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不同前置組織對化學反應成就測驗表現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節 不同前置組織對化學反應成就測驗表現之影響 "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共分四節說明,第一節為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之試題反應;第二節為化學反 應學習成就測驗之前、後測結果概述;第三節則分析不同前置組織對化學反應成就測驗 表現之影響,針對「整體」與「化學反應基礎理論」、「原子與分子計量」、「化學式」、 與「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四個主分項概念進行統計上的分析;最後第四節則針對研究 假說檢定與研究問題作回應。

第一節 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之試題反應

一、 「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之整體表現

(一) 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得分分佈

全體受試者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得分分佈如表 4-1 所示:

表 4-1 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得分分佈

前測 後測 樣本群 項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18.00 3.30 18.53 3.34 全體受試者

A 前置組織

B 前置組織 18.26 3.65 20.71 2.91

再針對前、後測全體受試者得分分佈情形分析如下:

1. 全體受試者「前測」得分分佈情形分析

表 4-1 顯示 B 前置組織受試者其前測平均得分較 A 前置組織受試者略高;A 前置組 織受試者的「前測」平均分數為 18.00(SD=3.30),而 B 前置組織受試者其「前測」平

(2)

2. 全體受試者「後測」得分分佈情形分析

表 4-1 顯示 B 前置組織受試者其後測平均較 A 前置組織受試者為高;B 前置組織受 試者的「前測」總平均分數為 18.53(SD=3.34),而 A 前置組織受試者其「前測」總平均 分數為 20.71(SD=2.91)。

全體受試者(樣本群)在「前測總分」的表現上,B 前置組織的平均得分為 18.26,與 A 前置組織的平均得分 18.00 差異不大,表示所選擇的受試者對象,在「化學反應」及 其相關概念的「前測」表現上無差異;而全體受試者(樣本群)在「後測總分」的表現上,

B 前置組織的平均得分為 20.71,與 A 前置組織的平均得分 18.53,有 2.18 分的差距。

(二) 不同前置組織之化學反應成就測驗答對率比較

使用 A 前置組織在前測平均答對率為 60.0%、後測平均答對率為 64.0%,前、後測 答對率差異為 4.1%;而使用 B 前置組織在前測平均答對率為 59.3%、後測平均答對率 為 69.0%,前、後測答對率差異為 9.7%;詳細情形請見表 4-2。

表 4-2 不同前置組織化學反應成就測驗答對率與進步情形

A 前置組織 B 前置組織

題號

前測 答對率(%)

後測 答對率(%)

進步幅度(%)

前測 答對率(%)

後測 答對率(%)

進步幅度(%)

59.5 73.8 14.3 1

2 3 4 5

60.5 84.2 78.9 68.4 65.8

60.5 76.3 89.5 76.3 71.7

0

-7.9 10.6

7.9 5.3

85.7 83.3 64.3 66.7

92.9 90.5 76.2 71.4

7.2 7.2 11.9

4.7

6 60.5 68.4 7.9 71.4 85.7 14.3

(3)

A 前置組織 B 前置組織

題號

前測 答對率(%)

後測 答對率(%)

進步幅度(%)

前測 答對率(%)

後測 答對率(%)

進步幅度(%)

7 60.5 60.5 0 61.9 64.3 2.4 8 81.6 84.2 2.6 78.6 83.3 4.7 9 68.4 78.9 10.5 66.7 85.7 19.0 10 63.2 73.7 10.5 73.8 85.7 11.9 11 21.1 63.2 42.1 11.9 50.0 38.1 12 42.1 50.0 7.9 42.9 61.9 19.0 13 44.7 65.8 21.1 47.6 76.2 28.6 14 36.8 31.6 -5.2 42.6 45.2 2.6 15 86.8 86.8 0 76.2 81.0 4.8 16 63.2 68.4 5.2 61.9 76.2 14.3 17 86.8 86.8 0 90.5 83.3

18 86.8 31.6 -55.2 78.6 88.1

-7.2 9.5

19 65.8 81.6 15.8 81.0 92.9 11.9 20 68.4 65.8 -2.6 61.9 64.3 2.4 21

22 23 24 25 26 27

28.9 76.3 13.2 21.1 57.9 68.4 86.8

26.3 65.8 21.1 28.9 71.1 73.7 89.5

-2.6

-10.5 7.9 7.8 13.2

5.3 2.7

28.6 64.3 14.3 31.0 61.9 69.0 85.7

19.0 69.0 16.7 19.0 76.2 83.3 88.4

-9.6 4.7 2.4

-12 14.3 14.3 2.7

28 65.8 73.7 7.9 78.6 71.4 -7.2

(4)

A 前置組織 B 前置組織

題號

前測 答對率(%)

後測 答對率(%)

進步幅度(%)

前測 答對率(%)

後測 答對率(%)

進步幅度(%)

29 60.5 73.7 66.7 78.6 11.9 30 60.5 63.2

13.2

2.7 78.6 90.5 11.9 平均 60.0 64.0 4.0 59.3 69.0 9.7

圖 4-1 不同前置組織化學反應成就測驗得分分佈情形

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的「前測」平均答對率為 60.0%,而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的「前 測」平均答對率則為 59.3%,兩前置組織「前測」答對率很接近,且答對率將近 60.0%;

在進行不同前置組織的前置組織教學後,A 前置組織「後測」平均答對率為 64.0%,進 步了 4.0%,而 B 前置組織「後測」平均答對率為 69.0%,進步了 9.7%,兩不同前置組 織的學習效益差距為 5.7%。

由表 4-2 可知,進行 B 前置組織在整體答對率上,進步幅度較 A 前置組織來得大,

且大部分試題(20 題)的答對率是以進行 B 前置組織教學的表現較佳(進步幅度與差異性 較大,>5%),其中僅有 5 題的是 A 前置組織教學表現較佳(進步幅度與差異性較大,>

59.99 59.3

64.04 69.04

50 55 60 65 測 70

驗 得 分

前 測 後 測

不 同 文 本 教 學 整 體 測 驗 情 形

B 前置組織 A 前置組織

(5)

5%)。

二、 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不同內容概念向度表現

以下主要就四個不同的內容概念向度,「化學反應基礎理論」、「原子與分子計量」、

「化學式」、與「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分別以 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在「前測」

*「後測」答對率與進步幅度差異較大的相關題目,來討論受試者做答結果分佈情形與 分析其描述統計之相關意涵。

(一) B 前置組織表現「優於」A 前置組織各概念向度表現分析 1.「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

在 B 前置組織表現「優於」A 前置組織表現中,「化學反應基礎理論」向度進步幅 度較大(>5%)有 2 題,以下就第 1、2 題進行討論。

(1) 第 1 題:

在第 1 題中,A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並無差異,但 B 前置組織在前、

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增多的趨勢(如表 4-3 所示),進步幅度百分比為 14.3%,由進步幅度 顯示以 B 前置組織進行教學的效益要比 A 前置組織來得有成效。

值得比較的是 B 前置組織在另有概念選項的人數上有下降的趨勢,受到「粒子基本 定律」前導組織的影響,調整過去的學習概念而正確選答;但 A 前置組織在另有概念選 項(A)與選項(B),人數卻有上升的趨勢,其原因可能是因為 A 前置組織是以「三態變化」

的粒子行為引介來解釋相關化學反應,而在「氣體」與「熱化學」反應的相關化學反應 介紹上並未提及,不適當的「前導組織」無法與舊有知識做連結,容易產生學生另有概 念,詳細情形請見表 4-3。

(6)

表 4-3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1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1. 根據「質量守恆定律」,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質量守恆定律」

基本定義與內涵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 (A) 產生氣體化學反應 6(15.8) 8(21.1) -2(5.3) 7(16.7) 3(7.1) 4(9.6) (B) 吸(放)熱化學反

4(10.5) 5(13.2) -1(2.7) 6(14.3) 4(9.5) 2(4.8) 另有

概念

(C)所有化學反應 5(13.2) 2(5.3) 3(7.9) 4(9.5) 4(9.5) 0(0) 正確

概念

(D)須在密閉容器化 學反應

23(60.5) 23(60.5) 0(0) 25(59.5) 31(73.8) 6(14.3)

(2) 第 2 題:

在第 2 題中,A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退步」的傾向,而 B 前置組 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則有增多的趨勢(如表 4-4 所示),進步幅度百分比為 7.2%,

雖然進步幅度不大,但相對比較下以 B 前置組織進行教學的效益要比 A 前置組織來得 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不論是 A 前置組織或是 B 前置組織,在前測的答對率上都有 偏高的趨勢(A 前置組織前測答對率=84.2%;B 前置組織前測答對率=85.7%),代表此 題有所謂「天花板效應」,使得 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組織受試者在前測的答對率上都有 優異表現,也可能是 A 前置組織在後測的答對人數統計數據上會有退步表現的原因。

A 前置組織前、後測另有概念選項(A)與選項(B),人數均有上升的趨勢,但人數不 多,其可能原因是因為 A 前置組織是以「物質的三態變化-粒子行為」做為引介,來解

(7)

釋相關的化學反應,而未提及化學反應方程式係數比(係數比=莫耳數比)與反應方程式

「質量守衡」的相關概念,雖然國中部分內容已有學習過,但仍易引起受試者遺忘,因 而產生另有概念;相關詳細情形請見表 4-4。

表 4-4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2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2. 有一反應,由 X 與 Y 化合生成 Z。其反 應如下:2X + 3Y→ 2Z,而反應物 X 與 生成物 Z 的質量關係圖如右。試問當有 4 克的 Z 生成時,需要多少克的 Y?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質量守恆定律」計 量應用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A)3/2 2(5.3) 4(10.5) -2(5.3) 3(7.1) 2(4.8) 1(2.4) (B)2 1(2.7) 2(5.3) -1(2.7) 2(4.8) 0(0) 2(4.8) 另有

概念

(D)3/2×4 3(7.9) 3(7.9) 0(0) 1(2.4) 1(2.4) 0(0) 正確

概念

(C)1 32(84.2) 29(76.3) -3(7.9) 36(85.7) 39(92.9) 3(7.2)

2.「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

「原子與分子計量」向度之命題一共有 12 題,以下分別就第 5、7、19(原子量概念 向度)、8、10、14、18(分子量概念向度)、6、26、28(莫耳數計量概念向度)、9、16(重量 百分組成概念向度)題,在 B 前置組織表現「優於」A 前置組織表現中,「原子與分子計 量」向度進步幅度較大(>5%)有 6 題,以下就第 14、18、6、26、9、16 題進行討論。

(8)

(1) 第 14 題:

在第 14 題中,A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退步」的傾向,相較於 B 前置組織(如表 4-5 所示)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增加的表現,惟進步幅度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屬於較複雜的觀念計算題,在「後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45.2%)與 A 前置組織(31.6%)答對率並不高,代表全體受試者在兩種前置組織 的教學上,對於「定溫」、「定壓」下,氣體體積與莫耳數、分子量比例關係的概念學習 效益差異不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A)選項的選答上,在 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的後測選答上,

人數並無變化太大的情形,且選答人數也偏多(A:15 人;B:19 人),並無因教學改變 其選答意向。探究其因素可能是在 A 前置組織在描述定溫、定壓氣體粒子行為時,對於

「氣體體積」與「莫耳數」、「分子量」的相關轉換並無明顯比較與分辨,導致受試者在 使用「原子量」作為氧氣的莫耳數計算,而非「分子量」,因而產生另有概念,所以在 (A)選項的選答上人數仍呈現不變的現象;而使用 B 前置組織的受試者在(A)選項的選答 上,亦可能是使用「原子量」作為氧氣的莫耳數計算,而非「分子量」,因而產生另有 概念;相關詳細統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5。

表 4-5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14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14. 在同溫、同壓下,V 升的氧氣,質量為 0.8 克,3V 升的某氣體,質量為 1.2 克,已知氧原子量為 16,則某氣體的分子量為多少?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定 溫、定壓下,氣 體體積與莫耳 數、分子量的比 例關係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另有 (A) 8 15(39.5) 15(39.5) 0(0) 20(47.6) 19(45.2) 1(2.4)

(9)

(C) 24 9(23.7) 8(21.1) 1(2.7) 3(7.1) 1(2.4) 2(4.8) 概念

(D) 28 0(0) 3(7.9) -3(7.9) 1(2.4) 3(7.1) -2(4.8) 正確

概念

(B) 16 14(36.8) 12(31.6) -2(5.2) 18(42.6) 19(45.2) 1(2.6)

(2) 第 18 題:

在第 18 題中,A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退步」的傾向,相較於 B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增加的表現(如表 4-6 所示),顯示出使用 B 前置組 織進行教學的效益要比 A 前置組織來得有效,且 A 前置組織在後測表現上答對率下降 55.2%,表示 A 前置組織在此概念的教學上出現嚴重問題。

本題屬於觀念題,在「前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78.6%)與 A 前置組 織(86.8%)答對率都很高,表面上顯示全體受試者在受試前對於此概念有一定程度的了 解;但在「後測」表現上,B 前置組織有持續改變學生另有概念的趨勢外,A 前置組織 卻相對引導學生產生錯誤的概念,導致學習 A 前置組織的受試者在後測的選答上,認為

「定溫」、「定壓」下的任何氣體均具有相同的「體積比」,而忽略了「分子數量」與「原 子數量」的內部差異,致使受試者轉而選答錯誤概念;學生在不了解相關內容敘述與定 義時,只能以記憶與背誦的方式解決問題,對於背後所代表的化學概念意義並不了解,

容易產生概念上的誤解。

數據顯示在兩種前置組織教學上,B 前置組織「粒子基本定律」的論述,對於「定 溫」、「定壓」下,氣體體積與分子、原子數量比例關係的概念學習遠較 A 前置組織僅介 紹氣體體積與分子數量的比例關係來得有幫助;相關詳細統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6。

(10)

表 4-6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18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18.在同溫、同壓下,NO2(二氧化氮)與 N2H4(聯胺)具有相等的原子數,則 NO2與 N2H4兩者的體積比(VNO2:VN2H4)為多少?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定溫、定壓下,

任何氣體「體積」的基本定 義與轉換應用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B) 3:2 2(5.3) 5(13.2) -3(7.9) 4(9.5) 5(11.9) 1(2.4) (C) 1:1 3(7.9) 20(52.6) -17(44.7) 4(9.5) 0(0) 4(9.5) 另有概念

(D) 1:2 0(0) 1(7.9) -1(7.9) 1(2.4) 0(0) 1(2.4) 正確概念 (A) 2:1 33(86.8) 12(31.6) -21(55.2) 33(78.6) 37(88.1) 4(9.5)

(3) 第 6 題:

在第 6 題中,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均有「進步」的傾 向(如表 4-7 所示),B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14.3%)較 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7.9

%)高出 6.4%,雖然進步幅度比較值不大,但顯示出以 B 前置組織進行教學的效益要比 A 前置組織來得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屬於計算題,在後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 組織在部分選項選答人數上有下降趨勢,代表全體受試者在兩種前置組織教學上,不論 是「粒子行為」或是「粒子基本定律」的前導組織,均有助於加強「莫耳數」與「原子 數量」的計量概念應用。特別是 B 前置組織後測答對率更高達 85.7%,顯示 B 前置組織 更有助於此概念的學習。

另外也值得注意的是在(B)選項的選答上,在 A 前置組織的選答上卻有人數增加(2 人)的情形,探究其因素可能是在 A 前置組織在描述氣體粒子行為時,對於「分子」與

(11)

「原子」的相關定義並無明顯比較與分辨,導致受試者在(B)選項選答上有另有概念的產 生;相關詳細統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7。

表 4-7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6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6.含有 3.01×1023個原子的甲烷(CH )4 氣體,其質量為多克?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原子數量與「莫耳 數」計量應用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B) 3.2 克 7(18.4) 9(23.7) -2(5.2) 7(16.7) 3(7.1) 4(9.5) (C) 0.16 克 4(10.5) 1(2.6) 3(7.9) 2(4.8) 3(7.1) -1(2.4) 另有概念

(D) 0.40 克 4(10.5) 2(5.2) 2(5.2) 3(7.1) 0(0) 3(7.1) 正確概念 (A) 1.6 克 26(60.5) 28(68.4) 3(7.9) 30(71.4) 36(85.7) 6(14.3)

(4) 第 26 題:

在第 26 題中,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均有「進步」的 傾向(如表 4-8 所示),B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14.3%)較 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 (5.3%)高出 9.0%,B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比例遠大於 A 前置組織,顯示出以 B 前置組織 進行教學的效益要比 A 前置組織來得有助益。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屬於觀念計算題,在「後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 與 A 前置組織在部分選項的選答人數上有下降趨勢,代表全體受試者在兩種前置組織教 學上,不論是「粒子行為」或是「粒子基本定律」的前導組織,均有助於加強「莫耳數」

與「原子數目」、「分子數目」間的計量概念。特別是 B 前置組織「後測」答對率更高達 83.3%,進步幅度高達 14.3%,顯示 B 前置組織的前導組織更有助於此概念的學習;相

(12)

關詳細統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8。

表 4-8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26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26.某一容器中含有 CH4和 C2H6的混合氣體,其原子總數為分子總數的 7 倍,則 CH4和 C2H6的莫耳數比為若干?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莫耳數」、「原子 數目」、「分子數目」計量定義 與應用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A) 1:1 2(5.2) 2(5.2) 0(0) 2(4.8) 1(2.4) 1(2.4) (C) 2:1 5(13.2) 5(13.2) 0(0) 8(19.0) 3(7.1) 5(11.9) 另有概念

(D) 3:1 5(13.2) 3(7.9) 2(5.2) 3(7.1) 3(7.1) 0(0) 正確概念 (B) 1:2 26(68.4) 28(73.7) 2(5.2) 29(69.0) 35(83.3) 6(14.3)

(5) 第 9 題:

在第 9 題中,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均有「進步」的傾 向(如表 4-9 所示),B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19.0%)較 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5.3

%)高出 13.7%,B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比例遠大於 A 前置組織,顯示出以 B 前置組織進 行教學的效益要比 A 前置組織來得有助益。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屬於觀念計算題,前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66.7%) 與 A 前置組織(68.4%)答對率都很平均,表面上顯示超過半數受試者在受試前對於此概 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後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雖然 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組織在正 確答案的選答人數上均有上升趨勢,但 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相較 B 前置組織來的不明 顯,也間接顯示 B 前置組織的「粒子基本定律」有助連結學生學習「重量百分組成」計

(13)

量定義與應用的概念,特別是 B 前置組織後測答對率更高達 85.7%,進步幅度高達 19.0

%,顯示 B 前置組織更有助於此概念的學習;相關詳細統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9。

表 4-9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9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9.某有機化合物一分子中含有 2 個硫原子,取該化合物 3.05 克分析得知 硫重 0.80 克,由此推測該化合物之分子量為多少(S=32)?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重量百分組成」

計量定義與應用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A) 1:1 1(2.6) 2(5.2) -1(2.6) 8(19.0) 2(4.8) 6(14.3) (C) 2:1 6(15.8) 4(10.5) 2(5.2) 6(14.3) 2(4.8) 4(9.5) 另有概念

(D) 3:1 5(13.2) 2(5.2) 3(7.9) 0(2.4) 2(4.8) -2(4.8) 正確概念 (B) 1:2 26(68.4) 30(78.9) 4(10.5) 28(66.7) 36(85.7) 8(19.0)

(6) 第 16 題:

在第 16 題中,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均有「進步」的 傾向(如表 4-10 所示),B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14.3%)較 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 (5.2%)高出 9.1%,B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比例大於 A 前置組織,顯示出以 B 前置組織進 行教學的效益要比 A 前置組織來得有助益。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屬於計算題,前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63.2%)與 A 前置組織(61.9%)答對率都很平均,表面上顯示超過半數受試者在受試前對於此概念有一 定程度的了解;在「後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雖然 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組織在正確 答案的選答人數上均有上升趨勢,但 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相較 B 前置組織來的不明顯,

(14)

也間接顯示 B 前置組織的「粒子基本定律」有助於連結受試者學習「重量百分組成」計 量定義與應用的概念,特別是 B 前置組織後測答對率更高達 76.2%,進步幅度高達 14.3

%,顯示 B 前置組織更有助於此概念的學習;相關詳細統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10。

表 4-10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16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16. 自然界的鐵礦有赤鐵礦(Fe2O3)、磁鐵礦(Fe3O4)、和黃鐵礦(FeS2),請排列 這三種鐵礦中含鐵的重量百分率之高低順序(原子量:Fe=55.8,S=

32.0,O=16)?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重量百分組成」

計量定義與應用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A) Fe2O3>Fe3O4>FeS2 5(13.2) 5(13.2) 0(0) 11(26.2) 8(19.0) 3(7.1) (C) FeS2>Fe3O4>Fe2O3 4(10.5) 4(10.5) 0(0) 0(0) 1(2.4) -1(2.4) 另有

概念

(D) FeS2>Fe2O3>Fe3O4 5(13.2) 3(7.9) 2(5.3) 5(11.9) 1(2.4) 4(10.5) 正確

概念

(B) Fe3O4>Fe2O3>FeS2 24(63.2) 26(68.4) 2(5.2) 26(61.9) 32(76.2) 6(14.3)

3.「化學式」概念向度

「化學式」向度之命題一共有 5 題,以下分別是第 17(實驗式)、11、12(分子式)、15(結 構式)、13(示性式)題,在 B 前置組織表現「優於」A 前置組織表現中,「原子與分子計 量」向度進步幅度較大(>5%)有 1 題,以下就第 12 題進行討論。。

(15)

(1) 第 12 題:

在第 12 題中,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均有「進步」的 傾向(如表 4-11 所示),B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19.0%)較 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 (7.9%)高出 11.1%,B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比例大於 A 前置組織,顯示出以 B 前置組織進 行教學的效益要比 A 前置組織來得有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屬於觀念計算題,在後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組織在(C)選項選答人數上均有下降趨勢,但在後測的選答人數上仍有偏多的趨勢,

其原因可能是受試者不了解定溫、定壓下,氣體反應物的體積比例應與反應方程式中反 應物的係數比例呈現「正比」關係,導致在分子式的轉換上呈現出「反比」的錯誤概念,

學生對於化學式旁的數字(Subscript)仍不大了解其意涵;但經由教學後導正其另有概念,

特別是 B 前置組織後測進步幅度達 19.0%,顯示 B 前置組織的「基本粒子定律」更有助 於此概念的學習。

另外也值得注意的是在(B)與(C)選項的選答上,在 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的選答 上都有人數增加的情形,但總選答人數並不多,探究其因素可能是學生直接將反應物套 用所學過之氣體(A2(g):H2;B2(g):O2),致使在(B)與(C)選項選答上,將產物直接聯想成 H2O,

產生另有概念;相關詳細統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11。

表 4-11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12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12.同溫、同壓下,A2(g)20ml 與 B2(g)60ml 完全反應生成新氣體,若欲以 A、B 表此新氣體,則新氣體的分子式可能為下列何者?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分子式」定 義延伸結合化學反應方 程式之應用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另有概念 (B) AB2 2(5.3) 1(2.6) 1(0) 1(2.4) 2(4.8) -1(2.4)

(16)

(C) A2B 4(10.5) 6(15.8) -2(0) 3(7.1) 4(9.5) -1(2.4) (D) A3B 16(42.1) 12(31.6) 4(5.3) 20(47.6) 10(23.8) 10(23.8)

正確概念 (A) AB3 16(42.1) 19(50.0) 3(7.9) 18(42.9) 26(61.9) 8(19.0)

4.「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

「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之命題一共有 9 題,以下分別就第 20、21(化學 反應式基本定義)、22、24、25、29、30(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23、27(化學反應方 程式限量試劑理論)題,在 B 前置組織表現「優於」A 前置組織表現中,「化學反應方程 式計量」向度進步幅度較大(>5%)有 2 題,以下就第 22、30 題進行討論。

(1) 第 22 題:

在第 22 題中,A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退步」的傾向,相較於 B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增加的表現(如表 4-12 所示),雖然 B 前置組織進步 幅度百分比僅只有 4.7%,進步幅度不大,但顯示出以 B 前置組織進行教學的效益要比 A 前置組織來得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屬於較複雜的觀念題,在「前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 組織(64.3%)與 A 前置組織(76.3%)答對率都超過半數,顯示全體受試者在受試前對於此 概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後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A 前置組織(65.8%)在答對率上 有退步的現象,代表接受 A 前置組織的學生在此概念的學習上產生另有概念,推究其原 因可能是 A 前置組織在引介化學反應方程式的係數關係時,並無提及其與莫耳數、溶液 濃度的轉換關連性,僅以粒子數量描述反應方程式概念,致使學生無法產生連結,在化 學反應式的計量上,需要結合相互關係的計算與比較與反應方程式中的平衡係數關係,

學生往往僅能藉由代數與公式來解決簡單的化學反應相關問題,面對更高層的「莫耳濃 度計量」、「限量試劑」…等計量問題只能以記憶與背誦的方式解決,對於背後所代表的

(17)

相對在 B 前置組織上也發生類似情形,所以接受 B 前置組織教學的學生在後測的答 對率上也無大幅度的成長,但 B 前置組織至少在論述上有提及化學反應方程式係數關係 與莫耳數轉換間的關連性,可引起學生連結相關概念。相關詳細統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12。

表 4-12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22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22. 在固定體積的密閉容器內,置入 X 和 Y 兩種氣 體反應物後,會生成一種 Z 氣體產物,右圖表 示反應物和產物的濃度隨反應時間的變化關 係。試根據上文,判斷下列哪一項可表示 X 和 Y 的化學反應式?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化學反應方 程式」濃度計量應用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A) X+Y→Z 1(2.6) 1(2.6) 0(0) 6(14.3) 3(7.1) 3(7.1) (C) 2X+Y→Z 5(13.2) 5(13.2) 0(0) 7(16.7) 10(23.8) -3(7.1) 另有概念

(D) X+Y→2Z 3(7.1) 7(18.4) -4(5.3) 2(4.8) 0(0) 2(4.8) 正確概念 (B) X+2Y→Z 29(76.3) 25(65.8) -4(10.5) 27(64.3) 29(69.0) 2(4.7)

(2) 第 30 題:

在第 30 題中,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均有「進步」的 傾向(如表 4-13 所示),B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11.9%)較 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 (2.7%)高出 9.2%,B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比例大於 A 前置組織,顯示出以 B 前置組織進

(18)

行教學的效益要比 A 前置組織來得有助益。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屬於觀念計算題,前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78.6%) 與 A 前置組織(60.5%)答對率都很平均,表面上顯示超過半數受試者在受試前對於此概 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後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組織在正確 答案的選答人數上均有下降趨勢,特別是 B 前置組織後測答對率更高達 90.5%,進步幅 度高達 11.9%,顯示 B 前置組織的「基本粒子定律」前導組織更有助於此概念的學習;

相關詳細統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13。

表 4-13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29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30.同溫、同壓、同體積的兩氣體,甲重 0.56 公克,乙重 0.30 公克。若乙的 分子量是 16,則下列何者是甲的分子量?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化學反應方 程式」係數與分子量計 量關係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A)44 6(15.8) 2(5.3) 4(10.5) 0(0) 1(2.4) -1(7.1) (B)46 6(15.8) 8(21.1) -2(5.3) 6(14.3) 2(4.8) 4(9.5) 另有概念

(C)76 3(7.1) 4(10.5) -1(2.6) 3(7.1) 1(2.4) 2(4.8) 正確概念 (D)30 23(60.5) 24(63.2) 1(2.7) 33(78.6) 38(90.5) 5(11.9)

(二)A 前置組織表現「優於」B 前置組織各概念向度表現分析 1.「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

在 A 前置組織表現「優於」B 前置組織表現中,「化學反應基礎理論」向度進步幅度 較大(>10%)有 1 題,以下就第 3 題進行討論。

(19)

(1) 第 3 題:

在第 3 題中,A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進步的傾向,進步幅度百分比 為 10.6%;而 B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也有增多趨勢,進步幅度百分比為 7.2

%(如表 4-14 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不論是 A 前置組織或是 B 前置組織,在前測的答對率上都有 偏高的趨勢(A 前置組織前測答對率=78.9%;B 前置組織前測答對率=83.3%) (如表 4-13 所示),代表此題有所謂「天花板效應」,在此題的表現上可以看出其具備相關的「先備 知識」,使得 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組織學生在前測的答對率上都有優異表現,也致使 B 前置組織在後測的答對人數與進步幅度的統計數據上較 A 前置組織的人數與進步幅度 來得小;詳細情形請見表 4-14。

表 4-14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3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3.化學反應式為 2A+B→2R,今有 a 公克的 A,恰與 b 公克的 B 完全反應 生成 r 公克的 R,則下列何者是正確的?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質量守恆定 律」計量應用與化學方 程式係數辨別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A) 2a+b=2r 4(10.5) 1(2.7) 3(7.9) 6(14.3) 3(7.1) 3(7.1) (C) a+b=2r 1(2.7) 1(2.7) 0(0) 1(2.4) 0(0) 1(2.4) 另有概念

(D) a+2b=r 3(7.9) 2(5.3) 1(2.7) 0(0) 1(2.4) -1(2.4) 正確概念 (B) a+b=r 30(78.9) 34(89.5) 4(10.6) 35(83.3) 38(90.5) 3(7.1)

2.「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

(20)

在 A 前置組織表現「優於」B 前置組織表現中,「原子與分子計量」向度進步幅度 較大(>5%)有 2 題,以下就第 19、28 題進行討論。

(1) 第 19 題:

在第 19 題中,A 前置組織在「前測」答對人數與比例上較 B 前置組織來得低(如表 4-15 所示);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為 18.4%,而 B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為 11.9

%,探究其原因為 B 前置組織的學生在背景知識上(前測答對率較高)較 A 前置組織對於

「原子與分子」的基本概念來得好,所以 B 前置組織學生在前測時,其答對比例相對偏 高,以致於在進步幅度上 A 前置組織較 B 前置組織來得大,但也不要忽略 A 前置組織 以引述粒子運動行為理論為基礎,亦會影響其在「原子與分子」定義上的學習效益。

本題屬於觀念計算題,在後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組織在所有 選項上均有人數減少的情形,顯示 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組織均有提升學生在此概念學 習的效果,但因 B 前置組織之「天花板效應」,致使其學習成效比例相對較低;相關詳 細統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15。

表 4-15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19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19.在同溫、同壓下,NO2(二氧化氮)與 N2H4(聯胺)具有相等的原子數,則 NO2與 N2H4兩者的氮原子數比(NNO2:NN2H4)為多少?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定溫、定壓 下,任何氣體「分子數」

的基本定義與轉換應用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A) 4:3 2(5.3) 2(5.3) 0(0) 2(4.8) 2(4.8) 0(0) (B) 3:4 5(13.2) 3(7.9) 2(5.3) 4(9.5) 0(0) 4(9.5) 另有概念

(D) 2:3 6(15.8) 2(5.3) 4(10.5) 2(4.8) 1(2.4) 1(2.4)

(21)

正確概念 (C) 1:1 25(65.8) 31(81.6) 6(15.8) 34(81.0) 39(92.9) 5(11.9)

(2) 第 28 題:

在第 28 題中,B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退步」的傾向,相較於 A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增加的表現(如表 4-16 所示),顯示出以 A 前置組織 進行教學的效益要比 B 前置組織來得有效,且 B 前置組織在後測表現上答對率下降 7.2

%,表示 B 前置組織在此概念的教學上出現問題。

本題屬於觀念題,在前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78.6%)與 A 前置組織(65.8

%)答對率都很高,表面上顯示全體受試者在受試前對於此概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 在後測表現上,A 前置組織有持續改變學生另有概念的趨勢外,B 前置組織卻相對引導 學生產生另有概念,導致學習 B 前置組織的受試者在「後測」的選答上,忽略了氣體粒 子在固定空間內的分布情形,以及「單原子」氣體與「雙原子分子」氣體間的差異,致 使受試者轉而選答錯誤選項。

數據顯示在兩種前置組織教學上,A 前置組織「粒子行為」的論述,對於「單原子」

與「雙原子分子」混合氣體,其粒子空間概念學習遠較 B 前置組織「粒子基本定律」來 得有幫助,這也是少部分 A 前置組織表現較 B 前置組織來得好的地方;相關詳細統計 分佈情形請見表 4-16。

表 4-16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28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28.下列四圖中,小白球代表氦原子,大灰球代表氮原子,哪一圖最適合表 示標準溫壓(S.T.P.)時,氦氣與氮氣混合氣體的狀態?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單原子」與

「雙原子分子」混合氣 體概念表示方式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22)

N(%) N(%) (B)

8(21.1) 6(15.8) 2(5.3) 3(7.1) 7(16.7) -4(9.5)

(C)

3(7.9) 3(7.9) 0(0) 4(9.5) 1(2.4) 3(7.1) 另有概念

(D)

2(5.3) 1(2.6) 1(2.6) 2(4.8) 4(9.5) -2(2.4)

正確概念 (A)

25(65.8) 28(73.7) 3(7.9) 33(78.6) 30(71.4) -3(7.2)

3.「化學式」概念向度

在 A 前置組織表現「優於」B 前置組織表現中,「分子式」概念向度進步幅度較大(>

5%)有 1 題,以下就第 17 題進行討論。

(23)

(1) 第 17 題:

在第 17 題中, A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無任何差異,進步幅度百分比 為 0%;反而是 B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退步」的趨勢,退步幅度百分 比為 7.2%(如表 4-17 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屬於概念計算題,不論是 A 前置組織或是 B 前置組織,在前 測的答對率上都有偏高的趨勢(A 前置組織前測答對率=86.8%;B 前置組織前測答對率

=90.5%),代表此題亦有所謂「天花板效應」,使得 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組織受試者在 前測的答對率上都有優異表現。

相對於 A 前置組織的進步幅度,雖然 B 前置組織後測答對率相較於前測答對率是 退步的,但總體後測答對人數 B 前置組織(35 人)仍優於 A 前置組織(33 人),顯示「天花 板效應」影響此概念的受試者答題分佈;相關詳細統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17。

表 4-17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17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17. 某有機物含 C、H、N 三元素,其中含 C 與 H 重量比 4:1,又知含氮 重量百分率 24%,則其實驗式為(N=14)?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實驗式」與

「重量百分組成」概念 應用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A) C2H5N 2(5.3) 1(2.7) 1(2.7) 1(2.4) 2(4.8) -1(2.4) (B) CH2N 0(0) 0(0) 0(0) 0(0) 0(0) 0(0) 另有概念

(C) C2H3N2 3(7.9) 4(10.5) -1(2.7) 3(7.2) 5(11.9) -2(4.8) 正確概念 (D) C3H9N 33(86.8) 33(86.8) 0(0) 38(90.5) 35(83.3) -3(7.2)

(24)

4.「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

在 A 前置組織表現「優於」B 前置組織表現中,「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 進步幅度較大(>5%)有 2 題,以下就第 24、23 題進行討論。

(1) 第 24 題:

在第 24 題中,B 前置組織在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退步」的傾向,相較於 A 前置 組織在後測的答對人數上有增加的表現,雖然 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僅只有 7.8%,

進步幅度不大(如表 4-18 所示),但顯示出以 A 前置組織進行教學的效益要比 B 前置組織 來得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屬於觀念題,不需要複雜的計算過程,在後測各選項選答情形 上,B 前置組織(19.0%)與 A 前置組織(28.9%)答對率並不高,代表全體受試者在兩種前 置組織教學上,對於區辨何種氣體是屬於「單原子」氣體粒子或是「雙原子分子」氣體 粒子的基本定義概念學習助益不大。

另外也值得注意的是在(A)選項的選答上,在 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的選答上人 數並無增加或減少的情形,選答人數也偏多,並無因教學改變其選答意向。探究其因素 可能是兩種前置組織在氣體粒子行為時,對於何種氣體是屬於「單原子」氣體粒子或是

「雙原子分子」氣體粒子之基本定義並無明顯比較與分辨,導致受試者將氧氣(雙原子 分子)與氦氣(單原子)都認知成「單原子」型態的氣體,將「原子如同分子,可在自然界 獨立存在」(引自林振霖,1992),因此產生迷思概念,所以在(A)選項的選答上人數仍呈 現不變且偏多的現象;相關詳細統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18。

表 4-18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24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24.在 25℃、1atm 下,5 公升的氧氣含有 N 個分子,則在同狀況下 10 公升 的氖氣含有若干個分子?

※ 概念內容:「化學反應方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25)

程式」計量應用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A) 2N 22(57.9) 20(52.6) 2(5.3) 21(50.0) 30(71.4) -9(21.4) (C) 4N 3(7.9) 5(13.2) -2(5.3) 6(14.3) 3(7.1) 3(7.1) 另有概念

(D) N/2 5(13.2) 2(5.3) 3(7.9) 2(4.8) 1(2.4) 1(2.4) 正確概念 (B) N 8(21.1) 11(28.9) 3(7.9) 13(31.0) 8(19.0) -5(12.0)

(2) 第 23 題:

在第 23 題中,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在前、後測的答對人數上均有「進步」的 傾向(如表 4-19 所示),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7.9%)較 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百分比 (2.4%)高出 5.5%,A 前置組織進步幅度比例稍大於 B 前置組織,但後測答對率對兩前置 組織而言相對偏低,顯示以 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組織進行教學的效益差異性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本題屬於觀念計算題,前測各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14.3%) 與 A 前置組織(13.2%)答對率都很低,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試者在受試前對於此概念不了 解;而在後測(A)選項選答情形上,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組織在正確答案的選答人數上 均有上升趨勢,表示學生可能僅以「猜測」的心態回答此問題,完全忽略以方程式及限 量試劑概念回答此問題,因此後測 B 前置組織(16.7%)與 A 前置組織(21.1%)的答對率不 超過三成,顯示 B 前置組織與 A 前置組織對於此概念的學習並沒有幫助;相關詳細統 計分佈情形請見表 4-19。

表 4-19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23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23.在 50ml 的氧氣(O2)中,進行高壓放電反應,使部份的氧氣吸收電能生成 臭氧(O3),於同溫、同壓時,氣體最終體積縮為 45ml,則產生臭氧多少

(26)

毫升?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化學反應方 程式」限量試劑概念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前測 N(%)

後測 N(%)

進步 幅度 N(%)

(A)5ml 16(42.1) 21(55.3) -5(13.2) 19(45.2) 18(42.9) 1(2.4) (C)15ml 7(18.4) 7(18.4) 0(0) 15(35.7) 12(28.6) 3(7.1) 另有概念

(D)45ml 10(26.3) 3(7.9) 7(18.4) 2(4.8) 5(11.9) -3(7.1) 正確概念 (B)10ml 5(13.2) 7(21.1) 2(7.9) 6(14.3) 7(16.7) 1(2.4)

第二節 兩種前置組織教學之「化學反應」成就測驗結果比較

教學前兩種不同前置組織(A 前置組織、B 前置組織)是以研究者任教之班級任挑選 二班來進行教學研究,為從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平均值顯示教學前使用兩種前置組織 之受試者學習起始點相同,而教學後有顯著差異,因此進行以下考驗。

一、 使用不同「前置組織」前置組織之受試者「前測得分」統計分析

以 T 考驗比較全體受試者使用 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的「化學反應」學習成就 測驗「前測得分」平均值,分析結果如下表 4-20 所示:

表 4-20 全體受試者化學反應成就測驗「前測得分」T 考驗

平均得分 標準差 人數 自由度 T 值 P 值

A 前置組織 18.00 3.30 38 B 前置組織 18.26 3.65 42

78 .336 .738

*變異數同質性 Levene 檢定(5%信賴區間):F=1.015,P=.317

(27)

由表 4-20 可知,準備接受在 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教學上,兩班受試學生在化 學反應成就測驗「前測得分」無顯著差異(P=.738>.05),這顯示接受 A 前置組織與 B 前 置組織教學之兩班受試學生的學習起始點,從測驗得分平均值來看是相同的。

二、 使用不同「前置組織」前置組織之受試者「後測得分」統計分析

以 T 考驗比較全體受試者使用 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的「化學反應」學習成就 測驗「後測得分」平均值,分析結果如下表 4-21 所示:

表 4-21 全體受試者化學反應成就測驗「後測得分」T 考驗

平均得分 標準差 人數 自由度 T 值 P 值

A 前置組織 3.34 38

B 前置組織

18.53

20.71 2.91 42

78 3.135 .002

*變異數同質性 Levene 檢定(5%信賴區間):F=.440,P=.509

由表 4-21 可得知,在準備接受在 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教學後,兩班受試學生 在化學反應成就測驗「後測得分」有顯著差異(P=.002<.05)。雖然 B 前置組織受試者在 後測得分顯著高於 A 前置組織受試者,但並不能宣稱 B 前置組織的效果顯著優於 A 前 置組織,須進一步以共變數分析去除「前測」影響,才能確定 B 前置組織的效果。

三、 不同前置組織在内容概念向度上進步情形

在四個不同概念向度上,B 前置組織表現均較 A 前置組織表現為佳;其中以「原子 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上進步幅度差異較大。在「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上,A 前置組織的平均答對率進步幅度為 4.7%,而 B 前置組織的平均答對率進步幅度則為 7.2

%;在「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上,A 前置組織的平均答對率進步幅度為 1.5%,

而 B 前置組織的平均答對率進步幅度則為 12.6%;在「化學式」概念向度上,A 前置組

(28)

織的平均答對率進步幅度為 14.2%,而 B 前置組織的平均答對率進步幅度則為 16.7%;

而在「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上,A 前置組織的平均答對率進步幅度為 1.5%,

而 B 前置組織的平均答對率進步幅度則為 3.2%,詳細情形請見表 4-22 與圖 4-2 所示。

表 4-22 不同前置組織在內容概念向度上進步情形 化學反應

基礎理論

原子與分子計量 化學式

化學反應 方程式計量 平均

答對率 (%)

前 測

後 測

進 步

前 測

後 測

進 步

前 測

後 測

進 步

前 測

後 測

進 步 A 前置

組織

73.0 77.7 4.7 62.1 63.6 1.5 56.3 70.5 14.2 53.5 55.0 1.5

B 前置 組織

73.2 80.4 7.2 60.8 73.4 12.6 53.8 70.5 16.7 54.2 57.4 3.2

圖 4-2 不同前置組織在內容概念向度上進步情形比較圖 不 同 前 置 組 織 概 念 向 度 進 步 情 形

4.7

1.5

14.2

1.5 7.2

12.6

16.7

3.2 0

5 10 15 20

化學反應基礎理論 原子與分子 化學式 化學反應方程式 內容概念 答

對 率 進 步 情 形

A 前置組織 B 前置組織

(29)

第三節 不同前置組織對化學反應成就測驗表現之影響

一、 使用不同「前置組織」之受試者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後測得分」

共變數分析

(一) 共變數分析基本假定 1. 常態分佈

以 Skew 和 Kurtosis 方式檢驗受試者母群體之常態分布情形,其數值均在正負 2 之間 (A 前置組織偏態統計量=-1.12,A 前置組織峰度統計量=.88;B 前置組織偏態統計量=

-1.57,B 前置組織峰度統計量=.46),因此將兩前置組織受試者母群體之化學反應學習 成就測驗「後測得分」視為常態分佈。

2. 變異數同質性考驗

由 Levene 變異數同質性考驗分析結果(F=1.84,P=.179>.05)可知兩前置組織受試者 之母群體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後測得分」的離散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3. 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由表 4-23 可知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分析結果(F=15.95,P=.000<.05),前置組 織與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前測得分」間有交互作用。

表 4-23 「前置組織」對「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後測得分」影響之 ANCOVA 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Eta 平方

前測得分 11.98 1 11.98 1.51 .223 .02 前置組織 86.39 1 86.39 10.87 .001* .13 前測*前置

組織

126.76 1 126.76 15.95 .000* .17

誤差 603.90 76 7.95

(30)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Eta 平方 全體 31822.00 80

*P<.01 呈顯著差異

(二) 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

由於前置組織與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前測得分」有交互作用,因此前置組織對 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後測得分」的影響必須以詹森-內曼(Johnson-Neyman)法來進行 分析。根據詹森-內曼法之計算結果,對前測得分低於 17.57 之受試者而言,B 前置組織 的教學效果顯著高於 A 前置組織;對前測得分高於 20.32 的受試者而言,A 前置組織的 教學效果顯著高於 B 前置組織;對前測得分介於 17.57 與 20.32 之間的受試者,兩種前 置組織的教學效果沒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前置組織」之受試者「分項概念得分」共變數分析

為更進一步探討「前置組織」在不同概念向度的學習效果,以下的分析是將化學反 應學習成就測驗分為「化學反應基礎理論」、「原子與分子計量」、「化學式」、與「化學 反應方程式計量」等四個概念向度分別進行共變數分析。為避免犯 TypeⅠ error 的機率,

將共變數分析判斷顯著性的臨界值提高為.01,亦即 p 值小於.01 時才拒絕虛無假說。

(一) 不同「前置組織」受試者之「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共變數分析 1. 共變數分析基本假定

(1) 常態分佈

以 Skew 和 Kurtosis 方式檢驗受試者母群體之常態分布情形,其數值均在正負 2 之間 (A 前置組織偏態統計量=-.15,A 前置組織峰度統計量=-.84;B 前置組織偏態統計量=

-1.03,B 前置組織峰度統計量=.83),因此將兩前置組織受試者母群體之「化學反應基

(31)

礎理論」概念向度「後測得分」視為常態分佈。

(2) 變異數同質性考驗

由 Levene 變異數同質性考驗分析結果(F=6.15,P=.015<.05)可知兩前置組織之受 試者母群體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後測得分」的離散程度不同質。經變數轉換(根 號 2/3)後使其變異數為同質(F=3.59,P=.062>.05)。

(3) 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由表 4-24 可知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分析結果(F=4.43,P=.039>.01),前置組 織與「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前測得分」間無交互作用。

表 4-24 「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統計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Eta 平方

前測得分 .71 1 .71 3.09 .083 .04 前置組織 .84 1 .84 3.64 .060 .05 前測*前置

組織

1.02 1 1.02 4.43 .039 .06

誤差 17.52 76 .23 全體 383.28 80

*P<.01 呈顯著差異

2. 「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共變數分析

經過「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前測」之共變量(3.19)調整,進行 A 前置組 織受試者的「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後測平均得分為 3.16;而 B 前置組織受試者 的「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後測平均得分為 3.21。

共變數分析的結果如表 4-25 所示,顯示 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教學組在「化學反 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後測得分」上沒有顯著差異(F=.00,P=.99>.01)。

(32)

表 4-25 「前置組織」對「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後測之影響的 ANCOVA 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Eta 平方

前測得分 2.22 1 2.22 2.70 .10 .03 組間

(前置組織)

.00 1 .00 .00 .99 .00

組內(誤差) 63.33 77 .82 全體 750.00 80

*P<.01 呈顯著差異

(二) 不同「前置組織」受試者之「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共變數分析 1. 共變數分析基本假定

(1) 常態分佈

以 Skew 和 Kurtosis 方式檢驗母群體受試者其常態分布情形,其數值(A 前置組織偏 態統計量=-.46,A 前置組織峰度統計量=-.75;B 前置組織偏態統計量=-.21,B 前置組 織峰度統計量=-.41)均在正負 2 之間,因此將兩前置組織之「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 度「後測得分」視為常態分佈。

(2) 變異數同質性考驗

由 Levene 變異數同質性考驗分析結果(F=6.64,P=.012<.05)可知兩前置組織受試 者之母群體在「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後測得分」離散程度不同質,經變數轉換(根 號 1.85)後使其變異數離散程度同質(F=3.89,P=.052>.05)。

(3) 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由表 4-26 可知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分析結果(F=9.63,P=.003<.01),前置組 織與「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前測得分」間有交互作用。

(33)

表 4-26 「前置組織」對「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後測得分」影響之 ANCOVA 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Eta 平方

前測得分 428.74 1 428.74 1.24 .269 .02 前置組織 1413.97 1 1413.97 4.08 .047 .05 前測*前置

組織

3336.04 1 3336.04 9.63 .003* .11

誤差 26321.36 76 346.33 全體 293036.98 80

*P<.01 呈顯著差異

2. 「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後測得分」共變數分析

由於前置組織與「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前測得分」有交互作用,因此前置 組織對「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得分的影響必須以詹森-內曼(Johnson-Neyman)法來 進行分析。根據詹森-內曼法之計算結果,對前測得分低於 2.76 之受試者而言,B 前置 組織的教學效果顯著高於 A 前置組織;對前測得分高於 7.32 的受試者而言,A 前置組織 的教學效果顯著高於 B 前置組織;對前測得分介於 2.76 與 7.32 之間的受試者,兩種前 置組織的教學效果沒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前置組織」受試者之「化學式」概念向度共變數分析 1. 共變數分析基本假定

(1) 常態分佈

以 Skew 和 Kurtosis 方式檢驗受試者母群體其常態分布情形,其數值均在正負 2 之間 (A 前置組織偏態統計量=-.15,A 前置組織峰度統計量=.31;B 前置組織偏態統計量

=.57,B 前置組織峰度統計量=.67),因此將兩前置組織受試者母群之「化學式」概念

(34)

向度得分視為常態分佈。

(2) 變異數同質性考驗

由 Levene 變異數同質性考驗分析結果(F=.19,P=.667>.05)可知兩前置組織之受試 者母群體在「化學式」概念向度「後測得分」的離散程度不同質。

(3) 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由表 4-27 可知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分析結果(F=4.52,P=.037>.01),前置組 織與「化學式」概念向度前測得分間無交互作用。

表 4-27 「化學式」概念向度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統計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Eta 平方

前測得分 .10 1 .10 .09 .766 .00 前置組織 5.03 1 5.03 4.54 .036 .06 前測*前置

組織

5.02 1 5.02 4.52 .037 .06

誤差 84.33 76 1.11 全體 1105.00 80

*P<.01 呈顯著差異

2. 「化學式」概念向度共變數分析

經過「化學式」概念向度「前測得分」共變量(2.75)的調整,使用 A 前置組織受試 者的「化學式」概念向度後測平均得分為 3.61;而使用 B 前置組織受試者的「化學式」

概念向度後測平均得分為 3.52。

共變數分析的結果如下表 4-28 所示,顯示 A 前置組織與 B 前置組織教學組在「化 學式」概念向度「後測得分」上沒有顯著差異(F=.13,P=.72>.01)。

(35)

表 4-28 「前置組織」對「化學式」概念向度「後測得分」之影響的 ANCOVA 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Eta 平方

前測得分 .21 1 .21 .18 .67 .002

組間 (前置組織)

.15 1 .15 .13 .72 .002

組內(誤差) 89.35 77 1.16 全體 1105.00 80

*P<.01 呈顯著差異

(四) 不同「前置組織」受試者之「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共變數分析 1. 共變數分析基本假定

(1) 常態分佈

以 Skew 和 Kurtosis 方式檢驗受試者母群體其常態分布情形,其數值均在正負 2 之間(A 前置組織偏態統計量=-.44,A 前置組織峰度統計量=.82;B 前置組織偏態統計 量=-.31,B 前置組織峰度統計量=.47),因此將兩前置組織受試者母群之「化學反應方 程式計量」概念向度得分視為常態分佈。

(2) 變異數同質性考驗

由 Levene 變異數同質性考驗分析結果(F=.96,P=.330>.05)可知兩前置組織受試者 之母群體在「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後測得分」的離散程度沒有顯著差異。。

(3) 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

由表 4-29 可知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分析結果(F=4.66,P=.034>.01),前置組 織與「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前測得分間無交互作用。

表 4-29 「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組內回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統計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Eta 平方

(36)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Eta 平方 前測得分 .68 1 .68 .34 .560 .00 前置組織 1.92 1 1.92 .98 .326 .01 前測*前置

組織

9.19 1 9.19 4.66 .034 .06

誤差 149.85 76 1.97 全體 2266.00 80

*P<.01 呈顯著差異

2. 「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共變數分析

經過「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前測得分」共變量(4.39)的調整,使用 A 前置組織受試者的「化學式」概念向度後測平均得分為 4.50;而使用 B 前置組織受試者 的「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後測平均得分為 5.64。

共變數分析的結果如下表 4-30 所示,顯示使用 A 前置組織之受試者表現優於 B 前 置組織之受試者表現(F=12.63,P=.001<.01)。

表 4-30 「前置組織」對「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後測之影響的 ANCOVA 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Eta 平方

前測得分 .10 1 .10 .05 .83 .001

組間 (前置組織)

26.10 1 26.10 12.63 .001* .14

組內(誤差) 159.04 77 2.07 全體 2266.00 80

*P<.01 呈顯著差異

(37)

第四節 研究假說檢定與研究問題回應

一、 研究假說檢定

(一) 虛無假說 1: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整體」表現,

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整體」

表現上有顯著差異(P=.003<.01),所以拒絕此虛無假設。

(二) 虛無假說 2: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化學反應基 礎理論」概念向度表現,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化學 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P=.99>.01),所以接受此虛無假設。

(三) 虛無假說 3: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原子與分子 計量」概念向度表現,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原子 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表現上有顯著差異(P=.002<.01),所以拒絕此虛無假設。

(四) 虛無假說 4: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化學式」概 念向度表現,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化學 式」概念向度表現上無顯著差異(P=.72>.01),所以接受此虛無假設。

(五) 虛無假說 5: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化學反應方 程式計量」概念向度表現,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化學

(38)

式」概念向度表現上有顯著差異(P=.001<.01),所以拒絕此虛無假設。

二、 研究問題回應

針對第一章緒論中所提出的研究問題,以下將藉由研究資料的分析提出說明與結 論。

1. 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的「整體」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後測平均得分為 18.53;而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後測平均得分為 20.71。以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整體「前 測得分」為共變數,前置組織為因子,整體「後測得分」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得 知,前置組織對受試者在「化學反應」學習成就上造成顯著差異(P=.001<.01),但前置 組織與受試者前測得分間有交互作用。

2. 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在「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 向度的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 後測平均得分為 3.16;而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後測平均得分為 3.21。以「化 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之「前測得分」為共變數,不同前置組織為因子,「化學反 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之「後測得分」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得知,不同前置組織 對全體受試者在「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表現上無顯著差異(P=.99>.01),顯示 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之受試者與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之受試者在「化學反應基礎理論」

概念向度學習上無顯著差異。

3. 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在「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

(39)

度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後 測平均得分為 8.00;而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後測平均得分為 9.33。以「原 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之「前測得分」為共變數,前置組織為因子,「原子與分子計 量」概念向度之「後測得分」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得知,前置組織對受試者在「原 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表現上有顯著差異(P=.002<.01) ,但前置組織與受試者前測 得分間有交互作用。

4. 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在「化學式」概念向度表現上 是否有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化學式」概念向度後測平均得 分為 3.61;而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後測平均得分為 3.52。以「化學式」概 念向度之「前測得分」為共變數,前置組織為因子,「化學式」概念向度之「後測得分」

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得知,前置組織對受試者在「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 表現上無顯著差異(P=.72>.01)。

5. A、B 前置組織對高一學生「化學反應」學習成就測驗在「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 念向度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 A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 度後測平均得分為 4.50;而使用 B 前置組織教學後的受試者,後測平均得分為 5.64。以

「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之「前測得分」為共變數,前置組織為因子,「化學 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之「後測得分」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得知,前置組織 對受試者在「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表現上有顯著差異(P=.001<.01)。事後比 較顯示接受 B 前置組織教學之受試者在「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概念向度表現上優於接 受 A 前置組織教學之受試者。

(40)

由整體表現顯示,B 前置組織的「粒子基本定律」在提升學生整體後續概念學習較 A 前置組織的「物質三態變化-粒子行為」來得有幫助,其可能原因在於粒子基本定律 除了將之前所學過的部份加以複習外,更利用「氣體反應體積定律(給呂薩克定律)」與

「亞佛加厥假說」確定了原子與分子的差異性,並建立起部分氣體屬於「雙原子分子」

的概念系統,增進學生在學習或解決有關於氣體方程式計量問題上的能力;相較於「粒 子基本定律」,「物質三態變化-粒子行為」則強調微觀粒子的系統性與性質,對於解決 方程式計量問題並無太大幫助,但倘若在學習微觀粒子動力理論前採用此前置組織,則 效果可能較「粒子基本定律」來得好。

在由各分項概念向度上來分析,「化學反應基礎理論」與「化學式」在使用兩前置 組織的效果不彰,探究其因素可能是針對兩極端概念的學習所造成的結果;就「化學反 應基礎理論」而言,此概念系統與國中時期就已學過,對於高中學生再次遇到相同概念 學習,前置組織的效果相對降低,因為所要學習的新知識與前置組織的內容太過相近,

學生先備知識充足,造成此學習模式對於新概念的學習注意不大。相反的,就「化學式」

而言,此概念系統在國中時期並無接觸,兩前置組織針對此概念的相關性亦低,因而造 成受試者各自獨立學習的狀況,結果也顯示兩前置組織針對此概念學習毫無建樹,所以 推測使用 A、B 二前置組織與這兩個概念並學習並無明顯上的影響或幫助,原因就是教 材與前置組織內容過於相近或無關,都可能會造成前置組織的教學無效的結果。

另外由「原子與分子計量」與「化學反應方程式計量」二概念向度來觀察,A、B 兩前置組織均與此二概念有相關,但關聯性不大,換句話說仍有許多新知識需要學習,

但都立基於兩前置組織的舊有知識系統下,利用 A、B 兩前置組織高階層概念的預先學 習,建構後續對於「原子與分子」辨識與理解的能力,也增加對於化學反應方程式的理 解。針對研究顯示,並非「物質三態變化-粒子行為」的前置組織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反 效果,而相對是「粒子基本定律」前置組織更適合運用在學習「原子與分子計量」與「化 學反應方程式計量」二概念前作為引介材料。所以前置組織的採用除了須針對學生先備 知識能力進行評估外,對於所要學習的新教材進行適當分析與配合,才能使前置組織發 揮其最大功效。

數據

表 4-3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1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1.  根據「質量守恆定律」,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質量守恆定律」 基本定義與內涵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幅度 N (%)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 (A) 產生氣體化學反應  6(15.8) 8(21.1) -2(5.3) 7(16.7) 3(7.1) 4(9.6) (B) 吸
表 4-6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18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題目  18.在同溫、同壓下,NO 2 (二氧化氮)與 N 2 H 4 (聯胺)具有相等的原子數,則        NO 2 與 N 2 H 4 兩者的體積比(V NO2 :V N2H4 )為多少?  A 前置組織(N=38) B 前置組織(N=42)  ※ 概念內容:定溫、定壓下, 任何氣體「體積」的基本定 義與轉換應用  前測  N (%)  後測  N (%)  進步 幅度  N (%)  前測  N(%)  後測
表 4-10  不同前置組織教學在「第 16 題」化學反應學習成就前、後測人數分布情形
表 4-25 「前置組織」對「化學反應基礎理論」概念向度後測之影響的 ANCOVA 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P  Eta 平方  前測得分 2.22  1  2.22  2.70  .10  .03  組間  (前置組織)  .00  1  .00 .00 .99 .00  組內(誤差) 63.33  77  .82  全體 750.00  80  *P<.01 呈顯著差異  (二) 不同「前置組織」受試者之「原子與分子計量」概念向度共變數分析  1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體能測驗:研習人員體能測驗,男女生3,000公尺徒手跑步,成績計算

協會/組織會議: 由協會/組織主辦之會議。.

持續測定反應物濃度[A] t 隨時間t 之變化.. 化學網站版

5 這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ILO & UNESCO,2006) 、 歐盟(European Communities,2007)、挪威(Norway Ministry of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工作紙 合作學習 同質分組 腦基礎 電子學習 自主學習 異質分組 翻轉教室 生活應用 提問技巧 探究式..

這個開放的課程架構,可讓學校以不同 進程組織學習經歷、調節學習內容的廣

分析 分析 分析(Analysis) 分析 分析 組織 組織 組織 組織/重整 重整 重整 重整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