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人聚落建立舉例說明

三義鄉 銅鑼鄉

三、 漢人聚落建立舉例說明

(一)聚落建立

我們於苑裡地區庄街的表中(表 3-7、3-8、3-9、3-10),可以清 楚看到苑裡庄街出現的時間先後順序。乾隆元年的古文書中49,已出現「永 興庄」的名稱,這是苑裡地區第一次出現的街莊名稱。當時漢人羅九通向苑 裡社番? 墾土地,位置即在苑裡社永興庄,若以今日的行政區域來看,即為 客庄里一帶,在清初這裡屬於苑裡社與房裡社的交接地帶。

乾隆 6 年(1741),劉良璧的《重修福建台灣府志》最早出現「貓盂印 斗莊」的記載;乾隆 13 年(1748)苑裡街第一次出現;乾隆 25 年(1760)

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則 有「宛裡街」、「貓盂莊」、「宛裡莊」、「房裡莊」、

「山柑莊」、「日北莊」;由此可見,苑裡地區最晚在乾隆 25 年,主要的漢人 聚落均已形成,也最遲於乾隆 25 年,街市也已形成。根據圖 3-6,將苑裡 地區於乾隆年間形成的大規模且具指標聚落性的聚落分述於下:

圖 3-6 苑裡街庄圖

49 苑裡鎮公所提供的古文書契影本,參見附錄三:NO.2。

北勢庄 苑裡街庄

房裡街庄

客庄 貓盂庄

社苓庄 田寮庄

日北山腳庄

N

圖 例

西元1885至1895年出現的庄 乾隆元年至50年間出現的庄 乾隆50年至道光15年間出現的庄 西元1835至1885年出現的庄

資料來源:本人繪製

1、貓盂印斗庄

乾隆 6 年我們第一次在文獻上看到了「貓盂印斗庄」,根據蔡振豐《苑 裏志》:「苑裡堡管下地方貓盂莊,為最早開,係毛、游、李、蔡、陳、郭六 姓合夥開墾。」(蔡振豐 1962:118);伊能嘉矩也提到雍正末年,有六姓閩 人入墾房裡、貓盂一帶;由此可見,雍正年間的入墾,漢人在此逐漸形成聚 落,最晚於乾隆 6 年,「貓盂印斗莊」漢人聚落已形成。

「貓盂」是道卡斯族的語言,因為「貓盂社」(Vauu 社)位於此,當時 漢人初開墾時均雜居於番社中,因此就以番社名為名,貓盂印斗莊即位居於 貓盂社社地中。最早於此區域開墾的漢人為毛、游、李、蔡、陳、郭六姓,

可說是開發苑裡的早期先祖。當時,漢民族的開發都在貓盂與原住民接壤,

所以,當時的房裡溪一帶,貓盂以西叫做房裡溪,以東叫做「番仔田溪」;

因為房裡溪以東是一般漢人尚未深入之地,因此,在開墾的早期,漢人統以

「番仔田溪」加以稱呼。貓盂的區域範圍大約在今日的中正里、客庄里一帶,

位於印斗山下,房裡溪、苑裡溪在此沖積成一片大平原,可以說是苑裡平原 的精華地帶。當時漢人即由土地公港,溯房裡溪而上,在此尋找到此一有水、

有平原,適合農耕落腳的地方-「貓盂」。

在貓盂印斗庄聚落形成後,我們看到此區域的開發越來越進步,移居 的漢人也越來越多,於是許多聚落逐漸形成,其命名則以早期居住的型態或 歷史淵源加以命名。例如,「簝」一般而言指簡陋小屋,為某種生產加工的 工作小屋,或為守望之人執行任務居住的小屋。此類聚落發生時,所建的屋 舍原屬臨時性建築物,久而久之,形成經常性的聚落,則演變為其地名(洪 敏麟 1995:121)。往後在貓盂地區形成的聚落有「田寮莊」、「虎尾寮莊」等,

均是貓盂地區重要的農業聚落。

2、房裡庄

在《台灣地名辭書》中我們知道,雍正末年,毛、尤、李、蔡、陳、

郭六姓率先? 墾房裡、貓盂一帶;又位於房裡的媽祖廟順天宮,有創建於雍 正 2 年(1724)之說,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可證明房裡庄出現的確切時間,

但我們可以清楚知道,房裡也是屬於苑裡較早期開發的地區,在雍正年間即 已有大規模的拓墾活動。

乾隆 21-27 年的《畫說乾隆輿圖》,首度看到了「房裡庄」的出現,

乾隆 28 年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已出現有「房裡庄」,因此我們可以推 斷,房裡在經過雍正末年的入墾,並已有凝聚力量的聚落廟以後,最遲在乾 隆 20 年左右,已形成較具規模性的聚落庄-「房裡庄」。

房裡位於房裡溪下游,其得名來自於房裡社( Wayaoval,以台語發音,

又名拔里社,於是又改稱為蓬山社),因為靠近土地公港,為早期漢人登陸 後最先進入的地區,又因水源豐富,平原廣闊,交通方便,自然也成為漢人 最佳的落腳選擇。

3、北勢庄

伊能嘉矩在《台灣地名辭書》中提到,雍正末年,有粵籍漢人由苑裡 港登陸,順著苑裡溪抵達北勢(今苑港里)移民墾殖,初期遭到平埔族苑裡 社人的抗拒,墾殖未成,後來交涉成功,建立北勢庄,即今日的西平里。

北勢庄位於今天苑裡街的西北方向,在慈和宮一帶,後來其街市發展 多與苑裡庄結合為一,但在早期它是屬於客籍人士開墾的區域,因位於苑裡

社的北邊邊陲地帶,故稱為「北勢」。我們有收錄到一張乾隆 16 年的古文書,

漢人黃德俊將土地賣斷給賴朝珍,上面已有「北勢庄」的名稱出現,可見漢 人在此建立勢力已有一段時間。雖然清文獻要一直到道光 22 年的《淡新檔 案》中才正式看到「北勢庄」,因為北勢庄地理位置與苑裡庄相仿,因此其 發展規模也列入了苑裡街的範圍中了。

4、苑裡莊

苑裡庄的得名,來自於道卡斯族的苑裡社(喔灣麗社-Owanti 社,今苑 裡二字是由台語發音而來)。苑裡社位於房裡社之北,屬於苑裡溪的沖積平 原地帶,不僅交通方便,且平原廣大,水源無虞,是漢人入墾苑裏時的熱門 地區。《台灣地名辭書》中記載,乾隆 6 年有福建人氏馬、廖、張、陳、楊、

蔡、吳等七姓人士,向苑裡社瞨墾社東土地,不久成街;洪敏霖在《台灣舊 地名沿革》中也提到「至乾隆年間,開闢苑裡,未幾形成街市」;甚至根據

〈慈和宮建廟沿革〉,在康熙 55 年(1716)時已有供奉媽祖的小廟存在,位 於今日的舊市場中。雖然我們一直到乾隆 25 年,余文儀的《續修台灣府志》

才初次見到「宛里庄」出現於文獻記載上,但事實上,此時宛里街已形成,

可見,苑裡庄的形成將更早。我們可將其聚落形成時間追溯到聚落廟宇建立 後,大量漢人入墾時的乾隆初年,因為苑裡庄也是位於南北交通孔道必經之 處,早期苑裡的開發,即圍繞著房裡社、苑裡社、貓盂社,以交通輻奏地為 首選之地。

5、日北庄

日北庄的得名來自於日北社,事實上一直到乾隆 25 年的《續修台灣府 志》,文獻上才正式出現日北社的名稱,而「日北庄」也同時在此時出現。

日北庄的位置在今日的山腳里,因聚落位於「後壁山仔」山下,又此處屬於 日北社的區域,因此自古以來即有「日北山腳」的名稱。

日北山腳的開發屬於較晚期,漢人在貓盂印斗莊開發後,再沿著河道 往東前進,日北山腳正好位於河谷沖積平原到火炎山脈的緩衝地方,因有「後 壁山仔」當作後方的屏障,於是先民在此落腳。不僅可以「後壁山仔」當做 屏障,還可利用房裡溪、大安溪的河水灌溉,又有河谷沖積平原可耕作,日 北山腳自然成為漢人移民的目標。從族譜的整理表中,我們可知道在康熙末 葉、乾隆初期,已陸續有閩、粵籍人士零星入墾日北社地區,雖然在其他文 獻上沒有發現,目前收集到的古文書契也大都集中在後期,但從余文儀的著 述中,我們可以知道最遲至乾隆 25 年,日北庄已形成。來到此處開墾的漢

人,依洪敏麟所著《台灣舊地名之沿革》民國七十年代本區居民閩籍占 52%,

客籍居民占 46%,可見閩、粵籍人數大約各佔一半,在山區的部份以客家人 為主,山下平原區則以閩南人為主。由於山區客家居民挑擔至本地販賣,在 聚落形成後此地區成為丘陵開發區域的市集所在。

日北山腳庄的出現,代表苑裡地區的開發已進入東部火炎山區,更進 一部侵入平埔族的世界中,因此具備了相當程度的歷史的指標。即使時至今 日,山腳里仍是苑裡地區在山陵丘陵區的重要聚落所在。我們只是強調,早 在乾隆 25 年以前,苑裡地區的丘陵區已開至某種程度的規模。

在台灣地名中,常從先墾成發生許多聚落的地域,以方位冠於「勢」之 上,用以指稱新墾地的名稱。因為「勢」的地名在發生時,尚屬當時的邊際 地,以其處於角落,故有以方位再附加「角」的地名,又有稱為「勢角」的 地名。「埔」一般稱呼未開墾埔地,墾成後形成聚落,仍以埔為名;又溪岸 或海岸之曠地又稱為埔。「坑」即,短小溪谷,短溝山谷,因水源有限,故 或成為間歇性河川,甚至無水谷地。此類地形概屬淺山台地、丘陵之類,因 此,聚落形成時,多稱之為坑(洪敏麟 1995:74、80、81)。日北山腳因位 處於丘陵地帶,由於地勢的關係,漢人在此陸續建立的聚落,大都有「勢」、

「林」、「坑」、「埔」等名稱,如南勢林、石頭坑、芎蕉坑、大埔、青埔等。

在日北山腳地區,此種地名最為普遍,可充分顯示出其地形特徵。

田寮,位於苑裡溪南岸與房裡溪北岸之間的廣大平原中,原屬於日北 社域,是日北社中地力最肥沃的地方,即今日的福田里,先民以鄭、陳、黃 三姓移居開墾,築草寮居住,因而稱為田寮。尤其清光緒 18 年(1892 年),

田寮圳修築完成,灌溉條件改善,本里成為苑裡鎮土地最肥沃的大穀倉(王 振勳 2002:38)。

6、山柑莊

山柑庄位於房裡溪上游「虎尾寮溪」的流域所在,又稱為「番仔田溪」,

延續著房裡溪沖積的平原,屬於日北社的地域,是苑裡平原區的起點。當初 漢人從貓盂印斗莊沿著河谷往東前進,即可進入此一平原地帶,水源充足,

再加上平原廣闊,自然是耕墾的絕佳地點。山柑庄、社苓庄均屬於日北社的 範圍,其得名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一種植物名稱;一說是由日北社音轉音 而成,但無論如何,山柑庄的開發,已代表漢人的勢力更進一部進入日北社 域中。日北社有三大舊社-社苓、虎尾寮、舊社,此三處正是日北山腳、山

再加上平原廣闊,自然是耕墾的絕佳地點。山柑庄、社苓庄均屬於日北社的 範圍,其得名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一種植物名稱;一說是由日北社音轉音 而成,但無論如何,山柑庄的開發,已代表漢人的勢力更進一部進入日北社 域中。日北社有三大舊社-社苓、虎尾寮、舊社,此三處正是日北山腳、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