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步長、步頻與步態身體重心垂直位移之探討

如表4-2 所示,下肢踝關節於支撐期的腳跟觸地階段在高速和低速的比較,呈 現顯著差異(p < .05)。腳跟觸地階段,高速時的踝關節角度 103.6±3.9 度,顯著大 於低速時踝關節角度 102.0±4.3 度。腳尖離地階段在高速和低速的比較,呈現顯著 差異(p < .05)。高速時的踝關節角度 135.6±5.9 度,顯著大於低速時踝關節角度 139.1±5.6 度。垂直支撐階段在高速和低速的比較,則無顯著差異。

下肢膝關節於支撐期的腳跟觸地階段在高速和低速的比較,呈現顯著差異(p

< .05),高速時的膝關節角度 173.2±1.4 度,顯著大於低速時膝關節角度 174.3±1.0 度。垂直支撐階段和腳尖離地階段在高速和低速的比較,則無顯著差異。

下肢髖關節於支撐期的腳跟觸地、垂直支撐和腳尖離地等三階段,在高速和低 速的比較,皆未達顯著差異。數據顯示,下肢踝關節於觸地和腳尖離地階段,於高、

低速下有顯著差異(p<.05),下肢膝關節於觸地階段於高、低速下有顯著差異(p<.05)。 下肢髖關節於支撐期三階段皆無顯著差異(p < .05)。

Maximum flexion

觸地 Initial contact 高速 136.6±5.4 95.3±5.6 175.0±2.7 低速 136.6±5.5 96.6±6.8 174.6±2.6

下肢膝關節在高速和低速下則於擺盪期中的後擺、垂擺和前擺三階段,T值分別0、

-1.3 和 1.0。關節角度相似度高且未達顯著差異(p < .05)(如表 4-4)。

表4-4 擺盪期下肢關節角度差異摘要表

Knee angle

分期 MEAN SD t P

第四節 支撐期和擺盪時間比

由實驗觀察競走的步態,支撐期和擺盪期於高速和低速之比例變化,如表4-7 所示:

表 4- 7 支撐期與擺盪期時間比例分析摘要表

速度 平均數 標準差 t P

支撐期 (%)

高速 49.0 2.29

-3.09 0.02∗

低速 51.9 2.22 擺盪期

(%)

高速 51.0 2.29

3.09 0.02∗

低速 48.1 2.22 註:*代表統計達顯著差異(p < .05)。

高速時,支撐期和擺盪期的時間比為49:51,而低速時,支撐期和擺盪期的時間比 為51.9:48.1。支撐期在高速和低速呈現顯著差異(p < .05),擺盪期在高速和低速呈 現顯著差異(p < .05)。由實驗數據顯示,競走的步態其中支撐期會隨著速度增快而減 少。擺盪期則呈現相反的趨勢,隨著速度增快擺盪期則增加。

analysis at different slopes and speeds in elite race walking.

坡度(%) 速度(m/s) 步長(m) 頻率(Hz)

兩個群組,其中Senior 組速度為 3.6±0.1 公尺/秒,步長是 1.1±0.1 公尺,步頻是 3.2±0.1 赫茲。Junior 組速度為 3.4±0.9 公尺/秒,步長是 1.1±0.1 公尺,步頻是 3.1±0.1 赫茲。並 提及發展步長距離對於選手而言是相對重要的事,提升速度的同時必須監控步長與騰空 時間,而且需在合理的規則下(IAAF 230.2)以避免造成技術違規。許競 (2012)針對 2010 年中國競走選手集訓隊共27 名選手分為三個專項組別的研究中,將其分為兩個組別(常

二、步態身體重心垂直位移

本研究實驗數據顯示,步態身體重心垂直位移高速比低速少0.25 公分,步態身體重 心垂直位移在高、低速下無顯著差異(p>.05)。由此可見在高速下行走,身體較為平穩 於低速下行走。本研究結果亦符合Mcmahon & Cheng 於 1990 年提出「跑步的速度和身 體上下重心位移成反比」此一論點,也就是說,速度越快反而重心垂直方向位移的範圍 越小。一般來說,優秀選手,身體重心垂直方向移動的範圍較一般人小 (Heise & Martin, 2001; McMahon & Cheng, 1990) ,其目的是為了減少移動中多餘的體力消耗,所以較小 的重心位移視為較有效率的跑法 (Williams & Cavanagh, 1987) 。因此技術能力較好的競 走選手在高速下的身體重心位置相對平穩且步長較長。本研究受試者的步態身體重心垂 直位移約為6 公分左右,相符合於目前國際選手之技術趨勢。未來可以深入針對不同年 齡層之優秀選手或是初學者的步態身體重心垂直位移作相關探討,進而了解相關動作技 術的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