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球型態效果之探討

第三節 發球型態效果之探討

吳伯叡 (2002) 提出主動發球及被動發球,意指排球比賽中,發球員的發球是否有 對攻防進行佈局,例如採取強力發球造成對方無法組織進攻,其界定為主動發球,採取 較保守安全的發球,其界定為被動發球。

吳憲訓 (2002) 指出現今世界排球列強,將發球視為重要的得分因素之一,為提升 發球之得分率,各國已強調發球之強度與威脅性,強力發球已成為現今排球發展趨勢之 一。

現代排球運動已是多方面的綜合較量,如意志、基本技戰術、球員素質、臨場發揮 等,而發球技術是限制對方接發球後進攻的有力武器之一,因此球員應熟練地掌握一種 或兼備多種的發球技術,針對不同的比賽情況下改變發球型態,提高準確性、成功率,

能夠加強發球的攻擊性 (姚正臺,2007) 。

在蔡聰榮 (2013) 的研究中指出,在得一分失一分你來我往的比賽進行之下,並無 法使分數持續累積並且拉開差距。能將分數拉開差距的首要條件,必須考慮到發球的球 員必須把握發球機會,在不失誤情況下並且發揮其破壞性。

綜合以上學者的論點,不難發現現在排球發球的趨勢,強力有效的發球能盡可能地 達到破壞對方的組織進攻,造成我方攔網、防守後反攻的優勢,以利連續得分取得分數 的領先最後獲得勝利。

第四節 總結

在排球規則的演化之下,發球最大的規則改變就是由發球得分制改為得球得分制以 及發球區域的放寬和秒數的增加,讓各個排球強國,開始對發球技術的重視及發展。現 今的排球比賽當中,皆能看到各個不同型態的發球、落點及發球的站位,其中這些發球 變化的共通點,目的就是為了奪取比賽的優勢、破壞對方組織進攻、拿下領先的比數,

最後更是獲勝的關鍵。

本研究者藉由102年全國運動會男子室內排球比賽,探討發球技術當中的發球型 態、發球位置、發球落點及發球效果之關聯與差異,也藉機探討不同發球技術與發球效 果之差異情形。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節共分為六節內容,第一節研究對象、第二節比賽時間與地點、第三節研究使 用工具、第四節研究步驟、第五節信度考驗、第六節資料處理。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參加 102 全國運動會男子室內排球前八名的隊伍,其中有屏東縣、新北市、

臺中市、臺南市、苗栗縣、高雄市、臺北市、桃園縣,的 20 場比賽共 75 局為本研究的 對象。

第二節 比賽時間與地點

比賽時間為 2013 年 10 月 20 日至 2013 年 10 月 23 日。男子室內排球比賽地 點為臺北市內湖高工體育館。

表 1

102 年全國運動會室內排球男子球賽程時間表

組別 日期 時間 場次 比賽隊伍

男子組 20 日 09:00 一 臺北市-臺南市

男子組 20 日 10:30 二 新北市-苗栗縣

男子組 20 日 12:00 三 高雄市-臺中市

男子組 20 日 13:30 四 屏東縣-桃園縣

男子組 20 日 15:00 五 臺北市-苗栗縣

男子組 20 日 16:00 六 新北市-臺南市

男子組 21 日 09:00 七 高雄市-桃園縣

男子組 21 日 10:30 八 屏東縣-臺中市

男子組 21 日 12:00 九 苗栗縣-臺南市

男子組 21 日 13:30 十 臺北市-新北市

男子組 21 日 15:00 十一 臺中市-桃園縣

男子組 21 日 16:30 十二 屏東縣-高雄市

男子組 22 日 09:00 十三 苗栗縣-桃園縣

男子組 22 日 10:30 十四 臺北市-高雄市

男子組 22 日 12:00 十五 新北市-臺中市

男子組 22 日 13:30 十六 臺南縣-屏東縣

男子組 22 日 15:00 十七 臺北市-桃園縣

男子組 22 日 16:30 十八 苗栗縣-高雄市

男子組 23 日 09:00 十九 臺南市-臺中市

男子組 23 日 11:00 二十 新北市-屏東縣

第三節 研究使用工具

一、 SONY DV 錄影機一臺,拍攝比賽並架設於場地正後上方,共拍攝 20 場比賽。

二、 HP 筆記型電腦一臺,將每日拍攝完的影片輸入於電腦內,並將所有影片彙整至一 個資料夾內,於日後觀察比賽影片。

三、 自製紀錄表,觀看比賽影片的同時做紀錄。

四、 SPSS 統計軟體 22.0 版、EXCEL

第四節 研究步驟

一、 拍攝比賽影片與影片建檔分類:

將每日所拍攝的比賽影片,依比賽隊伍、日期依序建檔分類。

二、 設計比賽影片記錄表格:

依據本研究目的擬定出比賽時所需記錄之表現項目,利用代號標記待記錄完成後,

在使用統計方法量化運動表現,依百分比做分析。

三、 建立觀察影片分析團隊:

研究者邀請幾位研究生共同分析觀察影片分成 2 組,1 小組 2 人共 4 人組成觀察影 片分析團隊,在說明記錄比賽影片之表現項目後,隨即開始進行觀察影片記錄。

四、 建立研究計劃日程表:

統計比賽總局數後,擬定記錄比賽影片之表現項目表、分析數據及討論結果等日 程,並開始進行比賽影片之記錄。

第五節 研究觀察信度考驗

本研究觀察比賽影片之表現分析記錄,由 2 組人員共 4 人進行記錄。在進行比賽影 片之表現分析記錄前,先將記錄表格及項目,明確及一致性的向記錄人員說明與溝通,

並將疑問及灰色地帶之部分提出討論並取得共識。

在記錄團隊組成後, 擬定觀察比賽影片進行觀察記錄之日程,由 2 組記錄人員一 同觀看比賽,並將其比賽之表現分析記錄於統計表格當中。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完成比賽影片之表現記錄表後,將其紀錄所得資料建檔至電腦中,並運用 Excel 將資料分為勝敗隊伍之發球得分、發球失分、發球後對方無組織進攻我方得分、

發球後對方有組織進攻我方得分、發球後對方有組織進攻對方得分,依表次輸入後,以 次數除與總次數,最後使 SPSS 22.0 版本與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 進行描述性統計、

卡方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ANOVA) 等統計方法對發球效果做考驗。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發球位置中,1 號位位後場延伸共 2252 次 (72.5%) 、6 號位後場延伸共 489 次 (15.7%) 、 5 號位後場延伸共 365 次 (11.8%) 。發球落點中,1 號位共 455 次 (14.6%) 、2 號位共 112 次 (3.6%) 、3 號位共 197 次 (6.3%) 、4 號位共 214 次 (6.9%) 、5 號位共 697 次 (22.34%) 、6 號位共 1064 次 (34.3%) 。發球得失分中發球得分共 172 次 (5.5%) 、繼 續比賽共 2568 次 (82.7%) 、發球失分共 366 次 (11.8%) 。

研究結果發現 102 年全國運動會男子室內排球所使用的發球型態為跳躍漂浮球最 多,其次是跳躍發球,而在國際賽已較少使用的站立漂浮球,在本研究的樣本數也高達 將近 20%,由此可推論國內排球在發球技術上還與國際賽的水準有些微差距;發球位置 則集中在 1 號位後場延伸,其次是 6 號位置,自從發球位置規則修訂後,從原本的 3 米 內擴大至九米內,但可以由研究結果看出,超過 70%的發球位置仍在 1 號位後場延伸,

或許是國內教練及選手較少去嘗試不同位子發球的效用,雖然本研究者發球位置也仍在 1 號位後場延伸,但本研究者接發球經驗上,若發球者不在 1 號位後場延伸位置發球時,

心理上會有種不安,因為接 5 號位及 6 號位後場延伸發球的經驗遠比 1 號位後場延伸少 太多了,但會不會有實際上對接發球的影響從本研究結果中並沒有顯著的差異;發球落 點為 6 號位最多,其次是 5 號位及 1 號位,很顯然的發球落點大部分分佈於後場,前場 的發球落點,會使發球威力減少許多,但有時會有不同的發球效果出現,如發給前排攻 擊手接,使得攻擊手較無法助跑攻擊,也能達成破壞接發球方戰術之效果。

在發球效果之得失分部分,發球得分占了總得分之 5.5%,在找了相關發球文獻整 理後,發現發球得分比例大約 2.5%至 5%不等,而在本研究則是 5.5%,而最佳的發球型 態不是跳躍發球,由此可得知國內選手對於漂浮球的判斷及接球能力還仍有待加強。

由上表得知,在不同的發球型態中,跳躍發球技術發球得分比例共 62 (7.11%) 次、

繼續比賽共 627 (71.90%) 次、發球失誤共 183 (20.99%) 次;跳躍漂浮球技術發球得分 共 93 (5.46%) 次、繼續比賽共 1457 (85.55%) 次、發球失誤共 153 (8.98%) 次;站立漂 浮球技術發球得分共 17 (3.20%) 次、繼續比賽共 484 (91.15%) 次、發球失誤共 366 (11.8%) 次。

根據表 3 結果顯示,跳躍發球的發球得分比例雖高達 7.11%,相對的發球失誤的比 例更是高達 20.99%,可以推斷出國內選手對於跳躍發球的掌控能力還不是那麼的準確,

是屬於相當冒險及不穩定的發球型態;也可得知國內選手使用最多的發球型態是跳躍漂 浮球;站立漂浮球的得分比例雖僅有 3.20%,但此發球型態的進球率高於 90%,是相當 穩定的發球型態。

高報酬一定伴隨高風險,但以 20% 與 7%的得分率與失誤率比,失誤率的風險似 乎高過得分率,在發球強度上也許應該再去加強,在強度與穩定度上,取得一個效益上 的優勢,也就是得分率高於失誤率。

表 3

發球型態與發球效果情形描述統計表

跳躍發球 跳躍漂浮球 站立漂浮球 總計 發球得分 個數 (百分比) 62 (7.11%) 93 (5.46%) 17 (3.20%) 172

(5.5%) 繼續比賽 個數 (百分比) 627 (71.90%) 1457 (85.55%) 484 (91.15%) 2568

(82.7%) 發球失誤 個數 (百分比) 183 (20.99%) 153 (8.98%) 30 (5.65%) 366

(11.8%) 總數 個數 (百分比) 872 (100%) 1703 (100%) 531 (100%) 3106

(100%)

由上表 4 結果顯示,跳躍漂浮球的發球得分次數共 93 (3.0%) 次,比例是優於其他

表 5

由上表 6 研究結果顯示,發球落點位置分佈於 1 號位、5 號位、6 號位,這 3 個位 子均屬於發球落點的後半區,後半區的發球落點得分效果則較無太大的落差;繼續比賽 的發球落點為 1 號位、5 號位、6 號位球數明顯多於前半區。

發球落點前半區仍有得分紀錄,可能是發球球擦網而在前區落下,有時容易造成接 發球方來不及判斷及移動接球造成的結果。亦有可能是前排球員用高手拖球之方式,太 空中觸球將球接起。

表 6

發球落點與發球效果關聯情形之交叉分析摘要表

發球落點

1 號位 2 號位 3 號位 4 號位 5 號位 6 號位 總數 得分 個數 36 11 16 21 46 42 172

百分比 1.2% 0.4% 0.5% 0.7% 1.5% 1.4% 5.5%

發球得失分 繼續 比賽

個數 419 101 181 193 651 1022 2568 百分比 13.5% 3.3% 5.8% 6.2% 21.0% 32.9 82.7%

失分 個數 366

百分比 11.8%

總計 個數 3106

百分比 100%

表 7

表 8

發球位置與發球效果關聯情形之交叉分析摘要表

發球位置 1 號位後

場延伸

6 號位後 場延伸

5 號位後 場延伸

總數

得分 個數 143 14 15 172

百分比 4.6% 0.5% 0.5% 5.5%

發球得失分 繼續比賽 個數 1845 411 312 2568 百分比 59.4% 13.2% 10.0% 82.7%

失分 個數 264 64 38 366

百分比 8.5% 2.1% 1.2% 11.8%

總計 個數 2252 489 365 3106

百分比 72.5% 15.7% 11.8% 100%

根據上表 8 研究結果顯示,國內選手所站的發球位置仍以 1 號位後場延伸最為廣泛 使用。而 5 號位後場延伸的發球位置總數低於 6 號位置後場延伸的發球位置,在發球得 失分、繼續比賽則較無太明顯的差異。沒有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方向而來的發球,對

根據上表 8 研究結果顯示,國內選手所站的發球位置仍以 1 號位後場延伸最為廣泛 使用。而 5 號位後場延伸的發球位置總數低於 6 號位置後場延伸的發球位置,在發球得 失分、繼續比賽則較無太明顯的差異。沒有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不同方向而來的發球,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