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海上絲路之探索」學生作品集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海上絲路之探索」學生作品集序"

Copied!
3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海上絲路之探索」學生作品集序

這本冊子,是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海上絲路之探索」計畫第一年的成果,

該計畫也是本校執行教育部「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計畫編號:FD28)的一項子 計畫,執行時間為民國 91 年 9 月 1 日至 95 年 8 月 31 日,共四年。

「絲路」原本是指漢代經過西域(新疆)地區運送絲綢到西方的交通路線,今日

「絲路」這個名詞已經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代名詞;其範圍也不再只限於中國西北地 區與西方之交通路線。本計畫所探討的海上絲路大致上又可分為通過東海(今黃海)

與朝鮮、日本交通的北方海上絲路和通過南海與東南亞、南亞乃至於歐洲交通的南方 絲路。陸上絲路因為安息的壟斷,地理環境的艱困,雖然形成較早,但在東漢以後,

便已不能自由通行,反而是海上絲路與時具進,不斷蓬勃發展,同時因為海上絲路經 過的路線有大半在亞洲,且分佈著許多大小不同的國家,彼此相互頻繁交往的結果,

形成一個緊密的漢型文化圈(又可稱儒家文化圈),而臺灣處於海上絲路的中心位置,

是所謂西、東洋針路的分界點,臺灣地位的興起,與海上絲路的蓬勃發展有相當密切 的關聯,欲瞭解台灣的歷史發展與將來之定位,應該由海上絲路開始。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校,學生在 入學之際,已有較一般大學生深厚的專業能力,故本校希望同學在朝陽受教育的時 刻,除了專業智能外,更能教育其具有全面性的通識能力,超脫出技工或技師的的限 制,使其在現代的社會中,能有充分的知識能力從事職業上的發展。歷史教育可以幫 助習於平面的思考的學生,搭配時間縱度以建立學生立體思考能力;同時今日世界已 逐漸發展為地球村的緊密型態,一個現代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在進入社會服務後,必須 要有掌握周邊空間環境之能力,因此,本校通識教育中心整合中心歷史專業的專兼任 老師,以「海上絲路探索」為主題,規劃一系列有主題的歷史地理課程。

在課程的設計上,我們力求多元化,並以漸進的方式規劃整個的課程,在第一年 的課程中,我們設計了四門有關海上絲路的新課程,分別為顏清梅老師的「絲路與中 國航運」、何孟興老師的「海商與東南中國」、王振勳老師的「東亞華僑與中國」、

及我本人的「香料與歐洲東亞交通」,並邀請專家學者為學生們作相關的演講,有東 海大學古鴻廷教授的「原鄉文化與海外發展」、中正大學歷史系廖幼華副教授的「合 浦明珠」;對於科技大學的學生而言,這種系列性的人文專題演講經驗或許是新鮮的,

但也都引起學生的一些迴響,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我們將會繼續調整課程的講授內容 與方式,試著使用講座課程,每一門課儘量以協同的方式進行講授,並將演講與課程

(2)

作緊密的結合,希望能夠得到更深刻的效果。同時為了增加同仁們對於課程的研究深 度,我們要求老師們也能有相關的論著發表,今年,本人撰寫了一篇「越南與中國的 海上交通—東南道」拋磚引玉,希望明年能有更高質量的作品出現。

這本冊子則是這一年課程後的成果,我們自上課的九個班級中,選出十四組同學 的作品,分別從不同的主題探討海上絲路文化,我們將這些作品大致分為兩大範疇,

一是交通篇,一是台灣篇。在交通篇中收錄了「香料如何改變歷史」、「印刷術之外 傳」、「中國絲綢對海外衣著文化的影響」、「鄭和下西洋」(兩篇)、「海上絲綢 之路的演進與歐洲文化的興起」、「香料之旅」、「從姓氏看根源」、「海上絲路之 略述」;台灣篇中我們收錄了「開台聖王――鄭成功」、「台灣北部城門與砲台」、

「台灣南部城門與砲台」、「訪台商」、「莊牛老先生訪談記錄」。這些同學的作品 也許不夠完美,甚至有部分引用資料上的錯誤與問題,且引用的網路資料,其學術性 也有相當的爭議,但是他們的努力卻是真誠的;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同學們將 所有引用的資料包括網站的位置標誌出來,也許不是十分完整,但他們的態度是負責 的。當獲知他們的作品入選時,他們的興奮是我們覺得最欣慰的,由他們的反應,我 們可以知道這樣的方式,將使這門課程得到深沈的迴想。這個計畫還有三年的時間,

我希望能在同仁與同學們的共同協力下,完成我們既定的目標,且逐步的讓參與的同 仁與同學在量上與質上都能有進步。

耿 慧 玲

2003.10.5

(3)

目 錄

壹、 海上絲路-交通篇

一、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

二進資管四 B

前言……… 2

辛香料……… 3

絲綢之路……… 27

絲路貿易路線的轉變……… 31

拜占庭和中國……… 33

阿拉伯人與伊斯蘭……… 34

海上貿易交通的盛行對臺灣造成的影響……… 38

結語-香料改變了歷史……… 43

參考文獻……… 44

二、印刷術之外傳

………

二進保險四 B

前言……… 52

印刷術的起源……… 52

印刷的定義……… 53

印刷的要素……… 54

印刷的種類及發展……… 56

印刷術之外傳……… 59

結論……… 66

三、中國絲綢對海外衣著文化的影響

………

四財金二 B

絲綢簡介……… 72

海上絲路興起的原因……… 73

海上絲路發展歷史……… 73

海上絲路航線……… 76

中國絲綢對海外的影響……… 81

結綸……… 88

四、鄭和下西洋

………

四財金二 A

研究動機……… 92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及歷史背景……… 93

鄭和下西洋的經過及對中西交通的影響……… 95

鄭和下西洋和西洋遠航之比較……… 96

鄭和下西洋終止原因……… 98

鄭和下西洋的總述……… 99

(4)

鄭和下西洋對後來的中國航海上開擴了哪些貢獻及對整個

亞洲形成了何種局勢? ………100

結論………103

五、海上絲綢之路的演進與歐洲文化的興起

………

二進資管四 B

為什麼叫絲調之路?………110

大食帝國對絲綢之路的影響………117

歐洲對香料的需求與航海技術的發展………124

尋香之旅與海上貿易………130

東西文化交流對歐洲文化的影響………133

結語………136

六、香料之旅

………

二進保險四 B

緒論………142

香料的世界………144

香料的相關產品………153

結論………163

七、從姓氏看根源

………

四環管二 A

前言………172

台灣姓氏知多少………172

我們的祖先是從唐山來的………173

河洛人與客家人………175

台灣山胞也是來自唐山………177

羅氏姓源………179

羅氏始祖………179

羅姓與豫章郡………180

羅氏家族的傳家瑰寶………182

「豫章」羅氏在台灣………182

參考資料………184

八、海上絲路之略述

………

四財金二 B

何謂海上絲綢之路………188

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合浦」………189

海上絲綢之路的轉運站「澎湖」………190

開創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航海家「鄭和」………190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史………195

結語………197

九、鄭和下西洋

………

四財金二 B

前言………202

鄭和的簡介………202

明初的政治和經濟背景………202

(5)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和目的………203

鄭和下西洋的簡述………205

鄭和下西洋-航線及所使用的寶船………208

鄭和下西洋與西洋遠洋的比較………209

鄭和下西洋之貢獻………210

心得………211

參考文獻………212

貳、海上絲路-台灣篇 一、開台聖王-鄭成功

………

四財金二 A

鄭成功出生背景………216

鄭成功與清之抗衡………218

鄭成功與荷蘭人之關係………221

收復台灣之經過………227

相關照片之介紹………240

開府台灣及建樹………243

結論………246

個人心得………247

二、台灣北部城門與砲台

………

四資管一 B

基隆篇………256

淡水篇………264

三、台灣南部城門與砲台

………

四資管一 B

台南篇………274

高雄篇………277

媽祖篇………285

四、訪台台商

………

四進財金二 B

摘要………292

採訪內容及紀錄………294

五、莊牛老先生訪談紀錄

………

四營建二 B

摘要………300

訪談紀錄………301

(6)
(7)

ʼ૧т໭ᄁ ՌඏᎧʽ

(8)
(9)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二進資管四 B

張 正 芳

(10)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壹、前言

從上古時代,東、西方是有交流、有往來的,並不是孤立的,可能是透過軍事、

文化、政治或商業、貿易的方式來互通有無,因為中國以絲為主要貿易項目,所以 將這種由東向西方前進的貿易方式稱為絲路之旅。

而從歐洲中古世紀直到西元767年左右,近兩個世紀之間,地中海沿岸的國家,

陸續遭到十四次黑死病的大流行,估計死於黑死病的人超過四千萬之多。在 1320年左右,中亞地區開始流行黑死病,於是逐漸蔓延到中國。歐洲人通過中國的 絲綢之路運來了廉價的商品,也帶來了致命的黑死病菌。(1)商業的繁榮,使得貿易 往來密切,而黑死病(鼠疫)藉著船隻的往返,使之擴散得更快,每一個經商海口 城市無一倖免,甚而由海口擴展到內陸,一發不可收拾。

荳蔻—乃是十七世紀歐洲最教人垂涎的奢侈品。原本就已昂貴的荳蔻,由於伊 莉沙白時代的倫敦醫師們宣稱,他們所製作的荳蔻丸子乃是當時人人聞之色變、可 以一個噴嚏始而瞬至身亡的鼠疫之唯一救星,而致身價如火箭般一步飆升。於是一 夜之間,這個如今仍被用於醫治腸胃氣脹及普通感冒的乾枯小果仁,就變得和黃金 一樣的炙手可熱。(2)

西方因黑死病幾近崩潰,但因宗教的衝突造成陸路交通被中斷,使得西方必須 另外尋求貿易路線,改由海路,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也因黑死病使得西方對香料 的迫切需要,但是並沒有人知道那些救人的仙藥是從哪裡來的?

倫敦商人傳統上是在威尼斯採購其香料,而威尼斯商人手中的香料,則又是轉 購自君士坦丁堡。然而荳蔻其實是來自更遙遠的東方—一個遠逾歐洲人膚淺視野之 外的傳說之地東印度群島。而歐洲地圖上關於地球另一方的遙遠彼端則依舊是一片 空白。所謂「東方」對那些香料商人來說,仿如不可及的月球。(3)

香辛料的使用,可能在進入有文字的歷史之前就已經開始了。而在舊約聖經的 創世紀 (Genesis, 1729 BC) 中記載著香辛料的交易,當時的交易主要是靠阿拉伯 商人,他們往來於印度、馬來半島、波斯灣地區及地中海地區,所使用的交通工具 包括駱駝及帆船,由於路途遙遠,來往一趟有時要四、五年的時間,直到西元前60 0年,阿拉伯人仍是掌握著這些高價值商品的交易。(4)

數世紀以來,阿拉伯人一直扮演著東方與非洲南部撒哈拉之間中間商人的角 色。阿拉伯人除了處於絕佳的地理位置外,也為了避免地中海一帶的買家知道了辛 香料商品的源處,而影響了他們專賣壟斷的生意,更四處散播關於辛香料產地的危 險謠言,企圖阻斷買方自行尋找貨源的商機。(4-1)

(11)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的歲月中,辛香料曾被視為與黃金同等價值。為了找尋辛香料,以及提供當時的需 求,甚或影響了人類的歷史過程。國與國之間,為了掌控辛香料的生產而彼此鬥爭。

航海家發現了前往東方世界的新航線,而使得擁有豐富辛香料的小國,建立起龐大 的王國。雖然,現今的人類不再會因辛香料而挑起戰端,但是辛香料的產值,仍足 以影響許多國家的經濟體制。(5)

而在中國方面,香辛料的貿易也早在漢朝 (一世紀) 時,伴隨著「絲綢之路」

這條中國與中亞的貿易之路展開,雖然貿易量不高,但確實也引進了一些西方的香 辛料,如芫荽及洋蔥。(6)

在西方世界中,香辛料一直是價格高昂的貿易品,也由阿拉伯商人掌控近千年 的香辛料貿易,而歐洲人在十字軍東征之後,接觸到了新的風俗,包括香辛料,與 香辛料貿易所帶來的財富,也興起了想要在這鉅大的利益中分一杯羹的念頭,於是 掀起一股尋找前往東方的新路線熱潮,進而演變成地理大發現,海上霸權的競爭,

以及殖民主義等,給西方世界帶來的衝擊巨大之外,其後來所引發出的結果幾乎影 響全世界的發展。(7)

貳、辛香料

何謂辛香料?(7-1)

根據英國牛津字典的引述:辛香料是指味道強烈或香濃,歸屬於蔬菜類,且多生 長於熱帶地區的植物,一般常為佐料用。辛香料多為植物的根、樹皮、芽、籽或果實 部份,經乾製後而成。辛香料的英文”spice”源自於拉丁文 species 一字,意指特 定種類的物件或商品。

辛香料中最重要的肉桂(cinnamon)、胡椒(pepper)、薑(ginger)、丁香

(cloves)、荳蔻(nutmeg)等,皆產自於亞洲熱帶地區;甜胡椒(allspice)、香 草(vanilla)、番椒(chillies)等,則來自於西印度與中美洲;而地中海盆地則 出產許多味道芳香的辛香料種籽,如:胡荽(coriander)、胡蘆巴(fenugreek)、 茴香(fennel)、罌粟(poppy)、芥末(mustard);於氣候較寒冷的地域,則生產葛 縷子(caraway)、蒔蘿(dill)與杜松(juniper)等辛香料。

(12)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辛香料的種類

天堂籽(Grains of paradise)(8)

天堂籽植物的花朵為華麗的粉紅或黃色色澤,呈喇 叭狀的外型。

天堂籽是最饒富趣味的辛香料,以往他的植物性科屬被視為與小豆蔻(cardam on)相近,如今它的歸類屬性則是含糊不明。天堂籽有著近似胡椒的辛辣味道,以 前當胡椒的價格偏高時,即以它為替代品。

在西元14、15世紀時,天堂籽曾為非常重要的辛香料,而它的主要海岸生產地,

甚曾被稱為天堂籽海岸或馬內奎它海岸。天堂籽後來由商人攜帶,跨越撒哈拉沙 漠,由利比亞的崔伯勒海港船運至歐洲。當歐洲貿易風興起時,葡萄牙商人,便將 天堂籽直接由非洲海岸船運至歐洲大陸。

天堂籽粒

天堂籽紅褐色的果實中,約含有60至 100顆籽粒。籽粒(seeds)的顏色呈現栗 子色,並有著鈍角椎體般的外型。

早期時,天堂籽用為釀製葡萄酒、啤酒的調味辛香料。在十七世紀時,由天 堂籽調的東寧水(tonic),更為盛夏時最受歡迎的飲料。在西非,天堂籽另被視 為一種香料藥物,它具有舒解腸胃脹氣,興奮刺激以及利尿等功用。

(13)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葛縷子(Caraway)(9)

葛縷子樹葉呈輕細鬚狀般,並有著束叢狀細小淡綠色 的花朵。

葛縷子(Caraway)與芫荽(parsley)為同一科屬植物,但在遠古時期即已被 使用,並於中古世紀在歐洲栽植。

葛縷子屬於耐寒、二年生的植物,約可成長至80公分高。葛縷子原產於亞洲,

以及歐洲北部與中部。荷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葛縷子籽粒生產國。

葛縷子籽多用於製作辛香味麵包,此外,葛縷子更是香甜烈酒的主要食材。傳 說對於消化不良而引起的脹氣,以及腹痛、疝痛、支氣管炎等,皆具有療效。

葛縷子籽粒

葛縷子的籽粒約0.4~0.7公分長,尾部尖細,堅硬的外皮呈褐 色,表面有5條色澤較淡的稜線。

中國肉桂(Cassia)(10)

中國肉桂樹有著大而明亮的葉片,淡黃色嬌小的花朵。

(14)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中國肉桂(Cassia)原產於印度與緬甸北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辛香料之一。

在西元前2700年前,中國的本草綱目上,即已記載了中國肉桂的使用。直到西元前5 世紀時,中國肉桂經由阿拉伯與腓尼基貿易商人,傳入歐洲。

生長於熱帶地區的常青植物,約可成長至3公尺高。主要生產於中國、越南、

印度、緬甸、以及中美洲等地。

中國肉桂適宜搭配精緻的食物使用,而不適用於甜食。中國肉桂可用於醫治腹 瀉、嘔吐、腸胃脹氣等症狀。

肉桂樹皮

乾製後的肉桂樹皮質脆易碎,故常見的皆為短片狀。

中國肉桂的樹皮外層為深灰色,質地較為粗糙,可在 乾製前先行剝除;內層的樹皮為紅褐色,質地較為光 滑。

肉桂芽苞

乾製的中國肉桂芽苞,在遠東地區經 常用於醃漬食物,它的味道微甜,並 含麝香味,與肉桂的味道相近。

肉桂(Cinnamom)(11)

月桂樹有著翠綠的葉片,黃白色的花,以及深藍色的 漿果。

(15)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肉桂(Cinnamom)是葡萄牙人,在航海探險之旅時,首先發現的數種辛香料之 一。原產於斯里蘭卡的肉桂,與中國肉桂相同,皆是取自於月桂樹的樹皮。

在西元1736年,荷蘭人為了辛香料,而將佔領斯里蘭卡的葡萄牙人驅逐後,在 當地廣為栽種月桂樹。荷蘭人為了保持肉桂的高價,不惜將運回荷蘭的過多肉桂燒 毀。到了西元179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後,而結束了以往由荷蘭人獨斷專賣的貿 易方式。

屬於長青類植物的月桂樹,在野外可生長至10公尺高,但因人工栽種時,耕植 密度高,其生長高度較低矮,以便於採收。月桂樹適宜生長於熱帶,低緯度,近海 岸的沙質地區。

肉桂昔日廣用於麥酒、葡萄酒的調香食材,如今則仍用於調製香料溫熱酒。尚 廣用於焚香、香袋的製作。

捲成管狀的肉桂

將表皮較長且完整的樹皮置於最外層,並 於曬乾過程中每日搓揉,直到桂皮完全變 乾,外表呈茶褐色,表面光滑,質地輕細 易脆。

破碎和較短的肉桂皮

則放置於大張樹皮的內層中間處,一併捲起曬乾。

胡荽(香菜,Coriander)(12)

胡荽植物上端的葉子,細小呈鬚狀;下端的葉子則較 寬闊平扁。

(16)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原產於地中海地區的胡荽,現在遍植於全球各地。胡荽應用於烹飪與醫療已有 三千年之久,它的名字重複出現於紙草古文書、梵文經書,以及聖經上。有醫葯之 父之稱的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將胡荽視為葯材般使用;經由羅馬人,將胡荽傳播 至歐洲大陸。

胡荽的產能較小,因而在印度、伊朗、中東、蘇俄、美國、美洲中部與南部等 地,皆有大量的栽種。

屬於常年生的胡荽,可生長至30~80公分高,綻放白色或粉紅色細小的花朵,

最適宜生長於陽光充足的地方。未成熟胡荽的葉片與籽粒,有著濃烈的怪味。但是 當籽粒完全成熟後,則呈現溫和酸甜,微含辛辣,近似柳橙皮的味道,並略含木質 清香,以及胡椒的風味。胡荽適用於精細與甜質食物;胡荽本身與精油可用醫治偏 頭痛與消化不良。

摩洛哥胡荽

遠較印度種普遍,它的籽粒呈圓球狀,直徑約為0.3~0.4公分,

表面並有數條色澤較淡的稜線。

胡荽葉片在中東與亞洲的烹調中,廣受喜愛,不但可做為香料 般使用,亦可做為盤飾食材。

番紅花(Saffron)(13)

番紅花在秋天時,綻放藍紫色、百合花型的花朵。

(17)

番紅花是世界上最昂貴的辛香料,它的售價約是香草(vanilla)的10倍,約 是小豆蔻(cardamom)的50倍。傳聞番紅花,首先在小亞細亞栽種,於古文明時代,

在地中海當地,以及埃及人、羅馬人,皆將番紅花用於食物與酒中,或做為染料;

或用於香水、熏香中,或做為葯劑。

西元7世紀時,番紅花移植中國,用於葯材與熏香中。大約3世紀後,由阿拉伯 人傳至西班牙;第11世紀時,傳至法國與德國;第14世紀,傳入英國。在演進的過 程中,番紅花一直被視為具有高商業價值的商品,倘若商人於其中攙假販售,將會 被處以重刑,甚至死刑。

品質最佳的番紅花來自西班牙 LaMancha 一地,番紅花屬於多年生球莖植物,

於夏季中或末時栽種,約可生長至15公分高。每年秋季,花瓣綻開時,即以人工摘 採花柱後曬乾。

番紅花有著特殊濃強的氣味,味道異常芳香,但含刺激性的苦味。僅需少量使 用,即可將食物的味道、色澤改變。在印度,番紅花可做為醫治泌尿與消化問題的 葯方。根據科學研究發現,番紅花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B2與核黃素。

番紅花絲採自花朵中的花柱,體長約2.5公絲,色澤鮮豔 呈橘紅色或黃色。番紅花絲的色澤愈深,其品質愈佳,

重量極輕。

小茴香(Cumin)(14)

小茴香的花朵為白色或淡粉紅色。

(18)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印度、北非、中東、墨西哥與美國的料理中,小茴香因其溫和特殊的風味,而 為該地區重要的辛香料之一,並廣用於各類烹調。

原產於尼羅河谷地區,很快地遍及北非與小亞細亞,再傳入印度、伊朗、印尼、

中國。小茴香另由北非傳入西班牙,並輾轉移植至美洲。屬於常年生的熱帶性植物,

可生長至約30公分高,並以攀藤類般的蔓延。小茴香的氣味明顯,強烈濃厚,辛辣 卻溫和深入。在印度當地,小茴香可治療腹瀉、腸胃脹氣、消化不良等症狀。

小茴香籽長約0.5~0.6公分,表面有著細長的線條,並 附有少許的刺毛。小茴香籽為淡咖啡色,並帶些少許 的綠或灰色。

小豆蔻(Cardamom) (15)

小豆蔻(Cardamom)是經由早期的商旅途經傳至 歐洲,它在東方做為醫療與調味用的食材,已達 數世紀之久。(15-1)

小豆蔻植物的莖部,生長出短小的花梗,於開花 後結出橢圓形的果實。

小豆蔻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最具經濟價值的辛香料之一。它的售價僅次於番紅 花(Saffron)、香草(vanilla),而排名第三。遠在基督誕生之前,小豆蔻在印度 早已備受推崇,後來經由貿易商人傳至歐洲大陸。在古希臘與羅馬時期,小豆蔻除 了有幫助消化、保持口氣清新的特性外,也是調製香水的香材之一。在印度被稱為 辛香料之后的小豆蔻,與被稱為辛香料之王的胡椒,皆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來源。

(19)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小豆蔻原產於印度南部與斯里蘭卡,緯度在750~1500公尺的雨林區。屬於薑科 屬的多年生灌木植物,可生長至約2~5公尺。小豆蔻的氣味香甜圓潤,剛入口時,

有著明顯的樟腦苦味。若咀嚼小豆蔻籽粒,它那溫和協調的味道,可持續停留在口 腔中。

小豆蔻可以提昇甜質食物的風味,它的果莢不可食用,所有的味道皆來自細小 堅硬的籽粒。小豆蔻浸泡的酒汁,據說是治療腸胃脹氣、胃部不適的最有效葯方。

咀嚼小豆蔻籽粒,可清除口腔異味,尤其在食用過大蒜後,最為有效。

小豆蔻在阿拉伯的貝多因文化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傳統的貝多因待客 之道,於端送小豆蔻咖啡招待客人時,必先將小豆蔻展示在客人面前,它那圓潤完 整的外型以及價值,代表著對訪客的尊重敬仰。

青小豆蔻在小豆蔻中,被視為最佳品種,橢圓型的果 實,約在0.5~1公分長。每一個果莢中,含有12~20顆 深褐色或黑色氣味芳香的籽粒。含有檸檬的清新風味。

白小豆蔻是將青小豆蔻,經由漂白作用而得。因審 美觀點不同,某些人士認為白小豆蔻的外表,較吸 引人。含有明顯的清新風味。

褐小豆蔻並非真正的小豆蔻,果莢約2.5公分長,肉含4 0~50顆褐色硬實的籽粒,無論在質地與味道上,都較粗 糙次等。有著近似樟腦殺蟲劑的味道。

(20)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丁香(Cloves)(16)

丁香(cloves)印尼生產大量的丁香,且自 給自足的用於該國的香煙製造上。(16-1)

在植物枝葉的末端,丁香花苞聚集成束叢狀 般的花朵。

丁香是辛香料交易中,最重要的食材之一。丁香 來自於一種長青類植物未開花的花苞,原產於印度的辛 香料之島默魯卡斯一帶。

丁香的使用記錄,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歷史文獻,

當時的朝臣官員面見皇帝時,皆以口中含有數粒丁 香,以保持口氣清香。西元前二世紀,丁香傳入羅馬,

再經此傳遍歐洲大陸。在西元1605年,荷蘭人從葡萄 牙人手中,取得東西方貿易的控制權,並嚴格規定丁 香的栽種與產地。直到西元1770年,丁香由法國人走 私入境,並於馬達加斯加島、意大利、坦尚尼亞等國 開始栽種。今日,坦尚尼亞與馬達加斯加,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丁香出口國。

印尼為丁香最大的種植生產區,丁香樹的生長高度,大多控制在12~15公尺之 間,丁香數在栽種20年後,方能達到完全成熟期,並可繼續採收約50年的時間,它 適宜在熱帶臨近海邊的地帶生長。

丁香的味道濃厚強烈。在印度,製作香煙時,每兩份的煙葉中,加入一份的丁 香。丁香的萃取物,更可用於醃漬保存食物。

品質良好的丁香,在枝梗部應為紅褐色,花冠部份色澤較 淡,外表粗糙、質地清脆,以指甲稍以擠壓,應可滲出少

(21)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茴香(Fennel)(17)

茴香是外型優雅的多年生植物,有著鬚狀的葉子,綻 放著細小黃色的花朵。

茴香在中國與印度,已使用相當長久的時間;茴香的籽粒,更被用於治療蛇蠍 的咬傷,此一傳統秘方,也隨著茴香流傳至歐洲。早期的歐洲百姓,將茴香懸掛於 門口,以抵抗巫術的侵犯;另於晚間時,將茴香籽粒填塞於鑰孔內,以求得睡眠安 穩。

西元1418年,葡萄牙人發現了馬得拉群島,

當時他們聞到野茴香辛香的氣時,即將該島命名 為 Funchal(即葡萄牙文茴香 funcho 之意)。

茴香原產於地中海一帶,但適宜生長在任何 溫帶國家。茴香有著淡綠色的枝梗,約可成長達1.

5~2公尺高。茴香植物本身氣味清香,籽粒的味道 與大茴香相似,芳香柔和但不具甜味,並含有些 微的樟腦味。

茴香在過去被視為重要的葯草,植物學家 Culpeper 發現,茴香籽可用於醫治呼 吸急促,哮喘等症狀。茴香則可醫治胃部不適、牙痛等病症。

茴香籽粒約為0.5~1公分長,體型呈細長或微彎的橢圓 形,外表為綠色或黃褐色,表皮有著數條色澤較淡的 稜線。

(22)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八角(Star anise)(18)

八角植物的葉片光亮,綻開著小型黃色多重花瓣的花 朵。

原產於中國南方與越南的八角,是中菜烹飪中,較常使用的辛香料之一。八角 是來自屬於木蘭花科屬一年長青植物的果實,成熟的八角外型呈不規則狀,型體為 八角尖狀,故中國人將其稱為八角。

八角的使用,一直侷限在它的原產地,並未遍及其他各地,但隨中國移民而傳 至世界各地,但仍僅限當地中國人使用。僅在西元17世紀時,從一些西方國家的老 舊食譜中發現,八角曾用於水果糖漿、果醬的調製。

八角樹可以生長至8公尺高,盛開許多細小的黃色花朵。在栽種第六年時,八角 於開花後,即開始結果。當果實成熟時即綻開成星狀八角的外型,每一角片內皆含 有一顆籽粒。

乾製後的八角,質地堅硬,呈紅褐色。每一片 角中,皆含有一顆光滑清脆的淡核色籽粒。

雖然八角與大茴香(anise)、茴香(fennel)的味道相似,但在植物科屬上,

並無任何關係。八角並另外含有甘草(liquorice)的香甜味道。在東方國家,八角 可用於減輕疝痛、風濕症、以及咳嗽葯劑的調味。八角也可用以咀嚼,使口腔散發

(23)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八角中含籽粒的芳香程度,遠不及一八角本身香純。

荳蔻與肉荳蔻(Nutmeg & mace)(19)荳蔻與 肉荳蔻兩種辛香料,經由十字軍而引進歐洲。

然而此二種珍貴的辛香料,直到新航線發現了 辛香料之島後,方才普及化。(19-1)

荳蔻的果實似杏桃般,成熟時果實裂開而露出 其中的籽粒。

荳蔻與肉荳蔻,皆來自於同一株植物的籽粒,原產於印度辛香料之島的常青樹 木。荳蔻是該植物籽粒的核仁,而肉荳蔻,則是包覆於籽粒外表的網狀假種皮。

在西元第六世紀時,荳蔻與肉荳蔻已成為歐亞的貿易商品之一。大約在同一時 期,荳蔻在中國,已做為治療消化失調的葯材。印度人與阿拉伯人,除了使用荳蔻 與肉荳蔻於治療消化不良、肝病、皮膚病之外,更將兩者視為春葯中的壯陽劑。

傳聞荳蔻與肉荳蔻,是經由十字軍東征傳入歐洲大陸,起初它們僅做為煙燻的 材料,直到16世紀時,葡萄牙人發展了辛香料貿易後,當時,荳蔻已然成為辛香料 與葯材雙方面的重要材料。在16世紀末時,荳蔻更被視為可以醫治任何疑難雜症的 偏方。到了西元18世紀,人們更隨身攜帶荳蔻與磨碎器,以便隨時將荳蔻加入食物 與飲料中。

在歷史上,荷蘭人從葡萄牙人手中,接掌了荳蔻與肉荳蔻的貿易市場,並在18

(24)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世紀末時,輾轉移交給英國人。英國人則在檳榔嶼、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等地,大 量種植荳蔻樹;並於19世紀,在格瑞那達、西印度擴大栽培,並生產佔全球1/3產量 的荳蔻。

荳蔻與肉荳蔻原產於默魯卡斯島,荳蔻樹可以生長至12公尺高以上,深綠色橢 圓形的樹葉,綻放著淡黃色的花朵。在樹苗栽種,第七至八年後開始結果,並可繼 續結果達40年之久。荳蔻樹適宜生長在熱帶海洋形氣候,栽種於默魯卡斯島上肥沃 的火山岩土壤中,荳蔻樹應種植低於750公尺高的土地上,以避免強風的吹襲。荳蔻 與肉荳蔻,無論在氣味或味道上,皆非常近似。兩者味道溫和芳香,荳蔻稍甜,肉 荳蔻微苦但細緻。

在東方國家,使用荳蔻為葯材的情形,遠比西方國家普遍。荳蔻俱有減緩支氣 管炎、風濕症、腸胃脹氣等,所引起的身體不適。倘若使用過量,將導致昏睡、幻 覺、甚至致命的現象產生。

荳蔻為橢圓形,灰褐色澤,有著縐紋般的外表。荳蔻的 內部,質地堅硬,色澤較淡。

肉荳蔻是包覆於荳蔻籽粒表面的網狀假種皮。肉 荳蔻經剝除後,送達零售市場時,由原先的猩紅 色,逐漸轉變成橘紅或橘黃色。

產於印尼的肉荳蔻為橘紅色,產於格瑞那達的則為橘黃 色。

(25)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大茴香(Anise)(20)

大茴香植物,有著綠色羽鬚狀的葉片,白色簇狀的 花朵。

大茴香籽的氣味芳香,橢圓形的籽粒,是最古老的辛香料之一。產於中東與地 中海東方的島嶼上,現今在全球各地,皆有種植。

羅馬人將大茴香籽,傳入他斯卡尼,到了中古世紀時,則已遍佈整個歐洲大陸。

西元14世紀時,英國人開始使用大茴香,並在16世紀中期,普遍栽種於英國各地。

大茴香籽隨著開發殖民地者,移入美洲新大陸,美國震盪教徒,更將大茴香做為葯 材般的種植。

大茴香是外型優雅,一年生的植物,約可生長至30~40公分高,栽種容易。大茴 香無論在味覺或嗅覺上,皆微含有甜味,並與甘草味近似。大茴香於醫療上可做為 袪痰劑,並可加入咳嗽劑與綻片中,或加入葯劑中,以中和葯的苦味。

大茴香籽的色澤不一,從青灰色至黃褐色皆有。

橢圓形的籽粒,表面上有十條色澤較淡的稜線,

並帶有一小段的羽莖。

(26)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胡椒與長胡椒(Pepper & long Pepper)

(21)

因為胡椒(pepper)的發現,而啟發了西 方人士前往東方探險,並進而改變了人類 的歷史過程。(21-1)胡椒植物於開花後,結 成一串串青綠色的漿果,果實成熟後即轉 變成紅色。

胡椒原產於印度西南部海岸的季風樹林中,在辛香料貿易之初,一盎司胡椒的 價值相當於一盎司的黃金。另有一種長胡椒,它與一般胡椒,在植物科屬上相關聯。

長胡椒遠在胡椒發現前,即已遍及亞洲南部,也是第一種傳至地中海國家的胡 椒類。西元前4世紀,希臘哲學家 Theophrastus,曾撰文述及長胡椒與黑胡椒。西 元第一世紀時,羅馬的歷史學家 Pliny,更指出當時長胡椒的價值約是黑胡椒的4 倍。到了西元176年,羅馬政府更針對長胡椒、白胡椒苛稅,而黑胡椒則不在苛稅項 目內。後來胡椒再由羅馬,傳至法蘭西帝國,在西元前408年,歌德人進攻羅馬城後,

並要求當地人進貢各項財物,其中就包括了3000磅的胡椒,以及黃金白銀等。

在早期東方與西方的國家中,胡椒被視為如同錢幣般的使用,長達數世紀之久。

中古世紀時,胡椒可用於支付地租、稅金,甚或做為嫁妝。正因為它的價值高昂,

英國人於是使用胡椒來替代香料,而用於食物的調香調味。由於對胡椒的強烈需求,

間接驅使探險家 Vasco da Gama,發現了前往東方的新航線。

胡椒屬於多年生的蔓藤科植物,深綠色的葉片,白色的花朵。胡椒植物需要7~

8年的時間方能成熟,成熟後即持續結果15~20年。胡椒普遍皆有柔和的芳香氣味,

以及溫和的辛辣味道。胡椒除了可減輕腸胃脹氣外,並具有利尿的功效。

(27)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黑胡椒粒是由未成熟的果實製成。首先將青色的胡椒漿 果採收後,堆起並任其自行發酵數天的時間,再予以曬 乾。胡椒漿果經乾製後,質地變硬,體積皺縮,而它的 外表,比其他種類的胡椒有明顯的皺痕。

白胡椒粒是將成熟的胡椒漿果浸泡於水中,待去除外皮 後乾製,待胡椒粒由原先的灰色轉變成乳白色而製成。

芝麻(Sesame)(22)

芝麻的葉片生動,花朵為白色或粉紅色澤。

芝麻至今在非洲、亞洲,仍然廣為栽種,它也是因為可榨取出芝麻油,而刻意 由人工栽培最古老的植物。雖然伊朗、印度、印尼等國,皆宣稱芝麻原產於該國,

根據考證,芝麻的原產地,應是在非洲。芝麻在中國使用的歷史,已長達2000年之 久,因為它們並非原產於中國,故又稱為「胡麻」。

根據西元前1550年的文獻考證,芝麻在當時,已被視為葯草栽種。另由土耳其 出土的古文物,更證實在西元前900~700年時,即已由芝麻籽中榨取出芝麻油使用。

(28)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馬可波羅的遊記中記載著,當他東遊至波斯時,即發現當地不出產橄欖油,而以芝 麻油用於烹飪。到了西元17、18世紀時,芝麻隨著非洲奴隸而傳入美洲新大陸。

芝麻屬於一年生植物,約可生長達1~1.5公尺高,而它的籽粒顏色,因為品種而 有所不同。芝麻的味道溫和微甜,芝麻籽與芝麻油皆俱有通便的功效。在印度,於 進行宗教儀式時,將芝麻由塗抹於身上。

外型為橢圓形的褐芝麻,有著棕褐色外殼的籽粒,因而呈現堅 果的特殊風味。

白芝麻的體型較小,且較扁平,外表光滑而不堅硬,是最為常 見的一種芝麻。

黑芝麻籽普遍使用於中國與日本料理中。

花椒/四川胡椒(Fagara/Sichuan pepper)(23)

中國品種的白楊樹上,生長著尖銳的樹刺。

(29)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在中國、印度、日本,將花椒應用於烹飪與醫療上,已達數世紀之久。四川品 種的花椒,則被公認為花椒中的佼佼者。

紅褐色的花椒,是由多刺的中國白楊樹的漿果,經過曬乾製得。花椒、中國肉 桂(cassia)與薑,是中國最古老的辛香料。在較早之前,花椒用於供奉神明與祖 先的酒、食物當中。直到西元八世紀時,中國人開始將花椒加入茶中,或與鹽調製 成烤鴨專用調味料,花椒變成中國一般飲食的材料,甚或用於贈送朋友的香包中之 辛香料。

中國品種的白楊樹,野生於中國各地,尤其在丘陵坡地上生長茂盛。年落葉的 白陽樹,葉片輕細,樹枝上佈滿著堅硬的樹刺,並結出小顆的紅色漿果。花椒漿果 有著明顯的辛香木質氣味,味道麻澀。在中古世紀時代的中國醫療上,廣為使用花 椒漿果與籽粒,並有治療痢疾的療效。

紅褐色的花椒粒,約為0.4~0.5公分長,表皮粗糙 尖刺。椒粒偶或帶有一小段枝梗,剖開後內為中空。

花椒粒含有黑色的籽粒,因其味苦,使用時應先將 其去除。

(30)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薑(Ginger)(24)

薑的細長枝梗與葉片,皆是由根部攀升而出。

薑在亞洲的熱帶地區,已種植達3000年之久,也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古老的辛香料 之一。雖然至今仍無法考證,薑是原產於中國或印度,但是自古代以來,薑在兩國 中,一直廣為使用。薑也是第一種傳至地中海地區的辛香料,傳說是經由腓尼基貿 易商人所引入。

屬於根莖類的薑,因為運送方便,而成為第一樣全球流傳的東方辛香料。13世 紀時,阿拉伯人將薑傳至東非;16世紀初時,葡萄牙人將其傳至西非,西班牙人則 將其傳至西印度。今日,薑已普遍的栽種於全球熱帶地區。

長久以來,薑一直被深信,具有溫熱人體的功能。西方植物學 John Parkinson,

在1640年他著作的 Theatrum Botanicum 一書中曾提及,「薑不但具有溫熱腸胃的效 用,更可幫助消化。」

薑原產於東南亞的熱帶林區,現在則普遍栽種於西印度、夏威夷、非洲及澳大 利亞北方。中國與印度仍是最大產地,則以日本出產的薑品質最佳。薑於地面上的 部份,在坡地上可生長至1公尺高,它的葉片尖細,花朵呈黃紫色,近似鳶尾花。地 下根莖部份,直徑約為2公分粗。薑在種植5~6個月之後,即可採收成柔嫩的地根莖。

新鮮的薑,氣味溫和芳香,含有清新的木質味,且帶有少許的甜味。食用後,

會產生溫熱,以及少許辛辣的味道。希臘醫生 Dioscorides 曾發現薑可治療胃病,

並可做為解毒劑。薑在亞洲地區仍被廣用於促進消化之葯方。引用溫熱的薑茶,則 有助身體的循環作用。薑糖則可有效的克制,因暈車(船、機)所引起的嘔吐症狀。

(31)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薑,實為植物的地下根莖,外型為段節分枝狀,呈淡黃色澤。新鮮的薑,質地密實,

淡黃色的肉質,且不應有過多的纖維質。

(32)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辛香料群島

對西方人而言,香料是調味品、防腐劑,是價值連城的經濟商品;但對香料 的原產地—香料群島—而言,不論是荳蔻還是丁香,香料是衝突、屈辱,是引進西 方殖民強權的無辜禍首。位於香料群島的嵐嶼是荳蔻的原產地,葡萄牙、荷蘭與英 國不惜艱辛,遠道而來,浴血爭奪。(25)

(26)

(33)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27)

「遠在被人眺見之前,這座小島所飄散之氣息,就已隱約可聞。一股香味漫掩 至離島逾十哩之遙的海面上,以致早在那座圓禮帽式的大山映入眼簾之前,你就當 曉得陸地已經不遠了。」(28)—這個小島就是東印度群島裡面積最小與最富價值的島—

嵐嶼。

那是一座由火山活動所造就的環狀珊瑚嶼,而島上唯一的入港口,則被隱沒海 中的暗礁所環伺。剃刀般鋒銳的珊瑚礁已經粉碎過無數登岸船艦,島嶼沿岸到處散 落著鏽蝕大砲與殘破船板(29)。除此之外,嵐嶼也受一年兩度的季風所摧折,在大部 份的時日裡,都無法航近該島(30)。嵐嶼非因黃金而富,大自然在其絕壁之上,為它 孕生了一項遠逾黃金價值的恩賜,它們就是所謂的荳蔻(31)

如果歐洲探險家們老早知道踏上荳蔻產地的路竟是如此艱辛,他們或許就不致 揚帆啟航。事實上,即便是在各種香料如雜草般生的東印度群島,荳蔻仍屬珍稀之 物。它對成長環境裡的氣候與土壤是如此挑剔,以致僅僅能夠生長在班達群島(B- anda Archipelago)這個蕞爾嶼群。然而班達群島對歐洲人而言,則是遙遠得無人

(34)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敢於確定其真實存在(32)。無論如何,種種危難都未能嚇到歐洲那些利慾薰心的商賈 們,寧冒任何風險成為發現荳蔻產地的第一位先行者。(33)

(37)

1511年,葡萄牙人成為第一批踏上班達群島的歐洲人,但卻因忙於在東印度群 島他處與敵手交戰而分身乏術(34)。葡萄牙人所遭遇的不幸,並未能嚇阻英國商人投 身於這場香料競賽,然而海上氣候並非唯一威脅,壞血病、痢疾、和血痢也都足以 奪去數以百計的生命,無數船艦甚至因再無海員操航被迫廢棄閒置(35)

在班達群島,十磅荳蔻的價值還不及一個英國便士(penny),但在倫敦,同樣 的這個香料卻能以逾2.1英磅的價格脫售,其價差竟高達整整百分之六萬。(36)

然而,荳蔻在那個時代裡擁有驚人的身價,其所帶來的利潤使得這些商人、探 險家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取得,縱使其蘊藏著未知程度的危險在,仍無法阻止。

(37)

根據歷史考證,地中海商人首開辛香料的貿易之風。在古埃及時期,人們已將 香料(herbs)與辛香料(spices),用於薰香去味,或製成供為人體使用的葯膏、

葯油,甚或於家中燃燒,以煙燻達到消毒的作用。另根據西元前1550年的一本醫藥 典籍記載,當時的埃及人,早已將大茴香、葛縷子、肉桂、小豆蔻、芥末、芝麻、

葫蘆巴、番紅花等,以及其他的各類辛香料運用於日常生活中。之後,產於阿拉伯 半島的松脂,東非的沒藥(myrrh,氣香味苦的樹脂,用於藥劑及香料等),以及各 類的辛香料與寶石等,經由進香團隊,以驢子、駱駝從遠東載運南至阿拉伯海岸,

(35)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西元1510年,葡萄牙與已控制印度洋貿易達數世紀之久的阿拉伯戰爭。戰後,

葡萄牙獲得了高爾與錫蘭島的控制權,並且迅速開發肉桂樹林,使用奴役制度,經 由貿易壟斷專賣而獲得了大量的財富。直至17世紀,葡萄牙人更將其貿易勢力範圍 東移至馬來半島南端,靠近辛香料之島—默魯卡斯島附近的馬來卡鎮,並將該城鎮 建立為辛香料、絲綢、瓷器的集貨中心與貿易重鎮。(39)

(40)

默魯卡斯島又稱為辛香料之島,因為島上盛產丁香、豆蔻、肉豆蔻等辛香料,在16、

17世紀時,成為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國家必爭之地。(40)

叁、絲綢之路

我國歷史文化萌芽甚早。七、八千年前已有定居農業,至四千年前文物已燦然 大備,與古埃及、巴比倫和印度,並稱世界四大古文明國。我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隅,

東、南面臨汪洋大海,北絕大漠,與其他古文明地區,距離遙遠,地形較為孤立。

加之週遭又無強大文明國家,所以其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蘊釀成長,而於東亞 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明世界。(41)

貫穿亞歐大陸、綿延數千公裡的古絲綢之路事實上並不僅是一條商貿道路,而 是一張連接歐亞大陸的文化、經濟、外交和社會的交流網絡。專家們認為,傳統的 絲綢之路,起自我國古代都城長安,橫貫中國和中亞,直達西亞與地中海,以羅馬 為終點,全長6440公裡。隨著研究的進展,“絲綢之路”的內涵已擴大為對古代東、

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統稱。(42)

絲綢之路是指漢唐以來以中國首都為核心,向世界呈網狀分布的交通路線。因

(36)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為中國的首都往往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交流中心,中國東部的國家和地區如 日本、朝鮮半島同樣也與這個網路聯繫在一起,而傳統的絲綢之路更多的是強調中 國與西方國家和地區的往來。(43)

絲綢之路空前繁榮起來,它把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幾個主要文化地區,如東亞、

南亞、西亞、北非和歐洲聯繫起來。不僅在物產上實現了互通有無,比如佛教東傳、

中國四大發明西傳等,也使得各個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交流而蓬勃發展起來。長期 以來,絲綢之路沿線的民族和國家,不僅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也都 成了絲綢之路的受益者。(43)

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學院院長特穆爾•施裡諾夫說,今天的絲綢之路已不 再僅指舊有的歐亞綠洲通道,它的外延已經擴大到橫穿歐亞大陸北部的草原通道、

海洋通道,甚至通往美洲的“白銀之路”。(42)

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交通路線,這路線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各 有重點,概括地說,絲綢之路可以分為綠洲之路、草原之路、海上之路和西南高山 之路。各條路線上,其交通發達狀況與人文環境如種族、戰爭等有關,而更重要的 是自然環境的因素。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礙,而絲綢之路的暢 通,首先就是要克服這些自然障礙。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是逐漸增長的,利用畜力

(如駱駝和馬)可以繞過沙漠,穿越戈壁,通過山口到達目的地。所以絲綢之路最 早發達的路線是綠洲之路、草原之路和西南高山之路。至於海上絲綢之路要到中國 的宋元以後(10世紀以後),造船業和航海業取得巨大的突破的情況下,才發達起來。

因為航海的成本低而運載力強,並且與世界一體化的進程相聯繫,海上絲綢之路結 果後來居上。(43-1)

絲綢之路的形成,是古代東西方文明相互尋求交流和對話的共同需要。這條人 類文化史上獨一無二的“路”,更像一張古代世界裡聯繫著不同商路、商隊旅舍、

城市、驛站、貨物、原材料、文化、思想和民族的龐大網絡。(42)

絲綢之路溝通歐亞各個地區的文化,通過文化的交流,彼此支援,彼此貢獻。

中國文明沿著絲綢之路西傳,就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中國文明西傳,媒介當 然是絲綢之路,而具體的商旅、僧侶、使節、和親公主以至軍隊,都承擔著傳載的 功能。中國文化的多種精萃都在西傳的隊伍之中,著名的如四大發明、絲綢、陶瓷,

茶葉、藥品……等等。中國文明西傳,不僅豐富了西方世界的物質生活,如茶葉和 藥品便有利於改善日常生活,至於四大發明的西傳則有力地推動了歐洲文明的進 步,特別是印刷術和造紙術的西傳,使西方學術、教育從修道院中解放出來,令知 識普及。(43-3)

(37)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¾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圖(43-1)

¾草原絲綢之路路線圖(43-1)

(38)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¾綠洲絲綢之路路線圖(43-1)

¾西南絲綢之路路線圖(43-1)

(44)

(39)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43-1)

絲綢之路是一個歷史概念,但即使我們在現今的地圖上,沿著古老絲綢之路的 路線行進,也會想起許多古老的民族和國度。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許多民族曾經 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如今已經渺無蹤跡。許多古國消失了,許多古代民族與其他民 族融合之後喪失了原來的面貌,但它們在歷史上的世紀貢獻卻沒有消失。

(43-2)

肆、絲路貿易路線的轉變

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活動,是歐洲力量瀰漫全球的重要階段。這一段歷史,也是 全球經濟網路成形的第一步。在十六世紀時,新大陸的白銀,已經過西班牙的高桅 船,不斷運來亞洲,購買亞洲的商品,分別從印度洋繞過非洲,或從中美地峽由陸 路轉駁到墨西哥灣,運往歐洲博取原料。中國出產的絲綢、茶葉與瓷器,日本的各 種工藝品(包括刀劍、織物),及南洋出產的各種香料,均是大航道上的商品。(45)

十七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資本主義在荷蘭人反抗西班牙統 治的戰爭歲月中發軔,從宗教和王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荷蘭新興商業資本追隨葡 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擴張腳步,在亞洲建立了從印尼到日本的商業王國。(46)

宋、元以來,由於工商業發達的結果和採取了開放的對外貿易政策,中國曾經 出現過盛極一時的遠洋國際貿易。貿易的基地就在福建南部,也就是我們習稱的閩 南地區。從一度是世界最大貿易港口的泉州駛出的海船,曾經縱橫南洋和印度洋的

(40)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廣裦洋面,遠達非洲東岸的蒙巴薩(Mombasa)、波斯灣的霍木茲(Hormuz)、印度的 加利卡特、錫蘭(現在的斯里蘭卡)和南洋諸國。透過回教世界的商人,中國的絲 綢和瓷器輾轉運抵歐洲,引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嚮往。(47)

(48)

西方的歐洲從十五世紀以後進入大航海時期,但是最早開始海外殖民經營的則 是伊比利半島的一個小國葡萄牙。從葡萄牙到最後的大英帝國,中間經歷了四、五 百年,西班牙、荷蘭等海上帝國穿插其間,都曾各領風騷,獨霸一方。葡萄牙先於 其他西歐國家而向海外擴張,有「航海家」之稱的葡萄牙亨利王子,開啟了由葡萄 牙人開始的歐洲人擴張歷史。他希望利用打擊回教統治者,取代他們長久以來所控 制的香料貿易。在亨利王子的鼓勵下,葡萄牙的船隻不斷延著他們還一無所知的非 洲西部海岸探索前進。(49)

一四五三年土耳其帝國掘起,占領了歐亞交界的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 堡),阿拉伯人居間的東西轉口貿易從此中斷,葡萄牙人更急於找到到東方貿易的 新航路。一四八六年,狄亞士(Bartholeum Diaz)發現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最後在十五世紀即將結束時,達伽瑪(Vascoda Gama)在一四九八年,抵達印度的 加利卡特,也就是一個半世紀前摩洛哥人巴圖塔看到了十三艘中國大帆船的港口。

(50)

一五一○年,葡萄牙史上著名的殘暴殖民者阿布克奇(Afonso de Albuquerque)

占據了果阿(Goa,古稱臥亞),建立控制印度西海岸的據點;次年他又占領馬來半 島的要衝麻六甲。從此葡萄牙人順著數百年來中國人、阿拉伯人和南洋商人來往的 航道,打開了歐洲從海上通往東方的通路。(50)

(41)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51)

伍、拜占庭和中國

龔方震在「拜占庭的智慧」一書的引言中提到:「中世紀的地理觀念以地中海作 為世界中心,海的東岸即稱東方。羅馬帝國分立東西二帝後,東方掘起了拜占庭帝 國。拜占庭自稱為羅馬人,許多史家也視這一帝國為羅馬帝國的延續,或者說是東 羅馬帝國。」(52)

羅馬帝國利用軍事力量統合,是西方文明的代表,而香料之旅是一種由西方向 東方以主動的方式侵略性進行的一種掠奪式的海上貿易。相對的,絲綢之路是由東 方向西方,是一種和平式的文化、商業交流。絲綢則以東方的中國為代表,由此看 來,瞭解拜占庭與中國的關係是有其必要的。

在「拜占庭的智慧」書中提到:在四世紀中葉出現了一本《亞歷山大傳奇》,作 者偽稱是亞里士多德的外甥卡列斯丁尼斯(Kallistenes)。書中記載了印度和婆羅 門,稱恆河兩岸居住有來自印度和賽里斯國(Serica)的婆羅門,並說:「我個人曾 經到過印度的邊緣。」對於賽里斯,有段奇特的記事,說:「亞歷山大雖從未渡過恆 何,但卻一直挺進到賽里斯國,該國的賽里斯人紡織絲綢。」有人考證,這段關於 印度的記載其中的賽里斯國恐是大夏,我國曾在吐魯番出土有該書古蒙文譯本,現 藏德國東方圖書館。;還有一位菲洛斯托格(Philostorgue)在《教會史》一書中 提到很多東方的地名,譬如 Kasia,但因其本人並未去過東方,因此很難考定,早 期的歷史學家都說它指的是中國的疏勒或是崑崙。書中也提到:「但要說四世紀的拜

(42)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占庭人就知道中國的疏勒或崑崙似乎大不可信。」(53)

拜占庭之所以嚮往東方的賽里斯國,原本主要為了可直接從東方獲得絲綢原 料,免受中間商的壟斷 (54) 。拜占庭的商人不僅活躍於地中海世界,其足跡且東至 印度、甚或更遠一些,他們何時始至中國,無明文記載。據《隋書•裴矩傳》記載,

裴矩撰有《西域圖記》,曾詳談到中國至拂菻(即拜占庭)的交通路線,他是根據西 域來華商人的途中見聞而記錄下來的。所以隋代以前,已經知道西方有個拂菻國。

而拜占庭人早就知道東方有個盛產絲綢的賽里斯國,但這個國家究竟是什麼樣子並 不清楚(55)

希臘人柯斯麻士,在六世紀時寫了一部《基督教地誌》。據載,在最遠之東方有 一 Tzinista 國,航程到此無止,過此即是無人居住的世界。此 Tzinista 國即指中 國,得名來源可能是受到印度或波斯商人的影響。古印度人稱中國為 Chinasthana,

波斯人稱 Chinastan(56)

據我國正史記載,至少在八世紀初,已經拜占庭商人來華,他們回國後,與後 來的馬可•波羅一樣,留下許多關於中國的奇聞軼事(57)。九世紀時有位愛爾蘭修士 狄古爾(Dicuil)寫了《地球的測定》,書中提到一份三九三年的地理著作,提到了 絲綢之洋,而四一七年一位西班牙人保羅•奧洛斯的著作中也提到亞洲三面受大洋 包圍,其中一個大洋稱絲綢之洋,指的就是靠近中國的大洋。德國的地理學家李希 霍芬在《中國》一書中也提到:東方大海中有絲綢之洋,從那時開始,大家都知道,

絲國的邊境是大海。而七世紀時拉凡納的無名氏寫過一本《地理誌》,他說,賽里斯 印度境內有數條江河流經(包括恆河),這一賽里斯地區也與海洋連接…有大夏印度 的賽里斯洋(即絲綢之洋)。據他的記載,絲綢之洋應該包括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在內。

我們習慣上已稱南海、印度洋這條海道為絲綢之路(58)

由以上的敘述得知,從四世紀以來,中國對西方而言是個遙遠而未知的國度,

儘管從很多西方的文獻裡,描述了很多當時的中國,但也只是經由轉述或只是記錄,

有些所謂的中國頂多只能說「可能是中國」,或只是當時對遙遠東方的想像,亦或只 是臆測。直到,中國大陸於一九五三年在咸陽底張灣的隋墓出土了一枚拜占庭金幣,

屬查士丁二世時代(五六五~五七八年在位):隋墓的年代在六世紀末,因而此項發 現可視為拜占庭與我國已有貿易往來的一項證據(59)。而由於隋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幣 才有證據證明在六世紀時東、西方就有貿易往來。

陸、阿拉伯人與伊斯蘭

(43)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灣(Gulf of Oman)、阿拉伯海(Arabian Sea)、紅海(Red Sea)分別從東、南、

西三面環繞著它,北部廣闊的敘利亞沙漠(Syrian Dessert)把它與亞洲其他地方 隔絕,使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半島猶如自成格局的次大陸(60)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是這個古老半島上最重要的國家,不僅因為它占據了半島五 分之四的面積,而且它是回教的發祥地(60)。古城麥加(Mecca)因穆罕默德的誕生,

一千多年來一直是回教徒朝覲的聖地。麥加東北部的「先知之城」麥地那(

Al Madinah)也因穆罕默德傳教和安葬於此,而成為虔誠的回教徒心中最聖潔的地 方。(61)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麥加之成為信仰中心實早於回教創立之前。在西元六世紀 後半葉,由於拜占庭和波斯帝國間長期的兵戎相見,阻礙了幼發拉底河和波斯灣間 的商業通道;再加上尼羅河和紅海間的航線受到埃及政治癱瘓波及的影響,這條由 敘利亞穿過半島西部而抵達葉門港口的艱難行程,卻成為聯絡印度商船的重要路 線。而位於此路線的麥加城,大約就在這樣的時機內竄起,並且成為至高無上的「眾 城之母」。(62)

由於早期的史料付之闕如,有關麥加的源起歷史並不明朗,但據史學家推測,

麥加很可能是阿拉伯半島南部香料北運的轉運站。麥加因為於南往葉門,北達地中 海,東向波斯灣和西抵紅海港口吉達(Jedda)的匯聚點,因此在交通上占有很大的 優勢。麥加不僅和非洲地區有海上貿易往來,當年控制麥加的古來氏商旅,不但與 拜占庭、阿比西尼亞和波斯的邊陲政權互通有無,並且也彼此定有貿易協定。(63)

穆罕默德的誕生雖然給麥加在宗教史上帶來絕對的聲望,但是穆罕默德早年在 麥加的傳教,並沒有成就多大的事業,在穆罕默德誕生之前這裡已經是多神教的信

仰中心。(64)

伊斯蘭(回教)文明興於七世紀,古蘭經督促人類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篤行的態度追求知識、擺脫野蠻,開創人類文明。伊斯蘭教義主張理性、自由、平 等、博愛,排除了人類原始狹隘的民族意識,主張「真主之前,人人平等」,更禁絕 類似上帝的選民等謬誤的自我膨脹思想。以主道思想為中心、強調服從真主、追隨 穆罕默德的伊斯蘭教義將人置於一個開放的架構上,要求尊重個人的自由意志。其 所以能對人類文明產生重大貢獻的關鍵,在於它鼓勵人類以務實的態度,透過集體 合作的方式,盡力追求「真、善、美」,是為伊斯蘭文明的真諦(66)。伊斯蘭文明改 寫了世界史,也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極重要的貢獻。(67)

伊斯蘭教是一個和平與務實的宗教,是一個主張正義與公理的宗教。伊斯蘭教 主張人類平等、世界一家,以和平為處事之本,不主張侵略與霸道,同時主張以務 實的態度面對世界。伊斯蘭教認為戰爭是人類求生存過程中的一項既定事實,因而

(44)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要求穆斯林(伊斯蘭教徒)應積極維護和平與正義,進而邁向世界大同

(68)。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伊斯蘭教要求善待其他民族,反對民族岐視和仇視,反對 侵略。穆罕默德曾以強烈的口吻譴責侵略行為:「誰傷害異民族,誰就是與我為敵。」

明確的否定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宗教主義、與民族仇視。(69)

伊斯蘭教反對脅迫與侵略,但為了避免與反抗脅迫與不平等的武力,伊斯蘭教 主張應備戰而不主戰。伊斯蘭教所容許的戰爭是為了制止霸道侵略、維護平等而採 取的最終手段;即使發生戰爭,伊斯蘭亦主張限制戰爭對象與規模,因為戰爭係以

資料來源:世界地理圖鑑,(65)

(45)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由;為保障人類的安全與和平(71)

伊斯蘭文明是阿拉伯統治時期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文明,是一個兼容並蓄、開放 的體系,廣泛的包容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希臘古典文化。但它並不是古文化的 機械式組合,而是一個新的創造。在創造的過程中,各種古代文化被融合為一新文 明,而以伊斯蘭的形式出現。(72)

阿拉伯帝國的興盛與衰落

伊斯蘭教成為一個世界性宗教,其對世界之影響,是一種精神、道德、和文化 的重整與創造,實際上也成為建立大同世界理想而為的整合運動。伊斯蘭教以真主 獨一信仰代替了多神崇拜,主張以團結、共同信仰來打破原有狹隘的部族式民族思 想,以民族和睦取代互相殘殺,從而形成強大的力量,使阿拉伯半島得以統一(73)

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賑濟貧民、寬待僕役與釋放奴隸、禁止高利盤剝、倡導人 權平等。穆罕默德經過二十三年的努力,使散漫的阿拉伯人團結起來成為一個堅強 的民族,把一個粗野的人群教化成一個文明、有道德的民族,使阿拉伯由一個地理 名詞變成一個有組織的國家。在廣大地區的人民信仰,由猶太教與基督教改變為伊 斯蘭教。伊斯蘭教的誕生與傳播,對黑暗時代的世界造成極大的衝擊。

(74)

穆罕默德逝世後,經四大哈里發(伊斯蘭教領袖)時期、奧馬亞王朝、阿巴斯 王朝的三次擴張,到公元八世紀時阿拉伯帝國的疆域涵蓋波斯帝國、東羅馬帝國的 大部份、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從西班牙北部延伸到 印度而遠達中國邊境,成為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伊斯蘭教世界。

(75)

伊斯蘭文明係以伊斯蘭教義理論為基礎,除包容阿拉伯的固有文化外,另亦吸 收、融合了許多既有文化。阿拉伯帝國實行伊斯蘭教統治,營造自由、平等的社會 環境,不僅不壓制其他宗教、民族,並且結合各宗教、民族人士,共同致力文明的 開創。(76)

基本上,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主要係在於推行主道。尤其是在那些受波斯帝國 與羅馬帝國保護地區的民眾,最迫切的希望就寄託在盼望穆斯林前來將他們從外人 的壓迫下拯救出來,並協助其生活的改善。(77)

阿拉伯帝國之興起,主要在於其體現了伊斯蘭教的精神,帶給世人寬鬆、和諧、

自由、平等的生活環境;而衰落則在於過份偏離了伊斯蘭教的精神。(78)

奧馬亞王朝於661年正式建立奧馬亞家族的世襲王朝,定都大馬世革。該王朝尚 白,我國史籍稱「白衣大食」,自661至750年共存在90年。奧馬亞王朝後期,由於偏

(46)

香料如何改變歷史

離了伊斯蘭教的精神,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79)。而至阿巴斯王朝仍實行君主世襲 制,該王朝自 750開始至1258年蒙古人占領巴格達為止,統治期間長達五世紀,凡3 7任哈里發,因崇尚黑旗,我國史稱「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中後期,哈里發虛位 化,分裂為若干小王國,而宮廷的窮奢極侈與官僚體系之腐敗,使巴格達統治日益 衰落(80)

阿拉伯帝國的覆滅,實肇因於王朝後期的政治體制與統治者過份偏離了伊斯蘭 教義及其精神(81)。就伊斯蘭的觀點而論,人與人之間或是族群與族群間衝突的關鍵 是「不平等」。只要有不平等,就可能導致戰爭。而導致不平等的原因,才是衝突的 真正原因。所有的衝突都只是現象,儘管隸屬於不同文化實體的族群間的衝突「可 能」愈演愈烈,其反應的仍然是一個現象,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文明的不同 並不會導致衝突。只當一方強迫另一方接受其論點,才會造成衝突。而當一方壓迫 或侵略另一方時,通常導致武力衝突。(82)

古蘭經教世人應和平相處,禁止穆斯林先敵視非穆斯林,但也認為反抗強權為 合法且正義。因此,受到霸權侵犯後,認為人為不平等是不可接受的壓迫,其反應 往往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西方文明的思考模式,經過殖民主義的自我洗腦,

以霸權理性取代真正理性,成為具有雙重標準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式的文明,認為穆斯林對西方強權統治的報復反應是不道德的,甚而冠以好戰主義 的標籤(83)

柒、海上貿易交通的盛行對臺灣造成的影響

隨著十五、十六世紀的所謂「地理大發現」及新航路的開闢,人類世界的歷史 從過去的陸權時代逐漸進入海權時代。原為歐洲大陸邊陲的大西洋沿岸國家,因為 發展航海事業,而逐漸躍居世界的中心。這些新興的海權國家,在「重商主義」的 驅力下,紛紛往亞洲、美洲拓展他們的勢力。(84)

隨著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的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中,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東來,

中國人、日本人和歐洲商人之間開始出現了互動,這種互動又因後來居上的荷蘭人 的加入而愈演愈烈,最後在東亞形成了以臺灣、福建和日本九州為核心的三邊貿易,

並由此開啟了臺灣近代的歷史。(85)

西方的歐洲從十五世紀以後進入了大航海時期。但是最早開始海外殖民經營的 則是伊比利半島的一個小國葡萄牙。從葡萄牙到最後的大英帝國,中間經歷了四、

五百年,西班牙、荷蘭等海上帝國穿插其間,都曾各領風騷,獨霸一方。而最早「發 現」臺灣的歐洲人就是從地球的另一邊來到東方的葡萄牙人。(8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本校於報名表中對於學生資料之蒐集,係為學生成績計算、資料整理及報 到作業等招生作業之必要程序,並作為後續資料統計及學生報到註冊作業

【5+2產業】亞洲矽谷 電腦資訊技術類 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設計班. 【5+2產業】亞洲矽谷

工具書上說,馬賽人驍勇善獵(他們確實善戰,曾一度依靠武力統治東非相

以防帶有病毒的走私肉製品感染豬隻,對國產養豬產業產生威脅。為延續非洲豬瘟的防堵 工作,應變中心指揮官陳吉仲 15 日宣布自 10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位於土耳其與伊朗北部的高加索山區,兩個國家在 1990 年代 就曾為了納哥諾卡拉巴克地區(Nagorny Karabakh)的主權問題開戰,

分項計畫「海上絲路之探索」之設計與推行,基本上針對本校通

為麥樹堅散文集《對話無多》作序的葉輝指出,收錄 於集中的另一篇作品《家訪》,曾獲 2002 年中文文學

非洲東北部包含衣索比亞、索馬利亞以及肯亞等國家的人民正經歷 1980 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乾旱,高達 1300 萬人陷入飢荒。自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