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沙灘排球跳躍動作之相關研究

垂直跳是沙灘排球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其動作範圍涵蓋攻擊、跳躍發 球和攔網等,其中攔網佔總跳躍數的 27%,而最主要還是以攻擊為主(Giatsis, 2001)。隨時保持屈膝的準備姿勢是沙灘排球技巧中很重要的部分,例如攔 網 與 防 孚 。 儘 管 屈 膝 跳 (squat jump, SJ) 的 跳 躍 高 度 不 如 下 蹲 跳 (countermovement jump, CMJ),但是在沙灘排球比賽中,選手們必頇隨時保 持在屈膝的情況下(如攔網)。因此,屈膝跳的比例反而高於下蹲跳(Homberg

& Papageorgiou, 1994)。

Giatsis 等人(2004) 以 15 位優秀的希臘室內排球與沙灘排球雙棲男子選 手為受詴者,針對在不同地面屈膝跳(squat jump)的動作進行研究,利用運 動學與動力學的分析,探討二者之間的差異, 其研究結果如下。 要的因素(Arogon-Vargas & Gross, 1997)。不過當選手在沙地起跳時,因 沙子的柔軟讓踝關節有較大伸展範圍和較小的阻力,而使踝關節會有較 大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GiatsisKollias, Panoutsakopoulos, & Papaiakovou, 2004)。

(四)在沙地起跳的推蹬期,因地面較軟,踝關節有較大的伸展,進而改變了 髖關節的活動範圍與角度。而為了讓身體保持較佳的平衡與穩定,會讓 髖關節有較大的伸展,且起跳的方向更為垂直。但是髖關節的過度伸 展,很可能會造成下背部的過度使用而受傷。然而這種運動傷害,在沙 灘排球職業聯盟的優秀選手中是相當常見的(Bahr & Reeser, 2003 ; Paulseth, Martinovich, Scira, & Sherman, 2002)。

Tlip 等人(2008) 以 8 位澳洲排球聯盟與沙灘排球聯盟雙棲的優秀男子

李世明(2004)研究沙灘排球攻擊動作的時相特徵,研究指出沙灘排球上

利用程度,有利於發揮肌肉快速收縮能力,增强踏跳效果。李世明(2004) 水平速度均值為0.86 m/s,水平速度的損失分别為0.52 m/s與1.58m/s,水平 速度損失率分别為28%與64%,上述指標均達到顯著差異(p<.01),表示沙灘 排球起跳的水平速度損失較低於室内排球起跳的水平速度損失,這是由於 沙灘鬆軟對人體的制動較小所致。沙灘不能提供人體固定的支撑是導致沙 灘排球扣球起跳右脚著地水平速度小、水平速度損失小、雙脚離地水平速 度大的關鍵所在。

沙灘排球扣球起跳‖升速最大‖階段重心垂直速度均值為3.12 m/s,‖双脚 离地‖均值為2.72 m/s,均小於室内排球扣球起跳的3.63 m/s、3.52 m/s,且存 在顯著的差異(p<.01)。沙灘排球扣球起跳與室内排球扣球起跳相比,起跳

肉作用力臂乘積的大小。所以,在一定範圍内,起蹬角越小,身體重心滞 後於支撑點的水平距離越大,肌力臂越長,使膝關節產生較大的肌力矩,

為重心獲得較高的騰起高度提供條件。

林世行(2008)的研究以肌電圖分析沙灘排球起跳動作各個階段肌肉肌 電訊號的特徵,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起跳緩衝時間、蹬伸時間、離地速度及所測肌肉肌電特徵

(1)緩衝時間及肌肉作用特徵。沙灘是具有流動性、可壓迫性的特殊介 質,選手在起跳時為獲得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必然會為踩實沙地做相應 的補償性調整。研究中觀察到選手在缓衝階段右脚著地後腹直肌首先有短 促的作用力,隨後脛前肌、股外側肌、背闊肌幾乎同時激活,顯示分别附 著不同關節上的此三塊肌群開始產生作用力,隨後是股二頭肌、腓腸肌、

骶棘肌出現激活現象。研究顯示在一定範圍内,緩衝時間較長有利於支撑 脚踩實沙子,踝關節做較大的屈蹠幅度,以獲得較大的沙地對人體的反作 用力。因此,在出現肌肉鬆弛前,適當地延長緩衝時間,使踝關節加大屈 曲幅度,減小蹬伸時的下陷幅度。

(2)蹬伸時間及肌肉用力特徵。骶棘肌在此階段做向心收縮,髖關節角 度逐漸增大,重心高度逐漸增高。股外側肌、腓腸肌向心收縮的作用力,

使膝關節做蹬伸動作。對抗肌股外肌與股二頭肌肌電同時達到峰值有利於 加快膝關節的蹬伸角速度,獲得較大的離地速度。另一方面,我們觀察到 各關節上附著的肌肉在膝關節最大緩衝後,並没有遵循動作順序原理,而 是踝關節附著的脛前肌、腓腸肌作用力出現的早於膝關節上附著的股外側 肌、股二頭肌。這主要是因為沙地具有流動性、可壓迫性,踝關節上附著 的肌群首先用力進一步踩實沙子,從而我們觀察到踝關節在此前半階段角 度繼續減小,作屈蹠運動。這是沙灘排球起跳用力方式與室内不同的主要

緩衝角速度與重心騰起高度存在較高的正相關,這是因為緩衝時膝關節以 較大的角速度變化,致使附著在膝關節上的肌群被迅速拉長,刺激更多的 肌神經元被激活,產生較大的肌力。因此,較大的膝關節緩衝幅度有利於 獲得較高的重心騰起高度。

(三)蹬伸幅度、蹬伸角速度與肌電同步研究

(1)蹬伸幅度與肌電的同步研究。根據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在起跳時加 大重心升起的高度,或縮短蹬伸時間,均可增大重心向上騰起速度。較小 的膝、髖關節最大緩衝角度,有利於降低重心高度,增加起跳時的蹬伸幅 度,加大重心蹬伸距離,進而增加起跳時的重心升起高度。之前研究顯示,

蹬伸階段逐漸增强的用力方式及作用力在接近離地時同時達到峰值有利於 蹬伸速度,從而縮短蹬伸時間。因此,骶棘肌、股外側肌、腓腸肌快速的 用力,可加大膝關節、髋關節蹬伸幅度,以增加重心蹬伸距離,使重心在 起跳结束瞬間保持較大的速度,提高重心騰起高度。

(2)蹬伸角速度與肌電的同步研究。關節蹬伸角速度大小是由關節的蹬 伸幅度與蹬伸時間決定的。而縮短蹬伸時間,有利於增大起跳結束時人體 重心垂直向上的速度。蹬伸角速度的增加有利於在選手起跳蹬伸時縮短蹬 伸階段的時間,減少沙地的下陷幅度,防止能量的過多消耗。

李世明、劉學貞(2002)的研究指出,沙灘排球扣球起跳的右膝、右踝角 速度峰值平均來說均出現在右髋角速度峰值之前,且右踝在右膝之前,表 現出無規律性,其原因可能是沙灘排球扣球起跳時,由於沙灘的特殊性,

雙脚著地不穩,導致了由踝關節到髖關節依次達到角速度峰值的結果;而 室内排球扣球起跳的右膝、右踝角速度峰值平均來說均出現在右髖角速度 峰值之後,符合大關節首先產生活動原理。這說明室内排球扣球起跳時脚 下穩固,大關節所配置的肌群生理横斷面大,產生的肌力大,首先產生活

生最佳的運動效果。

力值減小。(2)因沙灘的緩衝作用,使髖、膝關節在緩衝階段的下蹲程度較

球場地鬆軟,很多技術動作如扣球、攔網,要求增加腰部肌群的協調和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