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此恨綿綿無絕期〉

第三章 《長恨歌》創作手法分析

第十節 〈此恨綿綿無絕期〉

92淒淒:淒涼寒冷。

93人間天上:比喻二者境遇不同,相差甚遠。亦作「天上人間」。

107

Andante Lamento 行板的輓歌

108

109

【譜例 3-68】〈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1-8 小節

中段(B)使用第二段歌詞,共有十三小節(mm. 19-31),包括鋼琴間奏(mm.

19-21)、前句(c, mm. 22-26)及後句(d, mm. 27-31)。全段為男中音演唱唐明皇 的角色,拍號改以二四、四四的變化拍子來運用(表 3-39)

【表 3-39】〈此恨綿綿無絕期〉第二段樂曲結構表

樂句 小節數 拍號 力度 調性 間奏 19-21 4/4

f

D 大調→a 小調 c 22-26 4/4-2/4-4/4 a 小調 d 27-31 4/4-2/4-4/4 f-p D 大調

鋼琴間奏的素材仍延續前段的「雨聲」音型及「嘆息」音型,(譜例 3-68)

左手伴奏以下行音型呈現,而調性從前段的 b 小調轉至 D 大調,但這個明亮的 D 大調卻沒有維持太久,兩個小節後轉為 a 小調,間奏的音量強度則繼續維持著,

進入到中段(B)。中段以力度「強」(f)來表現唐明皇情緒悲憤激動,鋼琴伴奏 旋律和節奏則改變型態,旋律延續間奏鋼琴的左手部分,整段右手旋律以下行音 型出現,並多以長時值的和弦彈奏,男中音演唱旋律在第二十七至二十九小節也 以半音下行音型出現;而左手的旋律使以長時值半音階上行出現,這樣使得音域

110

變窄,音樂及情緒呈現不穩定的狀態;左手在a小調主音A以持續低音的方式擔 任節奏的部份,以切分音、三連音和兩個八分音符三種節奏型態所組成,在此表 現了愁思恍惚、空虛失落的精神狀態。94(譜例 3-69)

男中音的演唱,也使用音畫的手法:在第二十七小節歌詞中「如今怕聽淋鈴 曲」的「怕」字,音域提高八度,描述心中的,但「怕」聽到什麼呢?原來是「怕」

聽到「淋鈴曲」,而「淋鈴曲」作曲家黃自巧妙的運用半音階下行至第二十九小節,

表現情緒中的不穩定感;第三十小節歌詞中的「愁萬種」,音量變為弱,並使用「漸 慢」(rit.)和延長記號,甚至鋼琴伴奏的左手音域很低的一個持續性顫音,更加 地將這千愁萬緒給引發出來。(譜例 3-69)

94 喬惟進,〈黃自和聲手法探究〉,《音樂藝術》No. 4 (四月號,2000):44。

111

【譜例 3-69】〈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19-31 小節

後段(C)使用第三段歌詞,共有二十七小節(mm. 19-47),包括前句(e,mm.

32-38)及後句(f, mm. 39-47)。後段的調性、音量及鋼琴左手的半音均延續於中 段(B)的創作手法,後段則加入由混聲合唱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敘述,與男中音 飾演唐明皇的角色,以輪唱的方式呈現。拍號全段為四四拍子,調性由 D 大調回

112

到本曲開始的 b 小調作為結束。(表 3-40)

【表 3-40】〈此恨綿綿無絕期〉第三段樂曲結構表

樂句 小節數 拍號 力度 調性 e 32-38

4/4

p D 大調→b 小調 f 39-47 f-pp b 小調

第三十二至三十五小節,唐明皇獨唱唱至歌詞中的「思重重」及「念重重」

時,擔任宮女的混聲合唱馬上附和唐明皇的心聲,也唱出相同的歌詞,這樣感受 到唐明皇的思念層層疊疊的,有連綿不絕的感覺及唐明皇和宮女面面相對唏噓之 神情。95鋼琴伴奏使用的素材則為第二樂章〈七月七日長生殿〉前奏三小節的「愛 情」主題(譜例 3-11)重現,當唐明皇思念楊貴妃時,耳邊仍回響起他們在熱戀 時的「愛情」主題,此處可見作曲者黃自創作上巧妙的安排。(譜例 3-70)

【譜例 3-70】〈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32-35 小節

95 錢仁康,〈黃自的生活和創作(續)〉《音樂藝術》No. 1 (四月號,1994 年):40。

113

第四十二小節歌詞中「料人間天上再也難逢」的「天上」時,男中音及鋼琴 伴奏運用音域提高八度來形容高高的天上,男中音為全曲獨唱時的最高音,高至 中央升 f1,鋼琴伴奏及合唱的音域是相互呼應:鋼琴伴奏在第四十小節時從「人 間」唱至「天上」,一路音階上行至男中音唱至「天上」時也達到全曲伴奏最高音;

合唱中的女高音在「天上」時加入並將音域提高至高音(f2),女低音唱到「人間」

時,降低音域至音高(b),這樣獨唱、鋼琴伴奏及合唱運用音域高低產生音畫的 效果。

唐明皇呈現情緒是那樣的不安、悲悽及無奈在後段(C)展露無遺,鋼琴左 手的顫音部份幾乎是持續不斷地在本段呈現(譜例 3-69、70)。第四十三小節,

歌詞「天上」時,鋼琴伴奏和聲,左手是 b 小調Ⅰ64和弦,右手 b 小調Ⅶ2/Ⅶ,複 和和弦,加上顫音,好似發出內心的呼喊96,左手再度彈奏第二樂章〈七月七日 長生殿〉的「愛情」主題的變形。歌曲最後以調性 b小調、速度改為「慢板」(Adagio)、 音量「甚弱」(pp)、鋼琴左手低八度以很低的音域中結束這長達十個樂章的清唱 劇《長恨歌》。(譜例 3-71)

96 喬惟進 2000, 42。

114

【譜例 3-71】〈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39-47 小節

〈此恨綿綿無絕期〉為本清唱劇的最後一個樂章,曲中清楚寫意,段落分明:

前段由混聲合唱描出寂寥的景象,中段唐明皇唱出悠悠的思念,後段中宮女擔任 合唱相互呼應,思念轉為綿綿恨意而永無絕期,並運用第二樂章〈七月七日長生 殿〉的「愛情」主題重現兩人熱戀之光景,徹底展現唐明皇的思念之情。

115 Richard Wagner, 1813-1883)曾說:「指揮者的重要任務,乃是替樂曲找尋正確 的速度,他在“論指揮”中把基本精神、概念圍繞在吟唱旋律上,強調正確速度的

116

氛圍之下,更需注意其指揮手勢的技巧。以下研究者將依序討論各曲於歌詞與旋 律、速度、節奏與韻律、力度、指揮手勢等五個部分,以以下十節,提出指揮在 詮釋及教學下的建議。

第一節 仙樂飄飄處處聞

〈仙樂飄飄處處聞〉歌詞敘述宮中宴會時,宮女跳著「霓裳羽衣舞」,歌舞 昇平的幸福景象。是全曲第一首混聲四部合唱曲,前、後段多跳進音程,呈現歡 欣氣氛,中段出現「一字多音」和半音較為困難演唱的段落,描寫細膩舞蹈動作,

是富有活力及表現的樂章。

一、歌詞與旋律

〈仙樂飄飄處處聞〉歌詞多為押「ㄥ」、「ㄣ」韻,「ㄥ」韻為「半鼻音母音99」, 故在演唱「半鼻音母音」須運用封鼻收尾(舌根不離開)的方式演唱100,請團員 將收尾的「ㄥ」鼻音標註在譜面上,以求字尾結束之整齊。(譜例 4-1)

【譜例 4-1】〈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1-5 小節 「入青雲」動機

99 「半鼻音母音」就是「ㄢ、ㄣ、ㄤ、ㄥ」四個「收鼻音」。「ㄥ」的完處,將舌根 與軟顎緊閉起來,造成一個純鼻音的聲響,但不延續下去。這些韻尾輔音,都必須真正 在字尾才可出現。李振邦,《中國語文的音樂處理》(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

1978),133。

100 李振邦 1978, 141。

117

中段「菡萏迎風」動機(譜例 3-4)的「宛」字和後段出現多次的「問」字

(譜例 3-8),每句的句頭「宛」、「問」字,字腹為「ㄨ」,歌唱中「ㄨ」為「四 呼」的「撮」,「撮」用力在「唇」101,所以每句都要先預備好的唇部的口型,

以求每句出現時,拍子及咬字的準確度,演唱者需將軟口蓋提高,避免音準偏低。

在第五十小節,歌詞「枝招展」,字頭均為「ㄓ」為舌面音,均要事先預備好 牙齒的碰觸;「展」字尾為「ㄢ」,「ㄢ」(ㄚㄋ)想「ㄚ」的嘴型,「ㄋ」是帶有鼻 腔音的,再搭配高的共鳴位置演唱;第五十一小節第一拍以鼻音收「ㄥ」音。(譜 例 4-2)

【譜例 4-2】〈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49-51 小節

101 林孟君,〈黃自藝術歌曲「思鄉」詮釋報告-結合美聲唱法與中國傳統唱法於中文 藝術〉(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1990),23。

118

曲中有許多一字多音技巧:前段(A)、後段(A’)「入青雲」動機,多以 三連音呈現,此一動機貫穿全曲,並在曲中出現四次、(譜例 4-1)中段(B)「菡 萏迎風」動機,(譜例 4-3)在練唱時,可要求團員先將母音整齊唸出在每個音上,

確定節奏之後再搭配旋律的音高。

【譜例 4-3】〈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23-26 小節 「菡萏迎風」動機

在第十六小節歌詞「歌」、十九小節歌詞「舞」、第六十至六十二小節、七十 三、七十五小節歌詞「問」,研究者認為作曲家為強調這些字,因此標上重音記號,

須注意此處避免過重過強而音色爆裂,多給予一些語氣即可。

在本曲中,旋律運用許多半音的走向,在第三十四至三十六小節以橫向來看 是半音階,(見譜例 3-5)所以可藉由以下練習半音的訓練。(譜例 4-4)

【譜例 4-4】半音練習

第四十九、五十小節各部均至本曲的最高音,達到本曲的高潮:女高音 大跳八度、女低音大跳七度、男高音大跳六度、男低音大跳八度,大跳對歌者而 言,極易改變共鳴位置,在演唱時須特別注意共鳴位置的保持。

二、速度

119

的前一小節,因中段速度減緩為「優美地行板」(Piu Andante con grazia),故在此

漸慢即可減緩到中段的速度,一般定義「行板」(Andante)範圍為 = 76-108, 2.htm 2012,摘錄於 24 April 2104。

120

【譜例 4-5】〈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73-80 小節 歌詞「問人間」

三、節奏與韻律

《長恨歌》一開始即以本清唱劇節奏上罕見的三連音節奏及弱起拍為開頭,

「入青雲」動機前兩次為弱起拍子,尤其在本劇開頭的第一拍,更需要團員的高 度注意力並搭配和指揮之間的的默契,避免雜亂不整齊,在練唱中,指揮可請團 員用拍手的方式,確實地打出正確的節奏音值;另外在第四小節建議標註延長記 號,使樂句更有延長、開展本劇之效果。

121

中段(B)全段以「菡萏迎風」動機:十六分音符及掛留音的節奏貫穿 中段,(譜例 3-3)為避免掛留音的音值過長而使聲部不整齊,故建議指揮一開始 可請團員將連接線去除,並將每個音都唱出來,或請團員心中以十六分音符為最 小單位來思考此處的節奏,再用拍手的方式拍出平均的四小拍,以上這些方式可 確立掛留音的正確音值。

四、力度

本曲在一開始即以上三聲部及鋼琴伴奏的三連音再搭配力度上的「漸強」, 具有推進之效果,逐步將力度與情緒堆疊至高潮,但避免過份強,不但會破壞整 曲之連接,且會將樂曲的表情解釋錯誤。103

本曲的力度變化相當的多,隨著歌詞內容及旋律的起伏而有所變化,作曲家 雖標示許多力度記號,但研究者對於此曲有以下的建議。

第五十小節的女高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為本曲最高音,且力度達到「非常強」

(ff),(見譜例 4-2)第四十七、四十八男低音為下行音形,(見譜例 3-6)音域變 廣,自然會有力度張力,故建議在第四十七小節即可漸強至第五十小節,此可避

(ff),(見譜例 4-2)第四十七、四十八男低音為下行音形,(見譜例 3-6)音域變 廣,自然會有力度張力,故建議在第四十七小節即可漸強至第五十小節,此可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