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死亡」,我清楚明白任何生命最後都會走向死亡,但我從來没有認真思惟過

「死亡」,更没思惟過「死亡」會突然降臨在自己身上,以及如何面對「死亡」這 件事。2014 年 11 月 14 日,我因大腸癌第三期末期而急速進行手術並住院一個月。

整個狀況的發生,是莫明的、無預警的。當時內在出現兩個聲音,一是不斷地自 問「我不快樂嗎?」罹癌,意謂我身上累積負面能量,導致體質酸化,細胞病變。

二是絕不可以讓母親知道,因為,家人相信母親是無法承受的。

從開刀到化療、另類療法,整個治療約一年半的時間。這段期間往來醫院,

並配合醫療團隊的問卷調查,我由自身的觀察、提問,進入探索生存的意義與生 命的價值以及如何超克死亡。

常常有人問:「痊癒了嗎?」我總是笑笑的回答:「是的。」但痊癒於我似乎 已不是那麼重要,而是「生病」這件事的發生,讓我感覺到「存在」。在探索與學 習過程中,生命漸次療癒。關於「療癒」,余德慧說:

很多人問,「療癒」是指治療到痊癒嗎?如果是痊癒了,為什麼那些說「我 解脫了」的人還是死了?這就是把你必朽的身體跟不朽的想像混淆在一起 了,這兩者間是有衝突的。到底是什麼不一樣?我引詩人策蘭的一段話:「不 管命運的腳步是如何沉重,不管心如何執迷於虛妄,……不管心裡是充滿 幾多創傷,不管你在忍受怎樣殘酷的憂悶,只要你碰到非現實的核心之後,

這豈不是一切就隨風飄去?」1

「療癒」亦即超越自我,突破生命的困境,人往深度的縱軸走,將勾連人際關係 的橫軸戳破一個洞。2深度並非意指偉大情操,而是種存在的狀態,進入深度時,

1 余德慧著:《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14 年),頁 028~029。

2 余德慧將我們生命的存在,想像成縱與橫兩個軸線,橫向勾連是跟人的關係。多數世間的俗事,

都是橫向勾連所完成的。縱軸則是深度,它剛好把橫向勾連的邏輯戳破一個洞,往底下沉下去。

人會主動地把現象界的矛盾律消解掉,人間世事轉為尋常淡泊,而回到心的歸處。

常人的悅生惡死,並就宇宙的變化無常觀看個體的生死,發現精神解脫之道。傅 偉勳說:

生死觀與解脫觀在莊子的哲學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印度佛教移植中土以前,

没有一位中國思想家像莊子那樣,認真探討過生死問題。孔子、孟子與荀 子都割開生與死,重視生命,避談死亡,頂多當作生命的結束而已,並未 主體性地親自體驗死亡的義諦。連代表道家的老子都說:「人之生柔弱,其 死堅強;萬物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主張去剛用柔,此語足證他也一樣割開生與死,以生為貴,對於死的 問題並無興趣,也無具體切身的深刻體會。只有莊子,不但並談生死,更 能直接凝視死亡,體驗死亡,把自己整個生命投入生死問題的實存主體性 探索,藉以發現一條不依傍任何外力外物的大徹大悟、精神解脫之路。6

莊子以超凡的智慧,克服命定論無可奈何的悲悽,為道家及後世建立深具哲理的 生死智慧。是故,本篇論文筆者試圖透過研究莊子、書寫莊子,並將莊子生死智 慧投入生活中實際體驗與實踐。

二、研究目的

際此二十一世紀,科技文明日新月異,物質及精神性產品應有盡有,這些成 果雖然改善並提升了人類的生活品質,但卻越來越激發人們欲望,以是人人疲於 奔命,迷失生命本真而沉溺於功名利祿愛欲喜樂的追逐裡,這樣疲憊的隨波逐流,

換得的不過是短暫快樂,隨即陷入更多的慾念與不滿足的沮喪裡。所以,現代人 常有心力交瘁之感,深陷於壓力、焦慮、沮喪、挫折、痛苦的負面情緒裡。精神 不健康直接影響身體,身心失調,也就形成患病的狀態。7現代物質生活豐腴,但 精神疾病及自殺現象卻越來越嚴重。王邦雄說:

6 傅偉勳著:《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2012 年),頁 184。

7 徐俊冕在《醫學心理學》文中說:動物實驗與臨床實驗證明,惡性癌腫的發生、發展及轉歸,與 社會心理因素明顯相關。一般而言,負面情緒的存在特別容易導致癌症的發生。情緒憂鬱、壓抑、

仇恨、悲觀、絕望心情等常與癌腫的發生和發展相平行。不少作者對癌症的回顧性研究中,都發 現負性情緒削弱了有機體的免役功能,而加強了有機體對癌的感受性。參閱徐俊冕等編著:《醫學 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1997 年 3 月),頁 285。

我們認為當今人類所面臨的最大難題,莫過於生命意義的遺忘以及生命理 想的喪失,而其最大的原因又來自人類自己的妄目自大、膨脹過甚以致造 成失焦和失衡。如今能夠讓人類自我拯救的,不當是科學科技的再發明,

而是精神心靈重新復甦,此則即有賴於人文精神的疏通致遠,以及宗教意 識的終極關懷,像儒釋道思想之所啟迪於人間者。8

現代人所以會失焦、失衡,的確值得我們深思並尋求解決的途徑與方法。而最根 本的解決之道,即是精神心靈的覺醒,以古聖先哲的「生死智慧」予以啟迪喚醒。

我們古代的諸子百家皆起於救世之弊,莊子尤以其慧眼洞穿常人生命最大的困結 在於重視外在的一切功、名、利、祿、權、勢、尊、位,以致人人渴望自由,實 則反置身於外在物質與內在精神的牢寵而無法超拔。莊子思考生命問題,將人的 生命安置在天地間,打破形軀的限制,超脫物質,使精神無限地上揚。人如何與 天地融為一體,就在「真」字上。人透過修養功夫而體證真心,也就能和道融為 一體,自能「超脫生死」,而融入宇宙大化的生生不已之中了。

莊子的「生死智慧」,並非客觀的知識論,而是主觀的去體證道體,他的理論 也就是修養工夫,生命透過工夫修養而轉化,也就能達到其「逍遙無待」、「安時 處順」,「生死一如」的理想境界。莊子是擧世公認的大思想家,《莊子》一書所呈 顯的智慧可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並解決生命各層面的困境。方東美說:

所謂的大思想家,他的精神的轉捩點,首先就是要超脫解放;其次則是在 超脫解放達於最高度的時候,還要再迴向人間世。以同情瞭解的精神,來 把他所接觸的現實世界,都變做理想世界的化身;如此一來,一切人類都 變做精神自我的顯現。9

這是生命的歷程,由形軀的向上提昇解脫,然後再向下肯認形軀生命,肯認宇宙 萬物的真實生命,齊同萬物,一體泛愛。莊子藉寓言、重言的方式呈顯他的思想,

他的「謬悠之說,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辭」10在在點撥世人對生命有限與無常的迷 惘和陷溺。筆者撰寫本文,從其人其書、思想形成背景入手,也就是從了解莊子,

循序漸進地進入莊子思想,透過「生命觀」、「人生觀」、「死亡觀」的探討,將人

8 王邦雄、陳德和合著:《老莊與人生》(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13 年 8 月),頁 11。

9 方東美著:《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上》(台北:黎明文化公司,2005 年),頁 312。

10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天下篇》(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年),頁 1098。

生從生至死依序展開論述。透過《莊子》的「生死智慧」,建構己身的生死智慧,

也就是,實地地從「生」與「死」問題的探討,得到安身立命的方法,以及勇於 面對、接受死亡,最後達到如《莊子》所示,「超越生死」,真正無欲去執地自在 逍遙遊。本文之撰寫,希望達到以下的目的:

(一)讓自己及更多人認識莊子其人其書,透過生死觀的探討,增進人們對 生命、死亡的認識,進而對人生表現更積極的態度。

(二)每個當下,喚醒內在純真的本性,也就是恢復自我原有的存在與真實,

也就是「自然」。

(三)豁達面對死亡,消解人們對死亡的焦慮、恐懼與禁忌。隨時為死亡做 好準備,從容投身於宇宙大化流行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