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Copied!
2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指導教授:廖隆盛 研 究 生:陳定揚.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2) 謝辭. 對於這本論文的完成,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當然是感謝父母,給予在生活 環境的支持與協助,讓我有安穩寫作的平台。感謝指導我的廖教授隆盛,一直不 厭其煩修我的贅字,而且犧牲無數週末,被我們疲勞轟炸。感謝老婆詩敏與女兒 宜華的諒解,無數夜晚她們都得忍受床邊不斷傳來的鍵盤聲。感謝摯友瑞川,有 你不斷的督促,讓我的進度不致落後,沒你我這碩士或許就唸不完了。感謝士林 高商的各位同仁,沒有你們的幫忙與抬愛,一介書生哪來閒錢支持唸研究所無止 境的書籍開銷。最後,感謝於論文寫作中不幸仙逝的祖母,對不起,憨孫拖太久 了,害您老人家看不到我順利畢業。. 2010.07.14.

(3)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1..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摘要 目前學界對宋代水上活動的研究,多著重在宋廷與海外的經貿文化交流或水上武 力進行討論,綜合的研究則較為有限。本文以馬漢的海權論為主體,並藉由前人的研 究成果以及相關史料,發現自宋代建國之初,宋廷朝野即已因戰略、經濟的需要,在 施政上已經出現許多近世海權國家的概念,這種具海洋特色的發展一直維持到南宋。 到了高宗朝一始,宋廷因為北宋已經建立的海權要素,得以持續發展,特別是在水軍 的運用上,宋軍的指揮、戰術、後備動員等方面都有海權概念的影子,讓南宋水軍在 抵抗金國陸上強大武力中發揮了相當大的功效,也讓宋廷漸漸形成一套由政府帶頭的 國家海權體系。其後的孝宗、光宗寧宗三朝,宋廷朝野雖延續了先前的海權概念,也 對於維持制海投入了相當的力量,但由於長年自然環境的破壞,加上未能有效處理國 家海權的高額成本,讓宋人的海權相關建設出現難以為繼的情形,人員素質開始低落, 從而影響了宋水軍的作戰規模。到了理宗、度宗朝,宋廷一方面得面對更不利海權發 展的自然環境,另一方面又得處理來自於蒙古的挑戰,在此內憂外患之下,宋廷的海 權概念發展以及建設已經岌岌可危,而宋廷卻在此時陷入了與蒙古在兩淮的消耗戰。 消耗戰最終導致河防要地襄陽的淪陷做結束,讓蒙古軍順江而下,此時理當扮演宋廷 最後防線的水軍部隊卻由於戰術錯誤,損失慘重,當元軍逼近臨安時已經無力再戰。 首都淪陷後,宋廷已經無法繼續維持制海優勢,終於崖山戰敗後滅亡。. 關鍵詞 南宋、海權、水戰、水軍.

(4) .2..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目錄. 第一章. 引論. ─────────────────────── 005. 第二章. 海權概念在北宋的萌芽與實際. ──────────── 027. 第一節 近代海權概念與海軍戰略. ──────────── 029. 第二節 北宋海權發展的地理背景條件 第三節 北宋海權概念的初步運用. 第三章. 海權概念與南宋的立國. ────────── 043. ──────────── 070. ─────────────── 091. 第一節 海權概念與高宗朝水上防禦體系的形成 第二節 鎮江之役與宋廷對長江航道的鞏固. ──────── 115. 第三節 持續強化的海權概念與膠西海戰. 第四章. ────── 093. ───────── 134. 人文、自然環境與孝光寧三朝的水上防禦建構. 第一節 宋人水上防禦理念的調整. ───── 157. ────────────. 第二節 孝宗朝以降的水上防禦概念與問題. 159. ──────── 182. 第三節 自然環境改變與宋廷水上武力發展的困境. ───── 197.

(5)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第五章. 晚宋的國運與海軍戰略. ____.3. ─────────────── 209. 第一節 晚宋海軍戰略運用的新問題 第二節 宋蒙河道控制權爭奪戰 第三節 宋蒙水上力量的消長. 第六章. 參考書目. 結論. ─────────── 211. ───────────── 228 ────────────── 254. ─────────────────────── 267. ───────────────────────── 271.

(6) .4..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7)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5.. 第一章. 引論. 一、研究目的 依照日本京都學派的劃分,宋代處於中國歷史由中古轉為近世的關鍵時 刻,可以說是中國近世史的開端1。此說一出之後至今已逾半世紀,目前學界的 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甚為豐盛。不過學界對於此際變革的關切,主要集中在區域 研究、政治、經濟與社會等文化面向的觀察2,而以「軍事」作為觀察主軸的討 論,則相對顯得貧乏,更遑論以近世國家的另一重要特徵─海權概念的發展當 作觀察重心。會造成當今學界在研究中這種「重文輕武」的風氣,或許除了當 今社會崇尚和平的價值觀使然之外,軍事史家也得負起相當的責任,畢竟在早 期軍事史的相關研究成果中,往往只是一種單純敘述性的歷史,以領導人物、 戰役和關鍵性會戰為中心,這樣不但缺乏理論架構的支持,也容易使得作品太 過通俗,甚至造成誇大3。 值得慶幸的是,就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單就宋代軍事史的部份,尚不致. 1. 關於京都學派對中國史的分期與對「近世」的定義,可參閱宮崎市定《東洋の近世》 ,東京,. 教育タイムス社,昭和 25 年。另可參見岸本美緒,<發展還是波動?-中國「近世」社會的宏 觀形象>收入《國立台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36 期,2006 年 12 月,頁 31~52。 2. 京都學派學者對於中國史的研究範圍,可參見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收入氏著《唐. 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1999 年。另可參見岸本美緒,<發展還是波動?- 中國「近世」社會的宏觀形象>收入《國立台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36 期,2006 年 12 月,頁 31~52。 3. 關於近代軍事史在史學界地位的討論,可參見柯恩(Eliot Cohen)和顧慈(John Gooch)合著. 《Military Misfortunes: The Anatomy of Failure in Wa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2), Ch. 3。本書 另有中譯本,參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 《軍事災難:戰爭失敗之剖析》 ,民國 84 年。受限於筆 者學力,以下所引本書內容均為中譯版內容。.

(8) .6..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於到前述的「誇大通俗」,且海峽兩岸都已經有針對宋代軍事較為全面性論述 1. 的優秀作品出現,此以譚溯澄、王曾瑜的《宋代之軍隊》 以及《宋朝兵制初探》 2. 兩份研究為代表。藉由這兩份作品,筆者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宋代在立國. 之初,雖然其水軍仍然沿襲五代,係屬於步軍指揮體下的一單位,但是在北宋 3. 建國時,宋廷就已經相當重視水軍建設 ,這點在以宋代水軍作為研究為主體的 4. 相關論述以及「中國海軍史」為討論中心的一些相關著作中都得到了支持 ;而 宋朝最後的滅亡似乎也和其水上武力的解構有相當的關係,如在宋元戰爭末 期,宋水軍逐漸對於元軍新式戰術無法有效應對5,到了最後的崖山之戰6,宋 軍仍然以艦隊迎戰元軍,雖然最後宋軍仍不幸慘敗,不過這些史實除了說明水 軍對宋朝興亡的影響,也可以顯示宋廷對於水上武力的重視有其一貫性,這是 前代所未見的。. 1. 譚溯澄,《宋代之軍隊》,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 62 年。譚文中將水軍置於. 第二章<論宋代軍隊之種類>中,與禁軍、廂軍、鄉軍、蕃軍1並列,藉由《宋史》 、 《宋會要》 中的史料,對宋代水軍的建設、任務以及戰歷做了基本的介紹。又,譚文的第九章<論宋代軍隊 之裝備>另有提到水軍的艦船建造(第三節) 、火器使用(第四節)等水軍相關部份。 2. 王曾瑜, 《宋朝兵制初探》 ,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王文將水軍的相關討論置於第五章<南. 宋兵制>之下,其中較譚文更進一步指出兩宋水軍各自的的分布地點以及各單位大略的建置狀 況。 3. 例如譚文中的: 「太祖開國,即注意水軍」 (譚溯澄,<「宋代之軍隊」提要,中國書目季刊 8:1,. 頁 40) ;王文雖然認為:「北宋對水軍顯然並不重視」 (頁 169 ) ,但是也發現了北宋時已經有大 量建置水軍的跡象;至於南宋,就是因為長於水戰,因此得以與金、元相抗。 4. 研究中國水軍史的相關作品,較重要的有包遵彭, 《中國海軍史》 ,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 59. 年;張鐵牛、高曉星合著《中國古代海軍史》 ,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 年。有關於以宋代水軍 為主的相關研究成果,待文獻回顧部份再加以詳述。 5. 關於此種新戰法其實就是李天鳴老師所謂的「水陸協同三面夾擊水戰戰法」 。詳見李天鳴<三. 面夾擊水戰戰法>收入《國際宋史研討會論集》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出版,民國 77 年。另 有較為大眾化的版本,可參見李天鳴,<元軍的水陸協同三面夾擊水戰戰法>收入《歷史月刊》 第 13 期,頁 111~頁 118。 6. 有關崖山之戰的相關討論作品很多,筆者此處僅先暫舉一文。參見王曾瑜,<南宋亡國的崖山. 海戰術評>收入《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8 年第 1 期,頁 80~頁 132。.

(9)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7.. 可是有趣的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對於「水軍」與「海軍」兩者似乎在 使用上有些曖昧不明,有的研究者直接將這些水上武力統稱為海軍,有的則較 客氣的使用「水軍」或「舟師」來替代,雙方各自有堅持的理由。到底中國古 代的水上作戰部隊可以直接用「海軍」一詞稱呼嗎?這點相當值得玩味。 「水軍」與「海軍」的分界在哪裡呢?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來,筆者以為 可以大底區分成「水軍就是海軍」以及「水軍不等於海軍」兩大類別。前一類 的相關研究所持的理由主要是在中國歷史中曾多次出現利用海洋作為進軍路 線,甚至爆發水戰的一些戰例,由於這些戰例都有使用海洋或是戰鬥在海上發 生,也因此這一派的研究者普遍認為中國自古就有海軍,不過弔詭的是,這一 派的研究者往往論述的範圍也就僅止於此,對於戰鬥過程中,那些所謂的「海 軍」部隊曾表現出何種程度的海洋戰略眼光以及曾有的水上戰術運用,他們往 往對此避而不談;而後一類的研究者則相當的小心,他們注意到了「海軍」其 實是一近世國家出現後才形成的專有名詞,若是直接貿然套用,恐怕會出現不 少事後孔明式的論斷,於是這類研究者為了避免犯錯,他們處理的題目往往時 間斷限都不長,或是乾脆直接以「水戰」作為主題。這種處理方式雖然是可以 避免處理「水軍」與「海軍」的尷尬問題,不過觀察時間短的結果,使得這類 研究者喪失了以長時間觀察中國政府對於水上武力發展的態度,從而喪失了解 決「水軍與海軍」此一問題的機會。 到底怎樣才可以魚與熊掌一舉兩得呢?筆者以為,應該從近代概念下的 「海軍」出現時間點來著手。目前一般提到的「海軍」(Navy)一辭其實源於 拉丁文,意思為「船隊」,也就是一國所能動用船隻的總和。若是放在較寬廣 的定義下,只要一國懂得將其所擁有的船舶、水手資源作綜合運用,那麼該國 即可以視為擁有海軍,不過這種運用還不算是近代意義下的海軍。近代「海軍」 的出現,在戰略大師馬漢(A.T Mahan)看來,應當是海軍戰略已經開始觸及 到「海權」的程度,因為「海軍戰略就是為了自身的目的,無論平時戰時,都.

(10) .8..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要建立、維護與不斷發展本國的海權」1。以宋代的情形看來,目前已有相當大 量的研究成果顯示宋人的海外貿易發達,遠超前代,這種情形幾乎持續了整個 宋代,這種對海外貿易的持續關注讓人不得不注意。 再用宋廷這種對水上力量的關注來檢視前述的「宋為中國近世國家開端」 一說,筆者注意到,這與西方近世國家的發展有著令人驚訝的巧合。以英國為 例,目前學界一般以一四八五年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的建立作為近世的 開始。都鐸王朝期間,英國建立了皇家海軍一事,作為英國海權霸業的開端。 到了都鐸王朝末期時,英國已經累積了相當的海權實力,因此得以打敗了西班 牙無敵艦隊,開啟了所謂「海權國家」的時代。反觀宋廷,就現有的研究成果 來看,似乎也擁有此種海權國家的特質:南渡之後,宋廷對水軍也是曾大力的 建設,且也發生了扭轉國運的大型水戰(1161 年的膠西海戰與采石磯之戰,南 宋大敗金國水軍),也因此有學者認為南宋的立國或許也意味著中國已經出現 了史上第一個海權王朝2。筆者對此點先暫時存疑,不過就史實來看,宋廷與海 權的關係相當密切,特別是與海權密切相關的水上戰略戰術。 本文的研究重心在於宋代水軍發展的整個通盤狀況以及其中宋廷在施政 上展現了哪些海權概念與海軍戰略戰術。當然,筆者無意另立新說,把宋代看 作是一個標準的海權國家,因為到底後來中國沒有依此模式進入近代世界。不 過到底是什麼力量不斷驅策宋廷一直關注水上武力的發展,甚至出現類似近世 1. 參見 A.T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筆者此採用版本為解放軍出版社. 中譯本,2008 年版,頁 29。 2. Jung-pang Lo, “Maritime Commerc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ung Navy”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12:1(1969), p 頁 57-63;另可參見“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Sea Power during the Late Sung and Early Yuan Periods” ,Fa Farr Eastern Quarterly 11:2(1952), p 頁 489-509。羅教授 是以「海權」角度解釋宋帝國水軍發展的第一人,可惜其文中的重點僅止於強調海權論中的「地 理位置」 (geographical position)、自然結構(physical conformation)與「政府制度」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與商人互動一項,對於海軍戰略的部分都不是著墨較少,就是流於瑣碎,且未討論到 長江上的航行權爭奪。羅教授似乎沒注意到其實《海權論》中亦將內河包括在討論範圍之內,特 別是有航利的大河。.

(11)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9.. 國家的海權概念1?而在這種不間斷的發展前提下,做為一近世國家,宋廷君臣 曾已展現過哪些近世國家同樣具備的海權概念?宋廷的水上武力在運用上是 否已經具有近代海軍的特徵?另外,宋廷明明長年對水上武力投以持續的關 注,但是為何到了南宋末期元軍逼近時,宋廷水軍卻敗多勝少,甚至在最後關 鍵的幾場大戰中潰敗?筆者認為從海權的角度切入,不但可以理解宋代海洋文 化的軍事面相,同時也可以處理到底宋朝的水上武力,究竟可以直接稱之為「海 軍」還是只能稱之為「水軍」。. 二、文獻回顧. 目前史學界對宋史的相關研究資料甚為豐盛,成果豐富,但是鮮少作品是 由「海權」此一角度做為研究起點。因此在文獻探討的部分,筆者擬由「海權」 的兩大核心焦點,即「軍備」與「交通」出發,分成<宋代水軍>以及<宋代 的水上交通>兩部分來加以介紹。. (一)關於宋代水軍研究 以宋代水軍作為研究為主題者,首推日本曾我部靜雄博士在一九五○年完 成的<南宋の海軍>2一文。曾我部由對「元寇」的關切作為出發,注意到元朝 的第二次征日行動中(即弘安之役),元軍艦隊有相當大量的成員係源自於原 南宋水軍,連總指揮官之一的范文虎都是原南宋水將,因此曾我部以《建炎以. 1. 特別是北宋。據《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八兵十,<舟師水戰條>,水師對北方政權而言,多. 屬於侵略的工具。待任務達成後,多不再重用。 2. 曾我部靜雄,<南宋の海軍>收入《羽田博士還曆紀念東洋史論叢》 ,京都,東洋史研究會,. 昭和 25(1950)年,頁 585~頁 607。本文另有中文譯本,題名譯為<南宋的水軍>,載于劉俊文 主編、索介然翻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五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頁 370~ 頁 391。.

(12) .10..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來朝野雜記》中的資料為主,整理出了南宋水軍的所在地及造船廠;而至於南 宋水軍的兵員、數量與編制,則採用了《許國公奏議》 、 《寶慶四明志》 、 《開慶 四明志》等史料來加以整理,並藉由對於宋、金之間海上交通的相關介紹,強 調南宋發展水軍的必要性;最後再藉由《宋會要輯稿》以及時人筆記等資料, 注意到南宋水軍艦船與民間船舶之間的深厚關係。本文由於成文的時間相當 早,因此史料的使用有限,且文中還有許多待整理的資料與相關細節需要補 充,但仍不失一篇相當優秀的作品。 緊接著曾我部博士,另一篇與宋代水軍相關的論文在一九五二年出現-羅 榮邦(Jung-pang Lo)教授的<晚宋至元初的中國海權興起(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Sea Power during the Late Sung and Early Yuan Periods)>1。羅教授為文 是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基於對日本作戰需要,因此對東亞地區(包 含東南亞)做了相當深厚的人文史地相關研究。戰後,軍方研究系統改由民間 學者接手,因此二戰戰後,歐美學界與當時的嬰兒潮同步,出現了一波「亞洲 研究」風潮。這些論文指出,中國在近代以前並不重視海洋,中國人的注意力 集中在內陸,特別是往亞洲中心地帶2。羅教授引用《宋史》的資料以及時人筆 記,認為雖然以整個宋代而言,北宋對水軍的注意力是集中在所謂的內河水 軍,尚未注意到海上部隊的發展。但是由於受到靖康之難的震嚇,因此南宋開 始基於自衛的理由大力發展水軍,其代表為「沿海置制使司」的設立3。南宋後 的元、明海權的發展,實在是根基於宋代。羅教授在文中同時也順便考察了南. 1. Jung-pang Lo, “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 Sea Power during the Late Sung and Early Yuan. Periods” ,Far Eastern Quarterly 11:2(1952), p 頁 489-509。 2. 羅教授引用的作品為 F. B. Elridge 著, 《The Background of Eastern Sea Power》 (Melbourne, 1948) ,. 頁 47。由於年代久遠,筆者一直無法尋獲本書直接參考,此處係轉引羅教授之文章內容以及其 它研究整理而成。 3. 不過除此之外,國內運河運輸線的維持、海外貿易的發展也是發展重要的原因。參見 Jung-pang. Lo, ”Emergence of China”,p 頁 490、499。.

(13)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11.. 宋水軍船隻形式、水軍與商人的關係、當時的火器在水戰的運用以及氣候、地 1. 理等海權理論的重要因素與水軍的關係 ,這些討論對於筆者有相當的啟發。可 惜的是文中雖然是以馬漢的「海權論」為立論基礎,但卻忽略了馬漢其實也將 內河的防禦也納入海權的範疇,而且文中未明確指出馬漢的海權論與宋代的海 權建設在史實上有哪些相關。不過,這並不影響本文立論的獨特性。 在稍晚的一九六九年,羅教授再次發表了與宋代水軍的相關論文< Maritime Commerc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ung Navy(海商與宋代水軍之關係)> 2. 。本文的出發點係來自馬漢的《海軍戰略論》。在馬漢的觀念中認為,船隻進. 行航海貿易,需要安全的母港,以及沿途有利的防護。以宋代的時空來看,海 外貿易相當興盛,這也意味著一支強大水軍的存在。以此為基礎,羅教授首先 先考察了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背景,再從政府的商業政策下手,研究宋代(特 別是南宋)對於海外貿易的關注3。研究結果發現,宋的重要軍港似乎與貿易要 港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關連,這也意味著宋代水軍勢力的龐大。但是宋代水軍(特 別是海軍)的膨脹是始於南宋,如何短時間創造龐大的水軍艦隊?這似乎也與 商人脫不了關係。於是羅教授緊接著討論的是宋水軍與商人的貢獻4。研究結果 顯示了宋水軍與商人的關係甚至可以上溯至北宋,且商船相較官造之船,量更 多質更精,甚至更成了南宋水軍的艦隊主力5。很可惜的是,也就是由於宋廷習 慣性的壓榨商人的船舶,這使得商人不堪其擾,最後反而因此對宋離心6,最後 1. 參見 Jung-pang Lo, ”Emergence of China”,p 頁 495~496。羅教授認為主要原因有二:1.中國秋. 冬特殊氣候使得土地鹽份重,不利農耕,因此造成人民向東南海濱海地區發展。2.中國本來就有 很長的海岸線,天然港多,有利向海發展。 2. 同註 8。. 3. 參見 Jung-pang Lo, ” Maritime Commerce”,p 頁 64~77。. 4. 此點最早是由前述的曾我部博士所提出。曾我部博士注意到南宋政府似乎常常有計畫性大量的. 徵用民船作為戰船,而羅教授即基於此作一更深入的考察。 5. 參見 Jung-pang Lo, ” Maritime Commerce”,p 頁 78~79。. 6. 羅教授此係引用曾我部博士的成果並加以深究,其討論重心在於外商蒲壽庚的事蹟。參見. Jung-pang. Lo, ” Maritime Commerce”,p 頁 98。另外,宋水軍的覆滅羅教授另有提出幾個看法,.

(14) .12..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造成了災難性的結果,也就是宋廷的覆滅。此種對於軍、商之間互動的關注, 筆者認為相當值得參考,只是至目前(2010 年 1 月)為止一直未見有相關的討 論再出現。 首次對於宋代水軍做出全面探討的文章於翌年(1970)出現-黎周寶珠教 1. 授的碩士論文<宋代水師之建立及其影響> 。本文除序論外共分為四章,第二 章介紹的是宋代水軍的設置與訓練,第三章介紹宋代水師的內戰戰歷,第四章 則是宋金戰爭時的宋代水師,第五章為宋元戰爭時的水師。文中以原始史料、 時人筆記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為主,考察的範圍相當全面,舉凡宋水師人事上的 教育、訓練,船艦的建造,水軍參與的戰鬥都有詳細介紹,筆者認為這種詳盡 在宋代水軍研究上相當值得藉助。但是周文最可惜之處也在於此,因為作者完 全沒有使用到任何軍事理論作為輔助,使得本文讀來不但失於冗長;而且缺乏 對於宋廷對水軍重視的變化問題2。這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作者忽略了宋代水軍之 中,特別是高宗朝時,有相當的水軍人員根本來自於水盜、湖寇。會有這種問 題出現,可能和作者在參酌前人研究成果時,完全未使用到前述曾我部博士以 及羅教授的成果3。 另一篇對於宋代水師較特別且較為全面的研究應屬陳元朋的<宋代水師 研究──從一個制度史的角度談起>4。文中以制度史的角度切入,綜觀了兩宋. 大致有以下四點:1.將海船調於江防之用,之後未歸建,造成海防能力大減。2.水軍執行了太多 雜差任務,影響戰訓本務。3.水軍艦船缺乏保修。4.對手(元軍)取得大量艦船以資對抗。 1. 黎周寶珠,<宋代水師之建立及其影響>,香港大學碩士論文,1970 年。. 2. 例如作者在介紹水軍的作為時,為了切割出水軍平內亂以及抗外患的作為,硬是將高宗朝的宋. 代水軍事跡拆成兩章節介紹。 3. 不過<宋代水師>文中意外的也與羅教授的論文有個相同的誤論,即黎周寶珠與羅榮邦一樣,. 都認為宋水師敗於元是因為海商蒲壽庚投元,授元人水戰之術以及艦船。這裡完全忽略了早期叛 宋入元將領(如劉整)的貢獻以及元軍在水戰戰術的轉變。此待後面介紹較系微的研究成果時再 做介紹。可惜的是,本文在其後的相關論著中,似乎從來不曾被注意過,甚至連李天鳴教授的大 作《宋元戰史》中長達 50 餘頁的書目裡也對本文隻字未提。 4. 陳元朋,<宋代水師研究──從一個制度史的角度談起>收入《史繹》 ,23 期,民國 81 年5月,.

(15)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13.. 水軍的發展,也順帶解決了關於北宋水軍在建置時訓練上的一些問題1。其中最 值得注意的是陳教授對於兩宋水軍的建置部份,均有相當仔細的表列整理,這 對於筆者的幫助頗大。不過本文似乎為文時間相當倉促,因此在史料上並未使 用到五代末期的相關史料,而且對於建置的部份僅有表列各地位置、簡要說 明,並未搭配地圖以及戰史作一較全盤的考察,而且對於南宋的部份更是嚴重 缺乏。 目前在中國大陸對宋代水軍最新的相關研究,以河北大學王清松<南宋的 海軍>2以及另外兩篇相關論文-<海軍在南宋國防中的地位和作用>3、<南 4. 宋海防初探> 為代表。<南宋的海軍>一文雖然回歸起點,與曾我部博士的作 5. 品提名相同,但是其廣度更大 。王文中先是探討了宋代水軍在沿海地區的建 置、分布以及節制狀況,並且也討論到了南宋海軍「要地戍守」以及其相關戰 術,特別是提出了宋水軍以首都臨安為中心構築而成的「一環兩線」防線。最 後討論南宋水軍在海上防禦的作用;而這也是<海軍在南宋國防中的地位和作 用>一文的要旨6。而至於<南宋海防初探>一文則是除了簡要整理前述兩篇作 品外,另外考察了南宋沿海陸地上駐守的單位,這對本文也是有相當的助益。 可惜的是作者對於海軍相關理論並無參照,因此無法將宋代的海洋發展以及水 戰做結合,也無法解釋為何宋元戰爭末期,宋朝強大的海上水軍無法成為有效 戰力,而只能以「攝與元軍之威,紛紛投降」一類的簡單推論帶過。 日本近年來的宋代水軍相關專題研究較少,不過倒是出現不少以其他角度 頁 01~頁 56。 1. 此係指有關於宋初修池練水軍以備南唐之事。詳見前引文頁 3-頁 9。. 2. 王清松,<南宋的海軍>,中國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3. 王清松,<海軍在南宋國防中的地位和作用>收入《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 》 ,24 卷3. 期,2004 年,頁 35~頁 36。 4. 王清松,<南宋海防初探>收入《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第 14 卷3期,2004 年,頁 98~頁 107。. 5. 此點中國方面的研究者完全沒有注意到,可能係因為資料的蒐集不易,導至中國學者在引用曾. 我部博士的資料時僅參見了中譯本,無法接觸原始資料有關。 6. 由於內容相關性極高,因此該文可視為《南宋的海軍》的簡要整理版。.

(16) .14..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切入的考察,其中以深澤貴行<南宋沿海地域社会と水軍将官南宋(南宋沿海 1. 地域與水軍將官)> 、<南宋沿海地域における海船戶政策-孝宗朝を中心と 2. して(關於南宋沿海地域的海船戶政策-以孝宗朝做中心)> 二份論文為代表 作。在首篇「水軍將官」文中,深澤氏將本文分為四大部分,首先是分析南宋 水軍將領為主軸,順帶考察了部分重要南宋水軍將領的出身背景,並且的得到 了「似乎與陸地將官所要求的能力不同」此一結論。第二部份則是水軍將領在 官場中概況。作者注意到此時水軍將領在南宋朝廷中,由於角色重要,因此有 機會當做一種升官的機會。第三部份作者則是討論水軍將官所在地的經濟活 動。作者發現水軍理應為走私貿易的取締者,南宋水軍卻似乎有反客為主的傾 向,本身就是最大的走私商。最後是討論有關於水軍將官對維持地域安定的成 果;另外,自高宗朝以後,水軍由於對外戰備指數降低,因此其做漸轉為治安 維持。結果長時間下來,水軍部隊似乎與沿岸民眾產生了相當緊密的關係。以 上論點或與筆者的觀點有些雷同之處,但是深澤氏在史料引用上主要僅採用了 《宋會要》一份,旁及部分時人筆記,這是筆者認為尚待加的部份。而至於另 一篇「海船戶政策」則是繼續深就曾我部博士的作品,針對宋代的民船徵用制 度做更進一步的考察,相當具參考價值,只可惜問題還是在史料,作者並未超 出曾我部博士的範圍再多找史料證明,因此無法解釋宋廷為何會對於海船戶的 依賴在孝宗朝開始逐漸加強,實屬可惜。 與宋代水軍相關的作品尚有黃德煇<宋元戰爭背景下的南宋水軍>3。作者 在序言中就說明,「李天鳴先生的《宋元戰史》對我啟發很大」4,於是以《宋 元戰史》做為出發點,整理出南宋與元的交戰過程中水軍所扮演的角色。文中 1. 深澤貴行,<南宋沿海地域社会と水軍将官>收入《中国-社会と文化》 ,20 期 2005 年。頁 116~. 頁 134。 2. 深澤貴行,<南宋沿海地域における海船戶政策-孝宗朝を中心として>收入《史観》 ,149 号,. 平成 15(2003)年,頁 33~頁 48。 3. 黃德煇,<宋元戰爭背景下的南宋水軍>,中國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4. 同註 38,頁 2。.

(17)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15.. 的創見處在於整理出了有關於宋水軍在長江、淮河所組成的對元防線以及各水 軍單位的戰區劃分,提出了所謂宋水軍的「二環二線」防禦體系說,這對與筆 者也具有相當的啟發,不過黃文中對於其中長江沿線水軍的建置原因以及細節 缺乏討論,因此無法解釋宋廷在長江上作戰是如何影響沿海防禦,這點是相當 可惜的。 1. 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為劉川豪<宋高宗朝宋金水戰(1127-1162)> 一文, 文中以南宋初年高宗朝時期的水上戰爭作為關切焦點,特別是針對高宗皇帝的 一次海道行以及高宗朝晚期的宋金膠西海戰兩場,劉文使用了大量前人未引的 史料,並且加入科技史中有關宋代兵器發展的相關資料,因此在解釋上也有較 前人更新穎的突破。可惜的是劉文雖斷限時間是整個高宗朝,但受限於篇幅, 因此缺乏對於自韓世忠鎮江之役至膠西海戰中的近三十年時間,宋廷到底有再 做出哪些海權建設的相關討論。 以上是將宋代水軍作為研究主體較為重要的研究成果,總體來看,其中關 於宋水軍的戰歷部份,目前的討論集中在宋金戰爭與宋元戰爭這兩部分。宋金 戰爭的部分由於牽涉地域複雜,資料零散,因此目前的研究成果時間斷限都較 短。目前可見較長研究時間斷限的部份為宋元戰爭,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品首 推李天鳴《宋元戰史》2一書。該書相當有系統的介紹了宋元戰爭,其中包含了 相當大量的水軍相關事項、圖表,最重要的是文中指出,宋軍最後敗於元軍的 一個主因,在於對元軍的新戰術-「水陸協同三面夾擊水戰戰法」3無法有效克 制。這點對於筆者有相當的啟發作用,不過作者以及其後的中國研究者的著眼 點與筆者不同,他們注意的點是來自於陸地對於艦船的威脅;而筆者注意的是 1. 劉川豪,<宋高宗朝宋金水戰(1127-1162)>,私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9 年。. 2. 李天鳴,《宋元戰史》 ,台北,食貨出版社,民國 78 年。另外中國大陸方面在 1987 年亦由陳世. 松等人合著,四川大出版了也是同名的《宋元戰史》 (陳世松等著,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1987)一書,其中雖然篇幅不及李教授的大作,較為精簡,但也不失為要理解這段時間宋元之間 武力互動的參考書。 3. 參見本文註 7。.

(18) .16..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順江而下」。以筆者對水戰的認識,只要是出現於載具上的戰鬥,都絕對與 「機動戰」脫不了關係。換句話說,掌握動力的一方即保證勝利。在船隻以機 械做動力前的年代,常常順流而下的元軍自然容易在水戰中取得優勢。. (二)宋代的水上交通 水上交通一直是海洋史研究關切的焦點,目前台灣地區較重要的著作有曹 永和的《中國海洋史論集》1以及陳國棟的《東亞海域一千年》2兩本著作。曹 書中的主要論述範疇雖然是在中國明代,但是對於中國自古以來與海洋的關 係、糧船漕運以及中國與當今東南亞的交通方式多有著墨;而陳書中則是將時 間軸限定在宋代至晚清,對於宋代的部份著眼於中國與東南亞的互動,如<談 熙寧十年注輦與三佛齊入貢中國事-關於地華伽羅(Deva Kulottunga)>、< 宋、元史籍中的丹流眉與單馬令-以出口沉香到中國聞名的一個馬來半島城邦 >、<從四個馬來語詞彙看中國與東南亞的互動-Abang,Kiwi,Kongsi,與. Wangkang>,都是以交通、文化、商業交流的角度來注意此一時期的中國海洋 史,對於海權概念中的軍事部分並無交代。 若是單就台灣、日本地區關於宋代水上相關活動的研究成果來看,似乎也 反映了此種「重文輕武」的狀況。以台灣地區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而言,目前對 於宋代水上活動的考察主要出自對於商業互動與交通路線的關切,如蔡尤惠< 宋代福建路的對外貿易>3,文中由宋代福建路的市舶貿易作為考察重點。結果 發現宋代對外貿易之盛,是有其背景可尋的,特別是福建。由於福建背山面海 的地理位置,外加地狹人稠、造船業的發達、主政者的鼓勵,入宋後的福建因 1.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 ,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 89 年。. 2.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 ,台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民國 94 年 11 月。. 3. 蔡尤惠,<宋代福建路的對外貿易>,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69 年。. 另外本文值得一提的是在文中作者同時也考察了以泉州為中心的宋代海外交通路線。類似論文另 有李錫全,《南宋福建路的經濟活動》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0 年。文中亦 有專章敘述福建路的海外貿易。.

(19)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17.. 此出現了重要大港-泉州,這也是之後南宋能以半壁江山和金對抗的基礎條 件,其影響甚至到宋末抗元戰爭時。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 (九 1. 2. 世紀末--十五世紀初)> 與<五代北宋時期泉州海上交通之發展> 則是由當時 的外商蒲壽庚的事蹟、新出水的考古資料以及石刻資料下手,提供了當時船 隻、政商關係與政局的資訊。宋晞教授<論北宋與高麗間的文化與貿易關係> 3. 4. 與斯波義信教授的<宋代運船業の基礎構造> 也都是持類似觀點的論文。桑. 田六郎<宋代の南洋航路について--特に十二子石考>5則是以宋代與東南亞 之間的航路為關切重點。 這種對水上活動研究「重商輕武」的狀況在民國 80 年代開始有了改變。 6. 湯佩津<宋代廣州的建置及其社會文化之研究> 則是以廣州為中心,運用正史 記載、筆記小說、方志、文集等展開研究。文中的特殊處在於除了交通交流以 外,作者還加入了軍事防禦的相關介紹。陳淑惠的<宋代明州的海上商業發展 ─以日本、高麗二國為主>7一文則以明州為考察中心,除了闡述宋代明州興起 的時代背景,另外也介紹了明州作為一重要海港城市的防務(城郭、城門、城 廂)及宋帝國對於明州的商業保護(港埠的安全保護)。郭麗雯<晚宋商業商. 1. 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 (九世紀末--十五世紀初)>,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博士論文,民國 70 年。 2. 李東華,<五代北宋時期泉州海上交通之發展>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 ,第 10 卷. 11 期,民國 73 年 12 月,頁 1-頁 44。 3. 宋晞,<論北宋與高麗間的文化與貿易關係>收入《華岡文科學報》 ,16 期,民國 77 年5月,. 頁 117-頁 123。 4. 斯波義信,<宋代運船業の基礎構造>收入《東洋史研究》,24 卷4号,1966,頁 77-頁 97。. 5. 桑田六郎,<宋代の南洋航路について--特に十二子石考>,《東海史学》,第1号,1966 年,. 頁 1-頁 10。 6. 湯佩津,<宋代廣州的建置及其社會文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3 年。文中的第三章「宋代廣州的建置」 ,將宋對廣州的政治和軍事的經營做一番探討。 7. 陳淑惠,<宋代明州的海上商業發展─以日本、高麗二國為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國 84 年。.

(20) .18..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人與政權>1則是更進一步介紹了宋代商人的經濟力與政府之間的互動。南宋晚 期,在外有強敵、內有冗員的龐大財政壓力下,宋代商業開始出現惡化的趨勢, 商民為圖生存或營利,與南宋政權多方面互動,包括走私與騷亂;而這對點造 成了宋朝軍政力量的疲弊。此外,文中也提到晚宋商人在宋、金、蒙政權興替 中也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首先,部分商人共體時艱,助宋抗敵,其中抗蒙 商人陳吊眼的活動甚至延續至元初;部分商人則寅緣附勢,依違於南北之間, 以發展自身勢力;更甚者,直接助蒙侵宋,海商張瑄、朱清助元軍統帥伯顏攻 陷臨安,宋帝與遺臣南下與倚賴市舶商人蒲壽庚,蒲氏卻殺宋宗室、甚而打擊 南宋東南殘餘勢力;文天祥等殘喘於廣省抗元,走私商人陳懿則捐船導引元將 張弘範兄弟俘文天祥於五坡嶺,南宋抗元力量至此瓦解。郭文應為此類論文中 對軍事投入最多關注者。 也有從「漕運交通路線管理」的角度切入的作品,如粘振和<北宋中期以 後汴河的利用與管理(1068~1127)>2。文中發現由於汴河的利用實繫北宋國 計,因北宋人對它的維護、管理甚為重視,甚至出現了巡警督護職官(類似水 上警察)。而韓桂華<宋代綱運研究>3則是更進一步的作品,文中則是更深入 探討了宋帝國內河水運分綱準則、運輸路線與方法、綱運組織與管理辦法等, 藤本光<南宋四川の漕運>4則以四川一地為主要關切。雖然這些看似與本文關 切的主題較無直接關係,但筆者認為可以藉此考察宋代中國內陸的水運動線, 以解釋北宋中期以後 ,由廂軍所組成的水軍為何會遍佈全國。 中國大陸方面也有從海洋史、水上活動昨為關切的研究。此中可以期刊《海. 1. 郭麗雯,<晚宋商業商人與政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91 年。. 2. 粘振和,<北宋中期以後汴河的利用與管理(1068~1127)>,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77 年。 3. 韓桂華,<宋代綱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 80 年。. 4. 藤本光,<南宋四川の漕運>收入《社會經濟史學》10 卷2期,昭和十五(1940)年,頁 168~. 頁 187。.

(21)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19.. 交史研究》1為代表。該刊係以泉州港為中心,早期考察的對象主要是近海宋代 古沉船以及宋代以來泉州的對外交通狀況;近年來亦有作品以水上軍力為討論 2. 對像,例如前述的<元朝的征日戰船與原南宋水軍> 便是一篇相當值得參考的 文章。而在西元 2000 年以來的研究論文中,也可以找到不少這種以介紹交通、 商業為主,旁及政治、軍事的研究作品,而其中介紹方式又可以依討論的區域 再劃分為全盤考察、東南亞(包含越南)、東北亞(即日本、韓國)以及中國 本土內部這五大類。 針對海上交通線較為全盤考察的成果,最近的是龔紹方<宋代海上絲路源 3. 頭新探> ,文中以海上絲路為中心,討論宋的海外貿易路線。莊國土<論中國 4. 海洋史上的兩次發展機遇與喪失的原因> 、王賽時<海洋探索與唐宋社會> 5. 、葛金芳<兩宋東南沿海地區海洋發展路向論略>6三篇作品都是以海洋發展. 的角度來檢視宋代的歷史。王嘉<兩宋海外貿易發展的社會基礎>7討論的對象 雖為「社會基礎」,但是也對宋代的海上航路與造船業做了介紹。黃純艷<論 宋朝海商在中外關係中的作用>8討論了海商對於兩宋政局以及中外關係的影. 1. 《海交史研究》為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合編之期刊,由 1978 年發刊。. 除了藉由電子資料庫搜尋外,本刊的研究目錄可以參考以下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issp-maritime/article?mid=117&prev=190&next=19&l=f&fid=6 2. 中島樂章、四日市康博合撰,郭萬平譯。原載於《海交史研究》第 45 期,中國海外交通史研. 究會/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合編,2004 年。 3. 龔紹方,<宋代海上絲路源頭新探>收入《中州學刊》 ,2008 年 05 期,頁 912~頁 915。. 4. 莊國土,<論中國海洋史上的兩次發展機遇與喪失的原因>收入《南洋問題研究》 ,2006 年 01. 期,頁 01~頁 10。 5. 王賽時,<海洋探索與唐宋社會>收入《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6 年 02. 期,頁 11~頁 12。 6. 葛金芳,<兩宋東南沿海地區海洋發展路向論略>收入《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年 03 期,頁 71~頁 79。 7. 王嘉<兩宋海外貿易發展的社會基礎>收入《東疆學刊》,2000 年 04 期,頁 35~頁 41。. 8. 黃純艷,<論宋朝海商在中外關係中的作用>,《雲南社會科學》,1995 年 05 期,頁 78~頁. 83。.

(22) .20..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響,可惜未討論到軍事層面。蘇文菁<論福建海洋文化的獨特性>1則是由福建 的商人為主軸,介紹自宋元以來國際海洋貿易交通網絡。劉文波<宋代福建海 2. 商崛起之地理因素> 也是以福建海商主軸,文中認為福建海商在宋代海外貿易 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日顯突出,這和當時海路交通技術的發展、區域港 口地位的上升等地理因素有關,也是這些原因使得福建海商相較于其他區域的 海商而言更具有競爭優勢。李軍<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時期廣州、明州 (寧波)、泉州三大港口發展之比較研究>3將研究對象擴大,以宋代東南三大港 互做比較,並且也順便注意其中的貿易動線以及造船業。申海田<宋元時期我 4. 5. 國沿海主要港口概述> 、<宋元時期海外交通考析> (與張銘鋒合著)兩篇 文章則是介紹了宋代所有國際海港的大致狀況。林元平<宋元時期閩南窯業的 繁榮與海外貿易的互動>6、吳春明<古代東南海洋性瓷業格局的發展與變化> 7. 、王四達<宋元泉州的社會轉型及其文化特征初探>8也是類似以上數篇作. 品,以一特定主題去考察宋元時期的海上交通線,特別是其中的風向、航海概. 1. 蘇文菁,<論福建海洋文化的獨特性>,《東南學術》 ,2008 年 03 期,頁 121~頁 131。. 2. 劉文波,<宋代福建海商崛起之地理因素>收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 年 01 期,頁 28~. 頁 33。文中提及的「海路交通技術」包括了指南針、季風的利用,相當值得參考。 3. 李軍,<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時期廣州、明州(寧波)、泉州三大港口發展之比較研究>. 收入《南方文物》,2005 年 01 期,頁 76~頁 82。 4. 申海田,<宋元時期我國沿海主要港口概述>收入《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 年 02. 期,頁 50~頁 53。 5. 申海田、張明峰,<宋元時期海外交通考析>收入《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 年 02. 期,頁 48~頁 51。 6. 林元平,<宋元時期閩南窯業的繁榮與海外貿易的互動>收入《南方文物》 ,2005 年 03 期,頁. 75~頁 79。 7. 吳春明,<古代東南海洋性瓷業格局的發展與變化>收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 年 03. 期,頁 33~頁 41。 8. 王四達,<宋元泉州的社會轉型及其文化特征初探>收入《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8 年 02 期。頁 89~頁 98。.

(23)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21.. 況等。楊家俊<簡論宋代的外商政策>1改用外商的角度來看宋代的海上貿易, 可作為注意宋帝國對海商另外一種視角的參考。鄭學檬的<技術進步:兩宋航 2. 運業發展的動力> ,文中介紹了宋元之際的各種船隻以及其形式、大小,並且 引證了大量考古資料;以鄭文為基礎,何鋒的<12 世紀南宋沿海地區艦船數量 3. 考察> 則是利用史料、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海事專業,考察了北宋末至 南宋中晚期中國東南沿海的船隻大小噸位以及數量,這是在研究水軍作為上相 當重要的資料。 有關於宋代與東南亞的海上交流,目前的研究成果有唐雪海<宋元時期中 4. 國與東南亞各國關系的發展> 一文。文中以宋元時期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為 主,討論宋元時期對外政策的異同,以及這一時期東南亞國家的狀況,並且提 到了中國與以上地區的使節往來、外交關係發展和對外戰爭。李勝偉<試論宋 朝與越南李朝的關係>5則以中越關係交流為關切,旁及神宗朝的宋越戰爭6。 鄧昌友<宋朝與占城關係初探>7、<宋朝與越南關係研究>8兩份作品則分別 以交通、外交為關切對象,也提到了宋代的中越戰爭以及中越交通動線。王祥 春的<兩宋時期的中越貿易>9,也考察到了宋越交通動線,但是未參入軍事的 相關部份。李富森<略論宋朝與占城的關係>10則討論的相當廣泛,不僅外交,. 1. 楊家俊<簡論宋代的外商政策>收入《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4 年 01 期,頁 24~頁 27。. 2. 鄭學檬,<技術進步:兩宋航運業發展的動力>收入《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 年 02 期,頁 71~頁 77。 3. 何鋒,<12 世紀南宋沿海地區艦船數量考察>收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 年 03 期,. 頁 27~頁 43。 4. 唐雪海,<宋元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系的發展>,中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0 年。. 5. 李勝偉,<試論宋朝與越南李朝的關係>,中國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1 年。. 6. 中越之間交界地帶地形破碎,水路為一重要通道,因宋越戰爭的相關論述亦為本文的關切。. 7. 鄧昌友,<宋朝與占城關係初探>,中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1 年。. 8. 鄧昌友,<宋朝與越南關係研究>,中國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5 年。. 9. 王祥春,<兩宋時期的中越貿易>,中國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10. 李富森,<略論宋朝與占城的關係>,中國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24) .22..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也討論了占城與宋的海上貿易、與越南的三角關係、宋越戰爭等。朱文慧<宋 1. 代廣南西路對外貿易初探> 全面考察了當時作為宋帝國南疆的廣西,其對於中 國往東南亞的重要橋樑地位。本篇較可惜的是未加入軍事的成份,但是也不失 為一對動線研究的優秀輔助。陳永華<兩宋時期中國與東南亞關系考略>2除了 關切往東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以外,更提到了海上路線與兩宋的邊境形勢、 與政府推行的對外發展戰略、與航海條件的進步這些條件之間的交集所在。 以東北亞動線為關切的有陳慧<論高麗與宋朝的貿易關係>3則以麗宋的 朝貢關係為出發點,考察了宋代的中、韓海上航路。祝國紅<古代中日民間貿 4. 易述論》 以中國、日本的貿易為主軸,順帶討論了宋代的海上航路以及當時的 5. 造船技術。陳麗華<唐宋之際登州港的繁榮與福建海上交通的發展> ,雖然是 以登州港為中心,但是討論的重點在於登州港與東北亞的交通狀況。張偉<略 論明州在宋麗民間貿易中的地位>6以大港明州為主軸,討論其與高麗的貿易動 線以及船隻使用狀況,特別是對於當時由中國南方往北的南北路航線做了相當 精要的介紹,只可惜並無附圖參考。李玉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與宋代的 海外交通>7則以《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一書,介紹了宋代與高麗的交通航線, 造船技術與工藝,如船的結構、特點,柁、碇、帆等的使用特別是航海技術相 關事宜如指南針的應用、海圖的繪制、季風的利用、天氣預測等相關事項,對 於本研究幫助甚大,也極具啟發性。 1. 朱文慧,<宋代廣南西路對外貿易初探>,中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 2. 陳永華,<兩宋時期中國與東南亞關系考略>收入《求索》,2005 年 08 期,頁 180~頁 182。. 3. 陳慧, 《論高麗與宋朝的貿易關係》 ,中國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2 年。. 4. 祝國紅,《古代中日民間貿易述論》 ,中國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5. 陳麗華,<唐宋之際登州港的繁榮與福建海上交通的發展>收入《青島師範學院學報》 ,2008. 年 02 期。 6. 張偉,<略論明州在宋麗民間貿易中的地位>收入《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4 年 05. 期,頁 13~頁 16。 7. 李玉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與宋代的海外交通>收入《中國航海》,1997 年 01 期,頁. 90~頁 96。.

(25)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23.. 最後是以中國國內航運為關切的成果。左強<宋金榷場貿易與走私貿易研 1. 究> 研究了南宋時華中宋、金交通線,這其中包含了水運線。許然、朱竑兩位 2. 合著的<隋唐至宋元時期開疆文化在海南之擴散> 則是以海南島為討論中 心,敘述該島在中國海洋史上所擁有的交通、商業及軍事地位。黃鴻藝<宋元 3. 時期泉州外貿產業研究> 以泉州為中心,考察這個當時身為中國的對外大港其 貿易動線、造船業等相關事務。李小紅、謝興志合著的<海外貿易與唐宋明州 社會經濟的發展>4除了考察了明州自唐以來因為外貿的興起以外,也討論到了 明州造船業的盛況。周建明<北宋商人的長途販運與商品經濟的發展>5、陳峰 6. <略論北宋的漕糧> 則以北宋一代為關切,介紹了當時中國國內包含水運的交 7. 通線以及運輸方式;周藤吉之<宋代市與埠的分布及其發展> 則以市與埠的關 切做出發,考察了宋代全國各地的水陸要地。楊宗亮<大理國與南宋的交通> 8. 則介紹了南宋與西南邊區大理國的所有水陸交通線。曹家齊<運河與兩宋國計. 論略>9、周建明<北宋漕運發展原因初探>10、王艷<論北宋汴河漕運制度> 1. 左強,<宋金榷場貿易與走私貿易研究>,中國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2. 許然、朱竑,<隋唐至宋元時期開疆文化在海南之擴散>收入《學習與實踐》 ,2006 年 07 期,. 頁 134~頁 142。 3. 黃鴻藝,<宋元時期泉州外貿產業研究>收入《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 年 01 期,頁 34~頁. 38。 4. 李小紅、謝興志合著的<海外貿易與唐宋明州社會經濟的發展>收入《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 學版)》,2004 年 05 期,頁 08~頁 12、頁 34。 5. 周建明,<北宋商人的長途販運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收入《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98 年 01 期。頁 82~頁 86。 6. 陳峰,<略論北宋的漕糧>收入《學術界》,1997 年 01 期,頁 34~頁 38。. 7. 周藤吉之著、向旭譯,<宋代市與埠的分布及其發展>收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 年. 04 期,頁 227~頁 241。 8. 楊宗亮,<大理國與南宋的交通>收入《學術探索》,1997 年 06 期,頁 73~頁 76。. 9. 曹家齊,<運河與兩宋國計論略>收入《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年 02 期,. 頁 104~頁 107。 10. 周建明,<北宋漕運發展原因初探>收入《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年 02 期,. 頁 50~頁 55。.

(26) .24. 1.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陳峰<試論唐宋時期漕運的沿革與變遷>2與<簡論宋明清漕運中私貨販運 3. 4. 及貿易> 、柴靜<宋代兩淮地區的水利和漕運> 則是詳細的考察了宋的的運 河河道,這對宋代於各地方大量置入廂軍水軍以及其後的作戰動線研究上,或 可做為一種思考;特別是周文中提到「氣候」對航運的影響、王文中提到的運 河行船方式以及陳文中提到的運河駐軍、廂軍與防盜的關係,都相當值得注 意。不過和大多數中國作品一樣,前五篇討論最可惜的地方在於都沒有附圖; 而柴文雖有附圖但是卻稍嫌簡略。. (三)小結 以上是與本研究目前直接與間接相關的大致研究成果。經由以上成果的介 紹,筆者認為要確實了解宋代海權概念的運作,只光研究「水軍」本身是不夠 的,除了軍事本身以外,應該用更廣闊的角度,特別針對宋人水上活動等相關 投以更大的關切,否則研究成果會造成軍事理論的誤用或是僅整理史料而缺乏 解釋。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先引用軍事學中的重要相關理論(「海權論」),輔 以史料,對宋代中國的水軍與海洋活動重新加以詮釋,如此才可以避免冗長無 意義的推論,並且在中國海洋史研究有更進一步的突破。很幸運的,目前學界 已經整理出了宋代水軍的基礎相關事項,如部隊番號、配置部署等,針對部分 戰役,也已經有了些較深入的戰術分析。因此本文預計補強之處在於首先藉由 文獻研究,針對「海權論」本身先作出較完整的介紹;其次再藉由這些海軍理. 1. 王艷,<論北宋汴河漕運制度>收入《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年 01 期,. 頁 77~頁 80。 2. 陳峰,<試論唐宋時期漕運的沿革與變遷>收入《中國經濟史研究》 ,1999 年 03 期,頁 83~頁. 93。 3. 陳峰,<簡論宋明清漕運中私貨販運及貿易>收入《中國經濟史研究》 ,1996 年 01 期,頁 120~. 頁 127。 4. 柴靜,<宋代兩淮地區的水利和漕運>收入《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年 02. 期,頁 55~頁 57、頁 80。.

(27)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25.. 論與史料搭配,描繪出兩宋之間對於海權概念的轉變,並檢視這些轉變對宋廷 政策的影響。另外,宋政府雖然對水軍建設相當重視,但為何最後卻是以水軍 的崩潰而滅亡,這也是筆者本文企圖解決的問題。. 三、研究方法、進行步驟及預期成果. (一)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本文之研究時間設定為宋代全期,亦即為自宋太祖至南宋滅亡,研究方法 主要採文獻分析法,藉由各項文獻中之資料分析交叉比對,擷取史料以寫作。 目前擬以《宋史》以及《宋會要輯稿》作為基本史料;其中有關北宋至宋高宗 朝的部份,由於目前研究成果較多,因此相關所需資料較為清楚。南宋部分因 靖康之禍以及蒙古入侵之故,大批史料毀於戰火,導致高宗朝初期與光宗朝之 後的史料較為片段零碎,無法提供較為詳盡的資料,本文擬自《金史》 、 《元史》 、 《宋季三朝政要》等作品搜索相關所需資料,若是仍有許多不詳盡之處,再從時 人之文集中搜尋資料。要之,史料雖有其侷限性,但本文仍盡力搜索撰寫範圍 所需之史料。 待資料蒐集告一段落後,本文擬以時間作為主軸,依海權理論架構討論宋 廷對於海權、制海概念的發展,水軍之經營政策與運用方式。除檢論海權相關 政策得失之外,同時討論宋末失去制海的原因。 (二)可能遭遇之困難及解決途徑 本文寫作時可能遭遇之困難有三。首先最大的問題在於「海權論」本身。海 權論雖然算是歷史研究作品的一種,可是很不幸的,它的內容相當零散,且目前 學界尚無人將馬漢海權論以及後人的相關補充做出有系統的整理。幸好馬漢的作 品以及那些討論海權相關延伸戰略的著作目前都有不錯的中譯本,因此筆者擬使.

(28) .26..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用這些資源,以一節的篇幅先整理「海權論」及其衍伸出的海軍戰略相關理論, 以利後續討論。 第二個問題為上一問題的延續。由於宋代的水軍其專業化的程度,也就是在 戰略建構、戰術使用上尚未有研究者加以比較確認,因此會有容易將宋代的「水 軍」 、 「舟師」與近現代概念下的「海軍」混為一談之嫌,這是筆者在處理每項個 別問題時都必須不斷注意的,因此筆者擬就「海權」一詞出發,藉由史料與文本 的研究,檢視宋人已經表現出的海權概念。不過在文中,筆者將盡量避免直接使 用「海權」一詞,因為筆者擔心貿然使用恐有前述巧立新說之嫌,所以在處理上, 筆者先避談海權,主要是由建構海權概念的海軍相關戰略出發,藉由研究戰役中 宋人水上武力運用與海權論下海軍戰略的關連,藉此呈現宋人的海權概念。 最後的問題來自史料。由於南宋晚期史料多毀於戰火,研究不易。筆者擬自 其他相對資料如《金史》 、 《元史》等搜索可用資料,並兼用時人之文集,並且經 由多項史料之交叉比對,避免採用過於獨斷史料;且宋代相關史料數量龐大,翻 閱費時。關於史料數量龐大解決之法,為避免僅用關鍵字搜索,漏看許多相關史 料,因此筆者決定仍然要將大部史料逐一審視,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對史料先 進行初步處理,以求對此研究領域有較大之突破。 (三)預期完成之具體成果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之一為觀察宋帝國在一開國之初就較前代對於「水軍」表現 了相當的關注,而且能一直不間斷的提倡水軍發展,北宋時期是否就已經具備了一些 海權國家應有的要素?背海立國的南宋已經具備作為一個海權國家應有的要素?水軍 部署、作戰是否已配合海權戰略的運用?另外,宋廷對水軍投資不少,可是到了宋元 戰爭時期時,水軍不是常常無法達成預期任務,要不然就是直接投降,未對敵軍多做 抵抗,原因為何?由此研究我們可以解答上述問題,並且可以發現宋代在軍事此環節 是否已具有「專業化」此一進入近世的特徵,也可以考察在水軍這一領域,宋帝國是 否也一樣的「重文輕武」。.

(29)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27.. 第二章 海權概念在北宋的萌芽與實際. 一般說來,歷史學家對海上情況知之甚少,他們有時對海洋既沒有特殊興趣,又缺乏這方 面的專業知識;因此,往往忽略了海上力量對重大事件的深遠影響,他們有時對海權發展的總趨 勢還比較了解,但是對特定場合下,有關海權的作用卻不甚了解。A.T Mahan,1890。. 以上是海權之父馬漢在其大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序言中的引文,可是在百年後今 天,研究成果似乎仍然沒比十九世紀末前進多少。目前學界對於宋代水軍的相關 研究中,在史料的整理上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可是針對這些史料所提出的解 釋,筆者注意到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存在著兩大問題,首先是關於中國古代 的「水軍」與現代「海軍」兩者定義上分別1。前面在研究回顧中提過,宋代開 國時,雖有水軍的設置,但基本上此時的水軍是隸屬於「步軍」底下的單位,具 有濃厚的陸軍色彩;但到了南宋,依目前的研究成果所見,水軍已經開始獨立作 戰,且也開始出現艦船的專業分類,這些現象都與近代概念下的「海軍」頗為類 似。到底兩宋之間哪些要素的改變造成了這種變化?筆者認為這得由專業的軍事 理論中尋找答案。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幾乎沒有任何相關作品有參照海軍相 關專業理論,這也使得海權在唐宋變革期中可能具備的意義遭到忽略。 由此觀之,要解決「宋代的『水軍』 、 『舟師』與近世概念下的『海軍』有何 異同」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應先注意的是海軍相關戰略理論,因為惟有藉 由對海軍戰略與任務的理解,再搭配史料,我們才能釐清傳統「水師」在宋代出 現概念上的巨大轉變。目前學術界談到最重要的近代海軍戰略理論時,首推美國. 1. 關於水軍與海軍的名詞相關討論,可參見張墨,<關於中國古代海軍史幾個問題再思考>收入. 《史學月刊》,2002 年 04 期,頁 26-頁 34。.

(30) .28..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海權大師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的「海權論」。因為有了馬漢 的相關作品,後人才有對於「海權」此一名詞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並開始針對 其中的闕漏加以增補,此可以英國的海洋戰略家柯白(Julian S. Corbett, 1854-1922)為代表1。柯白與馬漢是同一世代的學者,他們都是以帆船時代的歷 史戰役為研究起點,不過柯白的重點著重的是有關執行海權所需的海軍戰術,如 2. 封鎖、護航等 ,這對馬漢的海權論有了相當的補充作用。柯白之後的海洋戰略 思想家,尚有德裔美籍的羅辛斯基(Herbert Rosinski,1903-1962),羅辛斯基較 為特殊的一點是他首先綜合了馬漢與柯白之說,再佐以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實例 以補充馬漢與柯白對「制海權」的觀念。換言之,羅辛斯基的研究「構成了馬漢 3. 和柯白的時代與今日核子武器時代之間的橋樑」 。 總之「海權」的概念提出至今已逾百年,屢經後人增補,已嚴然成為戰略研 究的經典架構,但卻尚未見到歷史學界依「海權」的理論出現大量研究成果。因 此筆者在此先藉由這些海洋戰略的相關研究成果出發,首先釐清近世國家出現時 的「海權」以及與維持海權相關的海軍戰略、戰術;其次是藉由北宋相關史料, 釐清北宋時期時的國防系統已經具備哪些海權要素發展的特色;最後回歸最基礎 的戰略與戰術,來了解在北宋時,中國在水軍運用上已經出現了哪些作為,可以 成為支持日後南宋海權概念出現的基礎。. 1. 其實英國近代的海軍戰略思想家尚有柯隆布兄弟、李奇蒙等人,詳請參見鈕先鍾,<近代英國. 的海權思想>, 《國防雜誌》10:7,頁 52-頁 64。 2. 柯白的理論也成為了海權經典之一,只可惜由於柯白成書時未見潛艦的發明,因此低估了科技. 對海戰的影響,為後人詬病。不過以本文的寫作時間斷限而言,潛艦的影響是可略而不計的。 3. 參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海軍思想的發展》 ,1987 年 4 月,頁 25。.

(31)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29.. 第一節 近代海權概念 海權概念與海軍戰略 概念與海軍戰略. 在<研究動機>的部分,筆者注意到雖然「近世國家」一詞早已提出多年, 但是目前對於中國近世的相關討論,關於軍事部分仍然相關缺乏。姑且先不論陸 上戰爭的部分,就海權而言,由於學界長時間的忽略,目前的研究成果相當有限, 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此先定義(或可說是介紹)所謂的「海權論」,之後再藉 馬漢等學者的理論架構來檢視北宋已具備的海權特徵,最後以此成果針對宋代的 「水軍」與近代的「海軍」加以區分,以了解在南宋海權概念出現前,宋人已具 備哪些先天優勢。. 一、馬漢的「海權論」. 作為近代海權理論的大師,馬漢擁有相當豐富的著作,其中軍事相關的就超 過百篇以上,不過有趣的是,其中並沒有一本著作就叫做《海權論》。事實上, 連馬漢本人都沒有明確界定過「海權」的內涵,「海權論」只是後人對馬漢思想 的總稱。依國內軍事專家鈕先鍾的研究1,目前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海權論」 ,其 實是由兩本著作中的核心論述所組成,即《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與 《海軍戰略論》(Naval Strategy,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s on Land)2,因此本文擬就以上二書的內容來考察 「海權」一辭的涵義以及其所衍生出的海軍戰略作為。. (一)海權 1. 鈕先鍾,<馬漢及其海權思想>,《三軍聯合月刊》 ,頁 66-頁 74。. 2. 筆者本文使用的為本書的中譯本。楊鎮甲譯,軍事譯粹社出版,民國 68 年 5 月。以下引文均. 自中譯本。.

(32) .30..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馬漢在《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中對海權、海戰戰略分析和理論的主要觀 點其實是建立在對海軍歷史的研究,特別是有關於十七世紀的英荷戰爭 (Anglo-Dutch Wars) 。為何以歷史研究作為出發點?馬漢本人在該書<前言>中 提到1:. 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認真地研究歐洲和美洲通史,研究有關海 權對歐洲和美洲歷史發展的影響。…(中略)…在一般情況下,不論今昔,我們 所謂的使用和控制海洋,已經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種重要因素。但是,要能夠 清楚說明海權在一種特定場合下的實際意義,卻是困難的。然而,除非我們做到 了這一點,否則只一般泛泛地承認海權的重要性,對於海權本身,定義仍然是模 糊不清的。這種承認,必須通過對這些特殊事例所處特定時期的環境分析,如此 才可確切地明白海權的確切作用。. 由上可知,馬漢認為必須透過歷史研究才能釐清「海權」的組成以及對國家 的影響。因此書中論證的焦點在近世國家的形成和海權有著密切的相關、海上行 動確實能夠影響陸上的活動,因此國家的成長、安定和繁榮都跟海權有關係等。 根據此一假定,馬漢在該書第一章<海權要素組成的探討>中,列舉了六種構成 海權的基本要素2,即地理位置、自然形態、領土範圍、人口數量、民族性格與 政府性質,分別摘述如下3: 1.地理位置:馬漢的「地理位置」其實類似近代的「地緣政治」。書中以英國為 例,認為英國距離歐洲大陸不遠不近,不但可以防止外敵的入侵,也不至於構成 它向歐洲大陸發展的阻礙。這種地理條件使得英國得以向海洋發展求生存。. 1. 參見 Alfred T. Ma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筆者此處使用中譯本為安常榮等. 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 年 6 月,頁 1,以下簡稱為《海權》 。 2. 《海軍戰略論》 ,頁 69。. 3. 《海軍戰略論》 ,頁 38-頁 89。.

(33)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31.. 2.自然形態:此處特別是指海岸線。一國的海岸線若是具有較多的良好港灣,則 該國已具備了向海洋發展的先天優勢;若這些港灣正好又位於重要海洋重要航路 附近,那麼該國的海權將可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另外,一國的土地肥沃、氣候優 劣與否也構成該國人民向海外發展的推力。 3.領土範圍:承上,雖然有了好位置與港口,但是領土的範圍攸關一國政府是否 可以有效控制。領土若是太大,則易出現地廣人稀,水道過多的情形,這樣子反 而會有害防守。如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南方領土就是不利防守的典型。 4.人口數量:原則上是指人口總量,不過狹義上說來是指從事海洋生活的人數, 也就是從事海洋商業、漁業或海洋設備生產者。總之就是可以隨時加入海軍的 人,這些人是海權發展的必要人力。 5.民族性格:或又譯為「國民特質」。指的是一個民族利用海洋賦予的各種成果 的總體概況,如貿易、航運、海外殖民地等。馬漢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該民族從 事貿易的願望。有這種前提,該國的人民會較勇於向海洋尋求財富,而這也是海 權的先決要件。商業、殖民地、海軍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6.政府性質:政府性質攸關著一個政府是否願意維持海權的發展。馬漢認為一個 夠聰明的政府會培養民族對海洋的興趣,海權的發展也自然會獲得成功。以英國 為例,英國海權的成功,是因為政權長期掌握在貴族階級手中,而非民主政府。 民主人士不但常不願意投資海權(因為所費甚鉅),且對於國防規畫缺乏遠見。 馬漢在列舉以上六點之後,同時比較了當時的英、法兩國的政策,並認為這 是造成英法七年戰爭時,英勝法敗的主因,更是此後兩國消長的觀念1。可是問 題也隨之而來。馬漢在書中雖以歷史經驗論證了何為海權,也討論了風帆時代的 海軍戰術,但對於創造海權所必須的海軍戰略基本原則,馬漢並未將之作為研究 重點。這些問題待馬漢的第二本大作《海軍戰略論》才獲得解決。. 1. 《海權》 ,頁 505-507。.

(34) .32..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二)海軍戰略 馬漢在《海軍戰略論》中的討論重點在於他企圖將先前的歷史研究,轉化為 海軍戰略的行動準則與遵循要項。依馬漢的觀察,海軍作戰時的戰略作為有四大 項,分別為集中、中央位置、內線運動與交通。分述如下:1 1.集中(Concentration) :此處的所謂集中有兩層涵義,分別是防守範圍的集中以 及兵力的集中。首先是防守範圍,馬漢認為最好是一個地區的中央位置,如此不 論進攻或防守都可以迅速調動部隊因應;而兵力集中則呼應前者,指的是在短時 間集中部隊至戰場,以獲取局部最大優勢。 2.中央位置或中心線(Position or Central Line) :馬漢認為最適合說明此點的國家 是法國。在陸上,法國位於奧地利與西班牙兩強中間;在海上,「如有雄厚的海 軍配置沿岸,將具有相等於陸上之優勢。因為法國艦隊將控制西班牙與義大利之 間的海上聯繫,正如多瑙河具有中央位置一樣。」2 3.內線運動(Inter Line of Movement) :內線的觀念係由「中央位置」概念延伸而 來。內線就是中央位置,向一個據點或幾個據點延伸,用以阻止敵軍會合的中心 位置。換句話說,就是較敵人運用的更短路線。 4.交通線(Communications) :交通線涵義有二,其一是指各兵站之間的聯絡線, 其二則是後方的聯絡線。總的來說就是「兵力及其補給來源的運動線」。海權的 要義就在於確保自己的交通線與切斷敵軍的交通線。如此可以擴大國家的利益。 以上是有關於戰略的作為。我們可以注意到,馬漢認為「位置」的優劣決定 了戰略行動的成功與否。那麼怎樣的位置才符合這種戰略價值?馬漢再補充了關 於戰略價值的 SSR 原則,即位置、強度與資源3三項: 1.位置(Situation):此處的位置指的是位於交通線、內線的軍事要地。馬漢認 為位置不像強度與資源一般,是透過人工可以補強的,因此最為重要。單就地 1. 《海軍戰略論》 ,頁 15。另外,馬漢認為這些原則也同樣適用於陸戰或水陸協調作戰。. 2. 《海軍戰略論》 ,頁 18-19。. 3. 《海軍戰略論》 ,頁 85-104。.

(35) 南宋的海權概念與實際. ____.33.. 理的角度來看,狹窄海域、航線必經之島嶼、水道單純的區域的是這種有價值 的位置。能預先佔有這些位置的國家將佔有絕對優勢。馬漢在此處舉英、法兩 國的例子,認為法國由於海岸線分割,因此被迫要分成地中海與大西洋兩支艦 隊;而英國只需在扥貝、普利茅斯等離歐陸較近的港口部署艦隊,即可封鎖法 軍在大西洋的艦隊要港布雷斯特(參見圖 2-1) ,因為只要起東風,英艦即可順 利出海執行封鎖任務;而西風時,雙方均會坐困港內。. 普利茅斯. 托貝. 布雷斯特. (圖 2-1,英法軍港位置圖). 2.強度(Strength):指的是一個港口攻勢與守勢的強度。一個港口雖有良好地勢 與足夠資源,若強度不足,則戰略價值也跟著打折。守勢的強度又分為對海上(敵 艦)以及對陸上(敵軍登陸攻擊)的防禦;而攻擊的強度則包含了容納大艦隊的 能力與提供海軍艦船設施保修的能力。要指出的是,馬漢其實相當反對海軍作為 一種防禦的兵種,他認為海軍不適合防禦的理由有三,一是艦船的防禦機能不如.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factorizatio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n impenetrable obstacle in a homogeneous medium (Helmholtz equation) using the spectral data of the far-eld operator was developed

Keywords: Six Dynasties, Foreign-orthodox theory, Chang Jung, Chou Yong, Syncretism of the Three Main Teachings, Chong

With respect to methodology, I draw on techniques of religious studies and art history toexplore the position of the legend of Bodhidharma in Sung-Yuan Ch'an history, as well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is essay wish to design an outline for the course &#34;Taiwan and the Maritime Silkroad&#34; through three planes of discussion: (1) The Amalgamation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