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方向性背光模組

4.2 模擬驗證與分析

因此,我們可以從上述光追跡的式子和圖中發現,為了利用此架構達到方向性背 光的目標,必頇先設計出一光學元件使 LED 傳遞至 LGP 的光線具有方向性,而這 正好運用了第三章準直背光元件的設計概念,配合上側光式機構的特性,即能藉 由軸上和離軸的多光源切換達到背光多視角切換的目的。

4.2 模擬驗證與分析

為了驗證此一想法的可行性,我們利用第三章算出來的 SMS 曲面,其參數 條件為T( , 1 0, )ST(2.5,50, 2.3)3.56(cm ,並用) LighttoolsTM模擬軟體建立一側 光式背光模組,示意圖如圖 4-6 所示,其 LighttoolsTM模擬實驗架構則如圖 4-7,

51

圖 4-6 側光式背光 LGP 出光角度示意 圖 4-7 模擬驗證的側光式背光模組 接著,先測試中間原始 LED 光源的出光狀況,理論上 LGP 出光發散角2會受 SMS 透鏡1的條件限制,亦即經過 V-cut 反射後,出光仍應要在正負 2.5 度內,其光 強分布的模擬結果如圖 4-8 所示,

圖 4-8 LGP 出光強度分布圖

可以發現 LGP 出光的發散角2的確大部分都被控制在正負 2.5 內,接下來為了增 加 LGP 出光的發散角2,我們選擇用 LED 離軸排列的方式來增加出光角度1的 分布,分別以原始 LED 的光軸為原點,在光軸對稱的兩側陸陸續續放置了多顆 LED,藉此來測試此架構的分光可行性,其中,為了使分光效果得以凸顯出來,

每個分光的間距都設計在 10 度以上,而 LED 放置的位置則以逆向的光線追跡來 確認。

LED

Lens

LGP

Z Y X

52 4-11(a),LGP 的光強度分布圖則分別如圖 4-10(b)和圖 4-11(b)所示,

53

圖 4-11 (a) 7 LEDs 側光式架構 (b) 7 LEDs 側光式之 LGP 光強分布圖

我們將多顆 LED 的出光測試強度比整理如下:

表 4-1 多角度光強比較表

出光角度(2) 0o 12.5o 22.5 o 37.5 o 光強度比 1 0.981 0.762 0.584

可從表 4-1 及圖中觀察到這種離軸 LED 放置的設計,不僅能增加 LGP 出光的範圍 (0o~40o),還可有效控制各個出光角度(-2.5o~+2.5o),故很容易做到多角度分光的 控制,但是,隨著 LED 顆數變多、位置離光軸越遠或 LGP 出光角度2越大時,LGP 出光的光場強度就會慢慢減弱,且邊界也會漸漸不受到條件限制,這主要跟一開 始 SMS 透鏡的設計條件有關係,亦即當初透鏡設計的限制條件是以中間那顆 LED 為主,故使得 LED 置放的位置會隨著離軸距離越遠而慧差的現象益發嚴重,此 外,這種排列的方式也易造成模組間的 Crosstalk,讓 LGP 的出光增添了許多雜訊。

7 LEDs

Lens

LGP

Z Y X

54

最後,為了使方向性背光更具實用價值,除了要了解背光的方向性之外,我 們還必頇知道該背光模組的出光均勻度,故設計一背光大小為 20 (cm)*12 (cm),

示意圖如圖 4-12,背光上的輝度分布則分別如圖 4-13 (a)和圖 4-13 (b)所示,,

圖 4-12 方向性背光示意圖

圖 4-13 (a)背光輝度沿 X 軸方向分布圖 (b)背光輝度沿 Y 軸方向分布圖

可明顯發現到,在此架構下,雖然沿 Y 軸上的輝度分布可藉由 V-cut 分布密度來 改善均勻度,大約可到 70%左右,甚至能藉著不斷地疊代 V-cut 密度來達到更高 的值,但沿 X 軸方向上的輝度分布卻由於透鏡的體模過大,使得出光分布相當不 均勻,大約只能到 24%,故我們設計了另一個透鏡,希望藉由放寬出光角度(1) 來縮小透鏡體模,進而增加背光沿 X 軸向的輝度均勻度,其透鏡架構示意圖如圖

55

4-14 所示,光強度分布則如圖 4-15,

圖 4-14 透鏡架構示意圖(10 度) 圖 4-15 光強度分布圖(10 度)

從圖中可知此透鏡設計的出光角度(1)為正負 10 度,故透鏡大小比起前述的透 鏡(正負 2.5 度)小上許多,接著,在同樣的背光尺寸架構下,如圖 4-16 所示,也 對其 X 軸上的均勻度做了分析,如圖 4-17 所示,

圖 4-16 背光架構示意圖(10 度) 圖 4-17 背光輝度沿 X 軸方向分布圖(10 度)

可看出沿 X 軸向的均勻度已提升至 80%左右,但與前面的透鏡背光架構相比,這 樣放寬出光角度的做法不僅可選擇的出光角度較少,連方向性的控制也較差,故 可知在此種背光架構下,均勻度和方向性之間會有 trade-off,需隨設計目的而定!

LEDs lens

LGP

56 出光得以控制在特定角度內,接著,運用 LighttoolsTM模擬軟體來驗證演算流程 的正確性,並提出多種可控制 LED 光源出光的光學架構,包含了一般透鏡及介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