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治經濟景氣循環現象也愈加明顯。9

總得來說,中國經濟發展不僅是建立在中央政府創設下的政策環境,並由地 方政府做為具高度自主性的發展主體,也建立在中央與地方兩者間的互動關係上,

進而出現隨中央領導輪替定期變動的經濟定期循環現象。過去理論過於重視宏觀 層次的經濟循環現象,且認為中央與地方為兩組內部具高度同質性群體,然中國 政治菁英事實並非鐵板一塊,這樣的事實對政治經濟景氣循環現象也必然造成影 響。

尤其到了 1992 年第三代接班人江澤民在第十四屆全國黨代表大會上正式取 得完整的統治權,正式宣告強人政治時代結束、領導繼承的制度化開始後,中央 與地方政治菁英間的討價還價、互惠支持的互動隨之熱絡。直至 2011 年止,中 國恰巧經歷完整兩位總書記、二十年的政治經濟景氣循環時期。不但能夠觀察清 楚在政治經濟景氣循環中的菁英互動情形,還可以觀察出不同領導人治理的差異 性。

本研究希冀由 1992 到 2011 年間中國的政治經濟景氣循環角度切入,由微觀 層次重新解讀中央與地方政治菁英互動關係,重新思考政治經濟景氣循環在中國 的適用性。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政治經濟景氣循環理論」指的是一國的經濟景氣會隨著政治環境定期性事 件,如選舉等,出現週期性的循環變動現象。該理論原始於對西方民主國家經濟 景氣循環觀察所得,其發現在每屆選舉中,既有執政者為尋求連任、維持個人及

9 陶儀芬,「政治權力交替與經濟機會主義:集體行動與改革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景氣循環』」,

問題與研究,第 45 卷第 3 期(2006 年 5、6 月),頁 77~101。

種重大政策措施,這樣的互動關係即是 Shirk 所提出的「互惠式課責」(reciprocal accountability)理論。12

11 Valerie JaneBunce, “Leadership Succession and Policy Innovation in Soviet Republics,” pp.

379~401;Valerie Jane Bunce, “The Succession Connection: Policy Cycle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pp. 966~977.

12 陶儀芬,「政治權力交替與經濟機會主義:集體行動與改革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景氣循環』」,

頁 77~101;Philip G. Roeder, Red Sunset: The Failure of Soviet Polit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66~93; Susan L. Shirk,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p. 82~86.

13 周黎安,「晉升博弈中政府官員的激勵與合作」,頁 33~40;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 標賽模式研究」,頁 36~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動關係之觀察,嘗試結合政治經濟景氣、政治菁英理論與晉升激勵模型等理論,

重新解釋中國的「政治經濟景氣循環」現象。據以回答為何在中國的政治經濟景 氣循環之緊縮年中,仍存在少數不受影響、維持高度發展的省市?而這些省市之 所以能維持高發展,是否是因為其地方省(市)委書記與中央政治局常委間有特 殊的政治關係?中央政治局常委又透過哪些管道支持屬於自己派系的地方省(市)

委書記發展地方經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