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林下植物

林下植物的組成會受到冠層樹種的影響,在明尼蘇達州北部的 山楊林研究發現,林下植物多樣性和山楊樹的基底面積比例呈現正 相關 (Berger and Puettmann, 2000),而 Barbier et al. (2008) 回顧過去 文獻指出闊葉林的林下植物豐富度有高於針葉林的趨勢。

林下植物會影響森林底層的微氣候,具有提供動物棲息、儲存 養分以及促進養分循環等功能,在森林生態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有研究發現林下植物的生物量低於冠層林木,但是林下植物每年循 環利用的氮、磷、鈣、鎂、鉀的量佔其現存養分含量很高的比例,

在潮濕環境大約有 80%,在中性及乾燥環境約為 30 ~ 40% (Yarie, 1980),可以促進養分循環並減少養分自生態系統中流失。在明尼蘇 達州北部紅杉純林的枯落物分析研究顯示,林下植物枯落物的各種 養分含量為紅杉的 1.4 ~ 2.6 倍,臨近的白樺林內也有相似的結果,

但是差異沒有那麼明顯 (Tappeiner and Alm, 1975)。林國銓等 (1996) 在臺灣宜蘭福山的研究發現,成熟期森林內林下植物各種營養元素 超過 50%集中在 0 ~ 1.3 m 的高度,雖然喬木的養分總含量較高,但 是大部分儲存於樹幹,而樹幹死亡與分解的過程卻相當緩慢 (Arthur et al., 1993),因此林下植物的養分循環相對快速,可以在短期內補 充土壤的養分。

有研究指出移除林下植物會降低枯枝落葉層的含水量,減緩枯 枝落葉的分解速率 (Xiong et al., 2008),也會間接影響土壤微氣候及 養分 (Wardle and Zackrisson, 2005),中國南部桉樹人工林的林下植 物被移除後,土壤溫度和硝酸鹽氮顯著上升而抑制真菌的生物量,

影響分解作用的進行 (Wu et al., 2011)。

綜合上述,林下植物的生物量雖然低於上層林木,仍是生態系 重要的養分儲存庫,可以促進養分快速循環,並影響土壤微環境、

微生物群落,在森林生態系中扮演多元而重要的角色。

四、

光照環境

光 照 是 森林 植 被 覆 蓋 度 與豐 富 度 的 限 制因 子 (Kirby, 1988;

Jennings et al., 1999),林下光照受到林冠層透光率的影響,透光率與 冠層樹種的葉子大小、空間排列 (Planchais and Sinoquet, 1998) 有關。

不同樹種之間的透光率差異相當大,Bolstad et al. (1990) 在挪威冷杉 人工林內測量葉面積指數 (leaf area index, LAI),其數值為基底面積 相似的歐洲落葉松人工林的兩倍,其透光率因此有很大的差異。

在許多成熟熱帶及溫帶森林的林下光照量稀少,不到林外光照 的 5 % (Turton, 1992; Clark et al., 1996),部分研究認為森林中倒木産 生的孔隙,打開林冠及光照資源,有助於維持物種多樣性 (Brown,

7

1996; Schnitzer and Carson, 2001),而 Hubbell et al. (1999) 認為孔隙 增加了樹苗的生長及密度,但是對物種多樣性沒有顯著影響,另外 有研究顯示在林下光照較高的環境中,偏好利用高光照的林下植物 具有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可能使其擁有競爭優勢,佔據林下大部 分面積,造成物種豐富度下降 (Tappeiner et al., 1991; Klinka et al., 1996; Kennedy and Quinn, 2001)。綜合相關文獻,可以推論光照為林 下植物生長主要的限制因子,然而其影響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之間有 許多差異。

五、土壤養分

土壤是植物生長所需營養的主要來源,各種植物需要的養分和 pH 值都有差異,即便在同一類型的土地,植物對輕微 pH 值的改變 仍是很敏感的 (Schlenker, 1968)。土壤中的有效氮常被視為植物生長 的限制因子,不過在熱帶雨林及一些生態系中,磷同樣是限制因子 (Vitousek, 1982),而且氮和磷也是影響枯枝落葉分解速率的重要因 子 (Berg and McClaugherty, 2003)。

研究指出歐洲雲杉對鈣、鎂等一些離子的收入大於支出,促使 土壤酸化 (soil acidification) (Augusto et al., 2002)。土壤養分受到組 成樹種、其枯落物養分含量及穿落水的影響,而許多研究報告指出

針葉林相較於闊葉林,有較高的碳氮比 (C / N ratio)、較低的 pH 值 和養分含量,或是在針闊葉混合林中,隨著針葉林的比例增加,此 情況愈明顯 (Legare et al., 2001; Augusto et al., 2003)。在臺灣中部關 刀溪的人工杉木林和原生闊葉林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土壤養分 含量中鉀、鈣、鎂、有效磷和陽離子交換能力都是原生闊葉林較高 (許博行與郭孟斯,1999;陳佳慧,2000)。普遍來說,闊葉林的土壤 養分含量和離子交換能力高於針葉林,天然林高於人工林,混合林 高於純林。

六、研究動機與目的

如前所述,臺灣目前的森林經營管理方針以禁伐、保育及造林 為主,木材幾乎完全依靠進口,自給率不到 1 %,並不符合森林永 續經營的理念,由於全球森林資源縮減及森林認證的推廣,造林與 人工林的經營成為重要的議題。天然林在國土保安及生物多樣性的 維護上有著難以取代的功能,加上禁伐天然林使得未來若要提高木 材自給率,勢必得由人工林著手,因此應對人工林生態有更完整的 瞭解,才能進行有效率的經營管理。

臺灣過去有不少研究在探討疏伐對於人工林的冠層結構 (翁世 豪等 2011)、林下植物 (翁世豪,2004;謝欣怡,2005;蔡綿文等,

9

2010) 及土壤養分 (余瑞珠等,2008) 的影響,或是比較人工林與天 然林之間物種多樣性 (李欽國,1995;謝欣怡等,2006)、土壤養分 (許博行與郭孟斯,1999;陳佳慧,2000) 與溪流水質之間的差異 (余瑞珠,2009)。相對地,分析人工林與天然林林下植被差異的研究 較少,臺灣的森林覆蓋率為 58.5 %,人工林佔有 11.8 %,其中雲杉 林面積最大,而柳杉林的積蓄量最高 (林務局,1995),本研究著眼 於此,在臺灣東北部低海拔天然闊葉林 (natural hardwood forest) 與 鄰近的柳杉人工林 (Cryptomeria japonica plantation) 設置樣區,分 析比較兩種林相林下光照環境與土壤養分含量、優勢林下植物組成 與光合作用速率以及林下植物多樣性的差異,希望能對柳杉人工林 生態系尤其是影響林下植物多樣性的因子有更深入的瞭解。

貳、研究地點

一、天然闊葉林

天然闊葉林位於 24.45 N、121.35 E,在臺北縣烏來鄉福山村和 宜蘭縣員山鄉湖西村交界處,為林業試驗所之福山研究中心。地形 上屬於雪山山脈北段主支稜,北起阿玉山、南至紅柴山、東西分別 以粗坑溪和志良久山為界。

此區海拔高度 400 至 1400 公尺,為暖溫帶雨林,由於夏、秋季 常遭過境臺灣的颱風侵襲,且冬季旺盛的東北季風帶來豐沛的雨量,

使得福山全年有雨而潮濕。平均溫度為 18.2 ℃,平均降雨量為 4515 mm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9)。林區劃分為「水

源保護區」、「植物園區」及「哈盆保留區」,除了植物園區外,大部

分區域是未經破壞且坡度陡峭的天然闊葉林 (圖 2-1),冠層樹種的 組成以樟科 (Lauraceae) 以及殼斗科 (Fagaceae) 為主,優勢樹種有 烏 來 柯 (Limlia uraiana (Hayata) Masamune & Tomiya) 、 山 龍 眼 (Helicia formosana Hemsl.) 、 鋸 葉 長 尾 烤 (Castanopsis carllesii (Hemsl.) Hay. var. sessilis Nakai)、綠樟 (Meliosma squamulata Hance)、

黃杞 (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 Wall.)、長葉木薑子 (Litsea cuminate (Blume) Kurata) 等 (蘇聲欣,2006)。

11

二、

柳杉人工林

柳杉人工林位於 24.45 N、121.38 E,在宜蘭縣員山鄉湖西村雙 連埤,緊鄰福山研究中心,海拔高度約 500 公尺,擁有低海拔濕地,

由大小兩個湖埤銜接而得名,當地人稱之上下埤,湖內水草、魚類 豐富,成為許多冬候鳥過境的棲地,也被政府規劃為「雙連埤野生 動物保護區」。

此地的原始林在日據時期即遭大量砍伐,並引進柳杉造林,而 大部分柳杉林在國民政府來臺後被砍伐,之後由林務局管理。開發 之初種植甘藷等經濟作物,約在民國四十五年改植柳杉,並在二十 年後砍伐出售,種植下一批柳杉至今。隨著經濟發展,民國六、七 十年雙連埤人口大量外流,而今只剩下埤一帶和山坡地區有零星農 田分佈,所見柳杉人工林為三十年的同齡純林,且近二十年無再經 營,讓其自然演替,目前在一些柳杉林下可以看見闊葉樹種生長 (圖 2-2)。

圖2-2 柳杉人工林林相圖2-1 天然闊葉林林相

13

Natural hardwood forest

N 1 S 2°E 14°

Cryptomeria japonica plantation

P 1 S 27°E 12°

圖 2-3 研究地點及樣區位置圖

2 km

Cryptomeria japonica

plantation

Natural hardwood forest

N1 N2 N4

N3 N5

N6

P1 P2 P3 P5

P6 P4

15

參、方法與材料

調查分析項目包含林下植物多樣性、林下植物生物量、林下光 照環境、土壤養分含量、林下植物光合作用曲線及林分結構。

臺灣處於溫帶地區,季節性變化大,林下植物的多樣性、生物 量及光照環境可能隨季節改變,所以分別在冬、夏季各調查一次。

土壤的氮礦化速率會受到季節影響,通常土壤溫度愈高速率愈快 (Zak and Holmes, 1994),然研究福山土壤養分含量除了 NO3-N 之外,

其他有效養分的季節性變動很少 (洪富文與程煒兒,1996),因此土 壤僅取樣一次。

一、林下植物多樣性

本研究將林下植物定義為高度在 130 cm 以下的草本、蕨類、灌 木、喬木之幼苗及藤本植物。於每個 10 m × 10 m 的樣區內,設置 三條長度為 10 m 且相互間隔 2.5 m 的樣線 (圖 3-1),並記錄樣線接 觸到的林下植物種類與數量。Hill (1973) 與 Jost (2006) 指出許多生 物多樣性指數其相同的數值可能由不同的要素産生 (例如物種數與 個體數),無法充分反應一地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與不同地點間生物多 樣性的差異。常見的多樣性指數可以公式:qD = (Σpi

q)1/(1-q) 表示 (Hill, 1973; Jost, 2006),當 q = 0 時為 species richness,此多樣性指數 對物種頻率不敏感;當 q < 1 的時候對其指數對稀有種有加權;當 q

> 1 時則對常見種有所加權;唯有當 q = 1 時為此多樣性指數僅代表 多 樣 性 本 身 , 不 受 到 常 見 種 和 稀 有 種 等 加 權 的 影 響 , 稱 為 exponential of Shannon entropy,因此本研究使用此多樣性指數,其 公式如下:

D = exp [–Σ(pi Ln pi) ] = exp [–Σ(ni / N) Ln (ni / N) ] = exp (H) Pi代表第 i 物種所佔的數量比例,ni為第 i 物種之數量,N 為所有物 種數量之總和。

17

圖 3-1 林下植物多樣性調查樣示意圖 2.5 m

10 m

二、林下光照環境

半球面影像技術 (hemispherical photography) 具有許多便利性與 可由影像獲取多樣的林冠結構與林下光照係數 (Jonckheere et al., 2004),因此在森林生態學的研究應用相當廣泛 (林登秋與江智民,

2002; Walter et al., 2003)。本研究使用數位相機 (Nikon Coolpix 4500) 搭載魚眼鏡頭 (Nikon FC-E8) 拍攝半球面影像。

沿多樣性調查所設置之三條樣線,每隔 2.5 m 作一標記為拍攝 樣點,每個 10 m × 10 m 的樣區內有九個樣點,於冬、夏季陰天時 進行拍攝,有陽光則暫停,十二個樣區在同一天拍攝完。拍攝時確 保機身維持水平且統一面向南方。所得影像經由 Hemiview 3.43 分析 計算林下直射光立地係數 (Direct Site Factor, DSF) 及散射光立地係 數 (Indirect Site Factor, ISF),直射光立地係數是指林下接收到的直 射光與上空完全沒有遮蔽時接收到的直射光之比值;散射光立地係 數則是林下接收到的散射光與上空完全沒有遮蔽時接受到的散射光 之比值,其數值範圍皆為 0 至 1,0 代表完全遮蔽,沒有光線到達林

沿多樣性調查所設置之三條樣線,每隔 2.5 m 作一標記為拍攝 樣點,每個 10 m × 10 m 的樣區內有九個樣點,於冬、夏季陰天時 進行拍攝,有陽光則暫停,十二個樣區在同一天拍攝完。拍攝時確 保機身維持水平且統一面向南方。所得影像經由 Hemiview 3.43 分析 計算林下直射光立地係數 (Direct Site Factor, DSF) 及散射光立地係 數 (Indirect Site Factor, ISF),直射光立地係數是指林下接收到的直 射光與上空完全沒有遮蔽時接收到的直射光之比值;散射光立地係 數則是林下接收到的散射光與上空完全沒有遮蔽時接受到的散射光 之比值,其數值範圍皆為 0 至 1,0 代表完全遮蔽,沒有光線到達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