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將針對研究結果依下列幾個部分作進一步的討論:一、不同等 級選手身體重心參數與時宜之變化;二、不同等級選手下肢關節角度與角 速度之變化;三、不同等級選手下肢肌群在不同階段的活化程度。第一部 分與第二部分是透過不同等級的選手在沙灘起跳時,各個環節的運動學表 現對跳躍高度的影響。第三部分則是依起跳動作中各個分期下肢肌群的活 化程度(MVC%),以了解不同等級選手下肢肌群活化程度的差異,以及在整 個起跳過程中下肢肌群活化的順序。

一、不同等級選手身體重心參數與時宜之變化 (一)重心速度與位移變化

根據力學原理,身體重心的速度將會影響身體重心位移的距離,其中 包含了垂直距離與水平距離。在排球起跳動作中,助跑與離地瞬間的身體 重心速度是整個動作結構中重心速度表現最具有指標性的二個時間點。助 跑的速度可提供起跳階段所需的水平動量,而離地瞬間的重心速度則決定 了起跳後的跳躍高度與水平位移。

在本研究中,「沙灘選手」皆有較大的助跑重心合速度與垂直速度,但 是在水平速度上卻呈現相反的現象,「優秀選手」與「次優選手」有較大的 助跑水平速度。此外,「優秀選手」與「次優選手」在助跑時都是水平速度 大於垂直速度,而「沙灘選手」卻是垂直速度大於水平速度。

進一步分析此一研究結果,可以得知「沙灘選手」的助跑方式與技巧 與「優秀選手」與「次優選手」有相當大的不同。由於「優秀選手」與「次 優選手」未受過沙灘排球訓練,以室內排球起跳的助跑方式,所以會有較

大的水平速度。因沙地具有較柔軟與易滑動的特性,較大的水平速度會使

活化程度應比室內排球的起跳動作來的更加明顯。

群進行離心收縮以抵制人體繼續向下運動,人體重心下降速度減少直到為

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沙灘排球扣球起跳的加速蹬伸時間所佔比重太小可 能是影響在沙灘上踏跳時間結構的關鍵因素。這提示我們應當重視沙灘排 球選手重建新的動力定型,以適應在沙灘上踏跳的特殊時間結構。

事實上,在整個踏跳過程中,加速蹬伸時間的長短是直接影響人體重 心上升速度最大值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同等情况下,加速蹬伸時間愈長人 體重心上升速度的最大值愈大。而在減速蹬伸階段,儘管人的雙脚並未離 地,重心速度已開始下降,減速蹬伸時間愈短,重心速度下降量愈小,從 而使得人體重心騰起初速度愈大。然而在本研究中,雖然未將上升期細分 為加速蹬伸和減速蹬伸,但「沙灘選手」的蹬伸期時間最長,相較之下有 較長的加速蹬伸時間,與上述所提加速蹬伸時間愈長人體重心上升速度愈 大的現象相符合。

沙灘排球起跳時,第一步右腳支撐期在於踏實沙地以保持身體的穩 定,當雙腳著地後的下蹲期,對於肌肉彈性能的儲存有很大的作用,以提 供起跳所需的能量。根據運動生物力學原理,提高下肢伸肌群儲存起來的 彈性位能可再利用程度,有利於發揮肌肉快速收縮能力,增强踏跳效果。

因此,在沙地起跳時因起跳速度較低,為有效提升起跳高度,應盡可 能拉長下蹲期的作用時間以增加肌肉彈性能的儲存,但必頇在 100 至 500 毫秒之間(Cavagna & Citterio, 1974),以避免肌肉中儲存的彈性能便會轉變 成熱能而消失掉。從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選手期下蹲期的時宜皆在 500 毫秒之內,其肌肉彈性能應能充分的被利用,但「沙灘選手」呈現最長的 下蹲期作用時間,顯示出「沙灘選手」在沙地起跳時,較能因應沙地的特 殊性,在起跳技巧上作出修正,充分利用下蹲緩衝以增加蹬伸效果,盡可 能的降低跳躍高度的損失。

「沙灘選手」的右腳支撐期較短,顯示「沙灘選手」右腳著地後踏實

節角度可降低身體的重心,肌力與力臂同時增大,使肌力矩加大,以獲得

Reeser, 2003 ; Paulseth, Martinovich, Scira, & Sherman, 2002)。因此,本研 究為準確的了解受詴者起跳動作時軀幹前傾的角度,特別針對軀幹與水平

此外,Tlip 等人(2008)的研究也指出,在起跳過程中為減少因沙地鬆軟

李世明、劉學貞(2002)的研究指出,沙灘排球扣球起跳的右膝、右踝角

選手」有較大的活化程度。

膝關節處多餘的轉動能量可巧妙貢獻給遠端關節,使軀幹與下肢避免掉過 多的旋轉,並讓肢段末端出現更大的蹬伸能量。

在蹬伸階段股內側肌、腓腸肌向心收縮的作用力,使膝關節做蹬伸動 作,對抗肌股二頭肌肌電同時達到峰值有利於加快膝關節的蹬伸角速度,

獲得較大的離地速度。鍾寶弘(1999)的研究顯示,在跳躍的蹬伸期乃至空中 階段,股二頭肌雖不是主要作用肌,但仍維持較高的肌肉活化現象。因為 人體在離開地面後,為了繼續進行快速伸膝的動作以及維持髖、膝關節的 穩定性,所以股二頭肌的肌電最大值才會在上升作用期出現,且在離地之 後不會有明顯的下降趨勢。

人體在雙關節肌群的作用下讓肢段的旋轉呈現近端—遠端的順序性,

使得當軀幹質心與髖關節的相對速度開始下降,即髖關節肌群的能量釋放 已逐漸無法對重心有效能的提升產生貢獻時,股直肌便起作用將多餘的能 量傳遞給膝關節進行蹬伸活動,讓重心得以繼續獲得向上的速度。相同的,

當髖關節與膝關節間的相對速度開始降低,即大腿的旋轉已逐漸無法對重 心有效能的提升產生貢獻時,腓腸肌便起作用將多餘的能量傳遞給踝關節 進行蹬伸活動。此順序性讓各肢段依順序性供應重心能量,使其不斷獲得 更多向上的速度。

另一方面,在本研究中觀察到各關節上附著的肌肉在膝關節最大緩衝 後,並没有遵循動作順序原理,而是踝關節附著的脛前肌、腓腸肌作用力 出現早於膝關節上附著的股二頭肌,這主要是因為沙地具有流動性、可壓 迫性,踝關節上附著的肌群首先用力進一步踩實沙子,從而我們觀察到踝 關節在蹬伸期的初期會繼續作屈蹠運動,其關節角度會變小,這是沙灘排 球起跳用力方式與室内不同的主要特徵之一。

第二節 結 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