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競走是田徑運動中需要耐力及技術的長距離項目,緣起於1867 年的英國,1908 年 成為奧運正式競賽項目,奧運會中分別有男子20 公里和 50 公里,以及女子 20 公里。

選手必須於合理的技術規範中創造優異的成績表現。1996 年起國際田聯重新制定新的 競走規則,選手於競賽的行進間必須符合兩項規範,一為腳跟從落地的那刻起腿部必須 全程保持伸直至腳尖離開地面。二為選手必須保持一隻腳在地面上,雙腳不能同時離開 地面(IAAF Rule 230.2)。因此,比賽的過程中不得有「屈膝」(Bent Knee)或「騰空」

(Loss of contact)違例之情形,若經裁判判定有違規事實則給予「黃牌」警告一支,三 張黃牌即一張「紅牌」,選手於比賽過程中得到三張紅牌,則被判罰出局取消比賽資格。

如此嚴格的要求,使得教練在訓練選手的過程中,特別重視技術層面的要求,尤其是下 肢動作的技術能力。目前競走在學術與實務的發展以歐洲為主要重點發展,許多優秀選 手與教練皆來自於歐洲各地,在技術層面的專業度亦優於世界各國。

東方霸主:中國競走的競技發展

中國大陸的競走發展始於 1950 年代,1980 年至 2000 年推向高峰,這段期間內有 20 個省紛紛成立競走隊,國內外比賽場次非常多,競爭體系從國家隊、省隊到市隊一路 下來培育出不少優秀選手,國際成績相當輝煌,競走專項也是中國在奧運會取得最多金 牌的項目之一。第25 屆奧運會陳躍玲獲得女子 10 公里競走金牌開始,1999 年劉宏宇接 連獲得世界盃和世界錦標賽獲得金牌,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競走女選手王麗萍於 2000 年 參加奧運會獲得 20 公里競走金牌,更將中國競走水平推至另一高峰。新一代中國競走 女子界新秀劉虹參加過三屆奧運會,打破王麗萍的最佳成績,更於2016 年里約奧運奪 下20 公里金牌而被視為王麗萍的接班人。中國競走優秀的成績表現是全世界有目共睹。

現斷層,加上訓練理念與方法陳舊,導致選手成績普遍不穩定。大型賽會中經常以「騰 空」被判技術性違規,中國政府為取得更好的技術資源,紛紛將優秀的教練、選手送去 義大利移地訓練,接受歐洲國家的新知、新技術的學習,教練及選手們意識到技術層面 的要求與琢磨需要不斷精進,同時減少選手訓練或比賽的運動傷害,才得以創造更卓越 的成就。 2009 年開始加強國際間的交流,更新訓練觀念,技術水平有效提升,中國競 走選手於 2016 年里約奧運拿下兩面金牌因而奠定中國競走於國際的實力,並開啟了另 一高峰。

台灣競走發展沿革:國內競走專項發展的必要性

我國競走發展起步較晚,自 2006 年起迄今不過十一年之久,中華民國田徑協會開 始推廣競走項目,於台北市大同高中舉辦第一屆全國競走錦標賽。爾後,每一年的11 月 皆持續舉辦全國競走錦標賽。2012 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台北田徑場舉辦),首次將 國中3000 公尺(男子/女子組)以及高中 5000 公尺(男子/女子組)列為比賽正式項目。

2013 年大專運動會(宜蘭運動公園田徑場)首次將 10000 公尺(男子/女子組)列為比 賽正式項目。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和大專運動會皆為中學(國中/高中)和大專競技選手 的重大賽會,每當重大賽會的到來,選手們無不卯足全力應戰,這兩場全國性盃賽雖為 不同層級的競技賽會,但是對於中學(國中13-15 歲;高中 16-18 歲)和大專競技選手相 對重要。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對於中學競技選手而言是場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升學盃賽,

國中選手競技表現優異可以參加獨招考試的方式升學,若是取得保送資格可以直接進入 潛力高中繼續從事訓練,高中選手若於賽會有亮眼的突出性競技表現,除了能取得保送 資格,另外還能以獨招或甄省甄試等多元的入學方式,進入理想的大學且繼續從事訓練。

倘若選手成績表現優異,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亦是提供優秀青少年競技選手前往亞洲青 少年錦標賽和世界青少年錦標賽,為國爭光的大好機會。大專運動會對於大專競技選手

技術提出相關研究的發表與專研,甚為可惜。有鑑於此,本研究期望透過生物力學的觀 點針對國內優秀青少年競走選手的下肢動作進行研究分析,期望本研究結果能提供基層 教練為訓練時作為評估之依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