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登革熱防治

本節就登革熱疾病與防治意義進行探討,了解登革熱防治的重要性,再進一 步針對現在的登革熱防治宣導狀況進行探討。

壹、登革熱疾病

登革熱是一種類似流感的疾病,會影響嬰兒、幼童和成人;症狀的範圍包括 從輕度發熱到使人喪失能力的高熱,並伴有嚴重頭痛、眼球後疼痛、肌肉和關節 痛以及出疹。目前尚無針對登革熱的有效疫苗或藥物(WHO, 2012)。根據世界衛 生組織(2012)的資料顯示一般所談的登革熱,通常是指典型登革熱(classic dengue fever),可能會出現突發性的高燒(≧38℃)或是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 及出疹等現象;但自 1953 年開始出現在東南亞各地的第二種登革熱,稱為登革 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主要出現於 3 至 10 歲兒童間,症狀比典 型登革熱再嚴重,伴隨著出血狀況且若無及時就醫,死亡機率高達 50%;若登革 熱 症 狀 嚴 重 到導 致 休克 的 登 革 熱 症狀 , 稱為 登 革 休 克 症候 群 (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或是續發性登革熱(secondary dengue),如圖 2-1 所示。

16

圖 2-1 登革熱發病症狀

資 料 來 源 : 行 政 院 衛 生 署 疾 病 管 制 局 (2013) 。 取 自 http://www.cdc.gov.tw/diseaseinfo.aspx?treeid=8d54c504e820735b&nowtreeid=dec84 a2f0c6fac5b&tid=77BFF3D4F9CB7982

登革熱的傳播方式是透過病媒蚊叮咬患有登革熱的病患後,再叮咬健康人將 登革病毒帶到健康人體內,以此循環不停地傳染,而健康人自被叮咬後 3 至 8 天,

最長可達 14 天的潛伏期後才開始發病。根據疾病管制局(2013)指出臺灣主要傳播 登革熱的病媒蚊有兩種: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牠們的特徵都是身體黑色、腳上 有白斑。唯一的差異是埃及斑蚊的胸部兩側有一對似七弦琴的縱線和中間一對的 黃色縱線,白線斑蚊則是中胸楯板部位,有一條白色且明顯的縱紋。而且一隻斑 紋如果叮咬了登革熱病患後,只要體內帶有登革病毒,則終生具有傳染病毒的能 力。雖然,一般會叮人的蚊子壽命約為一個月左右,但若是在一個月期間,蚊子 輪流叮咬健康人,登革熱的傳染範圍就會越來越廣,更加難以防範與管控疾病的 傳染,因此,進行登革熱防治的工作是有其重要性。

17

貳、登革熱的防治意義

登革熱是一種「社區病」、「環境病」,只要環境中存在適當的孳生源,就 有流行的可能。即使是一個被任意丟棄的空杯、空罐都可能是孳生源,更遑論目 前仍有為數不少的空地、空戶或廢棄的工廠等建物,更是病媒蚊孳生的溫床。即 便登革熱病例趨緩,民眾認為防治工作已經發揮效用,但若輕忽登革熱防治工作 的進行,一旦病媒蚊繁殖的時機合適,登革熱可能又會引起大流行,如民 國 九 十 六 年 在 大 台 南 的 登 革 熱 流 行 , 累 計 病 例 共 達 一 千 七 百 九 十 六 。

隨著夏日的來臨,氣溫上升、降雨機率增加,台灣開始進入本土登革熱流行 期,根據疾病管制局(2013)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各地區皆有確定病例出現,如表 2-1 登革熱統計表所示,目前以高屏區(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出現病例最多,

再者是台北區(台北市、基隆市、新北市、宜蘭縣、金門縣、連江縣)與南區(台南 市、嘉義市、雲林縣、嘉義縣)。為避免如屏東縣出現的登革熱地緣性群聚現象,

疾病管制局強調登革熱防治工作僅靠政府作為是不夠的,需要民眾協助配合整理 周邊環境,依傳染病防治法(2013)第 25 條,管理人或使用人應依地方主管機關之 通知或公告後,應主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如經查獲未主動清除者,可依同法第 70 條,處新台幣 3,000 至 15,000 元罰鍰。所以民眾應主動檢視住家內外環境,徹 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回收處理不需要之容器,以降低社區病媒蚊之密度、減少 登革病毒傳播的風險,保護自己及同住家人及朋友的健康。

綜合以上所述,登革熱防治工作,絕非單一機關、組織或單位就能獨挑大樑,

衛生、環保、民政、教育、地政、建管等單位都是不可或缺的防疫夥伴(登革熱防 治工作指引,2011)。因此,在各層級的學校中透過衛教宣導與教育,使學童從小 開始注意環境整潔與疾病防治就顯得相當重要。

18

19

在學校裡的登革熱防治相關宣傳與教育,多是以融入其他課程、與日常清掃工作 結合或是配合防疫單位發佈的公文或書面宣傳單,在班會或朝會時間進行宣導,

或是學校處室請科任教師設計簡短的彈性課程,在彈性課程的時間向學生進行登 革熱防治的認知教育。

綜合上述,截至目前登革熱防治的工作仍然持續進行,雖然有各類型的多媒 體宣導品的產生,但是多數的疾病防治遊戲仍是以問答形式讓學習者獲取分數為 目標,較缺乏適合的教學或學習策略來幫助學習者瞭解登革熱防治工作與登革熱 防治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擴增實境遊戲的環境配合學習引導策略,

以增加學習者在登革熱防治概念的學習成效與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效用。

20 教學事件為提供學習引導(provide learning guidance),意指為了幫助學習者將接受 的資訊編碼至長期記憶,需要提供伴隨著新內容呈現的額外引導,而引導策略包 含使用實例、無實例、案例研究、圖像呈現、類比等方式。Alessie 與 Trollip (2001) 亦提到促進學習的教學活動應要富有創造力且善用環境,然而,要促進學習要選 擇適當的方式,因此,他們認為有效的教學活動應包括教材呈現 (presenting information)、引導學習者(guiding the learner)、練習(practicing)和學習成效的評估 (assessing learning)四個階段。

表2-2 Gagne的九個教學事件

資料來源:修改自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p.246), by R. M. Gagné, 1985, New York, N. 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在教學上,引導(guidance)是指學習者尚未學習到如何解決問題或是完成動作 演示,提供學習者準確和完整的程序資訊或相關的陳述性知識,讓學習者能夠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