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最佳化運算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8-55)

第三章 系統的理論與知識建模

4.4 最佳化設計方法

4.4.5 最佳化運算

結果,最佳化運算器仍不考慮將此一最佳化結果及其相應的設計變數。但實 務的應用上有時並非如此嚴謹。因此,有些約束條件,只是希望限制在某一 約束條件內,但即使超出此一約束限制少量,並不致於對整個最佳化系統有 太大的影響。因此,使用者可應用此一參數,設定最佳化過程最大允許約束 差異值,在最佳化過程中,即使違反約束限制量,但在此一設定值內,若有 最佳化結果,則仍視其結果為可接受的最佳化結果。

(4) 疊代次數。在每項數值計算法都會包含此項中止要件,此中止要件的目的在 於最佳化模型有錯誤時,或者數值計算法無法收斂的情況下,使數值計算法 不會無窮盡地迭代。若對最佳化模型進行測試,則可將疊代次數設定少一些,

節省計算資源。若疊代次數超過最大疊代次數而中止,則表示運算失敗,所 得到的結果可能是發散的,甚至不可行的設計點。

本文之目標函數為人體下肢之力矩總和,首先利用自行車車架與人體下肢所 形成的封閉機構鏈,推導出方程式4.9,並解出膝關節與踝關節在機構運動過程 中角度的變化量,再計算出大腿與小腿的軸向力變化,進而求出下肢騎乘之最大 力矩。

(4.9)

⎪⎩

⎪⎨

+ +

= + + +

+ +

= + +

4 6 3 7 2 8 5 3 1 2 1

4 6 3 7 2 8 4 1 2

1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θ θ

θ θ

θ θ

θ θ

sin sin

sin sin

) (

cos cos

cos cos

) (

首先利用上述平衡方程式解出曲柄在不同角度時,人體下肢之膝關節角度變 化與踝關節角度變化,將公式4.9解聯立方程式:

令,

A

=

L

23 +

L

24 +

L

25

L

26 +

L

27 +

L

28 +(

L

1 +

L

2)2 +(

L

1 +

L

2)

L

4cos

θ

1

2 L

4

L

8cos

θ

2

2

(

L

1 +

L

2)cos

θ

1

L

8cos

θ

2 +

2 L

3(

L

1 +

L

2)sin

θ

1 +

2

(

L

1 +

L

2)sin

θ

1

L

5

2

(

L

1 +

L

2)sin

θ

1

L

8sin

θ

2 +

2 L

3

L

5

3 1 2 1 1 6

7

2 8 4

1 2

1

L L L L

A L

L L L

L

B

= − +

θ

− +

θ

− −( + )sin

θ

− )

cos(cos cos cos

) (

(

) (sin sin )

sin(cos )

cos(cos )

cos(sin )

sin

L A L L A L A L L A

L 1

1 1

7 6 1

7 1 7

6 1

7 2

8 + + +

θ

將B代入公式4.10

(4.10)

將A代入公式4.11

(4.11)

1

B

4

= sin

θ

4 1

3

A θ

θ

=cos +

將最佳化之初始參數設定如下表4-1,並將參數代入公式4.10、4.11,求解出 當曲柄角度旋轉時,膝關節與踝關節角度之變化量如圖4-8、4-9。

表4-1 自行車與人體下肢模型參數設定

名稱 設計參數

中管長 L1 = 465(mm) 座管長 L2 = 100(mm) 座墊高 L3 = 35(mm) 髖關節點至踏板(X) L4 = 40(mm) 髖關節點至踏板(Y) L5 = 55(mm) 大腿長 L6 = 422(mm) 小腿長 L7 = 402(mm) 曲柄長 L8 = 170(mm) 中管角度 θ1= 72°

當騎乘者踩踏自行車時踏板位置距離座墊位置最長時,將造成難以產生力矩 [20]。為求得大腿小腿之軸向力變化,以實際的狀況計算出小腿軸向力與踝關節 角度變化、大腿軸向力與膝關節角度變化關係,並利用二次逼近法求得其準確 值。將膝關節與踝關節與大腿小腿之軸向力關係式輸入EXCEL表格,藉由UG/KF 讀取大腿軸向力與膝關節角度變化小腿軸向力與踝關節角度變化。

踝關節角度 (degree)

曲柄角度 (degree) 圖 4-8 踝關節角度變化

膝關節角度 (degree)

曲柄角度 (degree) 圖4-9 膝關節角度變化

得知大腿與小腿之軸向力(F1、F2),再分別求出大腿與小腿的水平分力(F1x、 F2x)、垂直分力(F1y、F2y)如圖4-10。選用鑽石行車架為自行車車身,踏板呈逆時 針方向踩踏如圖4-11。髖關節點與踏板之最短距離為踩踏起始點,髖關節點之與 踏板之最長距離為踩踏終止點,曲柄轉動以每隔五度為一單位計算如圖4-12。最 大力矩則為此段範圍之兩倍,騎乘最大力矩公式如下所示:

⎥⎥

⎢⎢

⎡ + + +

=

+

=

+

=

180 180

2 8 y y 2 1 2

8 X 2 X 1

5

5

5

5

L F F L

F F 2

M

θ θ θ

θ θ θ

θ

θ ( ) cos

sin )

( (4.12)

圖 4-10 大腿與小腿水平與垂直分力

圖 4-11 踩踏範圍與踩踏方向

自行車下肢騎乘最佳化之主要三個要素如下三點:

1 目標:下肢騎乘最佳化的目標為人體下肢產生之最大力矩。以曲柄轉動每隔五 度為一單位計算出曲柄轉動一圈人體下肢所產生之力矩總和。

2.設計變數:自行車下肢騎乘最佳化之設計變數為座管長度與曲柄長度,因曲柄 長度為影響騎乘最大力矩之主要參數,並透過改變座管長度調整髖關節點至踏 板之距離進而達到騎乘之舒適性。

3.約束條件:自行車下肢騎乘最佳化之約束條件為以下兩點:

(1)大腿與小腿長度總和小於髖關節點至踏板最長距離,會導致人體下肢與自行 車不在同一個機構鏈下,以致踏板與腳底脫離,因此大腿與小腿長度總和應小於 髖關節點至踏板最長距離如4.13式所示。

(2)騎乘自行車之過程中,若膝關節角度小於60°時會造成人體下肢在運動時不舒 適,如圖4-14。因此髖關節點至踏板最短距離,需大於膝關節在極限角度時髖關 節點至踏板之距離如4.14式所示。

圖 4-12 約束條件

( )

( )

(

1+L2 cosθ1+L4 2+

( (

L1+L2

)

sinθ1+L3+L5

)

2

)

0.5+L8 <L6+L7

θ 0.5

(4.13)

L

( )

( )

(

L1+L2 cosθ1+L4 2+

( (

L1+L2

)

sinθ1+L3+L5

)

2

)

0.5L8>

(

L26+L272L L6 7cos 6

)

(4.14)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8-5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