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的形成

《孟子・萬章下》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是尚友也。」要了解一個思想家的學說,必須先知其人、知其事。自其人所處的 外在環境,及其人所具的內在特質予以探討,才能了解其人著作此書時之動機與 思想內涵,否則,容易陷入以己意揣度他人意的迷惑中,而失其作者原意的本真。

第一節 莊子其人其書

一、莊子其人

(一)莊子的生平

關於莊子其人,現存的資料主要來自《史記》及《莊子》二書的記載。雖然 依據這些史料無法清楚明確地考定其身世,但大致上仍可做一些推斷。《史記‧老 子韓非列傳》云: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史,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 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漁父〉、〈盗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

〈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

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恍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 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

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

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 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1

太史公之言雖然簡略,但大體已勾繪出莊子有關的背景、學術性格與生命形相。

1 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台北:鼎文書局,2002 年),頁 2143~2145。

諸如:故里蒙地、年代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著作十餘萬言、思想宗老子、文 章風格善屬書離辭,多寓言,文采可觀,卻不為當世所用,楚威王欲聘為相,被 其所拒,顯其淡泊名利、不被官祿所誘所羈的隱士性格。

太史公敍述莊子名周,蒙人,曾任漆園吏小官,其年代上與梁惠王、齊宣王 同時。至於其故里「蒙」是何地,屬於何國?其生卒年代、名字及身份等問題,《史 記》没有明言,以致歷代提出許多不同論點,至今仍是見仁見智,頗有爭議。

關於莊子的故里,學術界意見分歧,有莊子是宋人、楚人、齊人、魯人、及 魏人的不同看法。其中認為是宋人的學者有:《史記‧莊子列傳索隱》引劉向《別 錄》云:「莊周,宋之蒙人也。」《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云:

「名周,宋人。」崔大華在莊子「故里國屬」這小節做了結論說:「比較以上諸說,

漢代學者之言為是:蒙為戰國時宋國之地;莊子為戰國時宋之蒙人。」2換言之,

莊子乃是宋人,其地約在今河南省商丘縣附近。此地史家有「四戰之地」的稱號,

所謂「四戰之地」,即是無險可守,四方受敵、也是戰禍四集的戰場,戰國時期,

屢次戰亂的中心點。宋國是殷遺民之國,是在周王朝監視下成立的國家,所以四 周都是周王朝的宗親或功臣外烕,其國家地位是低落且為周圍強國所欺凌的弱小 國家。這是歷史的現實,而莊子的故里就在這裡。

關於莊子的名及字,史公只說「名周。」未提及其「字」。唐・陸德明《經典 釋文・序錄》、成玄英《莊子疏・序》、司馬貞《史記索隱・越王勾踐世家》中都 有提到莊子「字子休」。因此,莊子的「字」是後人杜撰或是原來就有,也只能存 疑了。但推測莊子的「字」應是遲至唐代才傳出並為人知。至於莊子被尊為「南 華真人」,乃是由於唐代以道教為國教,約在唐玄宗時,作為道教經典的《莊子》

即順理成章地被尊為《南華真經》,而莊子則被尊為「南華真人」。但學界根據《隋 書・經籍志》等相關史料,認為莊子的「南華」尊號,不始於唐,早在南北朝,

甚至東晉之時即有之。

此外,關於莊子的生卒年代,學界亦是有多種說話。崔大華按其立論根據的 異同,歸納為三種。一是依據《史記》莊子本傳提及的三個君王在位期間的線索 來確定。《史記》稱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並有不接受楚威王迎聘之事。二 是依據《莊子》一書中所記述有關人物、事件的年代來考定。三是依據《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和《莊子》以外的線索做判定。比較以上三種不同文獻線索所做

2 參閱崔大華:《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年),頁 5~6。

的判定,以《莊子》為線索所作的判定最為充實且可信。3

(二)莊子的時代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

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以《莊子》為線索作的判定,根據錢穆《先秦諸子繫 年通表》一書之考定,莊子生於西元前三六八年左右,卒於西元前二八九年左右。

歷周顯王、周慎靚王及周赧王。這是一個戰亂頻仍、社會混亂的時代,也就是歷 史上的戰國中期。這時期周天子的威信殆盡,各國諸侯為了爭王稱覇,以是爭戰 四起、搶奪土地人民,傳統的政治規範至此已完全崩解。當時由於群雄並起,諸 侯皆欲稱覇天下,為了權位,交相征伐,以是無所不用其極,傳統價值理念被丟 棄,人性完全被物化,人的精神創造價值成為角逐覇權政策下的工具。至於莊子 的故里宋國,就處於中原「四戰之地」,更是兵災火燹、連年不斷。這個時期戰爭 激烈、殘酷的景象,正是《孟子・離婁上》所記載:「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 以戰,殺人盈城。」動輒出兵數十萬,一次戰役可以「曠日持久數歲」,一次戰爭 被斬首的士兵可達數十萬,而且戰事還日益頻繁。就莊子生卒年期間發生的戰事,

約略統計,有:

一、 西元前三五四年,魏攻趙,圍邯鄲,次年魏攻陷邯鄲,而齊勝魏於桂陵。

二、 西元前三四三年,魏攻韓,齊出兵攻魏救韓。

三、 西元前三三三年前後,秦屢次出兵攻打魏。

四、 西元前三一八年,魏發起的首次「合縱」攻秦之戰。

五、 西元前三一六年、三一五年,秦滅蜀並屢次出兵侵略趙。

六、 西元前三一五年,齊取燕。

七、 西元前三一四年,秦攻敗韓軍。

八、 西元前三一二年,秦楚大戰。

九、 西元前三○八年,秦又侵略攻韓城。

十、 西元前三○一年,齊率韓、魏兩軍攻打楚國。

十一、西元前二九六年,齊發起第二次「合縱」攻秦。

十二、西元前二八七年,齊滅宋。這是在莊子卒後二年發生的。這個事件引發了 西元前二八六年燕韓趙魏秦五國的攻打齊國,齊國幾乎滅亡。

這是多麼大動盪、大戰亂的年代啊!當時在上位的諸侯、臣子,只汲汲營營於爭

3 參閱崔大華:《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年),頁 2~5。

權征伐,輕忽黎民生死,因為對他們來說,黎民不過是其打天下的工具而已。《莊 子・人間世》顏回說:「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 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无如矣。」4成玄英《疏》說,衛君即是衛靈 公之太子蒯瞶,為衛莊公,其人荒淫昏亂,縱情無道。顏回描述了他的個性與行 為,由於他做事專橫獨斷,治國輕舉忘動,從不見自己過錯,隨意用兵,把人民 置於死地,以是慘死者屍滿於澤,如草芥般。這除了形容衛莊公,其實也是當時 其他諸侯的寫照。政局不安與戰爭頻繁導致生靈塗炭,於是逼使百姓淪為盜賊。《莊 子・則陽》篇記載齊國的景象:

柏矩學於老聃,曰:「請之天下遊。」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又 請之,老聃曰:「汝將何始?」曰:「始於齊。」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 之,解朝服而幕之,號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獨先離之!」

曰:「莫為盜!莫為殺人!榮辱立,然後覩所病;貨財聚,然後覩所爭。今 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爭,窮困人之身使无休時,欲無至此,得乎!古之 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故一形有 失其形者,退而自責。今則不然。匿為物而愚不識,大為難而罪不敢,重 為任而罰不勝,遠其塗而誅不至。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日出多偽,士 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 責而可乎?」5

柏矩學成請求遊歷天下行道,老子却絕望的說:「算了!天下和這裡一樣。」及至 齊,見死刑示眾者乃仰天號哭,而知這是一個人心陷溺混亂的時代,君不君、臣 不臣、民不民,國君不負責任、強人所難,以至百姓知窮力竭、虛應故事,終致 為盜而遭戮刑。「於誰責而可乎?」這該責備誰呢?在這樣一個政治黑暗紊亂、社 會動盪不安,是非淆亂不堪,風氣衰頹敗壞的時代,君主無仁義道德,士和人民 又如何能正直清廉?身在這樣的時代,能夠免禍,已是萬幸!莊子借楚狂人接輿 之口道曰: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

4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齊物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頁 132。

5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則陽》,頁 900~903。

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

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 迷陽,无傷吾行!吾行郤曲,无傷吾足!6

在這樣無道的時代裡,只能求保全性命,遠離刑戮之患。幸福比羽毛還輕飄,没 有人能找到它;災禍比山岳還沉重,没有人能躲開它。這真是令人滿目悲涼。莊 子面對這樣亂象的時代,並没有因此消極遁世,而是帶著那個時代的問題,肩負 那個時代的苦痛,思索著、找尋著。「迷陽迷陽,无傷吾行!吾行郤曲,无傷吾足!」

莊子不辭艱辛地在荊棘裡探尋出路。

面對這樣的亂世,莊子感受到動亂剝奪了人的自主性,一切是無可奈何的現 實,在這樣動亂的時代中如何全生保身,如何達到個體的精神自由,如何保持生 命的價值,便成了莊子思考的中心問題。

(三)莊子的性格

(三)莊子的性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