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浪潮】系列

第四章 創作理念的形構與實踐

第二節 【浪潮】系列

浪潮,身為一個海島的居民,海已是生命的一部分。雖不是像早期的先民以 海為生,但從小到大也幾乎是一定會接觸到海,說我們的基因裡有「海」這元素 也不為過。浪潮是海的各種表象面貌,有著粗曠、細膩、輕巧、厚實等千變萬化 的樣貌到定眼凝視彷彿整個人要被吸入的窒息感,在在都是令人難以捉摸。筆者 用《伴水》、《過往》、《湛藍一刻》、《潮聲靜行》、《凝視(一)》、《心像.海》、

《潮動》這七張系列作品來呈現。

圖 41:李俊賢,【伴水】,2018,水彩/紙本,52cm x 110cm

《伴水》,此張作品與其他作品的繪畫方式有些許不同,較偏向一般的繪畫 方式,但繪畫概念是一樣的利用薄色層的重疊。構圖則是在這系列裡首次嘗試使 用自行想像色彩與塊面的疊合。想試著表現出沿海玄武岩地帶那有著海水、光伴 隨著產生的獨特空間(圖 41)。

此系列的下一張作品是《過往》,本張作品的視覺出發角度也比較特別,由 於筆者在學生時期開始就會到離島(澎湖本島外的島嶼)進行寫生或感受自然,

所以也常常會搭到船,每每在船上快到目的地前,船速都會減緩,此時的我喜愛 看著海面起伏的變化,與從岸邊看的浪起伏完全不同,有著因船體與海面共同牽 引造成的大而緩的波面,由此處往岸上看,有種即將離開卻又被才剛移動路徑的

圖 42:李俊賢,【過往】,2018,水彩/紙本,55cm x 76cm

緊緊拉住的即視感(圖 42)。

撇開剛剛的拉扯不適,《湛藍一刻》是本次研究作品中最清快爽朗的作品,

澎湖除了沙灘外,整個海岸線夾雜著不少的玄武岩岸,這些岩岸有時伴隨著乾淨 的海底,筆者選則了著名的風櫃洞岸邊作表現,在夏天大太陽的底下,清澈的海 水所產生的折射和散射色彩,讓周圍原本消光般的鐵灰色玄武岩也隨著光變得輕 快起來(圖 43)。

圖 43:李俊賢,【湛藍一刻】,2018,水彩/紙本,55cm x 76cm,私人收藏

《潮聲靜行》如同字面上一樣,浪經常是悄悄地前進直到最後才出現撞擊聲 響。除了好天氣之外,許多的岩岸淺坪的海浪色彩因海底有著各種侵蝕不一的石

圖 44:李俊賢,【潮聲靜行】,2018,水彩/紙本,40cm x 76cm

塊而呈現出一種朦朧的中間色,與沙灘下的海顏色落差甚大。初次見到或許覺得 黯淡,但是越看越顯寧靜,正如同許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亮麗色彩而是低調的 樸實(圖 44)。接下來兩張浪潮作品《凝視(一)》、《心像.海》,筆者將其擺在 一起做說明,這兩件的表現手法是較偏向意象的;前一是仿海面上的柔軟波動 感,在多次的疊合裡穿插些許錯位以製造海面色彩光影的晃動,單純的想將這柔 和又濃郁的意象傳遞給觀者,後一則是筆者將澎湖夏天海邊常見的色彩元素組 合,似海中的浪與沙灘,又換著不同的透視視角引起空間上的變化,意圖讓觀者 能將自身意念投入,感受澎湖夏天的衝擊。同時放在一起說明更能見到同樣的用 色,憑藉筆觸與色彩比例製造完全不同的體驗(下頁圖 45、圖 46)。

圖 45:李俊賢,【凝視(一),2019,水彩/紙本,55cm x 76cm

圖 46:李俊賢,【心像.海】,2019,水彩/紙本,55cm x 76cm,私人收藏

最後一張是《潮動》,如此場景亦是像從小到大反覆播放的電影片段,牢牢 的留在腦海,澎湃的浪潮一波波打在周遭最常見的玄武岩上,經年累月的撞擊留 下歲月的刻痕。浪潮的色彩筆者運用薄塗錯動的色面反覆堆疊並在每層間留下泡

圖 47:李俊賢,【潮動】,2019,水彩/紙本,38cm x 52cm

沫的白,創造出海面在上下起伏之外的前後推進感。此時的空間充滿著浪打在岩 壁後所產生的飛沫水氣,左邊光線來源在水氣的渲染下便的更加柔和(圖 4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