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黃自清唱劇《長恨歌》作品分析與音樂詮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黃自清唱劇《長恨歌》作品分析與音樂詮釋"

Copied!
2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研究所在職專班合唱指揮組碩士論文. 黃自清唱劇《長恨歌》作品分析與音樂詮釋. 研究生:范莉敏 指導教授:翁佳芬. 博士. 中華民國 一百五 年 六 月.

(2) 致謝 寫作這本論文真的是備感艱辛,最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翁佳芬老師,在這幾年 辛苦教導我這個合唱的門外漢,我從老師對音樂執著與熱情和要求完美的態度之 中,學習到許多,而老師的毅力與堅強,更是讓我深感佩服。另外也感謝潘宇文 老師王望舒老師閱讀論文,並給於明確的修改方向,讓我學習到老師們對學問的 堅持與態度。 感謝戴怡音老師和彭翠萍老師,將我領進合唱領域及對我的關愛;感謝陳雲 紅老師,讓我在新節慶合唱團及台北市教師合唱團學習到許多有關合唱的見識及 想法;感謝洪于茜老師對我的關心與照顧,給予我許多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 感謝 2012 年參加台北愛樂國際合唱指揮大師班的同學們,我們一起互相打氣、 研討曲目,這樣的指揮經驗真是令人難忘;感謝海星國中合唱團的學生們,謝謝 你們讓我度過了八年美好的合唱時光;感謝海星中學的校長、行政人員和親愛的 同事們,給我無限的支持和機會,使我在合唱領域中茁壯。 感謝翁家班的學長姐們,我們一路扶持、成長,尤其是曉蕓擔任我論文的救 火隊、偉曄在論文的建議、育諄的關懷及打氣;感謝師大同學:誌廷、季倫、沛 慈、韋伶、美華、佩君、柏谷、靜穎,想到我們在忙碌的求學生活中,一起產生 許多美好笑聲,有你們真好;感謝我的好友蔡淑玲、學姐梁儷珍,一直在身邊為 我加油打氣;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先生際航陪伴著我,並包容我焦慮 不安的心情與情緒波動。 i.

(3) 生命中充滿了好友及貴人,你們每句關心讓我心裡暖暖的!一路以來心中充 滿感謝與感動,在未來的日子裡,仍將跟隨師長同儕的腳步,在合唱領域中繼續 學習及耕耘。. ii.

(4) 摘要 黃自(1904-1938)為第一位有系統、有計畫,傳授理論作曲的華人音樂教育 家,致力推動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及音樂教育。他自幼飽讀詩書,喜愛音樂,少年 時期至美國留學並獲得心理學及理論作曲的學位,歸國後任教於上海音專,並擔 任教務主任長達七年之久,教授許多音樂理論專業的課程。當時中國正飽受戰爭 威脅,進而激起黃自的愛國情操,創作了許多激勵、感動人心的愛國歌曲。 《長恨歌》為黃自在一九三二年創作的第一部華文世俗清唱劇,當時中國因 「九一八」事變之後,局勢混亂,黃自使用韋瀚章以同名長詩《長恨歌》為本而 創之歌詞,是一部由男中音獨唱、女高音獨唱、男聲合唱、女聲合唱、混聲合唱、 男聲朗讀組成的清唱劇。黃自於一九三八年過世時,只完成了七個樂章:一、二、 三、五、六、八、十,四十年後由其得意弟子林聲翕補遺三個樂章:四、七、九 完成整部作品,其中第四和九樂章以男聲朗誦的方式呈現。樂曲充滿戲劇張力, 以優美的旋律來展現、充滿氛圍烘托的鋼琴、豐富的織度變化、細膩的節奏安排、 清晰的力度對比,使之成為百年來華文合唱界深受喜愛的重要作品,適合高中以 上及社會人士的合唱團學習練唱及演出。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前言」;第二章「背景探究」,分別四節:分 別論述作曲家-黃自生平、補遺作曲家-林聲翕生平、作詞者-韋瀚章生平與《長恨 歌》創作背景;第三章「創作手法分析」分為十節,依序論述十個樂章之創作手. iii.

(5) 法;第四章為「合唱教學與詮釋」 ,亦分為十個樂章就各教學、樂曲詮釋進行探討 並提供建議;第五章為結論。. 關鍵字:黃自(Huang Zi)、長恨歌(Song of the Everlasting Sorrow). iv.

(6) Abstract Huang Zi (1904-1938) was one of the early important Chinese music educators who were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culture and music education. He was well educated and showed his talent when young. Later, he studied in the USA and got degrees in psychology and theory-composition. After graduation, he returned to China and served as a dean at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for seven years and taught a lot of music composition and theory courses. At that time, China was facing threat of war; he created many patriotic songs due to his worries and love to his country. Cantata "Song of the Everlasting Sorrow” was composed by Huang Zi’s in 1932 which was after the Mukden Incident and whole social environment was chaotic.. The. text was written by Wei Han Zhang, who was inspired by the famous Tang poem “Song of the Everlasting Sorrow”, and is composed for baritone, soprano, and mixed chorus. Huang Zi did not finish the entire cantata. He died in 1938 and only created seven movements which are first, second, third, fifth, sixth, eighth, and tenth. His disciple, Lin Sheng Xi, composed forty years later the fourth, seventh and ninth to complete the cantata and two movements are written for male recitation. The cantata presents great tension of drama, strong intensity of music, wonderful melodies and delicate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Moreover, this work is quite suitable for chorus of v.

(7) senior high school and community people to learn and perform, either completely or just one single movement.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second chapter is background inquiry and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is chapter: discuss about the biography of Huang Zi, Lin Sheng Xi, Wei Han Zhang and the compositional background of Song of the Everlasting Sorrow. There are ten parts in third chapter, it discusses the music analysis of ten movements and forth chapter is about rehearsal and performance suggestion.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Keywords:Huang Zi、Song of the Everlasting Sorrow. vi.

(8) 目錄 致謝…………………………………………………………………………………….i 摘要…………………………………………………………………………………....iii 英文摘要…………………………………………………….. ………………………..v 目錄…........………………………………………………………………….………..vii 表目錄………………………………………………………………….…………...…ix 譜例目錄………….……………………………………………………………….....xiii 第一章. 前言………………………………………………………….……………….1. 第二章 背景探究……………………………………………………………………..5 第一節 作曲家-黃自生平………..……………………………………….…….5 第二節 補遺作曲家-林聲翕……………………………………………………..…10 第三節 作詞者-韋瀚章生平................………………………………………..14 第四節 《長恨歌》創作背景…………………………………………...………20 第三章 《長恨歌》創作手法分析………………………….……………..…………23 第一節 〈仙樂飄飄處處聞〉……………………………………………………23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七月七日長生殿〉……………………………………………………33 〈漁陽顰鼓動地來〉……………………………………………………45 〈驚破霓裳羽衣曲〉……………………………………………………56 〈六軍不發無奈何〉……………………………………………………64 〈宛轉峨嵋馬前死〉……………………………………………………73. 第七節 第八節 第九節 第十節. 〈夜雨聞鈴斷腸聲〉……………………………………………………79 〈山在虛無縹緲間〉……………………………………………………92 〈西宮南內多秋草〉……………………………………………………99 〈此恨綿綿無絕期〉.………………………………………………….106. 第四章 《長恨歌》合唱教學與詮釋………………………………………………115 第一節 〈仙樂飄飄處處聞……………………………………………………116 第二節 〈七月七日長生殿〉…………………………………………………122 第三節 〈漁陽顰鼓動地來〉…………………………………………………128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驚破霓裳羽衣曲〉…………………………………………………134 〈六軍不發無奈何〉…………………………………………………140 〈宛轉峨嵋馬前死〉…………………………………………………144 〈夜雨聞鈴腸斷聲〉………………………………………...………148 vii.

(9) 第八節 〈山在虛無飄渺間〉…………………………………………………158 第九節 〈西宮南內多秋草〉……………………………………………...…163 第十節 〈此恨綿綿無絕期〉……………………………………………...…168 第五章. 結論……………………………………………...………………………...177. 參考文獻.....…………………………………………...……………………………..185. viii.

(10) 表目錄 【表 1-1】 《長恨歌》出現在全國音樂比賽的合唱指定曲中………………………..2 【表 2-1】林聲翕自己所收藏已出版的歌舞集及歌舞作品………………………..13 【表 2-2】韋瀚章和黃自合作的作品………………………………………………..17 【表 3-1】 〈仙樂飄飄處處聞〉樂曲結構表…………………………………………24 【表 3-2】 〈仙樂飄飄處處聞〉第一段樂曲結構表…………………………………26 【表 3-3】 〈仙樂飄飄處處聞〉第二段樂曲結構表…………………………………27 【表 3-4】 〈仙樂飄飄處處聞〉第三段樂曲結構表…………………………………30 【表 3-5】 〈七月七日長生殿〉樂曲結構表…………………………………………35 【表 3-6】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一段樂曲結構表…………………………………36 【表 3-7】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二段樂曲結構表…………………………………39 【表 3-8】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三段樂曲結構表…………………………………43 【表 3-9】 〈漁陽鼙鼓動地來〉樂曲結構表…………………………..……………..47 【表 3-10】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段樂曲結構表………………………………..49 【表 3-11】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段樂曲結構表………………………………..50 【表 3-12】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三段樂曲結構表………………………………..51 【表 3-13】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段樂曲結構表………………………………..55 【表 3-14】 〈驚破霓裳羽衣曲〉樂曲結構表………………………………………..58 【表 3-15】 〈驚破霓裳羽衣曲〉第一段樂曲結構表………………………………..58 ix.

(11) 【表 3-16】 〈驚破霓裳羽衣曲〉第二段樂曲結構表………………………………..60 【表 3-17】 〈驚破霓裳羽衣曲〉第三段樂曲結構表…………………………….….62 【表 3-18】 〈六軍不發無奈何〉樂曲結構表………………………………………..65 【表 3-19】 〈六軍不發無奈何〉第一段樂曲結構表…………………………….….66 【表 3-20】 〈六軍不發無奈何〉第二段樂曲結構表………………………………..69 【表 3-21】 〈六軍不發無奈何〉第三段樂曲結構表………………………………..71 【表 3-22】 〈宛轉娥眉馬前死〉樂曲結構表………………………………………..74 【表 3-23】 〈宛轉娥眉馬前死〉第一段樂曲結構表………………………………...74 【表 3-24】 〈宛轉娥眉馬前死〉第二段樂曲結構表………………………………..76 【表 3-25】 〈夜雨聞鈴斷腸聲〉樂曲結構表………………………………………..81 【表 3-26】 〈夜雨聞鈴斷腸聲〉第一段樂曲結構表………………………………..82 【表 3-27】 〈夜雨聞鈴斷腸聲〉第二段樂曲結構表………………………………..84 【表 3-28】 〈夜雨聞鈴斷腸聲〉第三段樂曲結構表………………………………..85 【表 3-29】 〈夜雨聞鈴斷腸聲〉第四段樂曲結構表………………………………..88 【表 3-30】 〈山在虛無縹緲間〉樂曲結構表………………………………………..93 【表 3-31】 〈山在虛無縹緲間〉第一段樂曲結構表………………………………..94 【表 3-32】 〈山在虛無縹緲間〉第二段樂曲結構表………………………………..96 【表 3-33】 〈西宮南內多秋草〉樂曲結構表……………………………………….100 【表 3-34】 〈西宮南內多秋草〉第一段樂曲結構………………………………….101 x.

(12) 【表 3-35】 〈西宮南內多秋草〉第二段樂曲結構....……………………………....103 【表 3-36】 〈西宮南內多秋草〉第三段樂曲結構表....……………………………104 【表 3-37】 〈此恨綿綿無絕期〉樂曲結構…………………………………………107 【表 3-38】 〈此恨綿綿無絕期〉第一段樂曲結構…………………………………108 【表 3-39】 〈此恨綿綿無絕期〉第二段樂曲結構…………………………………109 【表 3-40】 〈此恨綿綿無絕期〉第三段樂曲結構…………………………………112 【表 5-1】 《長恨歌》十個樂章之說明與比較……………………………………..177 【表 5-2】 《長恨歌》十個樂章之韻腳表比較表…………………………………..181. xi.

(13) 譜例目錄. 【譜例 3-1】 〈仙樂飄飄處處聞〉音域表……………………………………………24 【譜例 3-2】〈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1-5 小節「入青雲」動機.......……………….26 【譜例 3-3】 〈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23-26 小節「菡萏迎風」動機……………….27 【譜例 3-4】 〈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23-31 小節「菡萏迎風」動機……………….28 【譜例 3-5】 〈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34-36 小節「飄飄」音型…………………….28 【譜例 3-6】 〈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47-48 小節…………………………………….29 【譜例 3-7】 〈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49-50 小節…………………………………….29 【譜例 3-8】 〈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59-62 小節歌詞「問人間」………………….31 【譜例 3-9】 〈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73-76 小節歌詞「問人間」………………….32 【譜例 3-10】 〈七月七日長生殿〉音域表……………………………….....……….36 【譜例 3-11】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 1-3 小節「愛情」主題………………..…….37 【譜例 3-12】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 4-12 小節的和弦基本架構......……………...37 【譜例 3-13】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 4-5 小節「梧桐葉」動機....………………...38 【譜例 3-14】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 4-7 小節………………………………….......38 【譜例 3-15】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 19-20 小節「悲劇性音調」……………..….40 【譜例 3-16】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 20-22 小節「悲劇性音調」………………...40 【譜例 3-17】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 23-28 小節「悲劇性音調」…………....…...41 xii.

(14) 【譜例 3-18】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 15-19 小節……………………………….......42 【譜例 3-19】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 29-32 小節…………………………………...43 【譜例 3-20】〈七月七日長生殿〉第 37-42 小節…………………………………..45 【譜例 3-21】 〈漁陽鼙鼓動地來〉音域表…………………………….…………….48 【譜例 3-22】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 1-5 小節……………………………………...48 【譜例 3-23】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 6-10 小節「戰爭」主題…………………….49 【譜例 3-24】〈漁陽鼙鼓動地來〉第 31-35 小節…………………………………..51 【譜例 3-25】〈漁陽鼙鼓動地來〉第 39-45 小節…………………………………..52 【譜例 3-26】〈漁陽鼙鼓動地來〉第 39-41 小節的男低音第一部………………..53 【譜例 3-27】〈漁陽鼙鼓動地來〉第 45-48 小節的男高音第一部………………..53 【譜例 3-28】〈漁陽鼙鼓動地來〉第 53-60 小節…………………………………..53 【譜例 3-29】〈漁陽鼙鼓動地來〉第 61-64 小節…………………………………..54 【譜例 3-30】〈漁陽鼙鼓動地來〉第 70-77 小節…………………………………..55 【譜例 3-31】〈驚破霓裳羽衣曲〉第 6-20 小節…………………………………....59 【譜例 3-32】〈驚破霓裳羽衣曲〉第 21-25 小節………………………………......60 【譜例 3-33】〈驚破霓裳羽衣曲〉第 26-35 小節…………………………………..61 【譜例 3-34】〈驚破霓裳羽衣曲〉第 31-40 小節…………………………………..61 【譜例 3-35】〈驚破霓裳羽衣曲〉第 41-54 小節…………………………………..63 【譜例 3-36】〈六軍不發無奈何〉第 1-8 小節「步履蹣跚」、「馬蹄聲」動機…..66 xiii.

(15) 【譜例 3-37】〈六軍不發無奈何〉第 9-12 小節……………………………………67 【譜例 3-38】〈六軍不發無奈何〉第 19-24 小節…………………………………..68 【譜例 3-39】〈六軍不發無奈何〉第 25-27 小節…………………………………..69 【譜例 3-40】〈六軍不發無奈何〉第 29-38 小節…………………………………..70 【譜例 3-41】〈六軍不發無奈何〉第 54-59 小節…………………………………..72 【譜例 3-42】〈宛轉娥眉馬前死〉第 6-15 小節「嘆息」音型……………………75 【譜例 3-43】〈宛轉娥眉馬前死〉第 16-24 小節…………………………………..77 【譜例 3-44】〈宛轉娥眉馬前死〉第 29-34 小節…………………………………..78 【譜例 3-45】〈宛轉娥眉馬前死〉第 1-5 小節……………………………………..78 【譜例 3-46】 〈夜雨聞鈴斷腸聲〉音域表…………………………………….…….81 【譜例 3-47】〈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1-11 小節…………………………….….......82 【譜例 3-48】〈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12-16 小節…………………………………..83 【譜例 3-49】〈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17-19 小節…………………………………..84 【譜例 3-50】〈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23-24 小節…………………………………..85 【譜例 3-51】〈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32-36 小節…………………………………..86 【譜例 3-52】〈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37-46 小節…………………………………..87 【譜例 3-53】〈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47-58 小節…………………………………..89 【譜例 3-54】〈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59-68 小節…………………………………..90 【譜例 3-55】〈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69-73 小節…………………………………..91 xiv.

(16) 【譜例 3-56】 〈山在虛無縹緲間〉音域表……………………………………….….94 【譜例 3-57】 〈山在虛無縹緲間〉第 1-5 小節 「飄渺」動機……………………95 【譜例 3-58】〈山在虛無縹緲間〉第 18-20 小節…………………………………..95 【譜例 3-59】〈山在虛無縹緲間〉第 26-29 小節…………………………………..97 【譜例 3-60】〈山在虛無縹緲間〉第 34-38 小節…………………………………..97 【譜例 3-61】〈山在虛無縹緲間〉第 34-38 小節鋼琴伴奏………………………..98 【譜例 3-62】 〈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11-22 小節…. ……………………………...102 【譜例 3-63】 〈西宮南內多秋草〉第 5-6 小節鋼琴左手音型、 「嘆息音型」……102 【譜例 3-64】〈西宮南內多秋草〉第 29-33 小節…………………………………103 【譜例 3-65】〈西宮南內多秋草〉第 34-38 小節…………………………………104 【譜例 3-66】〈西宮南內多秋草〉第 39-44 小節…………………………………105 【譜例 3-67】 〈此恨綿綿無絕期〉音域表………………………………………....107 【譜例 3-68】 〈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1-8 小節…………………………………….109 【譜例 3-69】〈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19-31 小節…………………………………111 【譜例 3-70】〈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32-35 小節…………………………………112 【譜例 3-71】〈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39-47 小節…………………………………114 【譜例 4-1】〈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1-5 小節. 「入青雲」動機………………..116. 【譜例 4-2】〈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49-51 小節…………………………………..117 【譜例 4-3】 〈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23-26 小節 「菡萏迎風」動機…………...118 xv.

(17) 【譜例 4-4】 〈仙樂飄飄處處聞〉半音練習………………………………………..118 【譜例 4-5】 〈仙樂飄飄處處聞〉第 73-80 小節. 歌詞「問人間」……………...120. 【譜例 4-6】級進練習:音階……………………………………………………….123 【譜例 4-7】級進、協和與不協和練習:音階上下行…………………………....125 【譜例 4-8】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 6-7 小節. ……………………………….......127. 【譜例 4-9】 〈七月七日長生殿〉第 15-19 小節…………………………………...127 【譜例 4-10】變化拍子練習法一規律的基本拍子練習…………………………..128 【譜例 4-11】變化拍子練習法二不規律的基本拍子練習………………..………128 【譜例 4-12】斷奏練習……………………………………………………………..129 【譜例 4-13】呼吸練習譜例. 一……………………………………………………129. 【譜例 4-14】呼吸練習譜例. 二…………………………………………………..129. 【譜例 4-15】音程練習……………………………………………………………..130 【譜例 4-16】節奏、斷奏練習……………………………………………………..132 【譜例 4-17】 〈驚破霓裳羽衣曲〉第 21-30 小節………………………………….135 【譜例 4-18】〈驚破霓裳羽衣曲〉第 46-54 小節…………………………………136 【譜例 4-19】〈驚破霓裳羽衣曲〉第 21-30 小節…………………………………139 【譜例 4-20】〈驚破霓裳羽衣曲〉第 36-42 小節…………………………………139 【譜例 4-21】半音練習. 一………………………………………………………..141. 【譜例 4-22】半音練習. 二………………………………………………………..141. xvi.

(18) 【譜例 4-23】半音練習. 三………………………………………………………..141. 【譜例 4-24】力度練習……………………………………………………………..143 【譜例 4-25】〈宛轉娥眉馬前死〉第 1-10 小節………………………………......145 【譜例 4-26】 〈宛轉娥眉馬前死〉第 21-28 小節………………………………….145 【譜例 4-27】 〈宛轉娥眉馬前死〉第 11-14 小節………………………………….146 【譜例 4-28】 〈宛轉娥眉馬前死〉固定節奏………………………………………146 【譜例 4-29】 〈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12 小節 「三一分配法」…………………149 【譜例 4-30】 〈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22-26 小節………………………………….150 【譜例 4-31】全音半音發聲練習…………………………………………………..150 【譜例 4-32】 〈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32-36 小節………………………………….152 【譜例 4-33】 〈夜雨聞鈴斷腸聲〉第 1-11 小節…………………………………...153 【譜例 4-34】 〈山在虛無縹緲間〉第 17-21 小節………………………………….157 【譜例 4-35】 〈山在虛無縹緲間〉第 27-31 小節………………………………….157 【譜例 4-36】 〈山在虛無縹緲間〉第 23-25 小節………………………………….162 【譜例 4-37】 〈山在虛無縹緲間〉第 34-38 小節………………………………….162 【譜例 4-38】 〈西宮南內多秋草〉第 1-22 小節…………………………………...164 【譜例 4-39】 〈西宮南內多秋草〉第 23-44 小節………………………………….165 【譜例 4-40】 〈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4 小節………………………………………169 【譜例 4-41】 〈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5-6 小節………….…………………………169 xvii.

(19) 【譜例 4-42】 〈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9-18 小節…………………………………...170 【譜例 4-43】 〈此恨綿綿無絕期〉第 1-4 小節…………………………………….175. xviii.

(20) xix.

(21) 第一章. 前言. 黃自(1904-1938)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知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音樂理 論家。黃自的名字出現在西方二十世紀合唱音樂史的中國部分中,在談論到中國 音樂時,第一位提到作曲家的就是黃自,所以他是西方認可為華人作曲家的第一 人。1少年時期至美國留學並獲得心理學及理論作曲的學位,歸國後於上海音專擔 任教務主任長達七年之久,使學校成為規模與專業的水準的音樂學校。在這行政 與教學忙碌工作期間,創作了許多愛國歌曲及為教科書創作的歌曲。辭去教務主 任的工作之後,為提供音樂專科學生有更多系統化的教材,致力撰寫《和聲學》 及《音樂史》 ,可惜在三十四歲英年早逝,未能完成這兩本書籍,及心中許多的理 想。 在黃自短暫的一生中,培養許多優秀的音樂人才,使其創作風格及藝術實踐 得以延續下去,為我國新興音樂教育、理論與創作、教材、樂團的建設與發展做 出相當大的貢獻。 清唱劇《長恨歌》就是黃自愛國主義之下創作的作品,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 清唱劇。作品完成於 1932 年(民國二十一年) ,採用韋瀚章(1906-1993)的詩詞, 以唐玄宗、楊貴妃以及安史之亂作為背景,全曲預定十個樂章,因為黃自的早逝,, 只完成了七個樂章;四十年之後(1972),由其入室弟子林聲翕(1914-1991)將 三個樂章補遺完成作品,成為華人合唱樂壇的一段佳話。. 1. Nick Strimple, Choral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ortland:Amadeus Press,2005), 281. 1.

(22) 研究者本身在中學指導合唱團參加全國音樂比賽時,發現《長恨歌》經常被 選為全國音樂比賽合唱指定曲,自民國八十年比賽以來, 《長恨歌》共出現十三次: 〈山在虛無飄渺間〉五次、 〈漁陽鼙鼓動地來〉五次、 〈六軍不發無奈何〉兩次、 〈夜 雨聞鈴腸斷聲〉一次。故研究者在全國音樂比賽的會場中,聆聽各隊伍的演唱, 發現此曲蘊含中國藝術歌曲精神,文學和音樂相結合所產生的意境和美,令研究 者深深地著迷。(表 1-1) 【表 1-1】《長恨歌》出現在全國音樂比賽的合唱指定曲中 年度. 組別. 指定曲. 82. 大專社會女. 山在虛無飄渺間. 85. 高中女. 山在虛無飄渺間. 85. 大專男. 漁陽鼙鼓動地來. 85. 社會男. 漁陽鼙鼓動地來. 87. 高中男. 漁陽鼙鼓動地來. 90. 大專男. 漁陽鼙鼓動地來. 91. 大專女. 山在虛無飄渺間. 93. 高中女. 山在虛無飄渺間. 93. 大專男. 漁陽鼙鼓動地來. 94. 大專混聲. 夜雨聞鈴腸斷聲. 98. 女聲合唱高中職 B 組. 山在虛無飄渺間. 99. 男聲合唱高中職 B 組. 六軍不發無奈何. 103. 男聲合唱高中職 B 組. 六軍不發無奈何. 爾後研究者在就讀研究所「指揮法」的課程時,接觸到黃自《長恨歌》時, 心中便燃起對此作品的研究之動機。指導教授翁佳芬教授於 2012 年(民國一〇一 年)5 月 20 日於臺北國家音樂廳演出「加芬魅力」的節目中演出黃自的《長恨歌》, 2.

(23) 研究者於旁側練習、排練及聆聽當中,吸取了許多排練技巧,對於《長恨歌》各 樂章所呈現不同風格深感興趣,因此選擇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為論文題目。 《長恨歌》包括混聲合唱、男聲合唱、女聲合唱、男女獨唱及男女二重唱… 等多種編制,另外此組作品有著優美的旋律及意境,莫不讓演唱者及聽眾印象深 刻,綜合以上原因促使研究者加以研究探討,透過樂譜、有聲資料、歌詞研究及 音樂分析…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此清唱劇的音樂結構、演繹方式的可能性及合唱 教學的重點及方向。 在研究過程之中,關於黃自生平主要參考及趙琴撰寫的〈追念黃自辭世一甲 子〉 、 〈黃自的生平、創作、著述、貢獻〉及韓國璜, 《留美三樂人. 黃自、譚小麟、. 應尚能留美資料專輯》。林聲翕生平主要參考劉靖之著《林聲翕傳 - 附林聲翕特 藏及作品手稿目錄》及趙琴撰寫的〈一身揮灑林聲翕〉 。韋瀚章生平主要參考韋瀚 章著《野草詞總集》及陳國麟之碩士論文〈黃自抗敵歌之研究〉 。關於創作背景主 要參考劉美燕著《黃自研究》及周凡夫撰寫的〈訪韋瀚章談長恨歌〉。《長恨歌》 創作手法分析主要參考喬惟進撰寫的〈黃自和聲手法探究〉及錢仁康撰寫的〈黃 自的生活和創作(續)〉 。合唱教學與詮釋部分參閱雷特森(R. L. Garretson)所著 《合唱指揮:歷史、風格和演奏探討》 (Choral Music:History, Style,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張大勝著《合唱指揮研究》、李振邦著《中國語文的音樂 處理》及唐重慶撰寫的〈論音樂表演中的速度節奏變化問題〉 ,輔以研究者指導合 唱團之經驗,設計各項發聲與樂曲詮釋。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探討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第一章為「前言」;第二章 「背景探究」 ,分別四節:分別論述作曲家黃自生平作曲家、補遺作曲家林聲翕生 3.

(24) 平、作詞者韋瀚章生平與《長恨歌》創作背景;第三章「創作手法分析」分為十 節,依序論述十個樂章之創作手法;第四章為「合唱教學與詮釋」 ,亦分為十個樂 章依序就教學、樂曲詮釋、指揮手勢進行探討並提供建議;第五章為結論。. 4.

(25) 第二章 第一節. 背景探究. 作曲家-黃自生平. 黃自,字今吾,江蘇省川沙縣人(現為上海),生於 1904 年(民國前八 年)3 月 20 日,卒於 1938 年(民國二十七年)5 月 9 日是中國知名的作曲家、音 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一生活得雖短暫,但非常精彩,為中國音樂教育貢獻許 多。研究者將黃自短暫的三十四歲的生平,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一、中國求學階段 黃自的父親黃洪培,曾擔任江蘇省川沙縣交通局副局長、行政局局長等地方 官職;母親陸梅先是一位具有文學素養的女性,喜愛詩歌音樂,在 1902 年(民國 前十年)曾在川沙縣創辦開群女校。黃自自幼飽讀詩書,尤愛音樂,深受母親影 響。他在 1911 年(民國前一年)進入上海小學讀書,1916 年(民國五年)進入 入清華學校2就讀,此時的黃自開始接觸西洋音樂,參加童子軍的鼓笛隊、管絃樂 團擔任雙簧管和在合唱團練唱。1921 年(民國十年)和張麗真3學習鋼琴,隔年 1922 年(民國十一年)和史鳳珠4學習和聲。. 2. 清華學校在未改成大學前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分為中等及高等兩級,各四年。 韓國璜, 《留美三樂人 黃自、譚小麟、應尚能留美資料專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0),67。 3. 張麗真為清華津貼生,曾在清華指導中等科歌唱班,教習唱歌與樂譜讀法,但她 的姓名並沒有登錄在教職員表中,所以非正式教員。她的夫婿何林一,自一九一五年擔 任清華學校英文秘書。陳國麟, 〈黃自抗敵歌之研究〉(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5.

(26) 二、美國求學階段. 1924 年(民國十三年)自清華學校畢業,以公費生之資格進入美國歐柏林學 院留學(Oberlin College) ,攻讀心理學,他還獲選為「法·培德·嘉派」 (Phi Beta Kappa) 學會會員5取得學士學位之後,1928 年(民國十七年)轉入耶魯大學學習(Yale University)西洋音樂的理論與作曲,1929 年(民國十八年)以畢業曲《懷舊曲》 獲得學位,此作品是黃自第一部交響作品,也可說是中國第一部交響樂作品,此 首作品是為紀念初戀情人胡永馥6,同年 5 月 31 日,在耶魯大學的畢業音樂會上, 由黃自的教授大衛·史坦利·史密茲(David Stanley Smith, 1877-1949)7指揮,由耶 魯的學生樂團與新港交響樂團(New Haven Symphony Orchestra)在塢西音樂廳 (Woolsey Hall)首演。演出後在新港晚報中刊登了一篇名為《在耶魯的一位中國 青年獲得優異成績》的專訪中提到:8. 論文,1998),7。 4. 史鳳珠鋼琴造詣頗深,學生也很多,是民初十分活躍的留美女鋼琴家。她的夫婿王 文顯,自一九一五年到清華,擔任教務長、代校長、外交系主任等職。陳國麟 1998, 7。 5. 法·培德·嘉派(Phi Beta Kappa)學會原是 1776 年成立於弗吉利亞州威廉與瑪莉學 院的一個大男學生秘密社團,一八三一年對外開放,自從十九世紀末以來已變成一個學 術榮譽組織。韓國璜 1990, 67。 6 胡友馥,湖北漢口人,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考取清華學校公費留美,在歐 柏林主修教育,兼修音樂,與黃自為同學,一起於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畢業。一 九二七年(民國十六年)學成回國不幸得心臟病,於一九二八年(民國十七年)因心臟 病去世於上海。韓國璜 1990, 40。 7. 大衛·史坦利·史密茲(David Stanley Smith, 1877-1949)是當時的耶魯大學音樂院 的院長、理論作曲正教授及新港交響樂團指揮,其創作特色嚴謹細膩而富有情感,黃自 的作品也承襲大衛·史坦利·史密茲的創作風格。韓國璜 1990, 58-59。 8. 李嵐清, 〈探索創建我國民族月派的先驅和一代宗師-黃自〉 , 《音樂藝術》No. 2 (二 月號,2008):6。 6.

(27) 黃自的朋友都認為他如果留在這個國家來發展他的天分,他將會有錦繡前程。 但他卻渴望把訊息帶給他的國人:「中國在教育方面迫切需要各種最好的經 驜,藝術也逐漸受到重視。 由此可見黃自學成歸國的渴望及抱負。他於 1929 年(民國十八年)回國,兩 天過後,沈心工為黃自舉辦歡迎會,黃自在即席演講中提到:9 音樂教育在今日中國占極重要之地位,音樂可以幫助教育與政治,而有轉移 風氣,改革社會之功用。他還明確指出我國現代音樂發展的方向:音樂之趨 勢當過重於西樂,但國樂亦有可取之點,而未可漠視。……他還表示:必須 有人從事我國音樂的開拓工作。 自此之後,黃自的音樂活動發展都朝著音樂教育方向邁進。 三、回國任教階段. 1929 年(民國十八年)任教於上海滬江大學,1930 年(民國十九年)與汪頤 年10結婚,同年至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教,教授音樂科目:和聲學、高級和聲 學、對位法、音樂史、音樂欣賞、鍵盤和聲、配器法、作曲學等等課程,並擔任 教務主任。. 1931 年(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內憂外患交迫,〈抗敵 歌〉是黃自的第一首愛國歌曲,也是我國最早用合唱形式寫成的抗日救亡歌曲。 11. 1932 年(民國二十一年),開始創作中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此作品. 9. 李嵐清 2008, 7。. 10. 汪頤年,黃自的夫人,出身上海名門望族,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小提琴家。兩人婚 後生活美滿,育有一子二女。劉美燕,《黃自研究》(臺北:樂韻出版社,1984),14。 11. 趙琴, 〈追念黃自辭世一甲子〉 ,《音樂月刊》No. 188 (五月號,1998):119。 7.

(28) 運用借古諷今的隱喻手法,對於深重的民族災難進行了揭露與批評。同年「一二 八」事變,黃自又創作了〈贈前敵將士〉、〈九一八〉、〈睡獅〉、〈旗正飄飄〉、 〈軍歌〉等等愛國歌曲,黃自轉而創作了大量愛國主義作品、抒情作品,以音樂 抗敵報國。以喚起人民中國民族的愛國意識。而黃自除了以音樂來救國之外,也 身體力行支持愛國運動,例如:帶領學生到浦東一帶為東北的義勇軍募捐、帶領 音專學生利用春假去杭州舉行「鼓舞敵慨後援音樂會」12。. 除了黃自愛國情操甚高而創作愛國歌曲之外,在 1933 年(民國二十二年), 黃自受商務印書館委託,與應尚能、韋瀚章、張玉珍合編《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 科書》,全書共六冊。黃自負責和聲與欣賞兩個部分的文字撰寫,並開始為教科 書撰寫歌曲,當中不乏現今仍常被演唱的歌曲:〈踏雪尋梅〉、〈西風的話〉、 〈花非花〉、〈本事〉等等歌曲,教材中六十九首歌曲,黃自寫了二十八首,他 自 1933 年至病逝前,一直用心創作教材歌曲。 1934 年(民國二十三年),與蕭友梅等人創辦《音樂雜誌》季刊,共出刊四 期即停刊。同年上海音專受教育部之邀請,主持音樂教育方面的廣播,由師生於 每週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音樂節目,共播出三十六次。同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黃 自的第二本歌曲集《愛國合唱歌曲集》,由〈抗敵歌〉、〈旗正飄飄〉、〈軍歌〉、 〈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慶獻詞〉等五首合唱曲組成。13. 12. 趙琴, 〈黃自的生平、創作、著述、貢獻〉 , 《音樂月刊》No. 182 (十一月號,1997):. 103。 13. 趙琴, 〈追念黃自辭世一甲子〉 ,《音樂月刊》No. 188 (五月號,1998):119。 8.

(29) 1937 年(民國二十六年),黃自發現在學校教授和聲學及音樂史的教授苦無 有系統的教科書可用,於是他決定辭去教務主任之職,專心的撰寫和聲學及音樂 史的書籍,但可惜的是他在 1938 年(民國二十七年)患傷寒之後,又因大腸出血, 逝世於上海紅十字會醫院。黃自臨終時,對夫人汪頤年說的最後一句話:快去請 醫生來,我不能就此死去,我還有大半部音樂史沒有創作完呢! 黃自的音樂摯友韋瀚章,談及他的英年早逝,說道: 假若他能多活幾年——即使僅僅十年吧,我相信他一定會寫成更多更動人的 作品,因為那時正是抗戰最艱苦,而又轉入勝利的年代。那種苦盡甘來的滋 味,黃自當能以最動人的樂曲表達出來。14 黃自是中國音樂家中,第一位有系統、有計畫,傳授理論作曲的音樂教育家, 推動中國音樂文化發展及音樂教育。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黃自創作愛國歌曲、 藝術歌曲、為音樂教材創作的歌曲,大約六十多首歌曲15,黃自除了教學及創作 之外,一人身兼數職,創立音樂雜誌、製作廣播推廣音樂教育、創立交響樂團、 撰寫教科書、撰寫音樂理論書籍等等,而對於後輩的提攜也是不遺餘力,培養了 許多作曲人才,有著名的音樂家賀綠汀、洗星海、丁善德、朱英、江定仙、林聲 翕、陳田鶴、劉雪庵等,皆乃黃自門生。. 14. 劉美燕, 《黃自研究》(臺北:樂韻出版社,1984),139。. 15. 楊德威, 〈五四運動 1919-1937 中國藝術歌曲之研究-以趙元任、黃自作品為中心〉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11-14。 9.

(30) 第二節. 補遺作曲家-林聲翕生平. 林聲翕,廣東省新會縣人,生於 1914 年(民國 3 年)9 月 5 日,卒於 1991 年 7 月 14 日,享年七十七歲,是一位中國重要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指揮家。 1931 年(民國 20 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主修鋼琴。在校期間跟 從蕭友梅學習和聲,隨黃自教授學作曲,當時韋瀚章老師擔任註冊主任。1935 年 畢業後,應聘廣州中山大學文學院擔任助教,1936 年(民國 25 年)至香港哥倫 比亞唱片公司任作曲、編曲者,並主持灌制唱片。 在「七七蘆溝橋事變」的後三年,林聲翕出版了第一本獨唱歌曲集《野火集》, 收錄 1932 至 1938 年(民國 21-27 年)的所寫的八首歌: 〈滿江紅〉 、 〈野火〉 、 〈白 雲故鄉〉等等歌曲,韋瀚章在歌曲集的「序」中談到林聲翕的歌曲「充滿了抗戰 意識」,反映了當時的情況,林聲翕將憤慨心情,寄於音樂創作之中。16 1942 至 1949 年(民國 31-38 年)間陸續在廣東省立藝術學院音樂科、重慶 青木關國立音樂學院副教授、南京國立音樂院、南京古林寺國立音樂學院擔任教 職,在這幾年當中,林聲翕累積了許多教學經驗,除了擔任教職之外,他在 1943 年(民國 32 年)擔任教育部中華交響樂團指揮,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資助的西式 管弦樂團指揮。在 1944 年(民國 33 年)應聘兼任國立禮樂府樂典審議委員會委 員,1949 年(民國 38 年)後因國共持續內戰,而成立六年的交響樂團也被迫解 散,林聲翕也因戰亂避居香港。 16. 劉靖之,《林聲翕傳 - 附林聲翕特藏及作品手稿目錄》(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2000),4。 10.

(31) 1950 至 1951 年(民國 39-40 年)任教於香港聖樂學院擔任理論作曲、和聲 與對位、音樂史課程及香港聯合書院教授鋼琴、配器與曲析。 1956 年(民國 45 年)10 月 4 日,香港南華管弦樂團正式成立,擔任團長兼 指揮一職,此樂團一直活躍至 1971 年(民國 60 年)9 月,在這十五年的樂團生 活當中,林聲翕付出相當多的努力去維持,正如他所說: 「一個樂團最重要的兩件 事-優良的音樂家和充足的經費,南華管弦樂團皆缺」 ,他也曾在音樂會節目刊物 的「前言」中提到: 「我們的樂團,是一個業餘組織,正如我們的名稱 Philharmonic 一樣,是“愛好和諧”的一個音樂團體」 ,從此段話可感受到林聲翕的維持團隊的艱 辛及對音樂的熱誠。林聲翕在另外一篇音樂會會刊的「前言」提到: 我們雖然演奏不夠標準,但必竭盡所能悉力以赴。同時我趕肯定地相信,我 們的熱心是夠標準有餘的,因為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這信念就是我國聖賢 孟子所說的:“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 17. 1957 年(民國 46 年)開始和韋瀚章主編音樂教材《初中音樂》六冊,編寫 教材的工作,可見深受老師黃自的影響。1961 年(民國 50 年) ,在香港德明書院 創辦音樂系,兼任音樂系主任,在香港期間林聲翕先後擔任,清華書院聘請擔任 音樂系系主任、青華學院音樂研究所、香港嶺南書院音樂系教授。1964 年(民國 53 年),至歐洲等地為期一年的音樂教育考察,返港之後,他將新的音樂教育觀 念及新的音樂趨勢,透過廣播電臺的講述,分享給社會大眾。 林聲翕在 1970 年(民國 59 年) ,應文化大學的邀請,來臺灣擔任音樂系主任. 17. 劉靖之 2000, 27。 11.

(32) 及教授,1971 年(民國 60 年)為響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在臺灣舉行「林聲 翕教授作品發表會」 ,親自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在爾後數年數度常在邀請之下, 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臺灣省交響樂團和大學合唱團一同演出「中國藝術歌曲 之夜」 。1972 年(民國 61 年)為東吳大學聘請為客座教授。1983 年(民國 72 年) 榮獲臺灣國家文藝特別獎。1987 年(民國 76 年)為慶祝國家音樂廳落成,指揮 演出其新作〈獻堂樂〉 、 〈中華頌歌〉…等曲目,造成空前盛況。1991 年(民國 80 年)1 月,再度指揮臺灣省交響樂團為慶祝中華民國八十年大慶,客席指揮〈中 華頌歌〉18。1991 年病逝於香港。 在音樂創作上,林聲翕是位多產作曲家,出版及未出版的作品有:創作的歌 曲高達一百九十八首、改配器歌曲一百三十八首、管弦樂七部:音畫三幅《海、 帆、港》 、交響詩《壯麗的海洋》等等、歌劇三部: 《易水送別》 、 《鵲橋的想像》、 《傾國傾城》 (未完成) 、清唱劇一部《五餅二魚》 、合唱交響詩兩部、室內樂與器 樂作品三首。19歌曲其中有〈白雲故鄉〉、〈滿江紅〉、〈你的夢〉等等歌曲,在藝 術歌曲的寫作上,他不愧為黃自的最佳接班人,文字著作出版的有《近代作曲家 史話》 、 《林聲翕音樂六講》 、 《音樂欣賞》 、 《談音論樂》 ,林聲翕平時也會在雜誌特 刊中撰寫文章。. 18. 李佳霖,〈向大師致敬-林聲翕大師〉 , http://www.tcmc.org.tw/index.php/knowledge/articles/action/view/frmContentId/56/menu2.sw f (摘錄於 May 8, 2007)。 19. 劉靖之 2000, 46。 12.

(33) 根據林聲翕自己所收藏已出版的歌舞集及歌舞作品有以下:(表 2-1)20 【表 2-1】林聲翕自己所收藏已出版的歌舞集及歌舞作品. 序號 名稱 歌樂集. 歌舞作品. 出版年代. 1. 野火集. 1940. 2. 期待集. 1962. 3. 雲影集. 1970. 4. 夢痕集. 1972. 5. 長恨歌(補遺). 1972. 6. 山旅之歌. 1973. 7. 鼓盆歌. 1975. 8. 歌劇:鵲橋的想像. 1976. 9. 田園三唱. 1977. 10. 漁峽漁歌. 1978. 11. 林聲翕作品全集:歌樂篇 1984. 12. 清唱劇:五餅二魚. 1985. 13. 輕舟集. 1991. 14. 歌劇:易水送別. 1983. 15. 拿波理合唱曲集. 1968. 香港期間,他與音樂家黃友棣及作詞家韋瀚章,友情深厚長久,並在音樂上 的創作合作無間,被稱為「歲寒三友」 。21林聲翕和韋瀚章在樂曲合作上相當密切,. 20. 劉靖之 2000, 180。. 21. 何至浩贈詩「三人行」 ,將歲寒三友三位教授分別譬喻為松竹梅,韋瀚章為松、. 黃友棣為竹、林聲翕為梅。陳素英,〈歷史之音-從黃自到歲寒三友〉, 13.

(34) 在林聲翕在 1976 年(民國 65 年)由華南管弦樂團出版的《晚晴集》 :韋瀚章詞作 樂曲專輯中可見,林聲翕在卷首還提了獻詞:僅以此歌樂,獻給韋瀚章。林聲翕 在「前言」中並回憶道: 「一九三八年的《白雲故鄉》到一九七六年,他們合作已 有三十七年的歷史,在此三十七年歲月流光中前前後後我與韋先生合作的歌曲超 過了三十首。」22 林聲翕是黃自的入室弟子,他秉持黃自的中國人文精神,並將之發揚光大。 韋瀚章對他有高度敬仰: 像聲翕這樣多方面肯下功夫苦幹的,確是難得。他的苦幹,不是為利,其實 從事音樂教育而想要厚利的,根本不可能。他也不是為了虛名,他只為了推 動樂教,為了下一代的情感、靈性、思想、素質……同時他對作曲的態度與 堅毅精神,尤其具有鼓勵下一代作用。23. 林聲翕如同他的老師一般,除了教學之外,也致力於樂團的辛苦經營及教科 書的編寫,甚至在雜誌期刊上撰寫文章、至海外考察並返國分享,他往返中、港、 臺三地,受其影響的音樂家不可勝數,再見林聲翕為音樂堅持及熱情可見一般, 貢獻一生於中國音樂功不可沒。. 第三節. 作詞者-韋瀚章生平. 韋瀚章,廣東省中山縣翠微鄉人,生於 1906 年(民國前 6 年)1 月 17 日,. 黃友棣音樂數位博物館 http://mim.khcc.gov.tw/hyl/1_4index.asp 。 22. 劉靖之 2000, 181。. 23. 趙琴, 〈一身揮灑林聲翕〉,《音樂與音響》No. 4 (十月號,1973):20。 14.

(35) 卒於 1993 年(民國 82 年)2 月 27 日,享年八十七歲,為中國近代的歌詞大師, 致力於教育及曲詞藝術。筆名「野草詞人」 ,詞集成冊為《野草詞》 ,他認為: 「野 草是野生植物,看似微不足道,因此容易被人忽略,可是另一方面卻象徵了生命 的頑強韌力24。」,足見他對自我的期許及創作理念。 1924 年(民國 13 年)就讀上海滬江大學文學系,1929 年(民國 18 年)畢業 後,應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上海音樂學院)當時校長蕭友梅的邀請,至上海 音專於擔任註冊主任,隔年,無話不談。在趙琴訪問韋瀚章時,提及黃自,從以 下談話,可看出其關係密切,韋瀚章回憶並道25: 民國十九年的秋天,黃自先生開始擔任上海音專的教務主任,我們住在同一 棟宿舍裡,不但工作上同進出……。當時學校的教材,在聲樂作品方面,都是用 外國歌曲,我們就計畫能合作寫些中國自己的東西。 1931 年(民國 20 年),黃自引薦應尚能26至上海音專授課,教授聲樂、視唱 聽寫、合唱等課,黃自、韋瀚章、應尚能同為室友,感情甚密,被稱為「三劍客」, 常常一同討論音樂話題。27 1932 年(民國 21 年)春假期間,韋瀚章因思念故鄉,於是寫了〈思鄉〉詞 一首,拿給黃自欣賞,黃自隨即將歌詞譜曲,這成為他們第一首合作的曲子。韋 24. 周惠娟, 〈中秋懷故人-記野草詞人韋瀚章〉 , 《文匯報》No. 9 (九月號,1993):2。. 25. 趙琴, 《音樂之旅-現代中國樂人素描》,(臺北:天同出版社,1971),170。. 26. 應尚能,浙江奉化人,出生於一九〇二年,卒於一九七三年。就讀清華學校、美 國密西跟大學就讀化學工程與機械工程,畢業之後又就讀音樂,並獲得學位。一九三〇 返國後,任職上海音專。除了演唱、教學、指揮合唱團之外,創作一百四十多首的歌曲, 另和黃自、韋瀚章合作編寫一套六冊的《復興初級中學音樂》 ,撰寫《樂學綱要》一書。 韓國璜 1990, 98。 27. 陳國麟, 〈黃自抗敵歌之研究〉(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1998),17。 15.

(36) 瀚章與黃自的主張相近,皆致力於「詩樂結合」 、 「詞曲交融」 ,其後他們陸續合作 譜寫出十四部作品, (表 2-2)28有思念愛人的〈春思曲〉和多首愛國歌曲,有《旗 正飄飄〉、〈九一八〉、〈睡獅〉。在 1932 年「一二八」事變後,韋瀚章感受到國家 民族的多難,提到他創作〈旗正飄飄〉的創作原因: 他針對日本人恥笑中國人是「東亞老病夫」,恥笑中國人是「一盤散沙」,寫 成了《旗正飄飄》。29. 韋瀚章和黃自合作曲目當中,最有名的當屬 1932 年所譜寫的《長恨歌》,此 曲為中國第一部清唱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曲調手法多變,歌詞借古諷今,更 暗示當時政局的窘迫不安。. 28. 韋瀚章, 《野草詞總集》(臺北:東大圖書,1989),281-283。. 29. 韋瀚章 1989, 9。 16.

(37) 【表 2-2】韋瀚章和黃自合作的作品 年份. 編號. 作品名稱. 1932. 1. 思鄉. 2. 春思曲. 3. 抗敵歌. 4. 旗正飄飄. 5. 長恨歌. 6. 雨後西湖. 7. 四時漁家樂(春、夏、秋、冬). 8. 九一八. 9. 睡獅. 10. 燕語. 11. 農歌. 12. 秋郊月. 13. 秋色近. 14. 採蓮謠. 1933. 1933 年(民國 22 年)與夫人吳玉鸞結婚,於上海定居,1936 年(民國 25 年)辭去上海音專的工作,至南京擔任公務人員,往南京工作後開始病重。轉送 至香港治病,1938 年(民國 27 年)黃自逝世,對韋瀚章造成相當大的打擊,他 曾說: 「如果我沒有到上海音專,沒有遇到黃自,也許就沒今天的我。」30從中可 見他們的感情十分深厚。 病癒後任職香港商務印書館,當時香港商務印書館成立合唱團,韋瀚章推薦 林聲翕為合唱團指揮,並與他合作創作〈白雲故鄉〉的歌詞,這是韋瀚章第一次. 30. 陳素英, 〈歷史之音-從黃自到歲寒三友〉,. 黃友棣音樂數位博物館 http://mim.khcc.gov.tw/hyl/1_4index.asp。 17.

(38) 和林聲翕合作完成的歌曲。 1941 年(民國 30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也淪陷了,所以他與夫人逃回 廣州。1945 年(民國 34 年) ,日本投降後,回母校往上海滬江大學擔任校長秘書。 1949 年(民國年),國共內戰擴大,居住在香港的母親病重,以此為由,得此申 請至香港照顧母親,在這期間在香港的中國聖樂院任教,並和當時在香港任教的 林聲翕合作聲樂作品和合編初中音樂教本六冊。311959 年(民國 48 年),遠渡重 洋至馬來西亞沙勞越文化出版局,任編輯及出版主任,及代理局長。1968 年(民 國 57 年)申請退休,在古晉的檳嶺中學出任高級班中國文學及「翻譯」課程。 1970 年(民國 59 年)回到香港定居,1972 年(民國 61 年)再與林聲翕合作 完成長恨歌三首樂章的補遺。1973 年(民國 62 年)11 月,中國廣播公司在臺北 舉辦「韋瀚章詞作音樂會」 ,同年十二月,香港市政府與香港音專合辦「香港詞曲 家作品音樂會,韋瀚章詞作樂曲專輯」 ;1976 年(民國 65 年) ,將歌詞一百餘首, 輯印成冊,取名《野草詞總集》。1977 年(民國 66 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劉振 強總經理,將《野草詞總集》列入滄海叢書文庫。為肯定韋瀚章的成就,另外, 僑委會為讚揚他的成就,頒發「海光獎章」;1983(民國 72 年)年 6 月獲頒臺北 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1984 年(民國 73 年),港澳音樂界為韋瀚章慶祝七 十八歲華誕,再次舉辦「韋瀚章歌詞創作五十二年音樂會」 ,由這些殊榮足見其受 歡迎之程度。1993 年(民國 82 年)以八十七歲高齡病逝於香港銅鑼灣聖保祿醫. 31. 陳國麟 1998, 18。 18.

(39) 院。 中國藝術歌曲的歌詞多出自韋瀚章之手,他雖然非從事音樂工作,但在歌詞 中可見其深厚的國學根柢,音樂境界與詞曲的相融,著實令人動容。從這些創作 中,更能看到他和作曲家深厚的交情和默契,除了和黃自合作之外,陸陸續續和 林聲翕、黃友棣、應尚能合作出百餘首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韋瀚章曾在《野草 詞總集》的序中提到:. 自從「思鄉」一首處女作的詞被黃自為我譜曲之後,我得到這番鼓勵,即決 心以寫作藝術歌詞為終生事業,我當時也明知這種事業,是不能維持生活 的……,但我如果體力仍健眼不失明的話,我當然繼續專心作我一生事業寫作藝術歌詞。32. 從中可見韋瀚章對於寫歌詞的動機及喜愛程度,和他合作多年的黃友棣也非 常喜愛韋瀚章的詩詞,黃自在他撰寫的文章中提到: 「我愛韋瀚章先生的詩詞,因 為詞中有樂…我們憑藉歌唱,乃把詩與樂融為一體,獲得直訴人心的通路;慧敏 的詩人們,永不把詩與樂分拆為二。」33 那野草和歌詞有何關聯,韋瀚章說出他對藝術歌曲的想法: 我的詞是寫給作曲家譜曲獻給與藝術歌唱者演唱的,可是藝術歌曲卻少人注 意,但它是恆久的有生命力的,更有一份奉獻的心靈。雖然要挨受被冷落的 傷感,可是對美的嚮往和藝術的執著,我深信好的藝術作品一定不永遠不為 人識。所以這些歌這些詞一旦給人們注意了,馬上變活潑起來,訪如過了寒 冬一樣,他的意義是給生命多點滿足和啟迪。34 32. 韋瀚章 1989, 序。. 33. 韋瀚章 1989, 271-272。. 34. 周惠娟, 〈中秋懷故人-記野草詞人韋瀚章〉, http://www.moniquearts.com/culture/personal/perwhit1.htm 19.

(40) 韋瀚章作品凡一百二十餘篇,經由不同作曲家譜寫成不同的樂曲形式,包含 清唱劇《長恨歌》和《重青樹》、歌劇《易水送別》、聯篇歌曲、愛國歌曲、藝術 歌曲、抗戰歌曲……等。他集詞人、學校行政、教學工作、出版書籍、寫作於一 身,他認為「歌詞」的創作應達「詩樂合一」 ,呈現出「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 意象,這觀念為中國新音樂史開闢一條嶄新的路徑,貢獻良多。. 第四節. 《長恨歌》創作背景. 《長恨歌》由十個樂章所組成的,黃自作曲,韋瀚章作詞,創作於 1932 年(民 國 21 年) ,章節名分別取自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十句詩詞。內容及歌詞的撰寫, 韋瀚章回憶: 「在決定了創作原則後,我曾將白居易的《長恨歌》及洪昇的《長生 殿》細讀幾次,然後動筆,每看完一幕《長生殿》變寫成一首歌詞。」35在此作品 為黃自為了一學期合唱課所創作的教材,原訂第四、七、九,三個樂章為獨唱曲, 後來因黃自的過世,未能完此作品。 《長恨歌》是我國第一本由本國音樂家創作的合唱大型作品,作品中有黃自 對藝術的探索與追求,內容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背影,由於唐明皇「只 愛江山,不愛美人」產生誤國誤民的悲劇故事,有著愛國情懷及對當時政治的諷 刺。 1932 年中國在「九一八」和「一二八」事變之後,局勢混亂,黃自和韋瀚章. 35. 周凡夫, 〈訪韋瀚章談長恨歌〉 ,《音樂與音響》No. 147 (九月號,1985):83。 20.

(41) 兩位熱血青年開始了長恨歌的寫作。韋瀚章提到: 「寫作《長恨歌》的動機,一方 面是因為音樂教材的需要,一方面是受了當時當地,親自體驜環境所鼓起的強烈 民族意識的激勵。」36 當時正值九一八及一二八事變,國家政治腐敗,將其自身經歷感受及意識寫 下,頗有反諷之意味。韋瀚章回憶當時的情景說: 「……我們寫長恨歌的目的便是 希望世道人心要有所警惕」、「想指出政治不清明,就會引起民族災難,正如唐明 皇沉迷酒色而引起安史之亂一樣。」37 黃自預定是創作十個樂章,但在病魔慛殘下,只寫了第一、二、三、五、六、 八、十樂章,黃自 1938 年(民國 27 年)不敵病魔去世後,此曲清唱劇成了未完 成之作品,隔了四十年之後,1971 年(民國 60 年)在林聲翕和韋瀚章的討論之 下,決定將未完成的三個樂章創作完畢,而四十年前的歌詞已不見,故韋瀚章重 新撰寫歌詞,在 1972 年(民國 66 年)由得意門生子林聲翕補遺第四、七、九樂 章,完成了總共十個樂章的曲子,並成為樂壇上一段佳話。 補遺時林聲翕在第四及九樂章,是運用朗誦的手法加以創作,在劉美燕的《黃 自研究》書中提到: 因為當初是為劇中人演唱用的,如今是為黃自一氣呵成之作而補作在求故事 與劇情完整。以旁述方法由第三者用朗讀與合唱述說這三段情節,以維持黃 自原著精神,絕不損及原作。使這三段曲子,把前後各曲溝通,負起承先啟 後的任務。38 36. 周凡夫 1985, 82。. 37. 周凡夫 1985, 83。. 38. 劉美燕, 《黃自研究》(臺北:樂韻出版社,1984),141。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配管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原分甲、乙、丙三級(不分項),於民國 64 年 10 月 4 日公告實施,並經民國 68 年、72 年及 75 年三次修訂,75 年及 77

勞動部為促進青少年就業,及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 力,自民國 92 年與教育部合作,引進德國「雙軌制」(Dual

清世祖順治年間或更早也傳入日本,於民間普遍傳誦。日本江戶時代 的臨濟宗大師─白隱慧鶴禪師於七十五歲時 ( 1760 年 )

正誤題 清單 口頭提問 攝影作品 歌唱 日記及日誌 配對 問卷 口頭訪問 美工展品 舞蹈表演 學習紀錄 多項選擇題 閱讀 說故事 電腦圖像 樂器演奏 作品選輯. 填充題 書評

韓國兒童教育品牌「Pinkfong」推出兒歌〈Baby Shark〉,因為朗朗上口的歌詞及輕快的旋 律,在兒童界廣受歡迎,而歌曲影片《Baby Shark Dance(鯊魚寶寶之舞)》在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0960501957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0970503244號令修正

孟浩然等所作的詩歌的詩意 譜寫而成,歌詞原文以德文 寫成。香港舞蹈團曾於 2002 年演繹這首作品,並邀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