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將現地資料透過結合航遙測技術,以自動或半自動化的資料蒐集處理流程,可 提升資料建置的速度及更新頻率,並有助於短時間內大範圍推估、描繪整體資 源狀態。惟以台灣而言,因四面環海對流旺盛,加以面積範圍小,易受到氣候 因素影響,拍攝之航攝或衛星影像常受到大片雲遮影響降低其可用性,如欲仰 賴巨量影像資料進行近即時變遷偵測及分析,由現行所取得可用之資料頻度來 看,仍有一段距離;除了於適宜氣候儘量取得空照資訊外,亦可結合其他資訊 來源共同分析,如國內發展中的空載光達(LiDAR),即具備有高精度及低天候 限制之特性,或結合地面感測網的建置,都將有助於長期、密集的資料蒐集,

以導入後續之應用分析。

二、組織間的合作及資料流通

除為了特定研究或經營目的自行蒐集資料外,巨量資料的精神更在於能有 效整合多元的資料來源共同運用。以林業而言,除了森林資源調查本身,包含 航遙測影像、氣象、地形、水系及土壤等資料,都是林業經營過程需參考的基 礎。而每項資料的蒐集均有相對應需投入的時間、金錢及人力成本。以福衛二 號影像購置費用來看,政府或學術機關購置單幅 2 米彩色全台融合影像需 33 萬 7,500 元,如希望取得以月為頻度並累積跨時序之資料進行監測分析,每年 需成本相當高昂,並非每個組織都能力負擔,在資源有限狀態下,組織間資料 的合作、共享便格外重要。近年台灣政府積極推動開放資料政策,對於資料公 開的作法日趨開放,相信對於巨量資料應用的推動環境也將更為友善。

三、長期穩定的資料來源

巨量資料的累積並非一朝一夕,而資料蒐集本身也必須是長期性、持續性 的工作,如希望能在林業上充分發揮巨量資料能帶來的效益,自然也需建立一 套林業所需基礎資料長期蒐集、倉儲及存取應用的機制。以本文的研究案例來 看,植生除了持續性生長,每年度並有隨季節性的變化,單以一年的影像資料,

實則無法真正觀測到當地植被生態之全貌。對於如要真正推動巨量資料應用,

在資料蒐集、建置之初,應同步規劃後續的更新機制,讓資料得以長期累積,

提供日後分析。

四、設計自動化流程

著資訊可能來得更快速、更密集,連帶挑戰著各個組織既有的管理流程及作業 方式,組織需能將巨量資料分析的結果反映在實際執行作為上,才能真正發揮 巨量資料應用的價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