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標模式的教學法

在文檔中 第二節 目標模式的教學法 (頁 21-24)

目標模式是為了要達到教材的目標,也就是內容的目標,設計上以知識的 獲得為手段,是以預期的目標達成與否為考量的依據。一般的班級教學也為了 求得教學上的效率而最常採用這種教學方法。這是以教師為中心策略的直接教 學法,即教師以最直接的講解方式提供主要的資訊,但也非傳統的接受被動式 學習,須符合「高度組織化的科學」的目標模式的精神,亦即學科有等級序列,

下一步的學習必須建立在上面所學知識基礎上。50確定了教學順序讓學生達成精 熟的目標,直接教學法不失為達到目標方式的有效方法。

壹、直接教學法的理念

「直接教法」是對照「非直接」教學法而來,和以學生為中心的「間接」

教學,建構主義所採用的方法有很大的差異。51直接教學法是上課時,教師直接 呈現資訊、技能或概念給學生,教師組織教材,以達成教學目標的方式。52Jojns

& Jojns在有效教學法的要素中也採直接的教學,逐步呈現教材,每次只針對一 個重點,使用具體不同的例子。此外運用教學媒體,提供學生不同的刺激,以 維持學習的注意力,也有助於內容的講解。53

直接教學法與講述多所相關,現在我們一般國民中小學的教學,多半還是 以直接教學法為主,若就英語國家而言,一般中小學教師多半也是運用直接教 學法,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54雖接近傳統教學法的講述講解,但結合了更多的 教學策略,Duke認為可包括講述法、大團體教學、依賴教科書和板書、座位上 的作業、背誦、討論、使用教師自製的測驗卷等55,並以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為 設計鵠的。實施這種教學法首先需評估學生的起點行為,學生則根據教師給予 的刺激做適當的反應,教師應容許學生有表達意見或批評的機會,而非一昧的 接受,課間課後提供適當的練習及施以增強性的回饋,教師在教學後對行為目 標的終點行為做評鑑,由教師來控制操作一定的教學活動程序步驟,以達成有 效的教學。

貳、直接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一般而言,一種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都運藏著某種教學理論。56直接 教學法強調教師主導的重要性,主要理論依據是行為主義理論及結合奧斯貝爾

50 威爾頓 著(David A . Welton ) 吳玉軍等譯《美國中小學社會教學策略》,華夏出版社,2004 年 1 月第 1 版,

第 281-282 頁。

51 周新富等著,<直接教學法>,載於《教學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民國 93 年 6 月,第 213-215 頁。

52 Slavin,R.E.(1997).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5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53 謝寶梅,<教師的效能>,黃正傑《教學原理》,師大書苑出版社,民國 87 年 9 月,第 384 頁。

54 Heinich,R.Molend,M,&Russell,J.D.,&Smalddle,S.E. 2002

55 周新富等著,前引文,第 213 頁。

56 聶幼犁,《中學歷史教育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年 10 月,第 41 頁。

(David Ausubel)的認知學習理論和蓋聶(Gagne)有關行為、認知理論的訊 息處理論,來發展直接教學法。

一、行為主義的要點

行為主義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Watson)所創,強調的是可控制與預期行 為目標,行為目標代表是客觀可得觀察的,較易監控的學習結果。有關的學說 有:

(一)桑代克(E.L.Thorndike)的「學習三定律」,練習律、準備律、效果律,

聯結的強弱受這三個原則支配。57

(二)斯肯那(B,F.Skinner)的增強回饋作用及行為塑造原理。 此對學習的 歷程提出的解釋為某一刺激與某適當反應的聯結,聯結受練習的增多而加強,

個體在準備下感到滿足,滿足之後會繼續反應,如下表所示。58

表:3-6 行為主義的學習示意表

行為主義: 刺 激 練習 反 應

(正確行為)

增 強

外在行為回饋

在教學應用上,可透過正確的行為反應,但是需要去練習熟練每個步驟,

把連續複雜的動作分成幾個小動作的連續漸進,教法上一次只教一種概念,即 行為的塑造原理,並經常給予學習者適當的回饋來增強,增強原理來建立一連 串正確的行為目標。例如:本研究的主題,藉著熟悉練習包括口頭回答練習、

學習單獨立練習,紙筆測驗定時練習和回饋技巧,正確性或訂正性性回饋,以 達預期性的歷史教學目標。

二、奧斯貝爾(Ausubel)的認知學習理論

(一)有意義的「講解式教學」:重視有組織的結構教材,在教師直接講解中,

學生才能主動搜尋新知識和既有的認知結構相連結,產生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他的學習理論強調要以「認知結構」為基礎,而「認知結構」是指個人在大腦 神經系統中已經學習與保留的學科知識,包括事實、概念、原則59。新學習必須 建立在舊經驗之上,新舊關係的相互聯結,有意義的學習才會產生。學習便是 將新訊息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經過認知結構的同化或調整加以融合,內化

57 胡秉正,《教育心理》,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 72 年 8 月 3 版,第 126-127 頁。

58 張新仁,<Gagne 學習條件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民國 92 年,

第 252 頁。

59 張新仁,<Ausubel 有意義得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前引文,第 219 頁。

為認知結構的一部分,學習之後認知結構會隨著知識的獲得,不斷的擴大提升,

是一種的組織的能力或架構。

(二)前導組織的策略:是讓教材呈現有意義的組織,教師在準備教材時,一 個觀念或概念的動機引起,能和學生的先前舊知識聯結,用意在於提供認知架 構。前導組織更有漸次區別的原則,教師先介紹高層次概念或大原則,然後在 介紹細節資料60,也符合了涵蓋性較大的大原則到較具體小細節的知識統整。例 如:動機的引起,以本研究單元為例,提供CD歌曲「思想曲」民謠和「月琴」

校園名歌的不同曲風,從歌詞皆反應出唐山過台灣的感傷情懷,提供進入主題 的導入。教學大綱的設計-概念階層表(表:3-3),揭式出歷史事實、歷史概 念及歷史通則的整個認知架構的組織。

三、蓋聶(Gagné)的教學活動理論

(一)學習條件所構成的教學順序:

蓋聶認為學習也是行為主義刺激與反應的聯結,但更重視到「中介歷程」

適當的學習條件,以便支持內在學習歷程得運作」。61學習條件指-「外在學習 者的學習情境」,是教師可以控制的,外在條件的安排組織了學習活動,以達到 不同預期的學習結果。蓋聶認為學習活動應有合理的先後順序,構成了教師的 教學活動的步驟。依先後順序是:

(1)引起注意(2)告知學習目標,激發學習動機(3)促使回憶先備知識 的教學技巧(4)呈現學習材料(5)提供學習輔導(6)引發行為表現(7)提 供回饋(8)評量行為表現(9)加強學習保留和遷移。62例如:對於本研究單元,

這些步驟已融入了學習活動計劃表(表:3-3 概念階層表),關於告知學習目標 和刺激,對已學得先備知識的順序可做調整,較符合學習原理,先喚起先備知 識,做為理解新教材的基礎。最後一個步驟,加強學習保留和遷移,讓學生課 後自行複習、類化,等待期中考紙筆測驗。

(二)工作分析:

教師先確定教學目標的終點能力,再將能力分析成各種先備能力,分析由 上而下,層層下降,由複雜直到最簡單的起點行為為止,這層層的架構就是所 謂的「工作分析」,這是一種由上至下階層的「學習階層」,適用於蓋聶「心智 技能」的發展學習63:指出前一類是後一類的學習基礎。

例如:心智技能(1)辨別(2)具體概念(3)定義概念(4)原則(5)問題解

60 李咏吟,前引文,第 142 頁。

61 張新仁,前引文,第 265 頁。

62 同上書,第 268-273 頁。

63 沈翠蓮,前引書,第 156-157 頁。

直接教學法通常以概念、原則為教材的重點,實際教學或實作學習時是由 下而上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次序而達到最上層的終點行為。例如:歷史事實的 材料、各種紀錄的具體史實辨別,抽取出事物的本質及其聯繫來認識歷史的表 象,形成如人物、物品、典章制度、事件名稱等的具體歷史概念。再進一步的 深化為抽象定義概念如因果、影響、時序、偏見、想像等抽象歷史概念,最後 歸納成歷史演進規律的原則,以此原則作出合乎歷史解釋並形成價值判斷來解 決歷史問題。

在文檔中 第二節 目標模式的教學法 (頁 21-2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