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5 未來展望

一、針對不同的地區部隊進行探討

由於地域的關係,本研究只針對東部部隊的成員進行探討,未來希望能針對 西部、北部、中部及南部等分類進行研究;由於在國軍部隊成員遍佈全臺,其作 業型態亦屬不同,未來期望朝向不分軍種、地域及作業型態蒐整資料、並提出更 多不同的理論模式進行探討。

二、加入更多不同因素與看法發展更堅實的理論模式

本研究只針對激勵因素對部隊成員留營傾向及工作滿意度的因素進行探討,

所以希望未來能加入更多可能會影響激勵因素或其他留營傾向因素進行探討,例 如:體測制度、眷屬福利刪減及部隊教育訓練等等,以建構出更完善的研究模式 來詮釋現今不斷改變的新時代國軍。

三、可針對不同國家的文化進行募兵制度比較之研究

依據本研究的結果推論,在國軍募兵制後激勵因素確實有效提升國民對募兵 成效之肯定,然而其續約留營傾向並不算相當正面。未來研究期加入其他國家募 兵制度因素來探討留營傾向,進而瞭解他國與國軍的差異,發展出更具有代表性 的理論與實證結果。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01】江孟儒(2009)。激勵制度、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 地區人壽保險機構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組織學系碩士論文。

【02】吳靜吉、潘養源、丁興祥(1980) 。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及績效之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1(1),頁61-74。

【03】吳瑞甯(2012)。基層公路監理人員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與工 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工作滿意為中介變數。南華大學組織管理系管理 科學碩士論文。

【04】呂禮詩(2007)。壽險從業人員激勵模式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朝陽 科技大學組織管理系碩士論文。

【05】李佳怡(2000)。知覺組織支持對員工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06】李青芬等譯(2001)。組織行為學(Robbins, S. P.原著),台北,華泰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組織。

【07】李春政(2007)。組織文化、組織承諾、工作滿足、個人屬性與留營意願關 係之研究-以海軍陸戰隊志願役士兵為例。義守大學碩士論文。

【08】李琪維(2010)。臺灣漁會領導型態與激勵制度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公 共行政學報,36(1),頁91-123。

【09】李旭裕(2013)。激勵因素對組織成員工作績效與工作滿意度研究-S基地停 機線修護人員為例。國立台東大學資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20】周復成(2008)。激勵公平性對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 大學組織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1】周祥(2010)。國軍高司幕僚單位激勵策略、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關係之 研究。開南大學組織與創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2】周宇飛(2011)。激勵因素對組織成員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軍備局第二0 三廠為例。美和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3】房冠寶(2000)。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的關聯性研究-以證券業後勤行政人 員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4】林國煌(2002)。管理學,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頁 322。

【25】林世華(2006)。人盡其才?連江縣政府台籍員工離職率偏高之研究。銘傳 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26】林孟彥(2006)。管理學,鼎茂出版社。

【27】林孟蓉(2006)。領導型態、激勵措施認知、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8】林偵燕(2009)。激勵因素、工作滿意與留任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國際 觀光旅館員工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

【29】姚裕錡(2006)。人格特質、工作態度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中地 區文理補習班員工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30】洪暄喻(2000)。週休二日政策的影響研究-台北市政府的個案分析。中國 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1】洪雪珍(2003)。員工工作滿意與士氣關係之研究中國某組織之實證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2】孫令凡(2000)。人口屬性、報酬激勵效果與工作滿足間之關係。國立政治 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3】張世青(1992)。臨床護理人員離職意願因素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4】張大川(1996)。從激勵/保健理論探討激勵與工作滿足感之關係-以銀行業 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組織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5】張漢中(2002)。國軍主計財務軍官離職率模式構建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 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論文。

【36】張順法(2006)。領導型態、激勵制度對空軍基地後勤人員工作滿意之影響 。立德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張峻嘉(2014)。以激勵因素為中介變項探討人格特質對離職傾向之影響-以國軍某財務單位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8】許士軍(1977)。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與實證研究。

政治大學學報,35(1),頁13-56。

【39】許士軍(1993)。管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組織。

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1】陸洛、高旭繁(2009)。組織行為,台中,滄海書局。

【42】傅永剛(2000)。如何激勵員工,大連,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43】曾信超、蔣大成、侯淑華(2008)。醫療機構內部服務品質、工作滿足、角 色壓力與員工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嘉南地區署立醫院為例。品質學報,

15(3),頁233-247。

【44】黃英忠(1990)。「離職問題的形成與管理對策」。人事月刊,第五期。

【45】黃蘭鈺(2003)。激勵因素、激勵制度與工作滿意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際 觀光旅館部屬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46】黃國強(2004)。運用激勵理論探討提升員工工作績效之研究-以軍備局第 四○一廠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班論文。

【47】黃劍雄(2010)。國軍志願士兵留營意願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聯勤司 令部為例。主計季刊,51(1),81-103。

【48】黃珠金(2012)。領導型態、激勵制度、工作滿意度及工作績效之關係-以 空軍某基地後勤人員為例。南華大學組織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

【49】葉曉菁(2004)。激勵因素、工作態度、工作表現之關係研究-以咖啡連鎖 店臨時人員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50】蔣美惠(2003)。探討保全人員生涯管理、人格特質及組織氣侯對工作滿意 、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保全組織為例。南華大學

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1】鄧維兆、江淑瀅(2006)。內、外部服務品質與整體顧客滿意度之關係探究 -以新竹牧場為例。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42 屆年會暨第12 屆全國品質管 理研討會。

【52】盧美束(2010)。教師情緒智力與工作壓力對滿意度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屏 東縣國民中學教師為例。美和技術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3】賴墩謙(2007)。組織文化對工作滿意度及募兵制度推行成效之相關性探討 以空軍航機保修部隊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4】蘇義祥(1999)。中華電信專戶服務部門領導型態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

服務人員特質及成熟度調節作用。國立中山大學組織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55】韋美西(2002)。員工協助方案與員工離職率關係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 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

【56】鄭修明(2003)。兩因素理論、社會大眾角色平價與外部發展工作認知對離 職傾向影響之研究-以海軍艦艇志願役士官為例。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57】謝文里(2006)。組織變革態度對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度問關條之干擾效應 -以華人地區非營利事業。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8】謝秉錡(2007)。從激勵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意圖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9】楊志清、郭國誠(2009)。因應募兵時期士兵在工作滿意度研究-以陸軍志 願役士兵為例。陸軍學術雙月刊,45(507),155-168。

【60】蔡明原(2009)。國軍志願役士兵留營意願之探究-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 度與組織承諾因素。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1】俞台生(2010)。空軍基地人員激勵因素構面之工作滿意研究。美和技術學 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2】莒光園地(2015)。國防部資源規劃司「改善待遇、提升尊嚴、擴大出路」,

針對國軍戰鬥部隊志願役士兵提出「戰鬥部隊勤務加給」及「留營慰助金」。 華視104年4月9日。

【63】彭成裕(2014)。國軍志願役士官兵背景對工作認知、部隊適應與留營意願 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兵訓練中心為例。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 文。

【64】符芳碩(2015)。民進黨立委蕭美琴於立法院發言報導。網頁新頭殼 newtalk。

【65】羅湘晴(2010)。激勵理論的應用探討。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66】國防報告書(2013)。國防部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102年版,台北。

【67】陳宏光(2001)。員工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相關因素之探討-以 面對組織變革台鐵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8】陳淑芬(2001)。高科技研發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離職意圖關聯性研究。

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份:

【01】Adams, J. S. (1963).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2-436.

【02】Adams, J. S. (1965).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4), 267-299.

【03】Alderfer, C. P. (1972).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2), 142-175

【04】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Van Nostrand, New Jersey: Princeton.

【05】Anderson, D. M. (1994). Motivation power. Success, 41(1), 98-99.

【06】Bassellier, G. & Benbasat, I. (2004). Business compet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Conceptua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n it:

Business partnerships. MIS Quarterly, 28(4), 673-694.

【07】Berelson, B. & Steiner, G. A. (1964). Human Behavior: An Inventory of Scientific Finding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08】Bollen, K. A. & Stine, R. A. (1992). Bootstrapping goodness-of-fit measur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21(2),

205-229.

【09】Campbell, D. J. (1988). Task complexity: a review and analysis.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 13(1), 40-52.

【10】Chin, W. W. (1998). Issues and opinion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IS Quarterly, 22(1), 7-16.

【11】Cronbach, L. 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ca, 16(1), 123-168.

【12】Dalton, D. R., Todor, W. D. & Krackhardt, D. M. (1982). Turnover Overstated:The Functional Taxonomy. Academy of Minneapolis Review, 7, 117-123.

【13】Davis, K. (1977). Human Behavior at Work. NY: McGraw-Hill.

【14】Davis, K. (1984). Human Rel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Free Press.

【15】Dessler, G. (1980).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 Contingence Approach.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16】Dessler, G.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7】Fornell, Claes, & David, F. Larcker.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17】Fornell, Claes, & David, F. Larcker.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