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藉由1992 年以來五次民意調查結果發現,臺灣民眾閱報的比例有下滑的 趨勢,但2004 年則「止跌回升」,除了可能因「問卷結構」不同所導致外,也 由於《蘋果日報》的發行,其報導內容完全迥異於過去傳統報紙的報導方式,

提供民眾有不同選擇的機會。此外,報紙報導方式或政治立場的不同,也確實 吸引不同讀者閱讀,並表現在其讀者人口結構上的差異,各報讀者除了有「高 齡化」的趨勢外,教育程度也有逐年提升的現象,其中,《中國時報》讀者的 人口結構與全體民眾較為接近,僅「軍公教」人員及「北部」民眾比例較高;

《聯合報》讀者的年齡結構相對偏高、「大陸各省市籍」、「軍公教人員」的比

© 2006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表十二 歷年閱報民眾「族群意識」差異(%)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中國時報 臺灣人(T) 17.5 22.8 35.7 27.2 30.9 資料來源:陳義彥(1993, 1997);劉義周(1999, 2005);黃紀(2002)。

說  明:1. 細格內為各報各年度之「直行百分比」,括弧內則為各年度閱讀該報之「樣本 數」。

     2. 細格內以「粗斜體字型」呈現者,係表示經「無母數檢定(卡方分配)」後,

與該年全體分佈有顯著差異(p < 0.05)。

例也偏高、「南部」民眾的比例則偏低;《自由時報》讀者則是以「男性」、「本 省閩南籍」、「私部門勞工」、與「南部」民眾的比例偏高,讀者的教育程度也 出現大幅提升的趨勢;至於《蘋果日報》讀者則是以「男性」、「39 歲以下」、「專 科及以上」、「私部門職員」、「學生」等背景的比例偏高。

再者,從民眾認知的分析角度也驗證了各家報紙的報導內容確實存在「政 治偏差」,《自由時報》讀者明確認為該報偏向「泛綠」政黨;《聯合報》與《中 國時報》讀者則明確認為該報偏向「泛藍」政黨,只是《中國時報》的比例沒 有《聯合報》來的高;至於《蘋果日報》讀者則多數認為該報沒有政黨偏向。

另外,以各報讀者的政治立場來分析,也驗證了學理上「選擇性暴露」的說 法,也就是《自由時報》的報導內容偏向「泛綠」立場,即吸引了「認同泛綠 政黨」、「偏向臺灣獨立」及「自認臺灣人」的民眾閱讀,且這樣的差距有逐年 擴大的趨勢;反觀《聯合報》由於其報導內容偏向「泛藍」立場,其讀者即明 顯傾向「認同泛藍政黨」、「偏向兩岸統一」以及「自認中國人」;而《中國時報》

讀者的政治態度則與《聯合報》讀者較為類似,只是「藍綠差距」相對較低;

至於《蘋果日報》讀者除了認同「泛藍」政黨的比例偏高外,在「統獨立場」

及「族群意識」上則與全體民眾相差無幾。

若再以1992 年迄今的長期趨勢觀察,隨著臺灣政治環境的變化及政治競 爭的日益激烈,臺灣民眾在「政黨認同」及「統獨立場」的態度上,逐漸形成 兩大立場間的競爭(「泛藍 v.s. 泛綠」;「統一 v.s. 獨立」),兩者勢力也有接近的 趨勢,而在「族群意識」上,自認「臺灣人」的比例逐年上揚,自認「中國人」

的比例則逐年下滑,呈現出自認「臺灣人」遠高於自認「中國人」的「一面倒」

趨勢。這樣的趨勢在不同報紙讀者間,則有不同的表現,《聯合報》及《中國 時報》讀者雖然整體傾向「泛藍」的政治立場,但長期而言,這種差距有逐漸 縮小的趨勢,也就是說,這兩大報愈來愈能吸引「藍綠」兩方不同立場的讀者 來閱讀。反觀,《自由時報》讀者不但傾向「泛綠」的政治立場,且這種政治 態度的落差有嚴重化的趨勢,也就是說,《自由時報》的閱報率雖然逐年提升,

© 2006 by Taiwan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

但似乎僅較能吸引「泛綠」讀者的閱讀,並無法成為「藍綠」兩方不同政治立 場的民眾,所共同閱讀的報紙。

本文採用調查訪問的資料,探討閱報民眾的人口結構、對報紙立場的認知 及其重要政治立場的態度,研究結果不但將過去以內容分析法測量報紙政治偏 差的方式,與從閱報民眾認知的分析方式進行連結外,更清楚說明了報紙報導 的政治偏差對其閱報民眾的結構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甚至會受到外在政治環境 的變化而改變其閱報民眾的結構。唯受限於調查訪問的內容限制,本文僅初步 探究閱報民眾的人口結構及認知態度,並未對政治偏差的看法與態度做進一步 的測量與分析,而有關媒體政治偏差的效果,勢必會對臺灣民主政治的後續運 作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而這也有待日後學界進行更詳盡的探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