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法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

第二節 法國巴洛克音樂發展

(Francesco Cavalli, 1602-1676)的歌劇,並附加了盧利所編排的芭蕾舞蹈,反而更受

10 Bazin Germain,《巴洛克與洛可可》(Baroque and Rococo),王俊雄、李祖智 譯(台北:遠流出 版,1997),111。

11 內容為配合舞蹈的展開,插入魯特琴伴奏的獨唱歌曲、合唱、器樂曲等等。

7

歡迎,由此可見,法國人有多麼喜愛芭蕾。12自義大利歌劇傳入之後,法國作曲家 就一直在摸索,如何創造出與義大利歌劇樣式不同的法國歌劇,直到盧利

(Jean-Baptiste de Lully, 1632~1687)的出現,13他不只掌控了法國歌劇的走向,也是 奠定法國巴洛克音樂基礎的重要人物。

這時期大鍵琴重要的作曲家有尚博尼耶(Jacques Champion de Chambonnières,

1602-1672)、路易‧庫普蘭(Louis Couperin, 1626-1661)、當格貝爾(Jean-Henri

12 十九世紀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為了要在巴黎上演《唐懷瑟》(Tannhauser, 1845), 還特地加上了芭蕾,成為「巴黎版」。

13 盧利深受路易十四喜愛,重視芭蕾與合唱,為了符合法國人的欣賞習慣,將宮廷芭蕾與喜劇結

合,創造出「喜劇芭蕾」。歌劇題材多取自於希臘神話,以表現愛情和奇遇為主,以五幕為架構,

一開始的「序幕」大多和劇情無關,而是特別用來讚頌國王的豐功偉業,接下來的故事則以神話傳 奇為基礎,並以擅長悲劇效果稱著,因此,盧利聲稱自己的歌劇為「抒情悲劇」(Lyric Tragedies)。

盧利的這些特點,代表了法國歌劇的新風格,開創了「法國歌劇」(tragédie en musique)獨特的形式。

14 David Tunley,《庫普蘭》(Couperin),溫宏 譯(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5),15。

15劉志明,《巴洛克時代音樂史》(台北:全音樂譜出版,2002),362。

8

D’Anglebert, 1628-1661)等。他們的創作雖然在音樂語言方面並無分別,可是各有 特殊的表現,例如尚博尼耶樂曲旋律的表現很優美;路易‧庫普蘭的和聲相當大 膽;當格貝爾音樂的表現最為複雜艱深。而到了法朗索瓦‧庫普蘭,法國大鍵琴 音樂可以說達到了最高峰。

巴洛克音樂在法國發展極具特色,雖受義大利式風格的強大影響,不過卻以 確立法國音樂的樣式為目標,朝自己獨特的方向前進,義大利式的風格在法國必 須融入且轉變為法國風格才能存在。雖然總稱為巴洛克音樂,而法國確實也保留 了巴洛克音樂的特色,但從上述的幾點特徵可發現,法國巴洛克音樂擁有非常鮮 明的獨特型態。

9 的家族成員區別,世人多以「大庫普蘭」(Couperin le Grand)尊稱。

庫普蘭於 1688 年 11 月 10 號出生在法國的管風琴世家,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音 樂。16父親在他十歲時過世,庫普蘭本應繼任父親在聖傑維教堂管風琴師一職,但 因還未成年,職位暫由德拉藍德(M.R. Delalande, 1657-1726)代理,並由國王禮拜堂 的管風琴師賈奎‧丹尼斯‧湯姆林(Jacques-Denis Thomelin, 1640-1693)負責教導與 培訓,一直到他十八歲時才接任。1693 年湯姆林去世,庫普蘭被路易十四看重並 選為其繼任者,接任國王禮拜堂專屬管風琴師一職,翌年又被指定聘任為皇室弟 子的音樂教師。1693 年至 1715 年期間,庫普蘭贏得了在宮廷的立足點,教學生涯 也同步進行,對象皆為王宮貴族的子女,受到路易十四的青睞並被譽為是王室中

16 他的父親查理‧庫普蘭(Charles Couperin, 1638-1679)是巴黎聖傑維大教堂(St. Gervais)的管風琴 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