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莊子思想研究──從莊子的生死智慧 走向生命療癒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莊子思想研究──從莊子的生死智慧 走向生命療癒"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莊子思想研究──從莊子的生死智慧 走向生命療癒 A Study of Chuang Tzu’s Thoughts: From Chuang Tzu’s Wisdom of Life and Death towards Healing of Life. 指導教授: 林文彬 Wen-Ping Lin 研 究 生: 許慈修 Tzu-Hsiu Hsu. 中華民國一○六年七月.

(2)

(3) 誌謝辭 撰寫論文,對於我來說是生命的成長與挑戰。撰寫論文的過程,除了學習如 何蒐集資料、大量閱讀、整合資料,最重要的是學習孤獨,這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我由艱難的負擔與焦慮,進入到心的定靜,然後完全享受在撰寫論文時空裡,透 過引經據典,與作者靈魂對話,在這樣的時光中,完全脫離紛擾的生活世界,讓 自己沉浸在靈感的空間,感受自身的存在。 在研究所的這些年裡,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文彬老師。他是一位學問與 德性兼備的學者,老師身上散發著道家人物的灑脫自在與圓融智慧,所以,從大 學就一直跟隨老師學習,我是一個不善思考的學生,但老師始終耐心地教導與指 引,常常與老師對話後,我總是暗暗地敲敲頭,告訴自己:「要長智慧、要長智 慧。」研究所的學習告一段落了,但跟隨老師學習卻是永遠的,實質上我視其若 修行,我將如往常般跟隨學習。此外,感謝錦賢老師,為了讓學生有充份時間修 改論文,不辭勞苦的熬夜批閱並逐字逐句檢查,使本論文更加的完備,也謝謝口 考老師錦淳老師的寶貴意見。另外,我要特別感謝安梧老師,謝謝老師總是親切 的關懷並鼓勵,真的是如沐春風般讓人充滿生氣並想助成天地的化育。 其次,感謝中文系的麗雯助理,謝謝麗雯在學期間的陪伴與幫忙,她總是不 辭勞苦的注意我們學習的狀況與問題,總是把學校資訊清楚提供並解說,尤其苦 口婆心的不斷叮嚀與鼓勵,她是我們的守護天使。 再次,感謝學長姐、同學及學弟妹,尤其謝謝東毅學長在小論上的指導與建 議,也謝謝師父學長與道涵學姐、以及偉聖、秋蕙同學的鼓勵與催促論文的完成。 今年五月因為再次為病所困,原想放棄而休學,但我相信心可以克服一切障礙, 更何況當做即做,就完成它吧!感謝身旁的這些天使,因為他們,我因此屹立不 搖,生命也因此漸次轉化,想不到撰寫論文,竟然如何神奇的豐盛了我的生命。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謝謝家人們陪伴我走過風風雨雨,從小到大總是 鼓勵我自由自在的去遨遊飛翔,給予我的是完全的包容與滿滿的愛。感謝家人不 因我是為興趣而讀研究所,仍然是大力支持與讚賞,即使我病了,也是鼓勵我去 完成它。謝謝可愛的家人。另外,我要特別謝謝我的好姐妹梅瑩,她像家人般默 默伴著我、幫著我。謹以此篇論文獻給我的師長、家人、同學以及所有我的朋友, 謝謝您們。.

(4) 摘 要 中國的哲學是生命的哲學。中國思想家關懷的是生命存在自身以及與此相關 聯的種種問題,這與西方哲學重視研究生命的觀念、意識不同,中國生命哲學重 視體證的工夫,也就是生命透過實踐的工夫,把個體的生命由物質的層面提昇至 心靈的層面,使個體的生命轉化成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 道家思想的特色在於「自然」與「無為」 ,透過虛靜的工夫,消解種種的人為 造作與執著負累,使個體生命從情慾枷鎖中解開,逍遙於自由自在的天地。莊子 繼承並發揚了老子思想,自然的回歸是莊子思想的最大特色。莊子思想源於時代 的困境,所以,面對人生的困境,莊子不是從現象的差異處下手,而是從根源處 著手,莊子直視人生問題並提出一套完整有系統性的理論及實踐工夫。 現代科技、醫學的進步,解決了人類生活上的問題,也延長了人類的壽命, 但過度的追求科技與物質享受,也衍生了更多的「生活」空虛與「生命」困頓的 心靈問題,以及「悅生惡死」的情愫,所帶來對死亡的恐懼與痛苦。莊子的「生 死智慧」 ,可以幫助人們擺脫形體的束縛及心知的禁錮,最後達到「超越生死」不 執生死、適生安死的自在逍遙遊。 本論文透過莊子的「生死智慧」 ,來建構己身的生死智慧,以得到安身立命的 方法。也就是,如何透過莊子的「生死智慧」來達到「生命療癒」 。 「療癒」一詞, 並非生理的痊癒,而是超越自我,突破生命的困境,然後安頓生命。從學習生死, 而學會生死。站在的死亡角度,反省生命,來達到生命的真正醒覺。這是「生命 療癒」的真諦。 生病不是悲慘的來源,而是探索生命之始與解開形縛之鑰。. 關鍵詞:莊子、生死智慧、生命療癒、超越生死、工夫. i.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一、研究動機 .................................................................................................. 1 二、研究目的 ..................................................................................................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材料 ...................................................................................... 5 一、研究範圍 .................................................................................................. 5 二、研究材料 ..................................................................................................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 9 一、研究方法 .................................................................................................. 9 二、論文結構 ................................................................................................ 13 第二章 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的形成 .................................................................... 15 第一節 莊子其人其書 ........................................................................................ 15 一、莊子其人 ................................................................................................ 15 二、莊子其書 ................................................................................................ 21 第二節 莊子思想形成的現實環境 .................................................................... 24 一、周文疲弊 ................................................................................................ 24 二、百家爭鳴 ................................................................................................ 28 第三節 莊子對生命困境的體悟 ........................................................................ 34 一、心知的障蔽 ............................................................................................ 35 二、生命的桎梏 ............................................................................................ 40 第三章 莊子的生命觀 ................................................................................................ 47 第一節 關於「道」 ............................................................................................ 47 一、「道」的根源性內涵 .............................................................................. 48 二、「道」與天地萬物的關係 ...................................................................... 52 第二節 真人的生命情貌 .................................................................................... 56 一、真人的形貌 ............................................................................................ 57 二、真人的心境 ............................................................................................ 59 第三節 生命回歸的方法(體道的工夫) ........................................................ 62 一、道通為一,心齋坐忘 ............................................................................ 63 二、女偊體道,指點當機 ............................................................................ 68 第四章 莊子的處世觀 ................................................................................................ 73 第一節 安時處順,安之若命 ............................................................................ 73 一、安時處順 ................................................................................................ 73 二、安之若命 ................................................................................................ 77. ii.

(6) 第二節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 81 一、無用之大用 ............................................................................................ 81 二、順物之自然 ............................................................................................ 83 第三節 乘物遊心,逍遙人間 ............................................................................ 86 一、乘物遊心 ................................................................................................ 87 二、道樞環中 ................................................................................................ 89 第五章 莊子的死亡觀 ................................................................................................ 95 第一節 世人的迷妄生死觀念 ............................................................................ 95 一、悅生惡死 ................................................................................................ 95 二、樂死厭生 ................................................................................................ 98 第二節 莊子的超越生死洞見 .......................................................................... 100 一、死生為氣的流行變遷 .......................................................................... 100 二、死為決𤴯潰癰般新生 .......................................................................... 103 第三節 莊子的豁達生死態度 .......................................................................... 105 一、郢人運斧,感歎惠子友誼 .................................................................. 106 二、鼓盆而歌,悟透生命變化 .................................................................. 107 三、天地為棺,萬物與我為一 .................................................................. 108 第六章 結論 ............................................................................................................... 111 參考書目 ....................................................................................................................... 119. iii.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死亡」 ,我清楚明白任何生命最後都會走向死亡,但我從來没有認真思惟過 「死亡」 ,更没思惟過「死亡」會突然降臨在自己身上,以及如何面對「死亡」這 件事。2014 年 11 月 14 日,我因大腸癌第三期末期而急速進行手術並住院一個月。 整個狀況的發生,是莫明的、無預警的。當時內在出現兩個聲音,一是不斷地自 問「我不快樂嗎?」罹癌,意謂我身上累積負面能量,導致體質酸化,細胞病變。 二是絕不可以讓母親知道,因為,家人相信母親是無法承受的。 從開刀到化療、另類療法,整個治療約一年半的時間。這段期間往來醫院, 並配合醫療團隊的問卷調查,我由自身的觀察、提問,進入探索生存的意義與生 命的價值以及如何超克死亡。 常常有人問:「痊癒了嗎?」我總是笑笑的回答:「是的。」但痊癒於我似乎 已不是那麼重要,而是「生病」這件事的發生,讓我感覺到「存在」。在探索與學 習過程中,生命漸次療癒。關於「療癒」,余德慧說:. 很多人問, 「療癒」是指治療到痊癒嗎?如果是痊癒了,為什麼那些說「我 解脫了」的人還是死了?這就是把你必朽的身體跟不朽的想像混淆在一起 了,這兩者間是有衝突的。到底是什麼不一樣?我引詩人策蘭的一段話: 「不 管命運的腳步是如何沉重,不管心如何執迷於虛妄,……不管心裡是充滿 幾多創傷,不管你在忍受怎樣殘酷的憂悶,只要你碰到非現實的核心之後, 這豈不是一切就隨風飄去?」 1. 「療癒」亦即超越自我,突破生命的困境,人往深度的縱軸走,將勾連人際關係 的橫軸戳破一個洞。 2深度並非意指偉大情操,而是種存在的狀態,進入深度時, 1. 余德慧著:《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14 年) ,頁 028~029。 余德慧將我們生命的存在,想像成縱與橫兩個軸線,橫向勾連是跟人的關係。多數世間的俗事, 都是橫向勾連所完成的。縱軸則是深度,它剛好把橫向勾連的邏輯戳破一個洞,往底下沉下去。. 2. 1.

(8) 人會主動地把現象界的矛盾律消解掉,人間世事轉為尋常淡泊,而回到心的歸處。 原本不想提及生病一事,但因為生病,我才能有機會在世看到己身的問題, 提醒生命必需全然改變。所以,我想透過自己生病及生死體驗,傳達生命的可貴, 以及學習「生死學」的重要性。 學習「生死學」 ,實質上,即暗喻著一個療癒的歷程。從生命價值與生存意義 的探索到死亡的探討過程,透過開放的心,去體驗、觸發與成長,進而達到超越 自我的療癒意義。 學習「生死學」之所以重要,在於生死是每個人都必需親身經歷而無可替代 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說:「人是向死的存在」。生死是自然的歷程,常人無法預 知死亡,但可以確定的是,死亡隨時會降臨,所以,我們應該坦然面對它。透過 學習死亡,然後學會死亡。也就是,站在死亡的視角,重新反省人生,活出生命 的意義與價值。傅偉勳說: 「平時培養健全的生死態度,遠較患上絕症而後『臨時 抱佛腳』的最後努力,更為重要,更有真實的人生意義。」 3 佛家〈法句經〉說: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 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4生命是有限與無常的,但常人總是覺 得死亡離自己很遠,無形中就會產生惰性,誤以為生命還很長久,而忽略死亡可 能隨時降臨。因此,我們應時時以死為念,那麼,就會以精進的心,來面對生命, 並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然後透過自我的觀照找到人生的方向,實現生命的目 標。 面對死亡,這是人生最大的衝擊,但它卻也是身心轉變最大的契機。如何才 能達到身心的徹底轉變?那麼,就要從古聖先哲所留下的生死智慧去攝受學習培 養,以建立健全正面的生死觀,然後徹底轉化我們的人格氣質,重新再回到人間 世展開具有人生意義的日常工作,努力完成人生目標及終極目標。關於「生死智 慧」 ,中外古今的哲人提供了相當多的看法。 「生死智慧」的思想學說是多元性的, 世人可依己身的生命形態與問題去做選擇、實踐。 莊子是古哲中,直接面對死亡問題,並提出一套相當有系統性理論及實踐工 夫的哲人。 《莊子》一書處處充滿對生死問題的智慧洞見,完全不同於中國其他思 想家的看法,莊子提出「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5的觀點,力求死生共觀,來破除 人懂得沉默,即是浸淫在深度裡。參閱余德慧著:《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 (台北:心靈工坊 文化,2014 年) ,頁 033~036。 3 傅偉勳著:《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2012 年) ,頁 195。 4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法句經‧無常品第一》 《大正藏》冊 4,第 0210 號,頁 559 上。 5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天地》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年) ,頁 407。. 2.

(9) 常人的悅生惡死,並就宇宙的變化無常觀看個體的生死,發現精神解脫之道。傅 偉勳說:. 生死觀與解脫觀在莊子的哲學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印度佛教移植中土以前, 没有一位中國思想家像莊子那樣,認真探討過生死問題。孔子、孟子與荀 子都割開生與死,重視生命,避談死亡,頂多當作生命的結束而已,並未 主體性地親自體驗死亡的義諦。連代表道家的老子都說: 「人之生柔弱,其 死堅強;萬物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主張去剛用柔,此語足證他也一樣割開生與死,以生為貴,對於死的 問題並無興趣,也無具體切身的深刻體會。只有莊子,不但並談生死,更 能直接凝視死亡,體驗死亡,把自己整個生命投入生死問題的實存主體性 探索,藉以發現一條不依傍任何外力外物的大徹大悟、精神解脫之路。 6. 莊子以超凡的智慧,克服命定論無可奈何的悲悽,為道家及後世建立深具哲理的 生死智慧。是故,本篇論文筆者試圖透過研究莊子、書寫莊子,並將莊子生死智 慧投入生活中實際體驗與實踐。. 二、研究目的. 際此二十一世紀,科技文明日新月異,物質及精神性產品應有盡有,這些成 果雖然改善並提升了人類的生活品質,但卻越來越激發人們欲望,以是人人疲於 奔命,迷失生命本真而沉溺於功名利祿愛欲喜樂的追逐裡,這樣疲憊的隨波逐流, 換得的不過是短暫快樂,隨即陷入更多的慾念與不滿足的沮喪裡。所以,現代人 常有心力交瘁之感,深陷於壓力、焦慮、沮喪、挫折、痛苦的負面情緒裡。精神 不健康直接影響身體,身心失調,也就形成患病的狀態。 7現代物質生活豐腴,但 精神疾病及自殺現象卻越來越嚴重。王邦雄說:. 6. 傅偉勳著:《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 (台北:正中書局,2012 年) ,頁 184。 徐俊冕在《醫學心理學》文中說:動物實驗與臨床實驗證明,惡性癌腫的發生、發展及轉歸,與 社會心理因素明顯相關。一般而言,負面情緒的存在特別容易導致癌症的發生。情緒憂鬱、壓抑、 仇恨、悲觀、絕望心情等常與癌腫的發生和發展相平行。不少作者對癌症的回顧性研究中,都發 現負性情緒削弱了有機體的免役功能,而加強了有機體對癌的感受性。參閱徐俊冕等編著:《醫學 心理學》 (台北:五南圖書,1997 年 3 月) ,頁 285。. 7. 3.

(10) 我們認為當今人類所面臨的最大難題,莫過於生命意義的遺忘以及生命理 想的喪失,而其最大的原因又來自人類自己的妄目自大、膨脹過甚以致造 成失焦和失衡。如今能夠讓人類自我拯救的,不當是科學科技的再發明, 而是精神心靈重新復甦,此則即有賴於人文精神的疏通致遠,以及宗教意 識的終極關懷,像儒釋道思想之所啟迪於人間者。 8. 現代人所以會失焦、失衡,的確值得我們深思並尋求解決的途徑與方法。而最根 本的解決之道,即是精神心靈的覺醒,以古聖先哲的「生死智慧」予以啟迪喚醒。 我們古代的諸子百家皆起於救世之弊,莊子尤以其慧眼洞穿常人生命最大的困結 在於重視外在的一切功、名、利、祿、權、勢、尊、位,以致人人渴望自由,實 則反置身於外在物質與內在精神的牢寵而無法超拔。莊子思考生命問題,將人的 生命安置在天地間,打破形軀的限制,超脫物質,使精神無限地上揚。人如何與 天地融為一體,就在「真」字上。人透過修養功夫而體證真心,也就能和道融為 一體,自能「超脫生死」,而融入宇宙大化的生生不已之中了。 莊子的「生死智慧」 ,並非客觀的知識論,而是主觀的去體證道體,他的理論 也就是修養工夫,生命透過工夫修養而轉化,也就能達到其「逍遙無待」、「安時 處順」 , 「生死一如」的理想境界。莊子是擧世公認的大思想家, 《莊子》一書所呈 顯的智慧可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並解決生命各層面的困境。方東美說:. 所謂的大思想家,他的精神的轉捩點,首先就是要超脫解放;其次則是在 超脫解放達於最高度的時候,還要再迴向人間世。以同情瞭解的精神,來 把他所接觸的現實世界,都變做理想世界的化身;如此一來,一切人類都 變做精神自我的顯現。 9. 這是生命的歷程,由形軀的向上提昇解脫,然後再向下肯認形軀生命,肯認宇宙 萬物的真實生命,齊同萬物,一體泛愛。莊子藉寓言、重言的方式呈顯他的思想, 他的「謬悠之說,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辭」10在在點撥世人對生命有限與無常的迷 惘和陷溺。筆者撰寫本文,從其人其書、思想形成背景入手,也就是從了解莊子, 循序漸進地進入莊子思想,透過「生命觀」、「人生觀」、「死亡觀」的探討,將人 8. 王邦雄、陳德和合著:《老莊與人生》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13 年 8 月) ,頁 11。 方東美著:《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上》 (台北:黎明文化公司,2005 年) ,頁 312。 10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天下篇》(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年) ,頁 1098。 9. 4.

(11) 生從生至死依序展開論述。透過《莊子》的「生死智慧」,建構己身的生死智慧, 也就是,實地地從「生」與「死」問題的探討,得到安身立命的方法,以及勇於 面對、接受死亡,最後達到如《莊子》所示,「超越生死」,真正無欲去執地自在 逍遙遊。本文之撰寫,希望達到以下的目的: (一)讓自己及更多人認識莊子其人其書,透過生死觀的探討,增進人們對 生命、死亡的認識,進而對人生表現更積極的態度。 (二)每個當下,喚醒內在純真的本性,也就是恢復自我原有的存在與真實, 也就是「自然」。 (三)豁達面對死亡,消解人們對死亡的焦慮、恐懼與禁忌。隨時為死亡做 好準備,從容投身於宇宙大化流行中。.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材料 一、研究範圍. 本文研究莊子思想,核心是莊子的「生死智慧」 ,所以,以《莊子》為研究主 要範圍,在研究詮釋的過程中,針對原典作適當的參考引述,並以原典的文意理 路為準則。 《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分〈內篇〉七、 〈外篇〉十五、 〈雜篇〉十一, 乃晉人郭象所訂。郭象所注的《莊子》內篇,從〈逍遙遊〉至〈應帝王〉 ,可謂為 一完整體系,無論內容條理,都是一貫而成。宋・褚伯秀說:. 內篇始於〈逍遙遊〉 ,終於〈應帝王〉者。學道之要,在反求諸己,無適非 樂,然後外觀萬物,理無不齊。物齊而己可忘,己忘而養生之主得矣!養 生所以善己,應物所以善物,皆在德以充之,充則萬物符契,宗之為師, 大宗師之本立矣!措諸治道也何難?內則為聖為神,外則應帝應王。斯道 之所以斂之一身,不為有餘;散之天下,不為不足也。 11. 內七篇不僅在內容上,甚至在篇名上,亦構成一完整理論體系。明末釋憨山說: 「一 部全書三十三篇,只〈內七篇〉已盡其意,其〈外雜篇〉皆蔓衍之說耳。學者但. 11. 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卷 22》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頁 1057-211。. 5.

(12) 精透〈內篇〉,得無窮快活,便非世上俗人矣。」 12憨山言精透內篇,可得無窮快 活,若能進一步落實,則非世上俗人。此言對〈內七篇〉持莫大肯定,但亦有重 〈內篇〉而輕〈外雜篇〉的現象。莊子思想含攝在〈內七篇〉中,而外、雜篇並 没有背離道家思想的軌道,雖有「不成統類,亦偶自相出入」13,但也是〈內七篇〉 思想的延伸或變化,與〈內七篇〉也是一脈相承。研究一思想家的思想,理應要 顧及其思想整體。所以,對《莊子》一書合理的理解,應是將其視為一個整體。 《莊 子》一書確實可能包含不同時及不同人的作品,但這些作品的內容實可視為莊子 思想的多方面闡釋、引申、發揮與發展,對道家思想無疑是開拓與豐盛。因此, 本研究以《莊子》一書三十三篇為範圍。研究莊子思想,一定離不開《老子》 ,故 老子有關談論生死智慧的義理與觀點,將會納入討論,以做完整而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材料. (一)專書部份 本研究在莊書這部份,主要參考版本是: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的《莊 子集釋》14一書,是書是近代研究《莊子》必備的研究材料,此版本輯錄晉・郭象 《莊子注》、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及唐・成玄英《莊子注疏》,是當代研莊者 稱引《莊子》最佳的依據。此外歷代注莊的本子相當多,值得參考的本子有:宋 ・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 15、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 16、林希 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 17、明・釋德清《莊子內篇注》 18、陸西星《莊子南華真 經副墨》 19、焦竑《莊子翼》 20、清・王夫之《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 21、王 先謙《莊子集解》22、林雲銘《莊子因》23、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24、宣穎《南 12. 釋德清:《莊子內篇憨山註》 (台南:和裕出版社,2009 年) ,頁 1。 唐君毅認為:內篇罕論及性,但外雜篇則時言及性。由於外、雜篇,其及性之言,惟散見各篇, 不成統類,亦偶自相出入,在自相出入裡,我們細察之,亦大體可互通。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年) ,頁 33~34。 14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年) 。 15 呂惠卿撰、湯君集校:《莊子義集校》 (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 16 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 17 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 18 釋德清:《莊子內篇憨山註》 (台南:和裕出版社,2009 年) 。 19 陸西星:《莊子南華真經副墨》 (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 20 焦竑: 《莊子翼》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 21 王夫之:《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 (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 22 王先謙:《莊子集解》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8 年) 。 23 林雲銘:《莊子因》,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年) 。 13. 6.

(13) 華經解》 25等等,這些注疏提供我們玄理義境的思考及論述的能力。 莊子是老子思想的繼承者,所以研究莊子思想一定會涉及老子思想,故本研 究亦有參酌如下《老子》本子:漢・河上公《老子道德經》26、魏・王弼《老子道 德經注》 27、宋・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 28、明・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註》 29、 焦竑《老子翼》30、陸長庚《老子道德經玄覽》31、清・王夫之《老子衍》32等等。 當代學者專書有: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 33與《逍遙的莊子》 34及《新譯 老子解義》 35、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 36、胡楚生《老莊研究》 37、吳光明《莊 子》38、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39與《老莊新論》40及《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41、 張默生《莊子新譯》 42、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 43、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 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44、王邦雄與陳德和合著《莊子與人生》45、崔大華《莊 學研究》 46、吳康《老莊哲學》 47、劉光義《莊學蠡測》 48、高柏園《莊子內七篇 思想研究》 49、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 50、楊儒賓《莊周風貌》 51、陳德和《從 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 52、吳汝鈞《老莊哲學現代析論》 53等等,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新天地書局,1977 年) 。 宣穎: 《南華經解》(台北:廣文書局,1978 年) 。 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年) 。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 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年) 。 釋德清:《老子道德經憨山註》 (台南:和裕出版社,2009 年) 。 焦竑: 《老子翼》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 。 陸長庚:《老子道德經玄覽》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年) 。 王夫之:《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 (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 吳怡: 《新譯莊子內篇解義》 (台北:三民書局,2011 年) 。 吳怡: 《逍遙的莊子》 (台北:三民書局,2005 年) 。 吳怡: 《新譯老子解譯》 (台北:三民書局,2010 年) 。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2 年) 。 胡楚生:《老莊研究》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 年) 。 吳光明:《莊子》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年) 。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 年) 。 陳鼓應:《老莊新論》 (台北:五南出版社) ,2007 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年) 。 張默生:《莊子新釋》 (台北:天工書局,1993 年) 。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 年) 。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13 年) 。 王邦雄、陳德和合著:《老莊與人生》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13 年) 。 崔大華:《莊學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年) 。 吳康: 《老莊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年) 。 劉光義:《莊學蠡測》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 。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 。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年) 。 楊儒賓:《莊周風貌》 (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1 年) 。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年) 。. 7.

(14) 這些專書鞭辟入裡,使後學獲益良多,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至於生死學理論專書,參酌的有: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54及《宗教療癒與 生命超越經驗》55、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 死學》 56及《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 57、鄭曉江《中國生命學──中華賢哲之 生死智慧》58與《生死學》59及《超越死亡》60及《中國死亡智慧》61、陳榮華《海 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62、奧地利・弗蘭克《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63、 林綺雲《臨終與生死關懷》 64等等。. (二)期刊論文與研究論文 相關期刊論文有:賴錫三〈「藏天下於天下」的安命與任化: 《莊子》 「以不解 解之」的死生智慧〉65、楊婉儀〈死亡與超越──從蘇格拉底與莊子生命觀之差異 談起〉 66、陳德和〈從《莊子・養生主》論心靈的突破與生命的安頓〉 67、吳建明 〈莊子「命」論之生死觀解析〉 68、李凱恩〈莊子死亡觀評論〉 69、黃雅淳〈莊子 生死觀在臨終關懷上之現代意義〉70、梁淑芳〈論莊子的生死觀及其對現代人的啟 示〉71、柯志明〈永恆與生命意義──超越死亡的必要性與可能性〉72、蕭仕平〈莊 53.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年) 。 余德慧、石佳儀:《生死學十四講》 (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2013 年) 。 55 余德慧:《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 (台北:心靈工坊文化公司,2014 年) 。 56 傅偉勳: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 (台北:正中書局,2012) 。 57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 (台北:正中書局,1998 年) 。 58 鄭曉江:《中國生命學──中華賢哲之生死智慧》 (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5 年) 。 59 鄭曉江:《生死學》(台北:揚智文化公司,2006 年) 。 60 鄭曉江:《超越死亡》 (台北:中正書局公司,1999 年) 。 61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 年) 。 62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年) 。 63 Viktor E. Frankl 弗蘭克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台北: 光啟文化,2012 年) 。 64 林綺雲、張菀珍等: 《臨終與生死關懷》(台北:華都文化,2014 年) 。 65 賴錫三:〈 「藏天下於天下」的安命與任化: 《莊子》 「以不解解之」的死生智慧〉, 《應用倫理評 論》卷 59(2015 年 10 月) ,頁 103~122。 66 楊婉儀: 〈死亡與超越--從蘇格拉底與莊子生命觀之差異談起〉 , 《應用倫理評論》卷 59(2015 年 10 月) ,頁 51~65。 67 陳德和: 〈從《莊子‧養生主》論心靈的突破與生命的安頓〉 , 《鵝湖學誌》第 44 期, (2010 年 6 月) 。 68 吳建明:〈莊子「命」論之生死觀解析〉, 《揭諦》第十二期,2007 年 12 月,頁 1~50。 69 李凱恩:〈莊子死亡觀評論〉 ,《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008 年 9 月,頁 3~14。 70 黃雅淳:〈莊子生死觀在臨終關懷上之現代意義〉 ,《興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5 年 6 月) , 頁 427~447。 71 梁淑芳: 〈論莊子的生死觀及其對現代人的啟示〉 , 《研究與動態》第十一期(2004 年 12 月) ,頁 187~211。 72 柯志明〈永恆與生命意義──超越死亡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應用倫理評論》卷 59(2015 年 10 54. 8.

(15) 子的三種生死觀的矛盾及其解決〉73、李美燕: 〈由老莊的生死觀論其養生哲學〉74。 學位論文有:許善然《莊子的人生哲學──以生死智慧為中心》75、李涵芃《莊 子生死慧之研慧》 76、郭冠麟《論莊子哲學中的「生」與「死」》 77、李玫芳《莊 子人生哲學研究》78、李宗蓓: 《莊子生死觀研究》79、鄭鈞瑋《莊子生死觀研究》80、 許雅芳《莊子生死哲學對生死教育意義之研究》 81、鍾燿寜《以莊子「生死智慧」 觀化生死問題之研究》 82、蘇慧萍《〈老〉、〈莊〉生死觀研究》 83、莊鎮宇《人生 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以莊子哲學為中心的考察》 84等等。 上述諸位前賢研精闡微的專書、期刊,以及碩博士論文,皆是煞費苦心,仔 細尋思史料典籍的豐富成果,筆者有幸立足於前人的精彩研究成果下,繼續探究 浩瀚的群籍,希望能尋源返本,暢其宏旨,以成就此莊子生死觀的論文。.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一、研究方法. 研究莊子思想的目的,是為了身心靈療癒,也就是生命的終極關懷。其重點 是如何將莊子「生死智慧」的豐富內涵呈顯,如何將莊子的思想更有系統性、條 理式地展現於研究的論題上,也就是在做學問的同時,也跟隨著培養、薰習深厚 的莊子智慧,然後如實的依著工夫實踐,以達生命自在的逍遙遊。所以,本文研 究回歸文本探求義理,並透過對《莊子》的提問、對話,重新對《莊子》進行理 解與詮釋。 月) ,頁 123~151。 73 蕭仕平: 〈莊子的三種生死觀的矛盾及其解決〉 , 《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九卷八期(2002 年 8 月) , 頁 735~746。 74 李美燕: 〈由老莊的生死觀論其養生哲學〉 , 《屏東師院學報》第十一期 (1998 年 6 月) ,頁 195~212。 75 許善然: 《莊子的人生哲學──以生死智慧為中心》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論文, 2014 年) 。 76 李涵芃:《莊子生死慧之研究》 (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 。 77 郭冠麟:《論莊子哲學中的「生」與「死」 》(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 。 78 李玫芳:《莊子人生哲學研究》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 79 李宗蓓:《莊子生死觀研究》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年) 。 80 鄭鈞瑋:《 《莊子》生死觀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 。 81 許雅芳: 《莊子生死哲學對生死教育意義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年) 。 82 鍾耀寧:《以莊子「生死智慧」觀化生死問題之研究》(佛光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 83 蘇慧萍:《 《老》、 《莊》生死觀研究》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 。 84 莊鎮宇: 《人生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以莊子哲學為中心的考察》 (南華管理學院生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0 年) 。. 9.

(16) 研究方法的應用,決定研究或撰寫的路徑,所以直接影響研究的主題與成果。 近年來因為受到西方哲學重視方法論及研究方法的影響,當代研究中國哲學的學 者亦開始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各個哲學家的思想。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定 作用,但亦有其限制與不足之處。因此,本論文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學與哲學並行 的方法,並參考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 85。. (一)文獻學方法 文獻學方法是文獻資料研究,它是一種客觀精神的表現,完全排除個人的主 觀情緒與意願,純然是客觀的冷靜理智,它不涉及道德意義的理想或目的。文獻 學方法,除了要在文字上精通原典文本外,又要能流暢地運用現代語文註釋及評 論古籍,所以需要原典文本的文字知識以外的一般知識。一般要著手原典的第一 線研究,必須要使用它。. (二)哲學方法 哲學方法,即是透過哲學概念的分析來把握所研究思想的一種研究方法,這 種方法所注意的是文字背後的哲學內涵,也就是說,要看所研究思想包含了什麼 哲學觀念、反映了什麼問題、理論的根據及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哲學研究法,必 需要有文獻學的基礎,否則將可能導致錯誤的判斷。尤其若缺乏綜合省察的智慧, 即不易把握問題的核心,甚至會不著邊際,這是哲學研究的大忌。 86 是故,文獻學與哲學方法必須並行。莊子思想是知行合一的生命哲學,高柏 園於《中庸形上思想》說: 「所謂詮釋,其基本意義就是根據自我的生命歷史,透 過客觀的方式操作,面對詮釋對象認識與瞭解,並進而對詮釋對象的意義加以抉 發與建構。」87故本論文亦採用傅偉勳所提的「創造的詮釋學」作為解析、詮釋文 本的旨意及其蘊含的義理。 「創造的詮釋學」是專對經典原典的詮釋研究構想而成,但可擴延適用到任 一思想傳統的延續、繼承、重建、轉化或現代化等等廣義的詮釋學課題。所以, 創造的詮釋學有助於現代學者培養正確處理「傳統」的治學態度。 「創造的詮釋學」 的一大特色是應用「層面分析法」 ,分辨「實謂」 、 「意謂」、 「蘊謂」 、 「當謂」以 及「創謂」的五大辯證層次。 85 86 87.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 (台北:正中書局,1998 年) ,頁 225。 參閱: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 年) ,頁 125~132。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年) ,頁 50。. 10.

(17) 1、「實謂」層次的原本資料。 在「實謂」層次,探問「原作者(或原典)實際上說了什麼?」指的是原典 校勘、版本考證與比較等等校對文字錯誤的課題。 「實謂」屬於純粹客觀的原初資 料,故當文獻不足或「實謂」研究無法幫助注解家解決問題時,就必須轉進「意 謂」層次。 2、「意謂」的層次是依文解意。 在「意謂」層次,改問「原思想家想要表達什麼?他所表達的意思究竟是什 麼?」詮釋者於此層次發現理解「客觀意思」或「真正意思」 ,以依文解義的方式, 表達「客觀」的理解與詮釋,即如實了解原典的真正意涵。但「意謂」層次有其 本身的局限性,無法徹底解決原典思想可能蘊藏的深層矛盾與內在難題,而須再 上一層至「蘊謂」層次。 3、「蘊謂」層次的義理蘊涵。 在「蘊謂」的層次,詮釋者繼續探問: 「原思想家(或原典)可能表達什麼?」 或「原思想家所說的可能蘊涵什麼?」即通過思想史上已經有過的詮釋進路探討, 歸納幾個較有詮釋學份量的進路或觀點出來,俾能發現原典所蘊涵的深層義理。 在「蘊謂」無法如實做到詮釋高低、深淺、優劣的評價衡定時,則再進一步進入 「當謂」層次。 4、「當謂」層次的深層義涵。 在「當謂」層次,探問: 「原思想家或原典(本來)應當表達什麼?」或「創 造的詮釋家為原思想家或原典應當如何重新表達,以便講活原來的思想?」也就 是說,在種種詮釋進路所個別發現的義理蘊涵中,進行批判性的比較考察,設法 掘發原思想體系表面結構底下的深層結構出來,發現其義理根基,藉以重新安排 思想體系中的多層義理及其蘊涵。即從莊子原典中尋找原本應當表達的內涵。這 是創造的詮釋學工作的一大重點。 5、「創謂」層次的創造思想。 在「創謂」層次,創造的詮釋家之所以具有詮釋學的創造性,在其能從「當 謂」層次上進「創謂」層次的思維歷程中必然形成的自我轉化,在「創謂」層次 搖身一變,而提升創造的詮釋學之為創造的思維方法論的學者。在此創造的思想 家不得不問: 「為了解決原思想家未能完成的思想課題,創造的詮釋者現在必須『創 謂』什麼?」. 11.

(18) 為了完成此一詮釋學的終極課題,創造的詮釋家必須從事於中外各大思想家 及其傳統的相互對談交流,經此創造性思維的考驗與自我磨練,培養出能為原有 思想及其歷史傳統「繼往開來」的創新力量。詮釋應有創造性,只有通過創造性 對談,才有辦法真正突破傳統詮釋學的限制,建立超越「當謂」層次的「創造的 詮釋學」。只有在「創謂」層次,創造的詮釋學才真正彰顯它的功能功效。 88 李賢中在〈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一文中,全面地分析討論各種層面的 研究方法,並指出在眾多的研究方法中, 「創造的詮釋學方法」不僅是從文字、時 代、歷史的脈絡掌握文獻中不同層次的意義,更透過創造性的詮釋,使解讀詮釋 者朝哲學家之路邁進。他歸納「創造的詮釋學方法」 ,將研究進行歷程分為四個階 段: 首先,是原典語詞、文句、篇章的確定與思想的理解。 其次,是對於文意理解之後的理論性建構。 再者,是對原典轉化建構為理論後的比較與評價。 最後,則是創造性的哲學思考與整合的研究。 89 當代學者袁保新在研究老子議題時,亦參考傅偉勳所提的「創造性詮釋學」 , 而提出詮釋法如下: 1、一項合理的詮釋,其詮釋本身必須在邏輯上是一致的。 2、一項合理的詮釋,必須能夠還原到經典中,取得文獻的印證與支持,而其詮釋 觀點籠罩的文獻愈廣,則詮釋就愈成功。 3、一項合理的詮釋,應該儘可能運用經典本身無疑義的文獻來解釋有疑義的章句, 用清楚的觀念來解釋不清楚的觀念。 4、一項合理的詮釋,應該將經典本身視為在思想上一致和諧的整體,避免將詮釋 對象導入自相矛盾的立場。 5、一項合理的詮釋,必須一方面將詮釋主題置於它們隸屬的特定時代與文化背景 來了解,但另一方面也要能夠抽繹出它不受時空拘限的思想觀念,而且儘可能的 用現代語言與哲學經驗傳遞給讀者。 6、一項合理的詮釋,對其詮釋方法與原則應有充分的意識,並願意透過其他詮釋 系統的對比,調整修正其方法與原則。 90. 88 89 90. 參閱: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 (台北:正中書局,1998 年) ,頁 228~240。 李賢中: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 , 《哲學與文化》第 34 卷第 4 期,2007 年 4 月,頁 7~24。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 ,頁 77。. 12.

(19) 筆者在參閱文獻或撰寫論述,將依循此六大原則及「創造性詮釋學」五大層 次之方法詮釋《莊子》思想,彰顯莊子《生死智慧》特色與內涵。. 二、論文結構. 本論文之架構,以莊子「生死智慧」為核心,透過莊子生命觀、處世觀及死 亡觀的探討,學習莊子「生死智慧」 ,進而建立人生觀、安頓靈魂,最後消解死亡 的恐懼和痛苦,而達到「生命的療癒」。也就是說,「生命困境」的探討,是探索 「病因」的過程,而生命觀、處世觀及死亡觀,則是通向「生命療癒」的方法。 所以,本研究的章節與寫作架構分為六個部份:.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詳述本研究主要依 據材料與範圍。第三節,闡述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第二章,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的形成。莊子的學說思想,即是他人生的表 現。要瞭解莊子的思想,就必須先理解其人,然後才能由其動機知其思想及內涵。 第一節,首先敍述其人其書,描述其人生梗概及闡述《莊子》一書。第二節,莊 子思想形成的現實環境。莊子思想有著複雜的政治社會背景,他的思想是受到當 時局勢的刺激,而生出來的一種反動思想。所以,本章節說明莊子所處的現實的 環境及當時的學術背景。第三節,莊子對生命困境的體悟。敍述莊子如何透過對 生命困境的觀察,從人的「苦」探源「苦因」,透過勘透而回歸生命的本真,為絕 望的人生找回生命的真諦與價值,從而開闢出人生的新境界。. 第三章,莊子的生命觀。莊子的生命觀,是以道為主體的整體觀。莊子的「道」 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道」生天地萬物,而人的生命亦是「道」之所化,所以,本 章首先談「道」 。第一節,關於「道」 。說明「道」的根源性內涵,揭示何以「道」 能生天生地的原因。然後,探討「道」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呈顯「道」的自然無 為。萬物同出於「道」,又復歸於「道」,循環往復,但萬物如何由「有」而化歸 入道之「無」?這就是體道的工夫。第二節,真人的生命情貌。在莊子書中,真 人是最高理想,真人透過了真知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必先透過探討真 人的形貌與心境,才能實踐莊子的體道目標。第三節,生命回歸的方法,也就是. 13.

(20) 體道的工夫,本節透過莊子的工夫論使生命徹底轉俗為真,真正擺脫人生的困縛。. 第四章,莊子的處世觀。莊子的思想是透過消解自我,以超脫人際關係的糾 葛,而與萬物融洽相處。第一節,討論安時處順,安之若命。第二節,討論無用 之用是為大用。第三節,討論乘物遊心,逍遙人間。透過上面三節的討論,使自 身能透過「安」 、 「處」的價值自覺與自由抉擇而安頓於受限的俗世中,善盡其才, 發揮己身真正的大用,真正悠遊於天地之間,不為物欲、不為事困,而無處無可 順之境。. 第五章,莊子的死亡觀。第一節,討論世人的迷妄生死觀。以莊子的思想勘 破,也就是透過「悅生惡死」、「樂死厭生」的討論,回到原點去看世人恐懼、 苦的根源,透視生命現象及本質。第二節,討論莊子的超越生死洞見,「生死觀」 是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其最大特色,即是打破生死的分別,引導人不要悅生, 不要惡死,並透過其超越生死的「生死智慧」使人生死通達、生死釋然,進而超 越生死。本節歸納莊子的生死洞見,分為二單元研究:一是死生為氣的流行變遷, 二是死為決𤴯潰癰般新生。第三節,莊子的豁達生死態度。整理莊子以摯友、妻 子和自身面對死亡的豁達態度,來展現藏天下於天下的生命療癒智慧。. 第六章,結論。全文研究成果的總結與回顧。. 14.

(21) 第二章. 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的形成. 《孟子・萬章下》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是尚友也。」要了解一個思想家的學說,必須先知其人、知其事。自其人所處的 外在環境,及其人所具的內在特質予以探討,才能了解其人著作此書時之動機與 思想內涵,否則,容易陷入以己意揣度他人意的迷惑中,而失其作者原意的本真。. 第一節 莊子其人其書 一、莊子其人. (一)莊子的生平. 關於莊子其人,現存的資料主要來自《史記》及《莊子》二書的記載。雖然 依據這些史料無法清楚明確地考定其身世,但大致上仍可做一些推斷。 《史記‧老 子韓非列傳》云:.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史,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 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漁父〉 、 〈盗跖〉 、 〈胠篋〉 ,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畏累虛〉、 〈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 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恍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 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 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 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 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1. 太史公之言雖然簡略,但大體已勾繪出莊子有關的背景、學術性格與生命形相。 1. 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台北:鼎文書局,2002 年) ,頁 2143~2145。. 15.

(22) 諸如:故里蒙地、年代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著作十餘萬言、思想宗老子、文 章風格善屬書離辭,多寓言,文采可觀,卻不為當世所用,楚威王欲聘為相,被 其所拒,顯其淡泊名利、不被官祿所誘所羈的隱士性格。 太史公敍述莊子名周,蒙人,曾任漆園吏小官,其年代上與梁惠王、齊宣王 同時。至於其故里「蒙」是何地,屬於何國?其生卒年代、名字及身份等問題, 《史 記》没有明言,以致歷代提出許多不同論點,至今仍是見仁見智,頗有爭議。 關於莊子的故里,學術界意見分歧,有莊子是宋人、楚人、齊人、魯人、及 魏人的不同看法。其中認為是宋人的學者有: 《史記‧莊子列傳索隱》引劉向《別 錄》云: 「莊周,宋之蒙人也。」 《漢書・藝文志》 「莊子五十二篇」 ,班固自注云: 「名周,宋人。」崔大華在莊子「故里國屬」這小節做了結論說: 「比較以上諸說, 漢代學者之言為是:蒙為戰國時宋國之地;莊子為戰國時宋之蒙人。」 2換言之, 莊子乃是宋人,其地約在今河南省商丘縣附近。此地史家有「四戰之地」的稱號, 所謂「四戰之地」,即是無險可守,四方受敵、也是戰禍四集的戰場,戰國時期, 屢次戰亂的中心點。宋國是殷遺民之國,是在周王朝監視下成立的國家,所以四 周都是周王朝的宗親或功臣外烕,其國家地位是低落且為周圍強國所欺凌的弱小 國家。這是歷史的現實,而莊子的故里就在這裡。 關於莊子的名及字,史公只說「名周。」未提及其「字」 。唐・陸德明《經典 釋文・序錄》、成玄英《莊子疏・序》、司馬貞《史記索隱・越王勾踐世家》中都 有提到莊子「字子休」。因此,莊子的「字」是後人杜撰或是原來就有,也只能存 疑了。但推測莊子的「字」應是遲至唐代才傳出並為人知。至於莊子被尊為「南 華真人」,乃是由於唐代以道教為國教,約在唐玄宗時,作為道教經典的《莊子》 即順理成章地被尊為《南華真經》 ,而莊子則被尊為「南華真人」 。但學界根據《隋 書・經籍志》等相關史料,認為莊子的「南華」尊號,不始於唐,早在南北朝, 甚至東晉之時即有之。 此外,關於莊子的生卒年代,學界亦是有多種說話。崔大華按其立論根據的 異同,歸納為三種。一是依據《史記》莊子本傳提及的三個君王在位期間的線索 來確定。 《史記》稱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並有不接受楚威王迎聘之事。二 是依據《莊子》一書中所記述有關人物、事件的年代來考定。三是依據《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和《莊子》以外的線索做判定。比較以上三種不同文獻線索所做. 2. 參閱崔大華: 《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年) ,頁 5~6。. 16.

(23) 的判定,以《莊子》為線索所作的判定最為充實且可信。 3. (二)莊子的時代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 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以《莊子》為線索作的判定,根據錢穆《先秦諸子繫 年通表》一書之考定,莊子生於西元前三六八年左右,卒於西元前二八九年左右。 歷周顯王、周慎靚王及周赧王。這是一個戰亂頻仍、社會混亂的時代,也就是歷 史上的戰國中期。這時期周天子的威信殆盡,各國諸侯為了爭王稱覇,以是爭戰 四起、搶奪土地人民,傳統的政治規範至此已完全崩解。當時由於群雄並起,諸 侯皆欲稱覇天下,為了權位,交相征伐,以是無所不用其極,傳統價值理念被丟 棄,人性完全被物化,人的精神創造價值成為角逐覇權政策下的工具。至於莊子 的故里宋國,就處於中原「四戰之地」 ,更是兵災火燹、連年不斷。這個時期戰爭 激烈、殘酷的景象,正是《孟子・離婁上》所記載: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 以戰,殺人盈城。」動輒出兵數十萬,一次戰役可以「曠日持久數歲」 ,一次戰爭 被斬首的士兵可達數十萬,而且戰事還日益頻繁。就莊子生卒年期間發生的戰事, 約略統計,有: 一、. 西元前三五四年,魏攻趙,圍邯鄲,次年魏攻陷邯鄲,而齊勝魏於桂陵。. 二、. 西元前三四三年,魏攻韓,齊出兵攻魏救韓。. 三、. 西元前三三三年前後,秦屢次出兵攻打魏。. 四、. 西元前三一八年,魏發起的首次「合縱」攻秦之戰。. 五、. 西元前三一六年、三一五年,秦滅蜀並屢次出兵侵略趙。. 六、. 西元前三一五年,齊取燕。. 七、. 西元前三一四年,秦攻敗韓軍。. 八、. 西元前三一二年,秦楚大戰。. 九、. 西元前三○八年,秦又侵略攻韓城。. 十、. 西元前三○一年,齊率韓、魏兩軍攻打楚國。. 十一、西元前二九六年,齊發起第二次「合縱」攻秦。 十二、西元前二八七年,齊滅宋。這是在莊子卒後二年發生的。這個事件引發了 西元前二八六年燕韓趙魏秦五國的攻打齊國,齊國幾乎滅亡。 這是多麼大動盪、大戰亂的年代啊!當時在上位的諸侯、臣子,只汲汲營營於爭 3. 參閱崔大華: 《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年) ,頁 2~5。. 17.

(24) 權征伐,輕忽黎民生死,因為對他們來說,黎民不過是其打天下的工具而已。 《莊 子・人間世》顏回說: 「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 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无如矣。」 4成玄英《疏》說,衛君即是衛靈 公之太子蒯瞶,為衛莊公,其人荒淫昏亂,縱情無道。顏回描述了他的個性與行 為,由於他做事專橫獨斷,治國輕舉忘動,從不見自己過錯,隨意用兵,把人民 置於死地,以是慘死者屍滿於澤,如草芥般。這除了形容衛莊公,其實也是當時 其他諸侯的寫照。政局不安與戰爭頻繁導致生靈塗炭,於是逼使百姓淪為盜賊。 《莊 子・則陽》篇記載齊國的景象:. 柏矩學於老聃,曰:「請之天下遊。」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又 請之,老聃曰:「汝將何始?」曰:「始於齊。」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 之,解朝服而幕之,號天而哭之曰: 「子乎子乎!天下有大菑,子獨先離之!」 曰: 「莫為盜!莫為殺人!榮辱立,然後覩所病;貨財聚,然後覩所爭。今 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爭,窮困人之身使无休時,欲無至此,得乎!古之 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故一形有 失其形者,退而自責。今則不然。匿為物而愚不識,大為難而罪不敢,重 為任而罰不勝,遠其塗而誅不至。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日出多偽,士 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 責而可乎?」 5. 柏矩學成請求遊歷天下行道,老子却絕望的說: 「算了!天下和這裡一樣。」及至 齊,見死刑示眾者乃仰天號哭,而知這是一個人心陷溺混亂的時代,君不君、臣 不臣、民不民,國君不負責任、強人所難,以至百姓知窮力竭、虛應故事,終致 為盜而遭戮刑。 「於誰責而可乎?」這該責備誰呢?在這樣一個政治黑暗紊亂、社 會動盪不安,是非淆亂不堪,風氣衰頹敗壞的時代,君主無仁義道德,士和人民 又如何能正直清廉?身在這樣的時代,能夠免禍,已是萬幸!莊子借楚狂人接輿 之口道曰:.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 4 5.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齊物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頁 132。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則陽》 ,頁 900~903。. 18.

(25) 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 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 迷陽,无傷吾行!吾行郤曲,无傷吾足! 6. 在這樣無道的時代裡,只能求保全性命,遠離刑戮之患。幸福比羽毛還輕飄,没 有人能找到它;災禍比山岳還沉重,没有人能躲開它。這真是令人滿目悲涼。莊 子面對這樣亂象的時代,並没有因此消極遁世,而是帶著那個時代的問題,肩負 那個時代的苦痛,思索著、找尋著。 「迷陽迷陽,无傷吾行!吾行郤曲,无傷吾足!」 莊子不辭艱辛地在荊棘裡探尋出路。 面對這樣的亂世,莊子感受到動亂剝奪了人的自主性,一切是無可奈何的現 實,在這樣動亂的時代中如何全生保身,如何達到個體的精神自由,如何保持生 命的價值,便成了莊子思考的中心問題。. (三)莊子的性格. 莊子給人的形象是豪邁不羈、逍遙自在、安貧樂道。莊子一生一貧如洗,但 卻視富貴如敝屣,這和他的孤傲清高個性有關。 《莊子・山木》生動描繪莊子個性:.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係履而過魏王。魏王曰: 「何先生之憊邪?」莊子 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 此所謂非遭時也。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 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閒也,危行側視,振動 悼慄;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處昏上 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徵也夫!」 7. 莊子見魏王時,穿著帶補釘的粗布衣服,用帶子繫著破鞋,並直言不諱的表示自 己只是貧窮,不是狼狽。讀書人不能躬行道德,才是真的狼狽,穿破衣著破鞋, 只是貧窮而己。莊子把貧窮歸於没有遇到好時代,也就是所處的情勢不便,所以 無法一展長才。莊子清高的氣節,不趨炎附勢、不粉飾現實,對現實具深刻的洞. 6 7.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人間世》,頁 183。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山木》 (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頁 687~689。. 19.

(26) 察力與解析力,這也是莊子何以能不受宰制而超然獨立的緣故。莊子自述其「貧」, 說明莊子的生活確實是貧窮。《莊子・外物》記載莊子必須向人借貸的窘迫情形,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 可乎?』」8貨粟即是借口糧,可見莊子生活之貧寒。窮困潦倒、飢寒交迫的壓力, 並没有使莊子精神萎靡或憤世嫉俗,就算面臨借貸遭受拒絕的難堪,莊子依然輕 視富貴不改其幽默而戲謔的個性。《莊子・列禦寇》云:.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 於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 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曰: 「秦王有病召醫,破 癕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 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 9. 曹商其人,成玄英《疏》云:「姓曹,名商,宋人也。為宋偃王使秦,應對得所, 秦王愛之,遂賜車百乘。」10因而驕矜譏笑莊子編草鞋為生,居處破陋,面黃肌瘦, 生活窘迫。然而莊子並不在意,而反諷曹商不過是幫秦王舔痔而獲得車輛賞賜。 這充分說明了莊子不求富貴,輕蔑權勢名利的清高性格。而《莊子》的這一則記 述更加可以說明莊子的淡泊名利,鄙棄榮華。〈秋水篇〉說:.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 「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 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 「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 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 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 邪?」 11. 莊子視相位如腐鼠,呈顯出莊子淡泊名利、傲視權貴的超然獨立人格。成玄英《疏》 云: 「惠施滯溺榮華,心貪國相,豈知莊子清高,無情爭奪。」12莊子的性格清高, 其意不在與惠施爭取權勢,所以能保持其不為外境所左右的超然態度。是非好惡、 8.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外物》 ,頁 924。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列禦寇》,頁 1049。 10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列禦寇》,頁 1049。 11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秋水》 ,頁 605。 12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秋水》 ,頁 606。 9. 20.

(27) 喜怒哀樂、生死得失也就不足以動其心,也就能擺脫現實環境所帶來的種種痛苦 與束縛。所以,當莊子面對妻子死亡時,也就能鼓盆而歌。《莊子・至樂》云:. 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與人居,長子老 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 也,我獨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 也而本无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 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 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13. 常人面對至親好友的死亡,都是難忍悲痛之情,莊子也不例外,所以莊子得知妻 子死亡時: 「我獨何能无概然!」然而因其任性率真的性格, 「應於化而解於物」14, 故能堪透人世間的一切虛假,以及生命的本來面貌,故而不哭而歌。莊子的學說 思想即是其性格的反照,而其性格亦呈顯在其學說思想中。莊子是體道者,他的 精神與道為一,在思想的天地中悠然飛翔。故而知其人,即知其學說思想。. 二、莊子其書. 最早關於《莊子》一書的記載,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記載:「其著書 十餘萬言」。《漢書・藝文志》記載《莊子》有五十二篇,晉朝始有注解,但都已 亡佚,只郭象《莊子注》本獨留至今。 《莊子》一書的版本、篇章的分法,自古以來眾說不一。根據王叔岷在《莊 學管窺》所述:. 《莊子》原為若干篇,不可知。後漢班固、高誘所見《莊子》為五十二篇。 晉司馬彪、孟氏注本亦五十二篇,恐非漢時五十二篇之舊。司馬彪注本內 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又崔譔二十七篇,內篇七,外篇 二十,無雜篇。向秀注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亦無雜 篇。李頤《集解》三十篇,一作三十五篇。郭象注三十三篇,內篇七,外. 13 14.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至樂》 ,頁 614~615。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天下》 ,頁 1099。. 21.

(28) 篇十五,雜篇十一。. 今所見《莊子》三十三篇,分內篇七、外篇十五、及雜篇十一,皆郭象所斟酌刪 訂而成。15但《莊子》爭議較多的是內篇、外篇、雜篇的作者問題,以及何者才是 莊子的真實義。崔大華歸納歷代對《莊子》的研究認為,宋代以前,學者一般皆 以《莊子》是出自莊子之手筆,只是對《莊子》的篇目劃分標準看法不同。而宋 代以後,自從蘇軾〈莊子祠堂記〉對莊子雜篇〈盜跖〉 、 〈漁父〉 、 〈讓王〉 、 〈說劍〉 等四篇提出疑問之後,學者們接踵而至的從名物制度、語言風格與思想旨趣等種 種不同角度,紛紛提出外、雜篇是否為莊子所作之質疑。16崔大華以《莊子》對莊 子言行的記述, 《莊子‧天下》對莊子思想的概述及根據荀子對莊子思想主要特色 的判定,對內、外雜篇做了結論,說:. 大體上確定《莊子》外、雜篇中超出內篇核心思想之外的思想觀念,是莊 子後學在他家思想影響下變異了、發展了的莊子思想,是莊學之流。由《莊 子》內篇到外、雜篇,構成了莊子學派在先秦的歷史發展,表現為在理論 內容上向莊子核心思想以外的範圍擴展和吸收儒、法思想的折衷傾向。 17. 此說法,與歷來學者的看法大體一致。 《莊子》內篇,從〈逍遙遊〉至〈應帝王〉, 可謂為一完整體系。徐復觀說:. 內篇文體之深厚奧折,瑰奇變化,則內七篇不能不承認其係出於莊子本人 之手。至於外雜篇,則有的仍係出於莊子之手,有的則係其學徒對莊子思 想之解說、發揮、及平生故事的記錄;而其學徒之繼承,相當久遠,故其 中編入有秦統一以後的材料。 18. 內七篇的文章風格、義理表達,前後整齊且連貫。所以,各篇的作者問題,雖然 至今說法仍然不一,但大致上可認定《莊子》內七篇是莊子本人的手筆,而外雜 15. 崔大華說: 「郭象注解《莊子》是在向秀《注》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他修訂和劃分《莊子》的篇 章、篇目,則顯然是在司馬彪的條理的基礎上進行的。」 《莊學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年) ,頁 59。 16 參閱崔大華: 《莊學研究》,頁 61。 17 崔大華:《莊學研究》 ,頁 87。 18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 ,頁 361。. 22.

(29) 篇是其學派或弟子所著述匯集而成。 歷來認為內七篇乃莊子親筆之作,但近代,仍有些學者懷疑內七篇非莊子所 作,他們所持的理由是:司馬遷《史記》中批評《莊子》 ,只舉〈漁父〉 、 〈盜跖〉、 〈胠篋〉等篇,而不提內七篇。再者,內七篇都有特定的篇名,不像外、雜篇是 以該篇前面的二三字為名。這種有特定篇名的習慣都是後起的,也就是內篇應在 外、雜篇之後出現。對於這種看法,亦相當多學者反對。但這都是没有定論的考 證之言。 19 對於太史公以〈漁父〉、〈盜跖〉、〈胠篋〉三篇作為《莊子》一書之代表,一 直是相當有爭議的。 〈內七篇〉精純而有一完整體系,外、雜篇的內容駁雜也較不 能夠首尾貫通。 〈漁父〉、 〈盜跖〉 、 〈胠篋〉都在外、雜篇,而外、雜篇是被蘇東坡 及王船山評為最没有莊子精神的作品 20。唐君毅評《莊子》內篇及外雜篇,說道:. 今觀外雜篇與內篇大不同者,則就文章體裁而論,外篇多直接論說義理, 雜 篇多雜記故事,以說義理,而不相連屬。內篇則既非直接論說義理,而 是 藉故事以說義理;然自有次序,以連屬成篇。自文章內容而論,則外篇 之 論理析義,設問答問,多不見逐步深入之層次,又恆偏尚一義,逕情發 揮, 不見節度;而于其所偏向之義之說明,亦恆不足以答人之疑難。外篇 著者 益多意在求文之暢達,故多浮泛之語,不能深閎。王船山謂「外篇文 義雖 相屬,而多浮蔓、卑隘之說」是也。雜篇則時有精義,王船山所謂「微 至 之語,較能發內篇未發之旨」是也,然多含意未伸,其理不暢。至于就 所 論之道以觀,則外雜篇之言,吾意蓋恆是就莊子內篇所言之道,更合於 老 聃慎到等所言之道,而更將此道加以客觀化而恢張廣說,遂不如內篇所 言 者之切近於吾人之生命與心知。 21. 無論從文章的形式體裁或是內容義理上, 〈內篇〉都較〈外雜篇〉更為精深且具有 一致性,足以作為莊子思想之代表作品。把〈漁父〉、〈盜跖〉、〈胠篋〉這三篇作 為莊子思想代表,認為莊子鄙薄儒墨以弘揚老子之言,並評「其言洸洋自恣以適 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頗有貶抑意味,不甚公允。或謂太史公當時未讀 《莊子》內篇,故未標舉內七篇,而以外、雜篇思想作為莊子的代表作品,然史 19 20 21. 吳怡: 《莊子內篇解義》 (台北:三民書局,2011 年) ,頁 11。 參閱王邦雄: 《道家思想經典文論》 (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2013 年) ,頁 3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新亞研究所,1976 年) ,頁 402。. 23.

(30) 公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這又是符合現在莊學的篇幅。因此,進行莊子思想解析 詮釋之前,對莊子思想之所以產生的背景做研究探討是有其必要性的。. 第二節 莊子思想形成的現實環境 一個思想體系的創造形成必有其針對性,有其政治社會的時代背景,與其實 際面對的理論與問題。也就是說,思想家所要解決的問題和他所處的現實環境是 息息相關的。 中國哲學思想之所以被稱為「生命的學問」22,是因為我們的哲學,是以生命 關懷為核心的,主要的用心是如何調節、運轉並安頓生命。中國可以說哲學,依 牟宗三的看法,是從春秋戰國,從先秦諸子開始的。也就是說,諸子思想的出現 起源是對「周文」而發的。 23. 一、周文疲弊. 莊子所處的戰國中、晚期,是中國歷史上充滿動盪、變革的一個時代。莊子 思想的產生有著複雜的社會背景,由於周天子的權威喪失,導致禮樂崩壞,進而 人心陷溺、於是價值位移、政治紊亂。牟宗三說:. 這套周文在周朝時粲然完備,所以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可是 周文發展到春秋時代,漸漸的失效。這套禮樂,到春秋的時候就出問題了, 所以我叫它做「周文疲弊」。 24. 春秋戰國時代,以「禮」維繫政治、社會及文化的這套典章制度,完全崩壞而徒 具虛文形式而已。 「禮樂」制度是西周時期周公所建立。依托這套禮儀制度,幫助 周人脫離芒昧進入秩序與文明,這套典章制度,契合著當時的時代背景與需要。 政治方面推行「封建制」與「世襲制」 ,嚴格區分嫡庶的關係,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22. 牟宗三在其《生命的學問》自序中說: 「生命總是縱貫的、立體的。專注意於科技之平面橫剖的 意識總是走向腐蝕生命而成為『人』之自我否定。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學問。由真實生命之 覺醒,向外開出建立事業與追求知識之理想,向內滲透此等理想之真實本源,以使理想真成為理 想,此是生命的學問之全體大用。」 (台北:三民書局、2004 年) ,頁 2。 23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 年) ,頁 51、57。 24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 年) ,頁 60。.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增加生活的新意;有人把碗盤碎片巧妙安排,變 成美麗的壁畫……。只要多留心生活事物,運用想 像力,你也會成為創意大師。.. 「歸納

此計劃主要包含一個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專題研習展覽,再附以一系列的活動,其中包

加强中文能力建設,有利於使中文在更大範圍內和更深程度上融入高質量共 建 “一帶一路” 的進程,承擔應有的國際交流責任;有利於破解共建

韓非寓言,數量繁多,為諸 子之冠。 他的寓言吸取了《孟 子》、《莊子》的經驗,運 用誇張手法把社會上某些可

• 人生在世的一個主要課題,便是了解事物間的 因果關係以及行為對周圍造成的影響,從而學

• 學生需理解《愛蓮 說》中「菊」的象 徵意義,也需通過 掌握《陋室銘》的 中心思想,理解劉 禹錫的人生態度。. •

• 與生命教育主題相關的各類多元選修課程:「幸 福學、學幸福」、「哲學與生活運用」、「電影

卻不是恢復封建,而是將其中原來封建結構的理想成分,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