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當代音樂創作中的民族主義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當代音樂創作中的民族主義

第二節 研究動機:當代音樂創作中的民族主義

如同第一節所述,19 世紀浪漫主義、民族主義在歐陸中心達到鼎盛,向邊陲 開枝散葉;各種藝術型態,如:文學、美術、戲劇等皆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

以訴諸個人情感為目的。在政治方面,前一世紀叱吒風雲的帝國內部(如:大不 列顛帝國,The Great Britain),亦逐漸受各地的民族主義運動興起而動搖,民族意 識覺醒、獨立運動前仆後繼,霸權的時代已近黃昏。而音樂創作中的民族主義

(Nationalism)可追溯至 19 世紀下半葉、浪漫樂派(Romanticism)中後期,在法國、

俄羅斯、波希米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等地皆有理念相仿、程度不一的發展,作 曲家多採用民間旋律、節奏,或民族歷史、現實事件作為音樂題材。5 活躍於 19 世紀的民族主義音樂(或稱「國民樂派」)作曲家如:俄國的葛令卡(Mikhail Glinka,

1804-1857)、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6 捷克的斯梅塔納(Bedřich Smetana, 1824-1884)、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芬蘭的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西班牙的 阿爾班尼士(Isaac Albéniz, 1860-1909)等人。

20 世紀前半的民族主義音樂創作,其地域性分布已較前一世紀廣泛,而採用 民間音樂的詳實程度亦優於以往。寫作民族主義音樂的作曲家不只來自西歐邊陲

5 鍾子林,《20 世紀西方音樂》(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85。

6 俄羅斯 19 世紀起先後於莫斯科、聖彼得堡兩地興建音樂院,繼承德奧音樂傳統,而國內興 起由巴拉基雷夫(Mily Alexeyevich Balakirev, 1837-1910)領導的「俄國五人組」,非學院派出身的五 位作曲家大量使用俄國民間素材、曲調進行創作,風靡一時。

5

國家,更擴大至南歐、美洲——20 世紀下半葉乃至亞洲。此時的作曲家除了有傳

承自前一輩的民族主義音樂創作為奠基,更受惠於錄音技術的發明,得以大量、

精確、詳實地記錄了民間音樂特徵,進而發揚於創作中,形成較 19 世紀更為深刻 而內化的創作語言。此時以寫作民族主義音樂聞名的歐洲作曲家有:西班牙的法 雅(Manuel de Falla, 1876-1946)、捷克的雅納切克(Leoš Janáček, 1854-1928)、波蘭的 席曼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 1882-1937)、英國的沃恩˙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霍爾斯特(Gustav Holst, 1874-1945)、匈牙利的巴爾 托克(Béla Bartók, 1881-1945)與高大宜(Zoltán Kodály, 1882-1967)等。此二人深入民 間採集民謠,於音樂創作中融入自己的文化,開創出前所未見的音樂語彙。而美 洲的民族樂派作曲家則有艾夫斯(Charles Ives, 1874-1954)、柯普蘭(Aaron Copland,

1900-1990)、維拉˙洛勃斯(Heitor Villa-Lobos, 1887-1959)、查維斯(Carlos Chavez, 1899-1978)等人。

20 世紀全世界的時局歷經重大變革,包含數十年間的兩次世界大戰、經濟蕭 條、文化的擴散與衝擊、科技高速進展等,在此新舊快速更迭的社會氛圍下,音 樂風格產生眾多流派與分歧。民族主義音樂發展的同時,亦有各項前衛派的創作 嘗試同步流行,如:總體序列主義(Total Serialism)、機遇音樂(Indeterminacy)、電

子音樂(Electroacoustic)、織度音樂(Textual Music)等新手法的開發。

西洋古典音樂發展四百年至此,於 20 世紀數十年間,在音色、節奏、和聲、

織度等各個面向急遽地進行革新,而推動這些革新的這些作曲家們卻無一不深諳

6 洋古典樂界肯定者如日本的武滿徹(Toru Takemitsu)、韓國的尹伊桑(Isang Yun)等人。

他們的理念得自傳統的雅樂、能劇,其中的音響、戲劇元素經過西方古典音樂技

7

以西洋創作技法呈現其音響之可能性。筆者長久以來抱持此心態進行研究與創作 嘗試,此乃本篇論文之寫作動機。

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