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樂母語的第二面向:「實驗性」

第二章 當代台灣作曲家追尋「音樂母語」的創作現象

第三節 音樂母語的第二面向:「實驗性」

筆者將「實驗性」定為音樂母語運用手法的第二個面向,其掌握的原則是將 得自音樂母語的素材(樂器、音樂素材、文化意象等,於「熟悉性」面向所探討 過的內容),運用西洋前衛派(avant-garde)作曲技法,進行聲響的實驗與語法的拓展。

在實驗的過程中,從根本轉化原始素材的本質,以追求不同以往、不落俗套的新

23 期(2011):86。

25 樊慰慈:多弦箏作品《夜魔》(2010)、開拓新指法的《星辰》(2008);王乙聿:三首二胡協 奏曲。

24

25

【圖 2-3-1】傳統 21 弦箏 D 調定弦

【圖 2-3-2】傳統 21 弦箏 G 調定弦

【譜例 2-3-1】潘皇龍《迷宮逍遙遊》古箏定弦

【譜例 2-3-2】陸橒《三令——水、祭、舞》古箏定弦

26

【譜例 2-3-3】李元貞《貓嬉》古箏定弦28

陸氏為傳統樂器創作多年,代表作品如:《弄獅》(為嗩吶與國樂團)、二胡協 奏曲《西秦王爺》等,體現其對於傳統樂器語法的專精。其古箏獨奏《三令——

水、祭、舞》使用弓弦拉奏古箏低音區,仿祭司唸誦經文的呢喃。29

【譜例 2-3-4】陸橒〈祭——東巴祭文〉開頭 2 小節處,選自《三令——水、祭、

舞》。使用弓弦拉奏低音區,仿祭司唸誦經文。

(二)結構的革新(有限制的即興)

在傳統素材聲響的「陌生化」過程中,作曲家常以非傳統(或言之為西化)

28 【譜例 2-3-1】至【譜例 2-3-5】皆擷取自《台灣現代箏樂作品 I》

29 《台灣現代箏樂作品 I》,24。

27

31 潘皇龍作品表(最後更新 2010) http://music.tnua.edu.tw/~hlpan/c-worklist1.htm

28 氣音、虛實音色轉換模擬簫【譜例 2-3-6】。此種利用高同質性樂器達成音質(timbre) 上的擬聲類比,在當前中、港、台,乃至日、韓等亞洲地區的當代作品中已然相 當常見。

29

【譜例 2-3-5】麥偉鑄(中國香港),小提琴與中提琴二重奏《朝來》

30

【譜例 2-3-6】武滿徹(日),長笛獨奏《聲音》

「擬聲」的進階階段為多重擬聲,意即,在音樂時間的流動之中有系統、有

計畫地安排多個層次的擬聲,使其產生交互作用。在順序上,可為先後呼應的「展 衍」(unfolding)關係,亦可為上下聚集(aggregation)的關係;在組成上,亦不侷限 於單一樂器、單一音色,當可自由運用多重樂器、多重音色組構之。較複雜而深

31

化的擬聲手段,亦可營造出色調的微差(nuance),進行音色的變化與發展。

「擬聲」手法如同在陌生聲響中埋藏熟悉的聽覺線索,這些幽微的線索,令 聽者於接受陌生音響的同時進行聯想,對應到聽覺記憶資料庫的其中一筆紀錄,

產生既陌生卻熟悉的「既聽感」——筆者借用指稱視覺記憶現象的認知心理學詞

彙「既視感」(Déjà vu),32 將其轉化引申為聽覺上的「既聽感」,於聽覺記憶中彷 彿似曾相識之感。

32 「既視感」(Déjà vu),或稱「既視現象」,認知心理學詞彙。意指未曾經歷過的事物、場 景,彷彿在過去的某個時刻身歷其境一般。科學上對此一現象有眾多解釋,但未曾定調,如左右腦 運作不同步、夢或潛意識的運作、記憶暫存區的錯誤拼接、大腦皮質層異常放電等。詳請參考認知 心理學專著。

32

【譜例 2-3-7】蘇凡陵,《金縷衣》。以傳統樂器進行擊樂式的多重擬聲33

33 黃正銘,〈傳統器樂的現代性——以現代絲竹器樂合奏為例〉。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7。附錄。

33

【譜例 2-3-7】為《金縷衣》中強奏、齊奏的片段。開頭 2 小節梆笛的尖銳高 音襯托古箏、揚琴、琵琶由高音往下即興彈奏的密集節奏音點,第 3 小節起每項 樂器皆演奏短時值、不同節奏型態的多連音,持續至譜例結束處,持續模擬打擊 樂器合奏之聲響。

【譜例 2-3-8】 「擬態」的例證舉隅:張譽馨,弦樂四重奏《來自秋天的四則隱喻》

第二樂章,mm.5-14

【譜例 2-3-8】於第 5~7 小節的第二小提琴與大提琴聲部,以及第 9 小節的第

二小提琴與中提琴聲部,運用多聲部震音(Tremolo)模擬琵琶「掃」、「拂」的音響;

而綜合其他聲部出現的不同撥奏型態(Normal pizz., Bartók pizz.)模擬琵琶「提」、

「拍」、「摘」等技法。

34

3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