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假說檢定與研究問題回應

一、 研究假說檢定

(一) 虛無假說 1: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整體」表現,

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整體」

表現上有顯著差異(P=.003<.01),所以拒絕此虛無假設。

(二) 虛無假說 2: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化學反應基 礎理論」概念向度表現,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化學 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P=.99>.01),所以接受此虛無假設。

(三) 虛無假說 3: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原子與分子 計量」概念向度表現,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原子 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表現上有顯著差異(P=.002<.01),所以拒絕此虛無假設。

(四) 虛無假說 4: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化學式」概 念向度表現,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化學 式」概念向度表現上無顯著差異(P=.72>.01),所以接受此虛無假設。

(五) 虛無假說 5: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化學反應方 程式計量」概念向度表現,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化學

式」概念向度表現上有顯著差異(P=.001<.01),所以拒絕此虛無假設。

二、 研究問題回應

針對第一章緒論中所提出的研究問題,以下將藉由研究資料的分析提出說明與結 論。

1. 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整體」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後測平均得分為 18.53;而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後測平均得分為 20.71。以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整體「前 測得分」為共變數,前置組織為因子,整體「後測得分」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得 知,前置組織對受試者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上造成顯著差異(P=.001<.01),但前置 組織與受試者前測得分間有交互作用。

2. 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在「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 向度的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 後測平均得分為 3.16;而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後測平均得分為 3.21。以「化 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之「前測得分」為共變數,不同前置組織為因子,「化學反 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之「後測得分」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得知,不同前置組織 對全體受試者在「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表現上無顯著差異(P=.99>.01),顯示 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之受試者與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之受試者在「化學反應基礎理論」

概念向度學習上無顯著差異。

3. 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在「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

度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後 測平均得分為 8.00;而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後測平均得分為 9.33。以「原 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之「前測得分」為共變數,前置組織為因子,「原子與分子計 量」概念向度之「後測得分」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得知,前置組織對受試者在「原 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表現上有顯著差異(P=.002<.01) ,但前置組織與受試者前測 得分間有交互作用。

4. 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在「化學式」概念向度表現上 是否有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化學式」概念向度後測平均得 分為 3.61;而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後測平均得分為 3.52。以「化學式」概 念向度之「前測得分」為共變數,前置組織為因子,「化學式」概念向度之「後測得分」

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得知,前置組織對受試者在「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 表現上無顯著差異(P=.72>.01)。

5. 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在「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 念向度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 度後測平均得分為 4.50;而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後測平均得分為 5.64。以

「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之「前測得分」為共變數,前置組織為因子,「化學 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之「後測得分」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得知,前置組織 對受試者在「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表現上有顯著差異(P=.001<.01)。事後比 較顯示接受 B 前置組織教學之受試者在「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表現上優於接 受 A 前置組織教學之受試者。

由整體表現顯示,B 前置組織的「粒子基本定律」在提升學生整體後續概念學習較 A 前置組織的「物質三態變化-粒子行為」來得有幫助,其可能原因在於粒子基本定律 除了將之前所學過的部份加以複習外,更利用「氣體反應體積定律(給呂薩克定律)」與

「亞佛加厥假說」確定了原子與分子的差異性,並建立起部分氣體屬於「雙原子分子」

的概念系統,增進學生在學習或解決有關於氣體方程式計量問題上的能力;相較於「粒 子基本定律」,「物質三態變化-粒子行為」則強調微觀粒子的系統性與性質,對於解決 方程式計量問題並無太大幫助,但倘若在學習微觀粒子動力理論前採用此前置組織,則 效果可能較「粒子基本定律」來得好。

在由各分項概念向度上來分析,「化學反應基礎理論」與「化學式」在使用兩前置 組織的效果不彰,探究其因素可能是針對兩極端概念的學習所造成的結果;就「化學反 應基礎理論」而言,此概念系統與國中時期就已學過,對於高中學生再次遇到相同概念 學習,前置組織的效果相對降低,因為所要學習的新知識與前置組織的內容太過相近,

學生先備知識充足,造成此學習模式對於新概念的學習注意不大。相反的,就「化學式」

而言,此概念系統在國中時期並無接觸,兩前置組織針對此概念的相關性亦低,因而造 成受試者各自獨立學習的狀況,結果也顯示兩前置組織針對此概念學習毫無建樹,所以 推測使用 A、B 二前置組織與這兩個概念並學習並無明顯上的影響或幫助,原因就是教 材與前置組織內容過於相近或無關,都可能會造成前置組織的教學無效的結果。

另外由「原子與分子計量」與「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二概念向度來觀察,A、B 兩前置組織均與此二概念有相關,但關聯性不大,換句話說仍有許多新知識需要學習,

但都立基於兩前置組織的舊有知識系統下,利用 A、B 兩前置組織高階層概念的預先學 習,建構後續對於「原子與分子」辨識與理解的能力,也增加對於化學反應方程式的理 解。針對研究顯示,並非「物質三態變化-粒子行為」的前置組織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反 效果,而相對是「粒子基本定律」前置組織更適合運用在學習「原子與分子計量」與「化 學反應方程式計量」二概念前作為引介材料。所以前置組織的採用除了須針對學生先備 知識能力進行評估外,對於所要學習的新教材進行適當分析與配合,才能使前置組織發 揮其最大功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