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整體研究(四年計畫)之研究方法

基本上,社會科學的研究可概分為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兩大類,對社會科學研究來說,這 兩者都非常重要,並沒有孰輕孰重的問題,也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有時候在同一個研究之 中還同時使用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研究就是提出問題並尋找答案的過程,用什麼樣的研究 方法,完全依研究目的設定,以及在這個研究目的下所提出的研究問題而定。

個案研究,係指針對特定的個人、計畫、事件,在一段時間內進行深度的研究。有時候,研 究者基於個案的性質,選定一個個案深入研究,以促進對其他相似情況的瞭解;有時候,研究 者基於個案間性質的關鍵差異,選定兩個或多個個案,以進行比較、歸納或建構理論。而個案 研究特別適用於尋求對於一個複雜、無法預先全盤掌握情況的瞭解上,亦適用於探索在特定的 環境中個人、計畫、事件於歷時性的變化。(Leedy, 2005)

本四年期研究計畫所設定的主要目的,是針對一個開放性(open-ended)的問題尋找答案。

一方面,由於這個問題的產生背景,已有一定程度的理論成果和田野經驗,因而在這樣的基礎 上提出一個尋找問題答案的概念架構(從制度經濟學觀點建立「個人制度選擇」、「共用組織」、

「社會生態系統」的三層分析架構),這樣的架構亦有助於在有限時間內進行有系統的資料收 集;但是,另一方面,本研究亦意識到,上述制度經濟學分析架構,源自於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的認識論基礎,因此會有將個人和社會行為過度簡化為經濟行為的潛在危機。在認識論上,本 研究傾向如Polanyi(1994)所指出的:經濟行為只是包含在(embedded)人類社會活動的一部 份。因此,要深入瞭解研究個案,必須先力求對其社會脈絡與環境的瞭解,而概念架構也有可 能在新的、無法用此架構解釋的田野現象出現時,必須被重新修正。基於以上的認識,本四年 計畫的研究方法部份採用紮根理論(ground theory)的精神,亦即重視的是過程,而非在一開始 提出一套封閉的設計(Leedy, 2005)。本研究在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之下,提出互相關連 的各年研究目與問題,但研究方法則會因各年研究目的不同,以及新的研究成果與問題的出現,

而有不同的設計與修正,以透過概念架構與田野現象的來回檢視,深化對於研究對象的瞭解以 及未來進一步應用的可能性。

在前述的方法論基礎上,本計畫各年度之研究目的互相關連,但細部的研究方法則會因各年 研究目的不同,以及新的研究成果與問題的出現,而有不同的設計與修正,在各年度的研究計 畫中進一步討論。概言之,本計畫之各年度研究方法會包含下列各項:

表 4-1、各年度研究方法摘要

研究方法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文獻收集 建立研究地點社會 系統與資源系統之 基本資料。

持續蒐集研究地點社 會系統與資源系統之相 關資料。

蒐集傳統領域調查與 部落地圖繪製資料。

彙整相關文獻,並進 行共用資源治理機制

蒐集彙整原住民地 區 自 然 資 源 相 關 政 策與法規。

與部落地圖之認識論

主 治 理 制 度 與 整 體

「國家」,所能夠降 低的交易成本。

(二)本年度(第二年計畫)計畫之研究方法

本項將進一步說明,為達成本年度的研究目的,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及原因。

1、方法論——行動取向(action-oriented )的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如前所述,研究方法的設定,必須依研究目的以及在這個研究目的下所提出的研究問題而 定 。 通 常 如 果 一 個 研 究 提 出 的 研 究 問 題 , 並 非 已 有 明 確 可 信 的 因 果 關 係 (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可供解答,而是著重在性質的描述、現象的詮釋、背景脈絡的掌握,以及不確 定因素的發現,則需要透過質化的研究來尋找答案(Peshkin,1993)。由於本年度研究的目 的著重於意義的探索,因此本年度研究是以質性研究為取向,在資料的收集上,除了透過文獻 收集的方式蒐集彙整二級資料之外,將採用焦點團體、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等方式,進行初級 資料的收集。

各種研究的方法論的形成,則受其認識論的指引——亦即對於「你怎麼知道你所知道的事 情」的認知,影響你決定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你要知道的事情。就本研究而言,由於研究問題 的設定,重於「資源」的意義是如何產生的,且相信「意義」並非一成不變,也非不驗自明的 真理,而是在主體和客體的互動之間被界定出來。另一方面,本研究也認為,「意義」的探索,

就像撥洋蔥一樣,撥開一層之後還有一層,因此唯有透過上述的焦點團體、深度訪談與參與觀 資料收集的方式,才能夠儘量避免將問題過度簡化,而只看到事物表面的危險。至於本研究對 於資料的分析方法,也是基於這樣的認知而來。舉例來說,河川的意義並不是先驗存在的,對 個人而言,它的意義在於人和河川的互動經驗中所產生,要探索這樣的人河關係,就必須從個 人經驗描述的文本中抽絲剝繭;而河川如何被當作一項資源,這項資源的利用對於共用組織來 說有什麼意義,是經由組織中的不同個人的互動所形成,要探索這項資源如何被界定,就必須 從組織運作的過程、脈絡中去瞭解;同樣的,所謂的「保育」,對地方的共用組織和國家而言,

可能有不同的意義,要釐清其差別,必須從各自的論述中去理解其意涵。值得注意的是,所謂 的論述,並不單指說出的話或書寫出的文字,也包含了行動的展現。許多的知識,是存在與文 字甚至是語言表達的範疇之外,卻可以在實踐(practice)中被展現出來(Crang,2003)。因 此,透過參與觀察,彌補、發掘口語訪談所不能傳達的訊息,即非常的重要。

此外,本研究的方法論的另一個重點是,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原則,界定研究、研究者、

研究對象三者之間的關係。對於行動取向的研究來說,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這是為誰做的研 究」?是為了服務優勢的團體,讓其得到更多的訊息?還是為了表達弱勢者的聲音,增加弱勢 者的力量?(Pain,2003)行動取向的研究方法,包括:結合行動的研究(combining activism and research)參與式研究(participatory research)、政策研究(policy research)等等不同的面 向,基本上,它強調的是不同於由上而下的,而是草根的發聲(Pain, 2004)。本年度研究 抱持著行動研究的原則,希望傳達原住民部落的觀點,進而能透過制度的設計,創造社會實踐

的可能性。

2、研究方法—資料蒐集和比較分析模式

基於上述的方法論,為了為研究目的下所設定的問題尋找答案,本年度計畫所採用的研究 方法,包含了資料收集與資料比較分析兩大部分(表4-2、4-3):

表4-2、本年度計畫研究方法一覽表

文獻收集

本方法主要用二級資料的收集。在本研究中,用於收集研究案例中之共用組織的計畫書、

文宣等檔案,以及研究地點之「保育」、「發展」相關政策說明、行政機關檔案資料、政府出版 品、新聞事件等,以作為分析的文本;另外,則持續廣泛收集論文、期刊、調查研究報告,以 補充研究地點相關之民族誌資料。

深度訪談

本方法適用於對於個人經驗、生命歷程的深度瞭解。由於只受基本訪談主題的導引,沒有 封閉式的問題,因此需要長時間,甚至多次的訪談,然而由於沒有封閉的問題限制,受訪者可 以作更開放的自我陳述,在陳述過程中,也可能挖掘出更多的訊息。本研究的深度訪談,主要 針對第一年研究計畫成果中所列出的進一步訪談名單對象,這些對象多是與共用資源組織的參 與者,其訪談的紀錄,將成為進一步資料分析的文本。

焦點團體訪談

由於個人在不同情境下,對於事物的詮釋都有可能改變,而在周遭情境的激發下,也有可 能提出單獨接受訪談時想不到的觀點和說法。因此,當需要得到特定訊息時,可以將相關社群 的成員集中進行對話,進行訊息的收集。本研究中的焦點團體訪談,主要針對研究案例中的共 用組織,與組織幹部進行座談,收集資源共用組織的目標經由內部衝突、妥協的資訊,共用組 織對於「保育」與「發展」的想像與詮釋,組織界定出資源的權屬與利用方式等等訊息。

資料收集的部份 參與觀察

在前段方法論的部份已提及,很多的訊息並不是在口語或書寫的範疇之內,例如:人際的 互動關係,特定知識的展現。此時,必須透過事件的參與,在一個地點的長期活動,以捕捉這 一類的訊息(Crang,2005)。本研究的參與觀察,主要是針對共用組織而設計,包括組織的衝 突、妥協、運作,以及組織對於「保育」與「發展」的想像與詮釋,除了從焦點團體的訪談中 得到口述記錄外,也可以從參與組織開會及活動,觀察並加以紀錄。

資料比較分析的部份 內容分析

內容分析是指針對特定的資料進行詳細的、系統性的分析,尤其是人類溝通的媒介(例如:

書、新聞、影片、音樂等等)以辨認其中的模式,或主題(Leedy 2005)。本研究的內容分析,

在個人的層面,是針對個人訪談紀錄,分析其中所指涉的人和地方的歸屬關係,並從其中辨認 它與個人的生命經驗的關係,進而比較不同受訪對象之間的差異;在組織的層面,則是針對文 獻收集的資料分析其組織目標,亦針對焦點團體的訪談與參與觀察的記錄分析組織運作模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