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海權概念在北宋的萌芽與實際 海權概念在北宋的萌芽與實際 海權概念在北宋的萌芽與實際 海權概念在北宋的萌芽與實際
一般說來,歷史學家對海上情況知之甚少,他們有時對海洋既沒有特殊興趣,又缺乏這方 面的專業知識;因此,往往忽略了海上力量對重大事件的深遠影響,他們有時對海權發展的總趨 勢還比較了解,但是對特定場合下,有關海權的作用卻不甚了解。A.T Mahan,1890。
以上是海權之父馬漢在其大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序言中的引文,可是在百年後今
天,研究成果似乎仍然沒比十九世紀末前進多少。目前學界對於宋代水軍的相關 研究中,在史料的整理上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可是針對這些史料所提出的解 釋,筆者注意到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存在著兩大問題,首先是關於中國古代 的「水軍」與現代「海軍」兩者定義上分別1。前面在研究回顧中提過,宋代開 國時,雖有水軍的設置,但基本上此時的水軍是隸屬於「步軍」底下的單位,具 有濃厚的陸軍色彩;但到了南宋,依目前的研究成果所見,水軍已經開始獨立作 戰,且也開始出現艦船的專業分類,這些現象都與近代概念下的「海軍」頗為類 似。到底兩宋之間哪些要素的改變造成了這種變化?筆者認為這得由專業的軍事 理論中尋找答案。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幾乎沒有任何相關作品有參照海軍相 關專業理論,這也使得海權在唐宋變革期中可能具備的意義遭到忽略。
由此觀之,要解決「宋代的『水軍』、『舟師』與近世概念下的『海軍』有何 異同」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應先注意的是海軍相關戰略理論,因為惟有藉 由對海軍戰略與任務的理解,再搭配史料,我們才能釐清傳統「水師」在宋代出 現概念上的巨大轉變。目前學術界談到最重要的近代海軍戰略理論時,首推美國
1 關於水軍與海軍的名詞相關討論,可參見張墨,<關於中國古代海軍史幾個問題再思考>收入
《史學月刊》,2002 年 04 期,頁 26-頁 34。
海權大師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的「海權論」。因為有了馬漢 的相關作品,後人才有對於「海權」此一名詞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並開始針對 其中的闕漏加以增補,此可以英國的海洋戰略家柯白(Julian S. Corbett,
1854-1922)為代表1。柯白與馬漢是同一世代的學者,他們都是以帆船時代的歷 史戰役為研究起點,不過柯白的重點著重的是有關執行海權所需的海軍戰術,如 封鎖、護航等2,這對馬漢的海權論有了相當的補充作用。柯白之後的海洋戰略 思想家,尚有德裔美籍的羅辛斯基(Herbert Rosinski,1903-1962),羅辛斯基較 為特殊的一點是他首先綜合了馬漢與柯白之說,再佐以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實例 以補充馬漢與柯白對「制海權」的觀念。換言之,羅辛斯基的研究「構成了馬漢 和柯白的時代與今日核子武器時代之間的橋樑」3。
總之「海權」的概念提出至今已逾百年,屢經後人增補,已嚴然成為戰略研 究的經典架構,但卻尚未見到歷史學界依「海權」的理論出現大量研究成果。因 此筆者在此先藉由這些海洋戰略的相關研究成果出發,首先釐清近世國家出現時 的「海權」以及與維持海權相關的海軍戰略、戰術;其次是藉由北宋相關史料,
釐清北宋時期時的國防系統已經具備哪些海權要素發展的特色;最後回歸最基礎 的戰略與戰術,來了解在北宋時,中國在水軍運用上已經出現了哪些作為,可以 成為支持日後南宋海權概念出現的基礎。
1 其實英國近代的海軍戰略思想家尚有柯隆布兄弟、李奇蒙等人,詳請參見鈕先鍾,<近代英國 的海權思想>,《國防雜誌》10:7,頁 52-頁 64。
2 柯白的理論也成為了海權經典之一,只可惜由於柯白成書時未見潛艦的發明,因此低估了科技 對海戰的影響,為後人詬病。不過以本文的寫作時間斷限而言,潛艦的影響是可略而不計的。
3 參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海軍思想的發展》,1987 年 4 月,頁 25。
第一節 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 近近近近代代代海權代海權海權海權概念概念概念與海軍戰略概念與海軍戰略與海軍戰略與海軍戰略
在<研究動機>的部分,筆者注意到雖然「近世國家」一詞早已提出多年,
但是目前對於中國近世的相關討論,關於軍事部分仍然相關缺乏。姑且先不論陸 上戰爭的部分,就海權而言,由於學界長時間的忽略,目前的研究成果相當有限,
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此先定義(或可說是介紹)所謂的「海權論」,之後再藉 馬漢等學者的理論架構來檢視北宋已具備的海權特徵,最後以此成果針對宋代的
「水軍」與近代的「海軍」加以區分,以了解在南宋海權概念出現前,宋人已具 備哪些先天優勢。
一、馬漢的「海權論」
作為近代海權理論的大師,馬漢擁有相當豐富的著作,其中軍事相關的就超 過百篇以上,不過有趣的是,其中並沒有一本著作就叫做《海權論》。事實上,
連馬漢本人都沒有明確界定過「海權」的內涵,「海權論」只是後人對馬漢思想 的總稱。依國內軍事專家鈕先鍾的研究1,目前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海權論」,其 實是由兩本著作中的核心論述所組成,即《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與
《海軍戰略論》(Naval Strategy,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s on Land)2,因此本文擬就以上二書的內容來考察
「海權」一辭的涵義以及其所衍生出的海軍戰略作為。
(一)海權
1 鈕先鍾,<馬漢及其海權思想>,《三軍聯合月刊》,頁 66-頁 74。
2 筆者本文使用的為本書的中譯本。楊鎮甲譯,軍事譯粹社出版,民國 68 年 5 月。以下引文均 自中譯本。
馬漢在《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中對海權、海戰戰略分析和理論的主要觀 點其實是建立在對海軍歷史的研究,特別是有關於十七世紀的英荷戰爭
(Anglo-Dutch Wars)。為何以歷史研究作為出發點?馬漢本人在該書<前言>中 提到1:
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認真地研究歐洲和美洲通史,研究有關海 權對歐洲和美洲歷史發展的影響。…(中略)…在一般情況下,不論今昔,我們 所謂的使用和控制海洋,已經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種重要因素。但是,要能夠 清楚說明海權在一種特定場合下的實際意義,卻是困難的。然而,除非我們做到 了這一點,否則只一般泛泛地承認海權的重要性,對於海權本身,定義仍然是模 糊不清的。這種承認,必須通過對這些特殊事例所處特定時期的環境分析,如此 才可確切地明白海權的確切作用。
由上可知,馬漢認為必須透過歷史研究才能釐清「海權」的組成以及對國家 的影響。因此書中論證的焦點在近世國家的形成和海權有著密切的相關、海上行 動確實能夠影響陸上的活動,因此國家的成長、安定和繁榮都跟海權有關係等。
根據此一假定,馬漢在該書第一章<海權要素組成的探討>中,列舉了六種構成 海權的基本要素2,即地理位置、自然形態、領土範圍、人口數量、民族性格與 政府性質,分別摘述如下3:
1.地理位置:馬漢的「地理位置」其實類似近代的「地緣政治」。書中以英國為 例,認為英國距離歐洲大陸不遠不近,不但可以防止外敵的入侵,也不至於構成 它向歐洲大陸發展的阻礙。這種地理條件使得英國得以向海洋發展求生存。
1 參見 Alfred T.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筆者此處使用中譯本為安常榮等 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 年 6 月,頁 1,以下簡稱為《海權》。
2 《海軍戰略論》,頁 69。
3 《海軍戰略論》,頁 38-頁 89。
2.自然形態:此處特別是指海岸線。一國的海岸線若是具有較多的良好港灣,則 該國已具備了向海洋發展的先天優勢;若這些港灣正好又位於重要海洋重要航路 附近,那麼該國的海權將可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另外,一國的土地肥沃、氣候優 劣與否也構成該國人民向海外發展的推力。
3.領土範圍:承上,雖然有了好位置與港口,但是領土的範圍攸關一國政府是否 可以有效控制。領土若是太大,則易出現地廣人稀,水道過多的情形,這樣子反 而會有害防守。如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南方領土就是不利防守的典型。
4.人口數量:原則上是指人口總量,不過狹義上說來是指從事海洋生活的人數,
也就是從事海洋商業、漁業或海洋設備生產者。總之就是可以隨時加入海軍的 人,這些人是海權發展的必要人力。
5.民族性格:或又譯為「國民特質」。指的是一個民族利用海洋賦予的各種成果 的總體概況,如貿易、航運、海外殖民地等。馬漢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該民族從 事貿易的願望。有這種前提,該國的人民會較勇於向海洋尋求財富,而這也是海 權的先決要件。商業、殖民地、海軍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6.政府性質:政府性質攸關著一個政府是否願意維持海權的發展。馬漢認為一個 夠聰明的政府會培養民族對海洋的興趣,海權的發展也自然會獲得成功。以英國 為例,英國海權的成功,是因為政權長期掌握在貴族階級手中,而非民主政府。
民主人士不但常不願意投資海權(因為所費甚鉅),且對於國防規畫缺乏遠見。
馬漢在列舉以上六點之後,同時比較了當時的英、法兩國的政策,並認為這 是造成英法七年戰爭時,英勝法敗的主因,更是此後兩國消長的觀念1。可是問 題也隨之而來。馬漢在書中雖以歷史經驗論證了何為海權,也討論了風帆時代的
馬漢在列舉以上六點之後,同時比較了當時的英、法兩國的政策,並認為這 是造成英法七年戰爭時,英勝法敗的主因,更是此後兩國消長的觀念1。可是問 題也隨之而來。馬漢在書中雖以歷史經驗論證了何為海權,也討論了風帆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