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人街庄的建立與發展

第八節 漢人街庄的建立與發展

在上一節中,我們已討論了漢人逐漸從原住民手中承墾土地,開墾苑裡 地區的人越來越多。隨著土地的日漸拓墾、水利設施的興修,苑裡這塊原本 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的人口也越來越多,於是,漢人街、庄也逐漸形成。

本節中,筆者將探討苑裡地區的漢人聚落是如何形成?其在時間上的順 序如何?在地域上的分布又如何?期望由此探討中能對清代漢人在此建立 聚落的進程有所了解。因為相關的文獻並不多,筆者擬由方志上記載的聚落 名稱、古文書契上曾出現的聚落名稱,以五十年為一個區段,列表看出漢人 聚落建立的地域關係,並試圖畫出當時的街庄聚落分佈圖。

由於街庄建立的確切時間難以追溯,且出現在文獻資料上的名稱新舊雜 陳,為了能以時間為主軸,看出街庄在地方上存在的時間及在地方上的分 佈,為了方便統計,筆者擬以五十年為一時間區段,因為五十為一個整數,

較好統計,整理出每五十年,苑裡地方有哪些街庄?以及哪些街庄最是屹立 不搖?一直存在地方上。以五十年為一個區段,目的僅在於便於統計,至於 最後十年,即 1885-年 1895,雖然時間不足五十年,但因時段處於日治之 前,可以突顯出在日治以前,苑裡地區的開發狀況,因此獨立出來討論。

目前在相關文獻上看到的最早漢人聚落是乾隆元年的永興庄,因此表 3

-7 的起始年代是從乾隆元年到乾隆五十年中,對於苑裡地區聚落的整理。

相同的街庄名稱一再出現,目的是在凸顯此庄落名稱一直存在,因為有些庄 落因為後來發展的關係,宛如曇花一現,未再出現。因此,凸顯一直存在的 庄落名稱,只是代表此聚落存在的時間,事實上,這些街庄更是苑裡地區一 直存在的重要聚落。

表 3-7 1735-1785 文獻上苑裡地區的庄街名稱

年代 庄街名稱 資料來源

乾隆元年(1735) 永興庄 A:NO.2

乾隆 7 年(1742) 貓盂印斗莊 B:82 乾隆 10 年(1745) 貓盂印斗庄

貓盂庄

A:NO.3、4

乾隆 12 年(1747) 貓盂印斗莊 貓盂庄

C:69 A:NO.5 乾隆 13 年(1748) 苑裡街 A:NO.6 乾隆 16 年(1751) 苑裡北勢庄 A:NO.8 乾隆 27 年(1767) 貓盂三保田庄 A:NO.14 乾隆 25 年(1760) 宛裡街、貓盂莊、宛裡莊、房

裡莊、山柑莊、日北莊

D:89

乾隆 32 年(1767) 貓盂三保庄 A:NO.17 乾隆 33 年(1768) 貓盂庄 A:NO.19 乾隆 35 年(1770) 北勢庄 A:NO.20 乾隆 37 年(1772) 貓盂永興庄

貓盂庄 苑里街

A:NO.22、

23

蓬山慈和宮 碑記 乾隆 38 年(1773) 苑裡街 A:NO.24 乾隆 39 年(1774) 北勢庄 A:NO.26 乾隆 40 年(1775) 苑裡街 A:NO.27 乾隆 49 年(1784) 貓盂庄 A:NO.35

資料來源:A:苑裡鎮相關古文書契,參閱附錄三 B: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

C:范咸、六十七《重修台灣府志》

D: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

根據表 3-7,我們可以發現「永興庄」和「貓盂印斗庄」均在乾隆初期 均已出現,其他庄落在乾隆中期陸續出現,最遲在乾隆 25 年時,永興庄、

貓盂印斗庄、苑裡街庄、房裡庄、日北庄、山柑庄、北勢庄均已形成。這些 村落在苑裡地區均屬於代表性聚落,即使在今日,仍然舉足輕重,對苑裡地 區有相當的影響。根據表 3-7,畫出了乾隆年間苑裡的聚落圖,可以明顯看 出聚落分佈的狀況。

圖 3-1 1735-1785 苑裡地區的聚落分佈圖

北勢庄

苑裡庄 西勢庄

房裡庄 永興庄 苑裡街

貓盂印斗庄 貓盂庄

三保田庄

日北庄

山柑庄

N

新出現庄

資料來源: 根據表 3-7 繪製而成

從圖 3-1 中我們可以看出聚落的分布情形。「永興庄」和「貓盂印斗庄」

最早形成,此二庄落所在位置是房裡溪與苑裡溪中間的河谷沖積平原帶,平 原廣闊、水源充沛,漢移民可沿著苑裡溪和房裡溪的河道進入到此平原地 帶,在聚落前後又有兩座山的屏障-印斗山、枕頭山,資源豐富且獲得絕佳 的安全屏障,因而,成為漢人最早墾成的地方。而這個地方亦是貓盂社的社 域所在,漢人初建立庄落時,是和貓盂社人並居的,除了土地肥沃,適合居 住外,相信安全亦是其中考量因素之一。

「北勢庄」、「苑裡街」、「苑裡庄」、「房裡庄」均為靠海的聚落,漢移民 入墾可由土地公港及苑裡港登陸,具備了對外交通便利的條件,因此,也成 為漢人早期建立的聚落之一。「三保田庄」、「日北庄」、「山柑庄」均位於日 北社的社域中,此三村落最遲在乾隆 25 年以前形成,雖然位於苑裡較接近 山區的地方,但此三庄落均為房裡溪的河谷沖積平原所在,亦是日北社域中 平原較廣大的地區,於是,也成為漢移民早期建立的聚落。

由圖 3-1 及表 3-7 中,我們清楚看到苑裡地區主要庄落均已形成,其 涵蓋的範圍已包括了原本苑裡地區的道卡斯族四個社域-苑裡社、房裡社、

貓盂社、日北社。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乾隆年間,苑裡地區由靠海的房裡 社、苑裡社,到貓盂社及山區的日北社,均已有漢人開墾,且均已建立初步 規模,我們可以說,苑裡地區在乾隆年間已初步開墾完成。

表 3-8 文獻上苑裡地區的街庄名稱(1785-1835)

年代 街庄名稱 資料來源

乾隆 59 年(1794) 日北山下庄 A:NO.38 嘉慶 2 年(1797) 日北山下庄 A:NO.40 嘉慶 13 年(1808) 興化庄 A:NO.49 嘉慶 15 年(1810) 北勢庄 A:NO.50 嘉慶 17 年(1812) 北勢庄 A:NO.51 嘉慶 21 年(1816) 山腳庄

貓盂庄

A:NO.55、56

道光 4 年(1824) 西勢庄 A:NO.71 道光 7 年(1827) 溪心仔庄、山甘庄、山甘尾庄 A:NO.76 道光 8 年(1828) 北勢庄、興化庄、苑裡街、西

勢庄

A:NO.78、79

道光 9 年(1829) 西勢庄 A:NO.81 道光 10 年(1830) 北勢庄、貓盂庄、貓盂永興庄 A:NO.83、

84、85、86 道光 11 年(1831) 下社苓庄 A:NO.87 道光 12 年(1832) 苑裡街 A:NO.89 道光 13 年(1833) 苑裡街 A:NO.90、

91、93、94 道光 15 年(1835) 山柑莊 A:NO.100

資料來源:A 苑裡鎮相關古文書契,參閱附錄三

表 3-8 整理的年限是從乾隆五十年到道光十五年,於是我們可以看出 主要在嘉慶、道光這兩朝時苑裡地區聚落的發展。此時,「日北庄」這個聚 落出現了變化,同時代出現了「日北山下庄」、「山腳庄」,我們可以知道日 北山一帶漢移民更多了,所以才會出現不同的庄落,而今日此地的地名即叫 做「山腳」,「山腳庄」成了主要的聚落。此時期房裡溪南岸日北社的社域中 又出現了三個新聚落,「下社苓庄」、「溪心仔庄」、「山甘尾庄」,漢移民陸續

往房裡溪及大安溪間的沖積平原發展。苑裡街北部亦出現了新的聚落「興化 庄」,漢移民逐漸往苑裡社域中偏北的方向進行開墾,形成聚落。根據表 3

-8,我們繪製了嘉慶、道光年間苑裡地區的聚落分佈圖,以清楚表示其彼 此相關位置。

圖 3-2 1785-1835 苑裡地區聚落分佈圖

興北庄

山甘尾庄 下社苓庄

溪心仔庄 山腳庄

日北山下庄

N

圖 例

新出現庄 舊有庄

資料來源:根據表 3-8 繪製而成

由圖 3-2 中,我們可以看出漢移民在嘉慶道光年間,有向南發展的趨 勢,因為較肥沃的平原區已墾成,只好繼續尋找可以開墾的地方。

表 3-9 文獻上苑裡地區的街庄名稱(1835-1885)

年代 街庄名稱 資料來源

道光 16 年(1836) 苑裡街 A:NO.102 道光 22 年(1842) 宛裡街庄、苑裡街、日北山腳

庄、宛裡坑庄、貓盂庄、海墘 厝庄、山柑庄、北苓溪心庄、

北勢庄、田寮庄、永興庄、房 B

A:NO.107

裡庄、西勢庄、山柑尾庄 苑裡街

道光 23 年(1843) 房裡庄 A:NO.109 道光 24 年(1844) 社苓庄 A:NO.110 道光 28 年(1848) 苑裡街 A:NO.115

道光年間 芎蕉莊 A:NO.120

咸豐 5 年(1865) 房裡古城 C

咸豐 9 年(1869) 貓盂永興庄 A:NO.136 同治 3 年(1864) 日北山腳庄、日北青埔庄 A:NO.147 同治 7 年(1868) 北勢庄 A:NO.152 同治 9 年(1870) 苑里街、古亭笨莊、山柑庄、

榭苓莊、日北莊、房裡莊、西 勢庄、海墘厝

芎蕉坑新社庄、苑裡街、西勢 庄

C

A:NO.159、

160、161、162

同治 11 年(1872) 苑裡街 A:NO.164 同治年間(1862-1874) 苑裏街、古亭笨莊、山柑庄、

榭苓莊、日北莊、房裡莊

D:267、268

光緒 2 年(1876) 興化庄、北勢庄、苑裡街 A:NO.167、

168

光緒 4 年(1878) 北勢庄 A:NO.177 光緒 5 年(1879) 房裡庄、後厝仔庄、頭張庄 A:NO.182、

183

光緒 6 年(1880) 苑裡街 A:NO.186 光緒 7 年(1881) 貓盂庄 A:NO.189 光緒 8 年(1882) 貓盂庄 A:NO.191 光緒 9 年(1883) 貓盂庄 A:NO.192

資料來源:A:苑裡鎮相關古文書契,參閱附錄三 B:《淡新檔案》

C:陳培桂《淡水聽志》

D:《台灣府輿圖纂要》

表 3-9 整理的年限是從道光十五年到光緒九年,所呈現出來的是從道

光晚期到咸豐、同治以及光緒初期,苑裡地區聚落的發展。此時期拓墾的重 心仍集中在日北社社域中,在房裡溪北岸出現了「社苓庄」(又名榭苓庄),

之前的三保田庄附近出現了新的聚落,分別為「田寮庄」、「古亭笨庄」,日 北社域中最大的平原也由漢移民取得了。日北山以北進入了火炎山區,出現 了「日北青埔庄」、「芎蕉庄」及「芎蕉坑新社庄」,漢移民的觸角開始進入 了山區,並建立聚落。房裡溪出海口土地公港附近則出現了「海墘厝」,是 房裡社域中最近海的一個漢人聚落。苑裡社部分,則由漢人往山區發展了「苑 裡坑庄」。根據表 3-9,我們繪製了從道光晚期到光緒初期,苑裡地區的聚 落分佈圖,以清楚表示其彼此相關位置。

圖 3-3 1835-1885 苑裡地區的聚落分佈圖

海墘厝

房裡古城 (房裡街)

社苓庄 苑裡坑莊

田寮庄 古亭笨庄

日北青埔庄

芎蕉庄

芎蕉坑新社庄

N

圖 例

新出現庄 舊 有 庄 舊 有 庄

資料來源:根據表 3-9 繪製而成

由圖 3-3 中,我們可以看出漢移民在此時建立的聚落只有「田寮庄」、

「古亭笨庄」是平原的肥沃區域,大部分均往山區發展。往東北是日北社的

是清代,因此,光緒二十一年台灣開始日治時代,即不必加以討論。但是因 為苑裡地區最早的方志《苑裏志》完成於明治三十年,與我們討論年限僅相 差二年,相信其記載的街庄均已在光緒年間形成,於是,列入本文中討論中。

本表的起始年代是從光緒十年到明治三十年,所呈現的是光緒晚期苑裡地區 聚落的發展情形。

在此時其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發展許多新的庄落紛紛出現其分布也更 加遍及苑裡地區。日北社仍是漢移民開發的重點,此時出現了「舊社庄」、「虎 尾寮庄」,這二庄落均與日北社的社址有關,這仍是屬於較富庶的地方。往

在此時其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發展許多新的庄落紛紛出現其分布也更 加遍及苑裡地區。日北社仍是漢移民開發的重點,此時出現了「舊社庄」、「虎 尾寮庄」,這二庄落均與日北社的社址有關,這仍是屬於較富庶的地方。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