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田口方法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5-38)

第三章 基礎理論

第三節 田口方法

23

24

表1 L8(27)直交表

實驗 編號

1 2 3 4 5 6 7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2 2 2 2 3 1 2 2 1 1 2 2 4 1 2 2 2 2 1 1 5 2 1 2 1 2 1 2 6 2 1 2 2 1 2 1 7 2 2 1 1 2 2 1 8 2 2 1 2 1 1 2

25 直交表符號意義說明

二、訊號雜訊比

田口玄一博士早期參與通訊品質的改善專案,而在電子通訊工程中通常以電訊的 輸出「訊號」(Signal)與「雜訊」(Noise)之比來作為品質指標,而兩者之比值則可作 為通訊傳遞好壞的衡量,訊號雜訊比越大則表示訊號越穩定,相反的訊號雜訊比越小 就表示訊號越不穩定,其定義如下:

) Noise (

) Signal ) (

N / S

( 雜訊

訊號雜訊比 訊號

經由S/N比之計算與分析,可以較容易的找出最佳參數組合,使品質特性之變異 達到最小,而影響產品的品質特性或回應值的因子有三類,分別是訊號因子、可控因 子與雜訊因子,如圖26所示,因此影響品質特性的數學描述如下:

25 圖26 品質與因子關係圖

(一)訊號因子(M)

當品質特性的目標值改變時,產品使用者或是操作人員可以透過調整訊號因子,

使品質特性的平均值達到設定目標。通常訊號因子的輸入對於系統會有直接的輸出反 應,如汽車駕駛踩油門的輕重會影響汽車速度的快慢。此外,要達到所需求的回應值,

訊號因子可能有許多個。

(二)控制因子(Z)

此類因子是由設計者或製造者自行選擇與設定的,並且調整這些控制因子的水準 使產品品質損失最小。例如,在導光板網點的設計過程中,將品質特性訂為九點量測 的均勻度,而影響此一品質特性的控制因子有網點半徑大小、深度和間距等。在技術、

製程能力範圍內,通常認為此類因子水準改變時,製造成本不會大幅增加。

(三)雜訊因子(X)

雜訊因子的水準會隨著環境變化,因此往往無法掌握某特定情況下的雜訊因子 值,若要控制雜訊因子,必須花費相當高的成本,且不一定會有相對應的效果。而田 口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最小化雜訊因子造成的影響,縮小產品品質間的變異。這 些雜訊因子,可歸納成下列三種:

1.內部雜音(Internal Noise)

由於產品使用次數或是時間的增加,導致產品產生衰退或劣化的情形。以 LED 亮度為例,驅動器的劣化以及光衰現象均是內部來的雜音。

26

2.外部雜音(External Noise)

產品的使用環境以及使用者操作、處理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變異。以飛機降落所 需距離來說,跑道的乾溼狀況以及摩擦係數的不同均屬於環境雜音因子,承載的重量 則屬於處理方式的雜音因子。

3.產品之間的變異(Unit-to-Unit Variation)

在相同的製程和規格設定下,所生產的產品依然會有些許差異。如相同品牌、工 廠和製程所製造出來的兩支日光燈管,其亮度依然會有差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5-3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