並進行系統性的總結,編撰出《說文解字》 ,至此之 後,「六書」成為分析漢字構形的經典論述。 「六書」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地官‧司徒‧ 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 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 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周禮‧地官‧司徒‧保 氏》僅記載「六書」這詞,並無進一步說明。漢劉 歆《七略》中對「六書」有所闡述: 「古者八歲入小 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 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之. 圖 2-3 漢字的誕生及變遷 資料來源:《亞洲之書‧文字‧設計》. 11.

(22) 後鄭玄《周禮‧地官‧司徒‧保氏注》中也提及:「象形、會意、轉注、處事、 假借、諧聲。」最後則由許慎集前人之大成,潛心編匯《說文解字》。許慎《說 文解字‧敘》中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者,視 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 也。三曰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者,比類合誼, 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後世學者雖對漢字構形有不同的 看法,但基本上都是以許慎的六書說法為基礎(表 2-1) 。. 四、漢字與書法的關係 書法是一種依據漢字的結構與各種體勢來發展造型的藝術,雖然各有自己 的發展軌跡,但漢字的起源、構成、及字體演變仍是與書法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至今,漢字的起源仍在討論中,但從出土的殷商陶文和甲骨文中,已經可嗅到一 些早期書法的蹤跡。 先秦時代的書法可說是為漢字服務而生,除了紙張尚未發達的因素外,當 時盛行青銅器及碑石,必需先以毛筆沾墨將字書寫在青銅器或石碑上,才能進一 步加以鑄刻或銘刻。秦漢之後,因為紙張開始普及,加上日漸簡化的書體-隸書 形成,書法終於由實用性慢慢地走向藝術性。各式書體開始萌發,書學理論也隨 之而起。 書法具感性的外表,同時也兼具理性的內在。感性的外表是指書家可依照 自己心情、個性創作,但是卻也必須依循著漢字結構的理性。行、草書雖然形體 有極大的省略,但是卻無法徹底打破漢字的整體結構。再者,書法表現的內容, 是由漢字組成的詞句、詩、文等。書法家可自由表現筆墨、選擇適合的書體、字 間佈置、章法等等,但不管再怎麼自由,卻不能脫離內容文字必須讓人“看得懂” 這基本法則。漢字與書法可說是一種脣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關係。. 12.

(23) 表 2-1 中國文字構成表 六書. 範例 象形是模仿實物的形象與特徵做單純的圖形如日、月、山、水、人等都是由實物的形 象演變而成的。. 象形. 是指出事物的狀態或位置如表示數目時以一橫線表示,其上橫線越多數目越大,表示 上下也一樣在橫線上或下畫上垂直的筆劃指出上下。口中含一物為甘。都是抽象的描 述。 指事. 根據已有的字再加以組合而使之具有其他意義的字,如鳴字是以鳥和口組合為鳴,或 將已有的文字之一部份和別的文字交換,而表示新的意義,如將老字的「七」和「子」 改換,就成為孝行的「孝」 。 會意. 將字意與字聲配合一表聲音,一表意義。而組合的方法也有一定的規則,□表發音 ▓ 表意義。 形聲. 轉注. 數個字一意為轉注,以一字之本意連接他字之意而成。. 假借. 一個字有好幾種意義為假借,如長幼之「長」長短之「長」。. 資料來源:《中國文字造形設計》. 13.

(24) 第二節 書法特性與發展 一、書法的特性 書法是以漢字為題材表現的藝術,旨在表現漢字的結構美和運筆的律動。 故唐張懷瓘《五堂禁經》中說: 「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裡束,三者兼 備,然後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書法是由漢字的書寫衍生的藝術,因此 受制於漢字的形態構成,漢字的結構形態直接影響著書法藝術的發展。書法藝術 依漢字的書寫順序,形成書法藝術的時間性。不同於西方使用鵝毛筆、鋼筆等硬 筆來書寫字體,書法則是使用羊毛、兔毛、狼毛等獸毛所製成的毛筆書寫。毛筆 筆鋒柔軟,富有彈性,蘸墨書寫,營造出具千變萬化粗細乾溼變化的線條及乾刷 的飛白。書法除了以漢字結構形態的變化來形成造型之外,毛筆繪製的線條粗細 乾溼、墨暈、飛白等效果更加豐富書法的藝術性。 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其發展呈現出各時代的文化意識及審美觀。書法並不 是在文字創造之初就存在,而是經由成熟審美自覺的煉製之後才產生出來,是一 個民族文化審美意識的開花結果。書法的發展由最初的記事、通訊等實用需求, 逐漸發展成藝術欣賞和個人修養價值。 唐張懷瓘《文字論》云: 「文則數言乃成一字,書則一字已見其心。」西漢 楊雄的《法言.問神》 : 「字,心畫也。」書法創作者在創作時將自身的情感投入 漢字點劃結構當中,故用其線條時而粗細勁軟,時而輕重緩急,一點一劃都是美 感的表現。構成書法藝術的程序:筆法-結體-布白,三者缺之不可,唯有三者 完美地搭配才能成就非凡的書法藝術創作。用筆的點劃粗細,落筆輕重,走筆緩 急等都要有韻味,在結體則求字體架構均衡,並組字構成章法布白,才算是完成 一幅書法。. 14.

(25) 二、書法的源流與發展 上古時代和黃帝時代即三皇五帝時期的書寫文字,僅限於傳說而無考古確 證,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被考古確證,將之納入書法實證中。故書法的起源多從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談起。殷商獸骨上鑿刻的甲骨文、青銅器上鑄刻的銘文,西周、 戰國時候的大篆,至秦代的小篆,是早期具規範的書法藝術。秦代時篆書為方便 書寫而演變成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則在漢朝逐漸發展成熟。 書法藝術在歷經不同朝代的審美意識的粹煉之後,雖然使用相似的書體創 作,卻發展出截然不同的風韻。秦漢尚勢、晉代尚韻、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 宋代尚意、元明尚態、清代尚趣、近代尚藝,充分體現了「藝事之體隨時代而異」 的規律(馬琳,2005)。書法藝術是在怎樣的情況中產生的,就要從書法的發展 變遷的軌跡中去找尋,以下則依各朝代分述書法演變: (一)商周書法 (1)甲骨文 甲骨文(圖 2-4)是殷商時代的一種文 字形態,殷代是一個具高度文明的農業形態 社會,宗教信仰在殷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 地位。甲骨文之名是因祭師在占卜時將祭祀 活動的祈禱之詞或卜卦之事刻在牛骨或龜 甲上而來,故又名「甲骨卜辭」、「貞卜文 字」 、 「契文」 、 「龜甲文字」 。 「甲」是指龜甲, 一般為龜腹甲,因為腹甲比背甲平而柔軟, 故容易雕刻。「骨」指獸骨,主要是牛的肩 胛骨,也有用鹿、馬、羊骨,甚至用被俘虜. 圖 2-4 甲骨文 資料來源:《書體介紹》. 敵人的頭骨。. 書法藝術的起源,多從殷甲骨文談起。因為殷甲骨文已是能完整記錄語言 的文字系統,繼而發展到綴字成句,組句成篇,充分體現漢字結構布白之美。書 15.

(26) 法的組成需具備筆法、結體、布白,才能算是書法。而甲骨文則三者皆備。不同 時期的甲骨文具不同的書寫風格,更有用毛筆書寫的甲骨文。 刻文的刀有銳有頓,龜背牛骨也有硬有軟,造成筆劃有粗有細、有方有圓, 進而產生輕重疾徐變化且帶有節奏感的筆法。甲骨文的線條,不僅有刀法更包含 筆意。刀刻形成的筆劃多方折,為後世書法、篆刻留下不少用筆、用刀的方法可 供借鏡。甲骨文結體方長,初定漢字格局。布白依照甲骨的形狀和大小來佈局, 多為縱有列而橫列不拘。 (2)金文 殷商製秦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名鐘鼎文或吉金文,簡稱金文(圖 2-5) 。商代前期因冶鍊技術不斷提升,終產生紅銅與錫合金的鑄法,名為青銅器, 銅器上除了裝飾性的紋飾,有的更刻有文字,用來記載銅器用途,器物主人或主 持製作者。前人將「銅」稱作「金」,故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文「金文」 或「吉金文字」 。而這類銅器多為鐘和鼎,故又名「鐘鼎文」 、 「銅器銘文」 。金文 圓渾古樸,富有變化。. 圖 2-5《大盂鼎》銘文 資料來源: 《書法預期他藝術的關係》. 金文約可分為三各時期的發展:(Ⅰ)殷周時期:早期金文較為簡短,大多數 是氏族名、人名、被祭祀的祖先名、器物名、製造人的名字和族徽等。筆劃還有. 16.

(27) 明顯波磔,但行款漸漸整齊。(Ⅱ)西周時期:西周的金文隨著周人對禮制的提倡 而發展,逐漸進入成熟階段,不僅更多長篇,書風也有變化。字體較為勻稱,筆 劃粗細劃一、均勻圓潤,起筆、收筆、轉筆都為圓筆,佈局豐滿,文字規整。金 文中長篇多為涉及當時戰功、冊封賞賜、典禮和盟約等重大政治社會活動的記 錄。晚期,金文發展到高峰,點畫寫法、單字結構、章法布白都有嚴格的規據可 循。(Ⅲ)東周時期:周室東遷,王權旁落,諸侯割據。此時的金文字體優美,比 起西周文字,字體略短而多變化。 (3)石鼓文 石鼓文(圖 2-6)是現存最早的石刻 文。因刻石像鼓形而得名,即不代表書體 也不代表內容。石鼓共有十鼓,以大篆書 寫而刻於其上,上狹下大,圓頂底平,直 經約一尺,高約三尺。每石鼓四周鑴刻四 言詩文,內容主要是記載東周秦國初年貴 族階層祭祀、遊獵活動的頌辭。石鼓文屬 於大篆,是秦始皇國定體小篆的前身。 石刻文用筆圓勁挺拔、雄強渾厚,圓 中見方。字體結構比較扁平,文字中象形 的元素逐漸消失。行距開闊而均衡舒朗, 接近小篆,已初備小篆的用筆、結構、書. 圖 2-6 石鼓文. 寫風格等特徵。隨著冶煉技術的提升,鍛. 資料來源:《書寫的技法》. 造出堅靭銳利的鍛鐵工具,因而能鑿刻較 大的字體,和整治平滑的石面。 石鼓上的「大篆」又稱「籀文」,「篆」和「籀」都是指用筆圓轉寫字的意 思。 《漢書‧藝文志》注謂“周宣王太史作”。 《說文解字‧敘》也以為“周宣王 太史籀”所作。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中提到:「周宣王史名籀,其所著文 17.

(28) 字曰籀文。亦曰大篆」。史籀以籀文所作之書《史籀篇》作為教育兒童的課本, 共十五篇。許慎《說文解字》收錄約兩百餘字。明代李贅論書說: 「書家先有古 文,次有籀文,籀文即大篆」。 (二)秦代書法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長期群雄割據,政令無法統一。各諸侯國之間文字 形體差異極大,阻礙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秦始皇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統一中國 後,為了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統一全國文字。廢除六國通行各種同義而不同 形的異體字和繁難的金文,進而規定小篆作為全國的統一文字。秦始皇命令丞相 李斯制定新書,李斯以籀書為依據,刪繁就簡、改難取易,創立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官府公文多用篆書,不易書寫,於是由戴罪入獄的程邈簡化篆書所創的文 字,便被隸卒應用於官獄事務上使用並因而得名。秦隸簡便篆書的寫法,將篆書 曲線圓轉的線條調整為直線方折,因此改變了篆書的筆勢。西晉衛恒《四體書勢》 道:「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及令隸人佐書,曰隸。…隸書者,篆之 捷也。」 秦統一文字之後,釐定八種字體,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 殳書、隸書。篆書用以書寫典籍,隸書用以書寫法令。秦代也規定了行文的方式, 書寫順序從右到左。秦代對字體的改革,對後世書法的發展影響很大。 (三)漢代書法 漢代書法上承秦篆、秦隸,下開魏晉南北朝隋唐行、楷書之風,更是草書 興起之開端。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楚漢之戰造成很多典籍損毀,當西漢建立之 初,眾多典籍急待重新抄寫,因此訂定以書取仕的制度。西漢初年的書體,仍沿 襲秦代的傳統,秦書為八體,漢書也仍定八體。以蕭何為首制定《草率》,規定 八體作為學童考試的內容,成績優秀者可任官職。能書寫切合時用的隸書便逐漸 普遍起來,形成一種崇尚隸書社會風氣。 紙張的發明和毛筆的製作技術的進步,間接推動漢代書法藝術的發展。 《後 漢書‧蔡倫傳》中說道:「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 18.

(29) 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止。元興元年奏上 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焉。故天下皆稱蔡侯紙。」毛筆的使用,最早可上朔 到甲骨文時期,在甲骨文上書寫貞卜文字,以供鑿刻。秦代則有蒙恬造筆之說, 到漢代製筆技術經過長年的粹煉已達成熟。 西漢早期的隸書跟秦隸很相似,儉樸古拙,又稱古隸。西漢中期,古隸書 體逐漸趨扁長形。東漢桓、靈帝時期隸書定型化,至此完全發展成熟。改變小篆 以前漢字造型結構的「六書」法則,成為法制森嚴的官定標準體,此過程稱為「隸 變」 。用筆的波磔和體勢上的左右開張為其書寫特徵,故稱為「八分書」 。漢末八 分書經過王次仲的修改逐漸演變成楷隸,是後來唐朝楷書的雛形。行書則是因為 快速書寫楷隸致使筆劃出現粗細、乾溼不均而逐漸發展出來。漢代行書和楷書的 的產生,直接影響了三國魏的書體,並到魏之後才日臻成熟。 漢代另一書法成就為創興草書,草書的產生,意味著書法開始成為一種能 夠高度自由地抒發情感,展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形態。 「隸草」出現在西漢時期 由秦隸與八分體簡化而成,是一種快速書寫的隸書。東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加以 整理規範,以其著作《急就篇》(後稱《急就章》)為名,稱為「章草」。 (四)魏晉南北朝書法 三國時代的書法,繼承東漢餘風,楷書逐漸成為主要書體。這種從漢末演 變而來的楷書,書體介於楷隸和唐楷之間。之後在北朝轉變成為魏書,在南朝, 則經過王羲之的努力,完成了楷書體的改造,也更接近唐朝使用的楷書。三國時 期的書家鍾繇對楷書的發展影響最大,改進楷隸的寫法,使字形更為方正平直、 容易書寫,點畫之間,多有異趣,結體茂密而修長,飄逸蕭疏,大致完善楷書的 體格,使其與草、行書的關係,在筆法上更為融合一體。 曹丕建立曹魏政權之後,實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一種氏族世襲制。 世襲制造成氏族間的權力鬥爭,加以魏晉南北朝儒、道、釋、玄興盛。因此,失 勢的貴族和士大夫將爭權奪利之心,轉成對書法藝術的追求與探尋,成為逃避現 實、慰藉精神的一種途徑。社會意識形態的改變,加以紙張的推廣,書法美學理 19.

(30) 論的豐富,眾多因素對此時期的書法藝術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各種書體爭奇鬥 艷,章草發展變成今草,行書、楷書也發展迅速。 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對行、草、楷書的貢獻卓越,在楷書方面,筆劃更 加平直,用筆更為方折。王獻之所書《洛神賦》,楷書已近乎唐楷法度。行書方 面,王羲之去除隸書遺痕,變章草而成今草,王獻之則使草書代有更多牽連使轉。 至於行書,王羲之刪繁就簡,確立這種介於楷、草之間流暢、易寫的行書,《蘭 亭序》為其膾炙人口的作品,王獻之則表現出更多行書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奠定 日後行書表情尚意的書寫基礎。 南朝書風承襲「二王」使其運筆更為流暢,字體姿態華美,重視藝術性的 主觀表達。同時期的北朝,社會各階層篤信佛教,紛紛出錢開窟造像,為尋求心 靈上的救贖和來世的幸福。因此,作功德的造像碑盛行一時,風格迥異、不拘一 格的各種新書體如雨後春筍般湧出,後人稱為「魏體」或「魏書」 。北方的魏書 和南朝的楷書交融,唐楷孕育而生,成為後世楷書的典範。 (五)隋唐書法 隋朝發端於北朝而一統天下,其書法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兼有南朝書 法的奔放研麗及北朝書法的方整遒勁。對唐初著名的書法三大名家歐陽詢、虞世 南、褚遂良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隋代的楷書,已無篆、隸的遺痕,極盛行於當 時。楷書演變到隋朝才算是一種極其規模化的標準書體。 唐代由於政治統一,長期保持和平的狀態,國泰民安,促使經濟繁榮和化 文興盛。唐人重法度,講究字體結構,九宮格為唐人所創。朝廷規定書法為國子 堅六學之一,設書學博士,以書法取士,首重楷法。唐太宗李世民喜好書法,倡 導書學,並竭力推崇王羲之。初唐的書風延襲漢魏六朝隋的書風,加以唐太宗推 崇王羲之,書法名家紛紛臨摹王羲之,莫不想做到與王羲之一模一樣的字跡。因 此,唐初書法成就雖大,卻也跳脫不了前朝書風,開創性較小可謂墨守成規、故 步自封。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與薛稷為初唐四大家,歐陽詢的「歐體」直接 影響顏真卿和柳公權,對宋代的影響甚鉅。唐太宗命歐陽詢為皇帝行宮「九成宮」 20.

(31) 寫一篇碑銘,這就是著名的《九成宮醴泉銘》 ,為後世學習楷書的範本。歐陽詢 著有《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展現其對楷書結體的看法,另外對「永字八法」也有 精闢的論述。 唐代中期,打破初唐時拘謹的局面,徹底擺脫王家書風的束縛,富於創新, 進而形成新的書體風格。書風由唐初的方整勁健趨向雄渾肥厚。同時,因為唐玄 宗篆、隸書及復古風的醞釀,篆、隸二體又重新出現。張旭、懷素(圖 2-7) 、顏 真卿三人,代表新書風的出現,張旭擅狂 草書,有「草聖」之譽;懷素為其繼承者, 書法一氣呵成,隨心所欲,兩人有所謂「顛 張狂素」之說。顏真卿書風明顯有別於「二 王」,獨創書風世稱「顏體」。 晚唐經安史之亂,戰亂頻繁,朝廷日 趨衰落,書法也因此由極盛轉衰。柳公權 為此時期著名書家,柳公權的「柳體」是 對革故鼎新的「顏體」進行文字規範的改 善,與顏真卿並稱,有「顏骨柳骨」之說。. 圖 2-7 懷素《食魚帖》 資料來源:《書法簡史》. (六)五代宋金書法 五代時期,兵火戰亂,政治上動盪不安,經濟蕭條,民不聊生,書法藝術 因而凋落衰敗。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之後北宋「四家」繼之而 起,掀起新的時代波瀾。 北宋建國後,由於君王提倡文治,不少皇帝熱愛書法,也都極力倡導,對 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宋代書法直接五代,承唐繼晉,開創尚意新風, 「尚意」是強調借書法來抒情達意。宋代帖學興盛,前代出色的書法家的作品, 經過不斷地重刻、翻刻,導致帖本失真,雖然書法甚被重視,但是臨摹失真的帖 本,卻無法超脫前代書法成就。宋代書法不甚發達之說,是相較唐、晉而言,但 總體說來,宋代書法仍有一定發展。真正建立宋代書法獨特面貌的是北宋中後期 21.

(32) 出現的「宋四家」 ,即蔡襄、蘇軾、黃庭堅、 米芾。蔡襄、蘇軾、米芾的行書,黃庭堅的 草書都氣格清峻,具有明顯特色,體現出宋 人尚意的特點。因沉迷書畫而丟失江山的宋 徽宗趙佶首創一種新書體-瘦金體(圖 2-8)。在當時書壇幾乎完全為「蘇黃米蔡」 的風氣下,趙佶的瘦金體及其草書開創一種 新穎風格的書體。 宋欽宗元年,金兵大舉南侵,攻陷北宋 首都開封,北宋王朝覆滅。同年夏,康王繼. 圖 2-8 趙佶《閏中秋月詩帖》 資料來源:《書法簡史》. 位為宋高宗,遷都臨安,史稱南宋。南宋書風承衰竭之勢,缺少北宋特有的豪邁 氣度,缺乏旗幟鮮明的理論和傑出的人才。 南宋時期在北方建立政權的金朝,統治北方的漢人地區,金以武功立國文 化落後,入主中原後逐漸吸取漢族文化,故書風從宋而來重尚意。 (七)元代書法 元興於蒙古,以武功滅金、宋,統一中國。元朝初期,以武功治國,忙於 徵戰擴大疆域,加以不通漢字,並嚴守「蒙古第一」的守舊狹隘思想,對書法藝 術毫不重視。元世祖時為緩和民族衝突,並鞏固統治地位,實施籠絡漢族知識份 子的政策,另一方面開始復興儒學,學習漢字,逐漸對漢文化重視起來,在文化 上最終還是被漢族所同化。 元代書法與宋代書法不同,兩朝書風無法銜接,宋代書法特點是帖學大盛, 蘇軾、黃庭堅、米芾、趙佶等力求尚意的書寫風格;元代書法崇尚晉唐,書風復 古,初期師法唐,後期則宗晉。趙孟頫為此時期的重要書家,在書法上力求「古 意」,以師法晉、唐的姿韻和法度為號召。繼承晉唐以來的傳統,法度嚴謹,字 體秀麗,人稱「趙體」 。後世將趙孟頫與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顏、 柳、歐、趙」四大書家。 22.

(33) 元代中期之後,帝王多受漢族傳統影響,重視書法藝術。元文宗在天歷二 年(西元 1329 年)設立奎章閣,設書史一人,專門從事對祕府所藏書法名畫的 鑑定。用以表彰儒術,鑑賞書畫,大力促進書法藝術的繁榮與復興,使得書壇百 家爭鳴,競相擺脫趙孟頫的影響。元後期活躍於書壇的書家,多為趙派人士,唯 有吳鎮匠心獨具,將書法嵌入畫面。 (八)明代書法 經過元末的農民戰爭,元王朝滅亡,朱元璋統一全國,建立明朝,建國之 初,百廢代舉,採行嚴格的文化政策,規定士大夫為王朝效勞,以求穩定民心。 明太祖朱元璋好瀚墨,運筆行墨之間頗有個人特色。明成祖朱棣酷愛書法,在永 樂年間,曾下詔令廣徵天下書法人才,召入宮中授與「中書舍人」的官職。因為 明帝王好書法,再者朝廷以書法取仕,促成明代朝野上下臨帖之風盛行,大抵跳 脫不了趙孟頫的書風。同時,由於明朝科舉取士重視書法,要求字體工整。朝野 士大夫寫書皆風行端正齊整,橫平豎直的「台閣體」或稱「館閣體」 。明初書法, 以「三宋」-宋克、宋璲、宋廣,「二沈」-沈度、沈粲為主,皆為台閣體書法 代表。 明代中葉之後,經濟發展快速,政局穩定,朝廷放寬嚴格的文化政策。江 浙一帶城市經濟繁榮,文人輩出,均以書畫自娛,寄情於書畫創作,突破「台閣 體」的束縛,以蘇州書家為眾。祝允明(圖 2-9) 、文徵明、王寵三位蘇州書家代. 圖 2-9 祝允明《手剳》 資料來源: 《書法簡史》 23.

(34) 表出現,掃除崇尚帖學風潮,被稱為「吳門三家」,各自形成獨特風格。明代後 期,政治腐敗,朝廷為粉飾太平,扶植一些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作詩繪畫。邢侗、 張瑞圖、董其昌、米萬鍾並列四大家,有「南董北米」之稱。晚明四大家對清初 書壇產生極大的影響。 (九)清代書法 清朝由滿族所建立,為鞏固其統治基礎,採取文字獄的高壓政策,另一方 面,放寬科舉制度,以高官俸祿來籠絡漢族文人,並從事大規模的編篡典籍,目 的在削弱知識份子的反抗意識,以利統治。清代前期,基本上承明代書風,崇尚 帖學。清代書法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稱「帖學期」,即以閣帖為主,承接 晉唐以來的書法傳統,尤其是趙孟頫、董其昌的行楷帖學;後期稱「碑學期」, 是碑學的興盛期,借鑒西周鐘鼎、秦篆、漢隸及六朝石刻的碑學。 清初,統治階級的提倡,促成帖學風潮的流行。由於康熙酷愛並提倡董其 昌書法,朝野文人學士莫不為之風靡,成為得寵求仕的捷徑。時至乾隆,因為乾 隆喜愛趙孟頫的書法,故朝野上下書風一轉,由習董而學趙。再者科舉考試書寫 試卷要求字體端莊整齊,所以帖學之風更加熾熱。初有帖學「四大家」-笪重光、 姜宸英、汪士鋐、何焯,中期有「翁劉梁王」-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 形成「館閣體」 ,只求摹擬字形而不講求筆法。乾隆年間, 「揚州八怪」敢於突破 帖學,自闢新書風,從漢隸中取經,並將繪畫用筆融入書法,使積弱不振的帖學 得以強筋健骨。 碑學期,又可分為唐碑期和北碑期。清中葉以來,先秦青銅器、秦漢碑片 不斷發現,引發古文字與金石學研究的高漲,帶動書法逐漸轉向碑學。道光喜工 整書體,極力主張釐定字體,要求字的點畫工整而有法則,字體的結構必須工整。 因此唐代歐陽詢的書體正合道光口味,從此歐書盛極一時,隨之唐代各名家也受 到重視,唐碑蔚為顯學。歐書受北碑影響甚鉅,因此研習歐書時也對北碑更加了 解,同時,大量北碑在此時紛紛出土,加上阮元《南北派書論》和《北碑南帖論》 , 包世臣《藝舟雙楫》 、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等碑學論著,推廣傳播碑學和提 24.

(35) 倡北碑的優點,臨摹北碑的風氣因此盛行。 (十)近代書法 近代書法延續清代的書法發展,清代末期出土文物甚豐,學習與創作的資 料來源更為廣泛多元。但是,辛亥革命之後,隨著封建制度的解體、西方文化的 傳入、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白話文的普及,使得用筆毛的日常書寫逐漸被西方傳 入硬筆書寫所取代,硬筆書寫實用便利,因此使用毛筆書寫的書法脫離日常實用 轉成為一種單純的藝術創作。 民國初期的書法深受康有為論述的影 響,書寫風格不再承襲「二王」為主,碑帖 兼學而企圖能革新書體。康有為的四位弟子 -梁啟超、徐悲鴻、劉海粟、蕭嫻,為民國 初年的重要書家代表。吳昌碩以石鼓文為書 法學習重心,又能將其蒼勁的筆意融入繪畫 中(圖 2-10) 。齊白石其篆隸書以周秦、兩 漢為主,受隸書《漢祀三公碑》影響甚深。 另外,還有書家李瑞清、曾熙、李叔同、于 右任、沈尹默等人,而李叔同、于右任、沈 尹默三人的書法藝術成就非凡,被譽為「二 十世紀書法三大家」。草書自古以來造形變 化多端,未曾被有系統的整理過,而于右任 經由整理制定出「標準草書」,讓草書在辨 識和使用上更為便利。在書法和繪畫上享有 盛名的還有所謂「南張北溥」 , 「南張」指張 大千,而「北溥」則謂溥儒。. 25. 圖 2-10 吳昌碩《臨石鼓文》 資料來源:《書法簡史》.

(36) 書法的源流與變遷軌跡,是一連串書寫便利與審美觀念兩種概念的相互拉 鋸(圖 2-11) 。大篆到隸書、楷書,便是發展成熟且兼具美感的書體,卻必須配 合書寫便利而逐步被簡化的例證。而楷書乃至行書、草書,則是書家解放書體實 用功能,轉成為奔放不羈、完全只顧慮美感考慮且深具個人風格的書體。. 圖 2-11 中國歷代書體演變系統圖(重製) 資料來源:《中國歷代書體演變》. 26.

(37) 三、書法書體介紹 「書體」是指書法的形體,它包括兩方 面涵義:一是書法所書寫的文字的「字體」; 二是不論什麼字體,書寫時所採取的不同方 式而形成不同的「書體」(徐建融,2004) 。 「字體」的內涵是舉其大類,講求文字的構 造原則,著眼於和字形體的共性和穩定性。 而「書體」強調活潑的書寫性所形成的變異 樣態及其特殊性,立足於書法(劉濤, 2001) 。 通常,將書體分為篆、隸、楷、行、草 書五種書體。如果從「字體」的角度來嚴格 分類,實際上只有篆、隸、楷書三種書體,. 圖 2-12「之」 、「無」的各種書體寫法 資料來源:《書體介紹》. 而行、草書是以楷書為書寫的基礎字體,只 是改變其書寫的形式及技巧;另一方面,從「書寫形體」來區分,則可分為正書、 行書、草書,篆書、隸書、楷書是正寫法,行書為行寫法、草書為草寫法。楷書 通常又被稱為真書,將楷書的草寫稱為草書,介於真、草之間的楷書寫法則稱為 行書(圖 2-12) 。 魏晉之前,書法的發展史主要在字體演變的表現上,最早的甲骨文到金文 大篆,由大篆而小篆到隸書、八分書,文字結構由繁漸簡,由不規範而規範化。 魏晉之後,字體演變成楷書而趨於穩定,因此開始出現以不同的書寫形式來表現 楷書,並加入書法家的個人意識表現。從書法和字體的發展史來看,字體是不斷 由繁就簡。因為,字體除了美觀之外仍需兼顧實用性,越簡單的結構和筆劃,越 容易書寫及推廣傳播。而書體則日趨繁複、個性化,深具藝術性的表現。字體的 不同寫書形式稱為書體,因此當某位書法家的書法藝術成就傑出,並兼有個人的 特殊風格樣式,為後人所仿效學習時,則會依據此書法明家的姓氏而專稱為「某 27.

(38) 體」 ,如歐陽詢的「歐體」 、顏真卿的「顏體」 、柳公權的「柳體」 、趙孟頫的「趙 體」等。 (一)篆書 許慎《說文解字》曰: 「篆,引書也」。 「篆」的含義有如下幾點:一、銘刻。後 世長稱牢記在心為「無任感篆」 ,便是這一 意思。而上古的篆書都是用銳器銘刻而成 的。二、盤繞。如香煙盤繞的煙縷,通常 稱作「香篆」 。而上古的篆書,其結體都以 線條盤繞而成。三、通「瑑」 ,特指青銅器 鐘口處一圈突起的裝飾線條,《考工記》 曰: 「鐘帶謂之篆。」而上鼓的篆書多施之 於青銅器上,且多裝飾的意匠(徐建融)。 篆書廣義來說,包括漢隸以前的一切 文字及其衍變形態,如甲骨文、金文、石 鼓文、小篆、陶片文、簡帛文等等;狹義 來說,篆書則專指大篆和小篆,以下使用 篆書的狹義定義,分述大篆及小篆:. 圖 2-13 李斯《嶧山碑》小篆 資料來源:《書體介紹》. (1)大篆 大篆一般指周代文字,據記載周宣王時命太史籀釐定文字,作《大篆》十 五篇,故大篆又稱「籀文」 ;而籀文多被鑄刻在青銅器上,所以顧名思義又名「金 文」、「鐘鼎文」、「鐘鼎款識」;籀文也被銘刻在石鼓,而謂「石鼓文」。 相較於甲骨文,文字結構逐漸脫離象形,走向抽象、符號化。在具體書寫 上,結構整齊劃一,在一篇文句中,每個字所佔面積的大小大體相等。書寫風格 從甲骨文的瘦峻樸質轉為渾厚端莊,這是因為甲骨的鑴刻跟青銅的鑄刻技術不 同,所造就的書寫風格差異。 28.

(39) (2)小篆 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簡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頒定“書同文” 希望藉由統一文字書寫來加強中央集權,並命丞相李斯一統大篆而創小篆(圖 2-13)。同一個字,在大篆裡有多種不同的寫法,而小篆則是把大篆的多種寫法 刪減、簡化成一種標準寫法。小篆稱為“小”,是因為結構及筆畫簡明,比大篆 少了“古意”成為更純粹抽象文字符號。 小篆的書寫,其結構整齊均衡與大篆類似,但小篆字形由大篆的方正轉成 修長,主體部分佔整體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通篇文句中,每字所佔的空間也 幾乎相等。筆法細瘦而粗細均一,起筆、行筆、收筆,力度和速度均衡,不追求 輕重緩急,轉折之處,多為圓轉而不用方折,主要出於方便實用考量。 漢代以後通行隸書,所以篆書逐漸少見,一般僅見於題字、碑額等,其結 構、筆法,雖然還是篆書,但是卻摻雜隸書意味。魏晉之後,通行楷書,篆書更 為少見,但有不少書家為書法藝術的創作而使用篆書書寫。秦之前,大、小篆以 實用為目的,漢以後,不使用篆書,反而將篆書轉往藝術性的追求。 (二)隸書 隸書為了便利書寫的目的而由篆書簡化形成,晉衛恆《四體書勢》曰: 「隸 書者,篆之捷也」 。隸書有所謂的秦隸和漢隸之分,秦朝隸書曰「秦隸」 、漢代隸 書曰「漢隸」 (圖 2-14) 。秦之前的文字,多為銘刻文,因此造就秦之前的篆書皆 為銘刻技術所束縛。而隸書的出現,專為書寫的便利性,如此便擺脫字體為銘刻. 圖 2-14 東漢《禮器碑》隸書 資料來源:《書體介紹》 29.

(40) 所限制的窘境,朝向用筆更自由的方向發展。 秦朝末年,因奏事繁多,而小篆筆畫繁複,書寫費時費力。因此將篆書筆 畫和結體再次簡化,轉圓筆為方折,而筆畫不再強制規範一定要粗細均一,使其 更容易書寫、使用更加便利。這種字體首先被使用在獄事公文上,因為當時官獄 的文書、抄寫人員地位非常低下,被稱為「徒隸」 、 「隸役」 ,即供人使喚之意, 「隸 書」由此得名。 時至漢代,隸書才真正廣為大眾採用,不僅止於在公文中使用。漢隸有八 分書、隸書之分,「八分書」是介於篆隸之間的一種書體,八分像篆二分像隸, 八分書的波磔比隸書明顯,筆畫更有變化,去掉篆意,即成為楷書的先驅。八分 書、隸書兩者的共同點,結體由秦篆的圓潤轉為方折,修長形變成橫扁形,書寫 由細瘦且粗細均衡轉而粗肥且粗細有變化。而不同之處,隸書結體較方折,八分 書則圓潤些;隸書橫方形稍正,八分體橫方形略扁;八分書點畫粗細波磔比隸書 較為明顯。 魏晉之後以至明代,隸書已經很少被使用。直到清代,碑學勃興,隸書才 又被重新重視,掀起一波高潮。隸漢多半書寫在碑版上,而清代隸書則是直接用 毛筆書寫在紙上,因此隸書的書寫特點被充分發揮。 (三)楷書 楷書, 「楷」含有「規矩」 、 「典 範」、「法式」,即「楷模」之意, 亦表示其字體可作為書寫的規範 (圖 2-15) 。楷書結體嚴謹,筆畫 平直,每個字皆端正規矩。楷書 又被稱為「真書」或「正書」 。古 時叫「楷隸」 ,相較於古隸,而被 稱作「今隸」 。楷書是將隸書加以. 圖 2-15 柳公權《玄祕塔碑》楷書 資料來源:《書體介紹》 30.

(41) 改造簡化而成,從秦、漢隸書中可一窺端倪,某些字的形體,已經具備楷書的雛 形。只要將隸書的波變為撇,磔變為捺,或橫,或鈎挑,圓轉變為方折,隸書就 變成楷書的形態。依據字型大小,楷書又有大楷、中楷、小楷之分。大楷約 5 平方公分,中楷約 3 平方公分,小楷約 1.5 平方公分。另外,還有些特殊的尺寸 的楷書,大到幾十公分的楷書,稱為榜書;小至 0.5 公分以下則為蠅頭小楷。 篆書的筆畫單一,粗細均勻。而隸書的筆法雖然比篆書有多些變化,但僅 只有橫、豎、點、波、磔、折六種,筆法還是略嫌單調。再者,行書、草書雖然 筆法豐富、變化萬千,但其筆法變化卻無固定的規則,因此難以遵循。只有楷書 的筆法,豐富且有規範。古人論楷書筆法,有「七條筆陣斬斫法」 、王羲之「永 字八法」 、宋「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 ,將楷書歸納出橫、豎、點、撇、捺、 鈎、挑、折八種基本筆法,每一種筆法隨著結字筆勢而有更多樣的變化。由此可 知,楷書是一種「典範」文字,所以學習書法需從楷書著手。而書法從楷書成為 「法式」字體的地位確立後,書法的發展從字體的演變轉為筆法的演變。 漢末楷書初步形成,為「漢楷」 ,但直到晉代仍未廣泛流行。歷經魏國鍾繇 的改良,在北朝時代演變成魏書,而南朝則經過王羲之的努力,成為較靠近現今 的楷書。進入唐朝之後,以南朝楷書為基礎, 融合北朝魏書,演變成為唐楷。加以唐朝人重 法度,故唐楷的法度森嚴,結體大方端莊,筆 法循規蹈矩,為後學者提供可供學習漢仿效的 格式和範本。唐代之後,唐楷取代篆、隸書成 為社會上通用的字體。 (四)行書 行書,即行體書,亦名行押書(圖 2-16) 。 行書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比楷書簡便易寫, 比草書易學易認。行書起於漢末,盛行於晉。 圖 2-16 王珣《伯遠帖》行書 資料來源:《書體介紹》 31.

(42) 唐張懷瓘對行書的定義: 「即正書之小偽(或作訛,義與偽通) ,務從簡易,相間 流行,故謂之行書。」所謂「小偽」也就是略加變化,而其變化的方向則是使之 比「正書」更加簡易,以便「流行」 (徐建融) 。所謂「正書」並不單指字體,而 是指一種嚴正的書寫方式。因此這裡的「正書」可解釋為楷書的寫法,此句解讀 便成行書是楷書的一種簡易寫法,以此來便於流通。雖說「正書」並不單指字體, 而是書寫方式。但是長久以來的約定成俗,行書通常是指楷書的行書寫法。 行書沒有一套規定的寫法。當行書寫得規矩點,接近楷書,稱作「行楷」; 當寫得放縱抒情,接近草書,叫做「行草」 。行書的書寫特徵是由於運筆快速, 將原本直線的筆畫寫成弧線,方角成為圓角,筆法產生連筆和引帶。同一個字, 往往有多種寫法。行書行筆流暢,靈活又灑脫,更能將個性與情感抒發於其中, 給予書家極大發揮的空間,把楷書的平易近人及草書的行雲流水集於一體。因 此,長期以來為歷朝書家所鍾情,以行書創作出精采絕美的書法藝術作品。 (五)草書 草書,是一種草寫書法的方式。「草」書的「草」字,有草創、草率之義。 草書最早用於隸書,稱為「章草」 ;楷書的草寫方式,則叫做「今草」 。今草中, 縱情奔放的幅度較小的話,稱為「小草」;而幅度較大,則稱為「大草」或「狂 草」。草書重用筆,疾筆快寫,易於抒發書家的個性、情感,但缺點是寫出來的 字難以辨認,藝術性大於實用性。書法講究用筆之美,草書在用筆上的表現最為 淋漓盡致,墨線的交織飛舞、纏繞,可謂「筆歌墨舞」。 (1)章草 章草,相傳是漢元帝時期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整理規範隸書的草寫法, 故取其「章」而命為「章草」。另一種說法則是漢章帝喜愛杜度的草書,因此每 逢杜度上承奏章時,便命其用此字體書寫, 「章草」因而得名。章草是隸書的簡 便疾速寫法,所以其體勢、筆法、依舊帶有隸書的格法。相異之處,一個字的筆 畫與筆畫之間,不再分開,而有牽絲連帶的筆法,開創今草的連綿筆勢。章草流 行於漢魏之時,之後就少有人書寫。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