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情境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立意取樣方式,以研究者所任教之台南市某國小,在九十三 學年度之五年二班學生為實驗組,接受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同時並以五年 三班之學生為對照組,以比較參與實驗教學與未參與實驗教學之學童,在生 物多樣性的認知與態度之差異情形。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學生,在五年級重新編班時,是以四年級成績為基 準,做為常態編班之依據。另外,這兩班學生之任課老師,除了導師外,其 餘各科老師皆相同;而兩個班級屬於同一班群,在正課之外的班級活動,兩 班的老師都會事先做討論並一同規劃,所以學生所學接受之課程與學習內容 都甚為相似。

貳、合作夥伴 一、觀察者

主要觀察者是研究者所在學校的六位實習老師,這些老師或畢業於 各師範學院、或畢業於普通大學但有修習過國小教育學程。研究者預定 與觀察者做充份的溝通,並對觀察者進行觀察訓練,在確定觀察者都能 掌握教室觀察之技巧後,再請其擔任本研究之教室觀察者。在本研究中,

這些觀察者的主要工作是在課堂上記錄學生之特殊行為、重要對話,並 在教室觀察時填寫課堂觀察記錄;於教室觀察後,填寫教室觀察日誌。

二、其他合作對象

研究者所在學校的總務主任,目前在台南大學進修碩士班,除了於 自然科教學行之有年、經驗豐富之外,對於綠色學校之推動更是不遺餘

力,曾多次希望研究者能設計有關環境、生態等教學模組來進行教學,

以推動學生對於生活周圍環境與重要議題之認識與關懷。在本研究中,

欲請其擔任顧問之角色,於課餘時間共同商討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

另一位合作對象則為五年二班的級任導師,從九十三年九月起,該 班的級任導師即開始帶領這班學生,幾個月相處下來,與學生甚為熟悉、

相處愉快,也能掌握學生的行為、了解學生的想法。在本研究中,特請 他來擔任合作研究之夥伴,在教學前研究者先與之溝通,了解該班學生 的特質;教學後,與之討論學生的學習情形,以彌補研究者與該班學生 之不熟悉而導致誤解之情況。上述兩位合作之老師亦於課堂後填寫教室 觀察日誌,以供研究參考。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探討結果,擬出研究設計(圖 3-1)。

生物多樣性認知與態度後測

參與課程之學童 未參與課程之學童

生物多樣性認知與態度前測

課堂觀察記錄

教室觀察日誌

教學者手札 各活動學習單

學習心得記錄

接受教學

圖 3-1 研究設計

本研究對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實施成效之評鑑主要是以七個課程進行教 學,並利用生物多樣性學習評量問卷對學童進行前、後測,以比較學童於接受 課程後,在生物多樣性認知與態度方面之得分是否有差異;同時並探討參與本 課程之學童與未參與課程之學童在生物多樣性認知與態度方面之得分是否有 差異,為本教學成效評量之主要工具;另一方面,本研究也以各活動學習單、

學生學習心得記錄、教學者手札、課堂觀察記錄、教室觀察日誌等質性資料,

總合比對以輔助本課程之實施結果的分析。

第三節 研究工具

壹、教學活動之內容

本研究所採用之教學活動內容,是由「生物多樣性教學手冊」一書中,

挑選出適合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並適合在教室課堂使用之教材,在加以改 編之後,請幾位課程專家與國小現職之教師給予審查及建議,並於修改之後 才對實驗組之學童進行教學。

課程設計主要分為三個部份,第一個部份著重於生物多樣性的認知,內 容包涵生物多樣性的物種、基因以及生態系等三個層次;第二部份則為生物 多樣性的情意,主要在探討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利益、與所面臨之危機等;

第三部份則是綜合性的活動,期望學生能將前兩個部份所學之生物多樣性的 觀念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希望學生在平常的活動中,能將生物多樣性 之保育也列為行動考量之範圍,以落實生物多樣性的觀念。

表 3-1 為本研究中所進行之單元活動主題、主要活動內容、以及學習目 標等部份。

表 3-1 本研究之教學活動內容

活動名稱 活動內容 學習目標

尋找生物 將不同的物種分類 了解物種層次的生物多樣性 超級明星臉 察覺人體特徵和習性的差異 了解基因層次的生物多樣性 舒適的家 思考不同物種的居住環境 了解生態系層次的生物多樣性 身旁的生物

產品

找出日常生活用品與動植物之 相關性

了解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與效益

我有麻煩了 介紹生物多樣性面臨之危機 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之危機 救救我吧 介紹維持生物多樣性的方法 了解如何保護生物多物多樣性 付諸行動 設計宣導生物多樣性之海報 能體認並支持生物多樣性

貳、學習成就評量

本研究之成效評鑑採用兩種方式來取得資料,一為形成性評量、另一則 為學習成就評量問卷。

形成性評量所指的是在七個教學活動之中,學生所必需完成之學習單或 作品,視各個不同單元,而有不同之內容。

學習成就評量問卷是根據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所編訂的結構式問卷,主 要的內容有三個部份,分別為:學生基本資料、生物多樣性認知、與保護生 物多樣性的態度。在實施教學前,以及實施教學後,各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 童施以前、後測,以比較課程之實施成效。

研究者依據研究的架構與需要,先編製生物多樣性認知問卷雙向細目 表、態度問卷細目表等(如附錄一),然後再於劉威男(2004)及蔡輝毅(2004) 兩人分別設計之生物多樣性問卷中,選取適合之問題加以改編而成問卷之初 稿,並送請課程專家審核內容及修改。而為了使問卷內容能符合國小五年級 學童之認知進程,本研究也請幾位五年級學童進行預試,提出閱讀理解上之 困難,經過與五年級任教之自然老師討論後,修改形成正式問卷(附錄二)。

參、學生學習心得記錄

為了解學生對實驗教學的反應與心得感受,研究者欲設計 Likert 量表,

請實驗組學生依其看法勾選是否喜歡,而後再加以文字的說明,以此同時蒐 集量化與質性的資料,以作為日後教師實施此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的參考 (附錄四)。

肆、課堂觀察記錄

本研究在教學活動實施期間,請六位本校的實習老師進行課堂觀察,並

分別記錄所負責之組別的學生之上課學習情形,包括:情緒反應及特殊行為 等等,以作為量化資料的比對。此外,還有一實習老師負責將每節課的上課 情行加以錄影,以此做為課堂觀察記錄之輔助(附錄五)。

研究者與兩位同儕教師先各自觀察學童之上課情形,透過試驗性資料分 析的過程,檢核三位分析者的想法,經過商討後,取得一致的觀察重點,並 定出分析的標準與架構,將行為類型歸納為五類,包括專心聽講、解決問題、

有疑惑、排斥聽課及其它等。

之後,研究者先與七位實習教師溝通行為類型之標準,再試著進行課堂觀察 記錄。記錄的方式,是以兩分鐘為一個單位,並以勾選方式各自記錄同一組 學生之行為類型。

經過兩次試驗性記錄、討論與修改後,正式將學生的行為類型分為六 大類,除了保留原有的「專心聽講」、「解決問題」、「有疑惑」、「排斥聽課」

等四項,另外加入「不甚專心」與「參與課程」等兩類。此外,為了更精確 記錄學生每個時候的行為,也將記錄單位由原本的兩分鐘,改為一分鐘。

修改過後的學生上課行為類型定義表如表 3-2。

表 3-2 學生上課主要行為類型定義表 行為類型 行為定義 專心聽講 專注傾聽、點頭

解決問題 與同學討論、找資料

有疑惑 請老師再詳述、舉手發問、向兩旁同學詢問 排斥聽課 發呆、玩玩具、畫圖、做其它功課、看其它書籍、聊天 不甚專心 心有旁騖、僅以耳聽而無目光之注視

參與活動 完成作業、參與活動、參與討論

伍、同儕教師之教室觀察日誌

在教學活動實施期間,由七位擔任觀察者之實習老師、以及兩位合作之 同儕教師,在每個教學活動中,進行教室觀察,並針對教學者之教學狀況與 學生學習之情形做觀察,並在課堂結束後,填寫教室觀察日誌,以作為資料 分析之比對。

陸、教學者手札

自初始課程的選擇、改編與設計,及至生物多樣性課程之教學,研究者 (即教學者)將在研究歷程中產生的想法,以及課堂上的觀察等,記錄於手札 中,作為日後施教之參考。

在研究中,所進行的七個實驗教學均是在每週四下午第一節課,在每次 上完課後,研究者與七位實習老師及兩位觀察者者等共十人,分別填寫省思 札記與教室觀察日誌,並固定在隔天下午(每週五下午放學後)針對教學過程 進行討論,其內容主要包括「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活動觀察」、「需要改進 之處」以及「其它省思陳述」等部份。

在「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活動觀察」兩部份中,各有五個細項,研 究者等十人均需針對每個細項評定為優、良、可、劣、差等五個等級,必要 時並寫下改進建議。而「需要改進之處」及「其它省思陳述」則為質性資料 之敘述。

第四節 資料分析

壹、資料蒐集

本研究的資料分成兩個部份:其一為量的資料,即學生的生物多樣

本研究的資料分成兩個部份:其一為量的資料,即學生的生物多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