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適應」(Adaptation)一詞原是達爾文(C.R. Darwin)於 1859 年在 研究進化論中所使用的名詞。認為生物為了生存,適度的改變自己,

以其與客觀的環境配合。爾後心理學者應用此種學說,把適應視為個 體與社會環境奮鬥的過程(引自李嘉麗,民 90)。適應的概念複雜不 易界定,不同學科對於適應有不同解釋的觀點。本節就國內外學者對 適應的定義、生活適應的內涵做一探討:

一、適應的定義

Kaplan&Stein(1984)認為適應應是個人因應環境動態的歷程;張 春興、林清山(民 70)指出在皮亞傑(Piaget)的理論中,適應與平衡 是具有交互關係的,是互為因果的,而適應是改變基模適合環境要求 的歷程。

Arkoff (1968) 則將適應定義為: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因為個體 在不斷地尋求滿足自身需求的過程中,也同時需承受來自外在環境的 壓力,於是個人與環境間相互的影響;而在這種雙向的互動關係中,

人在變環境也在變,因此,個體與環境之間便需不斷的彼此適應,再 適應,以求達到人與環境和諧一致的狀況。

簡茂發(民 75)在綜合國內外學者對適應的觀點後,將適應的 概念界定為:個人與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從動態的觀點而言,適應係 指個人為滿足其生理、心理、社會的基本需求,再現實環境中適當地 解決困難,並在朝向自我實現的歷程中,力求與環境保持和諧;從靜 態的觀點而言,適應是指個人需求在環就中得到滿足的狀態。

張氏心理學辭典指出適應(Adjustment)的內涵有三:1.個體為排除

障礙,克服困難,以滿足其需求時所表現的各種反應;2. 個體為了 與其生活的環境保持和諧狀態所表現的各種反應;3.除環境中的人、

事、物外,個體為滿足其需求所表現的一切內在(如態度、觀念等)

改變歷程;Adaptationm 與 Adjustment 意義相近,但後者比前者含有 較多的主動性(張春興,民 78)。

朱敬先(民 81)指出適應是指有機體想要滿足自身的需求,而 與環境發生調和作用的過程,它是一種動態的、交互的、有彈性的歷 程,同時也是雙向或多向的歷程。王以仁(民 86)認為適應有四項 主要內涵:1. 適應是指個人與環境間的互動;2. 適應是一種雙向的 過程,人會影響環境亦受環境影響;3. 適應是一種動態的歷程;4. 適 應對生活具有控制力。賴保禎(民 88)亦認為適應的內涵有三:1. 適 應是人與環境互動的連續歷程;2. 適應是人與環境互動後的結果或 狀態;3. 適應是人與環境互動時所採取的行為方式或技能。周文欽 將適應界定為:「適應是人在與環境互動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困擾問 題或面對壓力(適應問題)時,為瞭解決問題或去除、克服壓力,而 採取適宜的處事方法(因應方式),俾以達到身心平衡狀態(適應狀 況)的歷程。」生活適應的歷程與動機、挫折、衝突、焦慮、自我防 衛有關(吳武典,民 88),Lambert&Nicoll 也強調,生活適應行為是個 體生活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情境的能力,此種能力包括:獨立能力、

個人責任感、社會責任感、人際生活適應(賴保禎編著,民 88)。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指的適應是以外籍配偶在生活環境中,面臨 壓力與解決問題時能做適當的調適,並且維持個人內在身心平衡的連 續過程。而適應亦是一種動態的歷程,它包含了與環境交互的作用,

透過改變個體或改變環境,個人與環境彼此影響,個人亦透過不斷修 正、調整,進而改變環境以滿足自己的需求。

二、生活適應的內涵

一般常將「適應」與「生活適應」視為同義詞,這是因為生活即

包含個人一生所有的活動,故若無特別聲明,生活適應即涵蓋了大部 份的適應的範圍。生活適應是個人順應環境,以保持身心和諧愉快的 過程,也是個人能應付來自環境以及個人自身雙方面要求,並取得協 調一致的狀態(王沂釗,民 84)。個體生存於團體社會中,個人適應 與社會息息相關,所以良好的適應,必須包含兩個條件:一為個體的 需求已獲得滿足;二為個體滿足需求的方式是社會所認可的方式。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民 84)將生活適應就狀態與歷程兩 方面來加以界定。以狀態來看,生活適應是個體自我的認識和接納、

和諧的人際關係、適切的生活目標與社會技能。若從歷程來看,生活 適應是個體在環境中調適的歷程。個體以本身的條件去順應與創造,

以期和環境取得均衡的歷程。

唐璽惠(民 91)則認為「生活適應」應包含四個面向:1. 發展 上的生活適應:能夠克服身體、生理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與 變化;2. 人際上的生活適應:在親子關係、手足關係、同儕關係、

友伴關係、師生關係與家人關係上,皆能與他人相處融洽;3. 生活 上的生活適應:對於日常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交生活等所衍生的 問題,能夠有效地解決或改善;4. 課業上的生活適應:在學習成就、

學習態度、學習意願等方面,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避免產生低自尊、

低價值感。馬斯洛(Maslow)認為生活適應良好就是「一個能自我 實現的人對現實具有清晰判斷的洞察力,能夠接納自己和別人,也可 以享受獨處,不依賴外界滿足,因為他們最大的滿足來自個體的發展 和成長。」生活適應即意味著自我接納與自我意識的程度(賴保禎編 著,民 88)。

Kim 認為適應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歷程,個人經驗不斷重複著緊 張—適應—成熟的過程(引自本間美穗,民 84),因此,生活適應是 個體不斷以本身的條件去順應和調整,以和環境維持和諧的歷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