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報告先分析姓氏的基本現象,再利用台灣羅氏祖譜,追溯台 灣豫章羅氏的分佈,羅氏的祖源,是一篇相當不錯的報告。

審查意見:

2、 本報告先分析姓氏的基本現象,再利用台灣羅氏祖譜,追溯台 灣豫章羅氏的分佈,羅氏的祖源,是一篇相當不錯的報告。

從姓氏看根源

海上絲路之略述

四財金二 B

黃 雅 琪

高 芊 儀

海上絲路之略述

壹、 何謂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在陸路連接亞洲西部地區和歐洲的通道,起點是在 陝西省西安市,穿過河西走廊,經新疆而繼續向西。這條通往西域的道路上,絲綢是 最主要的貿易商品。因此,19 世紀時的德國地理學家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使將這條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作為東西方交流管道的絲綢之路,包括了陸海交通的兩個方面,按照絲綢之路發 展順序,先是以陸上絲路為主,後來才被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所代替。海上絲路的歷 史非常的古老,根據史籍記載,華夏先民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有海上活動,雖然如 此,但卻長期未能超過陸上絲路的發展。直到漢代以後,特別是唐宋時代(西元 8 世 紀中葉)以後,其航海交通發展極盛,海上絲路快速發展。

中國與東南亞、印度洋各國的來往增多,古代中國商人經由這個航道,將 絲綢、陶瓷、香料、茶、漆器等物產運往歐洲,再由歐洲運回毛織品、玻璃器 皿、象牙等物資,後人就把這條航路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 「絲瓷之路」 、 「陶 瓷之路」或「香料之路」 。故中古海上絲路的發展,無疑和中國唐代絲路的發展 變化有密切關係。

根據古籍及考古發掘顯示,海上絲綢之路始於二千年前的漢代,其航海路線是由 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己不程國(今斯里蘭卡)、黃支國(今印度)、阿曼灣,直抵 波斯灣的巴士拉(今伊拉克),商船在波斯灣泊岸後,將貨物送上岸,經陸路運銷中 東,再由尼羅河進入地中海而遠至歐洲各國的貿易路線。

古 代 海 上 絲 路 航 線 示 意 圖

海上絲路之略述

漢武帝曾派太監沿著這條路線,到東南亞和印度洋採購珍珠、璧琉璃(玻璃製品)

及奇珍異物。而至唐宋兩朝,東西交通頻繁,海上貿易鼎盛。由於海上航運發達,再 加上中西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中國古代造船與航海技術的先進,領先於西方國家。所 以在宋元時代近四百年間,中國航海長期處於鼎盛狀態。而後直至明代中葉以後,頒 令「海禁」,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才逐漸被削弱。

貳、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合浦」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中國出口船舶「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開航」,這是

「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記載。且根據廣西文物工作隊 2002 年在北海市合浦縣石彎 鎮古城頭村挖掘一座西漢時期的合浦城遺址,證明合浦是我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 始發港。

合浦縣號稱“南珠之鄉”,“珠還合浦”的故事遐邇聞名。漢武帝元鼎六年(公 元 111 年)設合浦郡,縣城所在的廉州鎮一直是歷代郡縣、州、府治所,有國家重點 文物保護單位合浦漢墓群,在 60 多平方公里的漢墓保護區內,有上萬座漢墓(封土 堆),出土文物逾萬件,幾乎在每座漢墓隨葬品中,都發現了琉璃、琥珀、瑪瑙、水 晶製作的各種佩飾品或器皿。專家認為,這些舶來品,證明了合浦作為古代「海上絲 綢之路」始發港的地位和當時對外貿易的盛況。

考古發掘表明,古城頭遺址應是西漢時的合浦縣治,這是迄今國內發現的保持最 為完整的、規模較大的漢代縣治之一。從護城河和城牆過度較緩的坡度來看,明顯不 大重視其防禦的能力,反而是偏重像徵性和貿易便利;從城址附近發現墓葬和大量漢 代陶片來看,這裡是漢代文化的一個活躍區。發現的遺物普遍偏早,合浦縣城附近漢 墓保護區範圍內的漢墓大多數是東漢墓,而西漢晚期墓其基本上是分布在北部,離古 城址僅約三公里的堂排一帶。說明了漢代合浦的文化中心有一個從北至南移動的過 程。

《漢書》所載西漢時期的合浦港,就應在縣城西門至古海岸約 40 米長、20 米寬 的地段。而廣西文物工作隊日前在廣西合浦縣古城頭村發現西漢時期的船步(碼頭), 證實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碼頭,成為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碼頭。

據指出,古碼頭位於古城頭村「大浪古城」遺址的西門,經兩千多年的變遷,被 埋在一片茂密竹木林。碼頭長約八公尺,東面與古城城牆邊相接處寬三公尺,伸入古 河道最寬處五公尺,背水面還發現兩個相隔一公尺、直徑約二十公分的柱洞。從柱洞 中殘存的木屑分析,應是當時固定船隻的木樁。在邊長約兩百二十公尺的大浪古城正

海上絲路之略述

中,還發現一個明顯的人類活動遺址。根據遺址內二十二個完整對稱的柱洞判斷,可 能是與港口相配套、用於瞭望、報警、報時的幹欄式望樓。

叁、海上絲綢之路的轉運站「澎湖」

澎湖群島約在一千多百萬年前,經過數次 火山活動形成,是全台灣年代最久遠、由火山 熔岩組成的島縣,澎湖獨特的玄武岩島嶼地 形,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偉大傑作。

澎湖群島六十四座島嶼,星羅棋布的翠綠 島群,扼控台灣海峽,十七世紀起即為國際貿 易海上絲路的一環,是歐洲海權國家與中國、

北亞地區貿易的中繼站,更是中國福建沿海地 區向亞太地區發展的轉運點,而現今也是海空 國際航線必經之路。

自古以來,澎湖是來台的必經之地,澎湖

的風物是承襲大陸沿海居民的風俗習慣,就歷史而言,澎湖開發比臺灣早約三百年左 右。近年來有考古專家提出澎湖可能為古代海上絲路轉運站,這是因為曾有人發現於 海邊的宋、元、明、清碗盤甕碎片數量頗鉅,因此可以證明此一可能。

肆、開創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航海家「鄭和」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明雲南人是中國偉大的航海 家。於明成祖時為太監,賜姓鄭,航海至南洋、印度、波 斯、非洲東岸等處,開中外交通最遠的航路,宣揚威德,

幫助馬來西亞建國,海外諸國爭相來朝貢。時人稱為三保 太監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 1450 年至 1433 年這段短暫的時間,總兵太盡 鄭和所指揮的寶船隊,七次英雄式的遠航,遍及了中國海 與印度洋,從台灣到波斯灣,並遠及中國人心目中的黃金 國―非洲。雖然中國從阿拉伯商人那裡得知歐洲的存在,

海上絲路之略述

但並不想去那裡。歐洲這個「遠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對他們來說,

缺乏吸引力。在這三十年之中,外國的貨品、藥物與地理知識,以空前的速度輸入中 國;相對地,中國也在整個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間和影響力。當時世界的一半已經 在中國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另外一半並不難成為 中國的勢力範圍。在歐洲大冒險、大擴張時代來臨之前的一百年,中國有機會成為世 界的殖民強權。但中國沒有!

鄭和七次下西洋簡表

奉詔日期 開洋日期 回京日期 所經主要國家和地區

永樂三年 六月十五日 (1405 年 7 月 11 日)

永樂三年 (1405 年 ) 冬

永樂五年 九月初二 (1407 年 10 月 2 日)

占城(現為越南中南部)、暹羅(現稱泰國)、

爪哇(現為印尼爪哇島)、舊港(現為印尼 蘇門答臘)、滿剌加(現為馬六甲)、蘇門 答剌(現為印尼蘇門答臘)、錫蘭山(現稱 斯里蘭卡)、古里(現為印度卡利卡特)等。

二 永樂五年 (1407 年)

永樂五年 (1407 年 ) 冬

永樂七年 (1409 年 ) 夏末

占城、暹羅、浡泥(現為加里曼丹島)、爪 哇、滿剌加、錫蘭山、柯枝(現稱印度科欽)、

古里等。

永樂六年 九月二十八 日(1408 年 10 月 17 日)

永樂七年 十二 月 (1410 年 1 月)

永樂九年 六 月 十 六 日(1411 年 7 月 6 日)

占城、暹羅、爪哇、滿剌加、蘇門答剌、錫 蘭山、 溜山(現為印度西南之馬爾代夫群 島)、小葛蘭(現為印度南方之奎隆)、柯 枝 、古里等。

永樂十年 十一月十五 日(1412 年 12 月 18 日)

永 樂 十 一 年

(1413 年)

永 樂 十 三 年

七月八日 (1415 年 8 月 12 日)

占城、爪哇、吉蘭丹、彭亨、滿剌加、錫蘭 山、溜山、柯枝、古里、木骨都束(現稱索 馬里首都摩加迪沙)、忽魯謨斯(現為伊朗 格什姆島)、麻林 (現稱坦桑尼亞)等。

永樂十四年 十二月初十 (1416 年 2 月 28 日)

永 樂 十 五 年

(1417 年)

永 樂 十 七 年

七 月 十 七 日

(1419 年 8 月 8 日)

占城、爪哇、彭亨、滿剌加、錫蘭山、溜山、

柯枝、古里、木骨都束、卜剌哇(現稱索馬 里)、阿丹(現為也門亞丁)、剌撒(現為 紅海東岸)、忽魯謨斯、麻林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