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植生變遷監測之個案分析

第四章 國內應用發展

第三節 植生變遷監測之個案分析

在資訊平台發展過程,資料面為相當核心的環節,如何從取得的原始資料轉化為 森林監測過程所需資訊相當重要,決定了平台內可呈現的資訊內容。由前述討論,航 遙測影像的取得及分析技術相對較為完整,而考量資料成本及可取得性,延續過去在 大肚山地區植被光譜研究蒐集之影像資料,嘗試以個案案例分析進行討論,透過時序 性影像處理應用流程進行探討。

一、案例情境: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設定在台中市大肚山台地範圍,大肚山地區位處於台中盆地 以西、清水海岸平原以東,南北鄰接著大甲溪及大肚溪,行政區域則涵跨台 中市之清水、沙鹿、龍井、大肚、神岡、大雅、西屯、南屯及烏日等區之部 分範圍。整體地勢是由北北東往南南西延伸,因受東南地殼板塊運動影響,

台地中央向西北方突出,西坡較高較陡、東坡則較低較緩。排除掉北區部分 軍事機場區域,針對本次研究地理區位標示如下圖 7。

(二) 區域植被特性

大肚山地區植物物種以相思樹(Acacia confusa)及大黍草(Panicum maximum Jacq.)為優勢族群,相思樹早年因薪材需要而成為當地主要的造林 樹種,大黍草則於 1900 年代引入種植做為馬匹糧草,因生長勢強成為草本 植群中的優勢物種。依據先前研究計畫引用林務局林火資料統計結果,因此 地區植被特性屬易燃的輕質燃料堆積,加以鄰近都會區及墓地,人為活動頻 繁、接觸火源機率高,此區域平均每年約發生 10 次火燒事件,火燒頻度相 當高(曾仁鍵,2004)。而也正因鄰近都會區,此區域地景較破碎且複雜,由 相思林、大黍草及農地、人工建物(墓地)等不同土地覆蓋型態混雜分布。

圖 7 大肚山地區研究範圍示意(背景衛星影像來源:Google Satellite,2015)

(三) 研究資料

1. 本研究取用自 2003 年 1 月至 2004 年 4 月期間共計 12 幅經輻射校正之 SPOT 衛星影像,其具體影像日期、攝像衛星、原始影像解析度及各波段輻 射校正值詳下表 1 所示。

表 1 本研究使用之 SPOT 衛星影像資訊

影像日期 攝像衛星 影像解析度 G R NIR MIR 2003/1/13 SPOT 2 12.5m 1.30509 1.2725 1.53995

2003/2/27 SPOT 4 20m 2.03416 2.63587 1.2735 8.19106 2003/3/11 SPOT 2 12.5m 1.43774 1.2662 1.15374

2003/7/25 SPOT 2 20m 0.77097 0.97893 1.17835

2003/8/24 SPOT 4 20m 0.608 0.786 0.852 5.47

影像日期 攝像衛星 影像解析度 G R NIR MIR 2003/10/19 SPOT 4 20m 0.91261 1.17979 1.278 8.19406 2003/11/14 SPOT 4 20m 1.368 1.753 1.278 8.19406 2003/12/22 SPOT 2 20m 0.85047 0.97747 1.15374

2004/1/14 SPOT 5 10m 0.9 1.054 1.172 6.411 2004/2/26 SPOT 4 20m 1.368 1.763 1.278 8.19406 2004/3/10 SPOT 2 20m 1.43774 1.2662 1.50824

2004/4/5 SPOT 2 20m 1.43774 1.2662 1.50824

2. 本研究樣點選定,主要依據「大肚山望高寮地區林火生態學研究計畫」針 對研究範圍內之各植被類型與對照地物樣點,並結合鄰近期間國內航攝正 射影像補充部分人工建物及農地之設置點,共計擇定 161 個光譜分析樣點,

其分布位置示意如下圖 8;樣點選定以自然植被為主、人工植被為輔。

圖 8 光譜分析樣點分布位置示意圖

(四) 研究方法及限制 森林資源概況,可透過影像光譜波段進一步計算植生指標(Vegetation Index), 運用綠色植被吸收紅光、反射紅外光之特性,用以呈現植生分布情形,做為 分析植被變遷之基礎。

植 生 指 標 的 種 類 相 當 多 , 其 中 又 以 常 態 化 差 異 植 生 指 標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被廣為應用。NDVI 的計算需要透 過紅光及近紅外光波段數值進行處理,因植被分布地點近紅外光較高、紅光

NDVI NIR

訊統一以 20 公尺網格大小呈現,即設定 20 公尺網格(400 平方公尺)為監 測單元,做為變遷識別基礎,總計本研究區共涵蓋 27 萬 4,344 個網格數。針 對 SPOT 衛星影像計算 NDVI 植生指標圖情形,就 2004 年 4 月 5 日之衛星 影像計算情形如下圖 9,其中衛星影像的呈色,因 SPOT 衛星影像第 1-3 個 波段依序為綠光、紅光及紅外光,透過各波段與 RGB 值對應,採 Red 對應 紅外光、Green 對應紅光及 Blue 對應綠光方式,將植被覆蓋區域以鮮紅色顯 示以利於觀察,對火災跡地的探測也較為容易(曾仁鍵,2004)。

圖 9 2004/4/5 大肚山地區 SPOT 衛星影像(左)及植生指標(右)計算結果 圖例

NDVI 值

(二) 變遷區域偵測及識別

為分析研究區域植生變化,並能監控變遷事件、地點的發生,可透過影 像相減法,計算前後期網格 NDVI 差異,呈現前後期植生指標變化的空間分 布。計算方式係以同網格內後期影像 NDVI 值減去前期影像 NDVI 值,因此 如計算結果差值為負值,表示隨著時間變化,前期至後期植生有減少之趨勢;

差值為正值則表示植生增加。

以 2004 年 3 月 10 日及 4 月 5 日影像 NDVI 值為例,由圖 10 初步比對 觀察可見,2004 年 3 至 4 月期間,全域均為植生增加趨勢,再透過前後期 NDVI 差值計算,在研究區域全域之 NDVI 差值平均值為 0.09(植生增加), 標準差 0.08,透過直方圖可見差值的頻度(圖 11),其數值分布偏態值為 0.51、

峰度為 1.70。

圖 10 2004/3/10(左)與 2004/4/5(右) NDVI 值對照 圖例

NDVI 值

圖例 NDVI 值

圖 11 2004/3/10 與 2004/4/5 NDVI 差值頻度分布圖

圖 12 2004/3/10 與 2004/4/5 植生指標差值依標準化計算結果

而在圖 12 標準化計算前後的差異,亦可觀察到一個現象,即原 NDVI 差值為正者,經過標準化計算之後轉變為負值。而這可以從原始影像 NDVI 值來看,由 2004 年 3 月 10 日影像計算之 NDVI 平均值為-0.01、標準差為 0.09,2004 年 4 月 5 日 NDVI 值平均值為 0.08、標準差為 0.12,即在標準化 過程一減、一增的調整下,相對性的變化可能造成部分維持植生狀態的地景 誤判為植生減少。另一部分應思考的是,NDVI 值原本即會受到季節植生生 長變化影響,無法完全對應到地景變遷事件的發生,仍需透過進一步的資料 處理及判斷,方能做為變遷監測的資訊基礎。

(三) 不同網格大小之變遷識別差異

在變遷偵測過程中,監測單元大小的選擇連帶影響到變遷識別的能力及 結果。一般而言,監測單元面積越大,單元內混合像元情形會越普遍,對於

圖例 NDVI 差值

圖例

NDVI 標準化差值

面積較細小的地物或較小範圍的地景變遷事件,在監測過程易被稀釋、忽視

-0.20 -0.10 0.00 0.10 0.20 0.30

標準差

圖 14 2004/3/10 與 2004/4/5 NDVI 差值依 50m(左)、100m(右)網格計算

針對就不同網格大小進行 NDVI 標準化差值計算,所得各年期變遷分析 結果如圖 14 所示,由圖中可見,隨著網格面積變大確實減低了變遷區域破 碎化情形,有助於識別出較集中、大區域的變遷事件。而針對變遷區位範圍 中,設定 NDVI 標準化差值大於 1 者作為植生顯著減少之區域,可將有顯著 變遷之網格數可統計如表 2 及圖 15 所示,可見在變遷識別的區域面積,隨 網格大小的增加而降低,此結果亦符合前段討論到較大的監測網格排除掉細 微面積極端值的呈現,有助於減低變遷偵測結果之破碎化程度。

表 2 依網格大小比較各年期 NDVI 變遷區域識別度(NDVI 變遷差值>1)

變遷

區間 前期影像 後期影像 20m 網格數

佔全域 百分比

50m 網格數

佔全域 百分比

100m 網格數

佔全域 百分比 1 2003/1/13 2003/2/27 16089 5.63% 1665 3.60% 362 3.08%

2 2003/2/27 2003/3/11 9571 3.35% 697 1.51% 136 1.16%

變遷

20m 50m 100m

較小的監測單元則能獨立識別小範圍的變遷事件,惟可獲得資訊在空 間上相對較為破碎,不易聚焦。

監測單元面積的選定,一方面直接受限於原始影像解析度,另一 部分則需考量變遷事件的特性。如以大肚山地區林火變遷的監測而言,

依據「大肚山望高寮地區林火生態學研究計畫」中針對 1991 年至 2003 年間植群火燒歷史紀錄的統計,以主要優勢植被物種大黍草及相思樹 林而言,草生地火燒次數統計 49 次、面積計 108 公頃,相思樹林火 燒次數 47 次、面積計 225 公頃,平均每次火燒影響範圍近 2-4 公頃,

本研究擇定網格大小由 0.04 公頃、0.25 公頃至 1 公頃,均符合大肚山 地區林火變遷事件之特性。

(四) 光譜樣點 NDVI 值之多期時序變遷

延續前段「(二)變遷區域偵測及識別」的討論,單純由各網格 NDVI 值前後期的差異,並無法完全對應到地景變遷事件的發生,以 下嘗試配合地物樣點,由不同地景類型在光譜上之時序變化表現來探 討。本研究中針對已知地物之參考樣點光譜資訊進行分析,各類型地 景與樣點數如表 3 所示:

表 3 各類型地景光譜樣點數

地被物 樣點數

大黍草 85

相思樹林 46

農地 19

人工建物 8

清水火燒 1

橫山火燒 2

合計 161

為從各光譜樣點歷年 NDVI 值變化情形,觀察不同地物之光譜特

-0.30 -0.20 -0.10 0.00 0.10 0.20 0.30 0.40

NDVI( 後 期 )

NDVI(前期)

2004/3/10與2004/4/5 前後期NDVI值變化情形

人工建物

依地景類別來看,「相思樹林」樣點在各年期較集中於第Ⅰ象限

時間序列上變化趨勢,結合 NDVI 值以 0 為門檻值區分植生與非植生

-0.30 -0.20 -0.10 0.00 0.10 0.20 0.30

ND VI (後期 )

-0.20 -0.10 0.00 0.10 0.20 0.30 0.40

ND VI (後期 )

NDVI(前期) 橫山火燒樣點

(五) 小結

本研究嘗試對於變遷偵測方式進行討論,由上述討論中可見,當 就以月為資料頻度之衛星影像進行變遷分析時,如透過傳統的影像相 減法的演算規則觀察前後期的 NDVI 值變遷,其易受到季節性植生生 育變化增減的干擾,先將研究區域的 NDVI 值進行標準化處理後,可 篩濾掉全域性植生生長差異的訊息,保留具顯著差異變遷資訊;另一 方面,變遷偵測網格大小的選擇需視變遷事件特性而調整,較大的網 格排除掉極端值的呈現,適合用於偵測影響範圍接鄰且較廣泛的變遷 事件,較小的監測單元則能獨立識別小範圍的變遷事件,惟可獲得資 訊在空間上相對較為破碎。此外,如進一步以時序性累積多期的衛星 影像觀察各監測網格 NDVI 值的變化趨勢,可看出植生地區在歷經火 燒干擾時 NDVI 值的增減循環變化,並具體呈現火燒之變遷時點;惟 影像資料頻度將是影響能否確實偵測出火燒變遷事件發生的關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