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討透過研究者所擇取並加以改編之生物多樣性教 學活動,是否可以提昇學童的生物多樣性認知與態度;同時,本研究也深入探 討學生的學習心得及教學者在教學歷程中的心得與感受。綜合本研究之問卷調 查結果與學生之學習單及學習心得、同儕教師之觀察日誌、及研究者之教學手 札等,歸納出研究結論,同時並提出幾點建議,以做為在國小實施生物多樣性 教學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第一節 結論

一、實施本課程可提昇學童之生物多樣性認知。 但在「棲息地劣化是造成生 物多樣性減少最為重要的因素」之部份則待釐清。

從研究結果中,可得知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童的背景並無差異,且在生 物多樣性認知前測中,兩組學童的得分也無顯著差異。根據成對樣本 t 檢 定可知實驗組學童在後測表現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p<.05);而從獨立 樣本 t 檢定也發現實驗組學童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達顯著差異(p

<.05)。由上可知實施本課程,可對於學童之生物多樣性認知可以顯著提 昇。此結果與蔡輝毅(2004)、劉威男(2004)對學童進行生物多樣性教學試驗 後,可以顯著提昇學童的生物多樣性知識的研究結果相似。

在量表的答題中,雖然絕大多數學童均能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最好 的方法」是保護動植物的棲息地,但對於「使生物多樣性減少的最重要因 素」,多數學童仍然認為人類大量捕殺是最主要的原因,此部份仍有待教學 者去釐清,並應設法讓學童了解棲息地的劣化,將會導致未受干擾的生態

系面積縮小,並加速生物多樣性的消失。

二、實施本課程前,學童的生物多樣性態度已較正向,因此實施本課程,對學 童之生物多樣性態度的影響並不顯著,此與研究對象的過去經驗有關。

在生物多樣性態度前測中,兩組學童的得分多介於同意與支持,且無 顯著差異,而後測的得分經獨立樣本 t 檢定後也無顯著差異,在成對樣本 t 檢定後,兩組學童之前後測差異也未達顯著水準,因此實施本課程對學童 的生物多樣性態度之影響並不顯著。至於其它相關研究中,蔡輝毅(2004)、

劉威男(2004)均發現對五年級學童進行生物多樣性教學試驗後,可以顯著 提昇學童的生物多樣性態度。

在蔡輝毅(2004)的研究中指出:學童雖然認同生物多樣性應加以保 育,但卻仍以人類的利益做為優先考量;而學童對於自己能否有作出對生 物多樣性有益的事並不具信心。蔡輝毅並建議教師及家長應鼓勵學童利用 媒體來吸收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知識或理念,以促使學童提升採取實際行 動的意願。但在本研究中,無論是實驗組或對照組學童,在前後測中,對 於「危害到人類利益的生物,是否想辦法讓牠們永遠消失」,均表不贊同;

對於「自己能否對保護生物多樣性使得上力」也多持肯定的態度。探究其 原因,可能與研究對象的過去經驗有密切之關係,本研究中的研究對象在 平時閱讀自然科學讀物的情形,多數的學童均會偶爾閱讀,而會主動閱讀 的學童也頗多;而在環境保護或自然保育相關知識之獲得來源中,雖以書 本雜誌或課外讀物居多,但利用電視電影或電腦網路來獲得的學童也都有 五成左右,從老師講解、父母親或活動解說員等當做訊息來源管道的也不 少,此與研究對象所在學校位於台南市的文教區、各領域的文化刺激可能 較高的原因有關。

三、學童對於本課程與教學之心得感受均持正向支持的態度,需透過親自動手 的教學活動單元較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七個教學單元中,除了單元七「付諸行動」是讓學童設計生物多樣性 宣導海報之外,其餘六個教學活動均請同儕教師進行課堂觀察記錄,而在 六個課堂觀察統計表中,認真學習型的的學童均佔大多數。而在「我有麻 煩了」單元,即討論人類活動對生物所造成的衝擊之內容時,由於每個學 生所選擇的物種不同,對於人類活動是否造成該生物的影響較不容易直接 判斷,因此多有討論、質疑並詢問,故而對其注意力之集中較有影響。

在每個單元教學中,均有八成五以上的學生覺得有收穫,對於各活動 單元的感受均持正向支持的態度。九成以上的學生覺得喜歡本實驗課程,

其中,學生較喜愛的單元依次為「超級明星臉」、「尋找生物」及「救救我 吧」。在上完課後,八成以上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的內容感到興趣、並知道如 何把在課程中所學到的內容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在「超級明星臉」單元中,學童必需針對多個與遺傳性質有關的身體 部位做測量或判斷,透過活動進行學童可對自己的身體特徵有更深入的認 識,透過比較,學童也急欲發現與自己有相似特徵的同學,因此學童對此 教學活動的興趣較其它活動高昂。而「尋找生物」單元中,透過實際找尋 生物或其痕跡的過程,學生除了可親自動手享受發現的樂趣之外,更驚訝 於物種數目與腫類之繁多,因此對此活動的印象就特別的深刻。

此外,在幾次單元中,均有學童提到在教學活動之前,自己對於生物 是不了解、沒什麼接觸、甚至是排斥的,可是在教學活動進行之後,對生 物多樣性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也較喜歡了,可見生物多樣性在國小教學中,

確實有必要列為一個主題來進行教學。

劉威男(2004)認為,教師在推動生物多樣性課程時,應盡量側重於讓

學生觀察、調查或測量,透過親自動手可提高學童的學習興趣並促進學習 效果。王美芬與熊召弟(1995)指出,我國近二十年來的國小自然課程深受 美國的三個自然科課程影響,這些課程均強調孩子直接經驗的重要性,而 且孩子在各項活動中皆需動手操作實驗或直接參與。此外,在教科書編輯 時,也重視教材的趣味化及科學研究的刺激性,以此來吸引學童能進一步 加以探討。在本研究中的七個單元中,均是以此為設計的重要考量,因此 學童對於各個活動內容,均有較深的認識並感到喜歡;而在各個單元進行 後,多數的學童也都覺得有收穫,並且樂意與人分享。

四、實施本課程,可幫助學童學習生物多樣性。

由學童在學習單的填答中,可以發現:學童對於生物種類與數量的描 述很豐富;對於人體特徵也多注意到遺傳的多樣性;為生物布置環境時會 考慮到動物生長的需求,或者讓動物回歸到原來生長的地方。此外,學生 也注意到身旁的生物各具有多樣的價值;但這些生物也逐漸面臨生存的危 機;同時,學生也多能掌握各個自然公園的設置目的。而在學生設計的宣 導生物多樣性海報中,除了介紹並呼籲大眾保護特定物種之外,部份學童 也注意到保護整體環境才是最重要的方式。

此外,同儕教師對於教學者的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活動觀察之各項 目,均給予肯定。「超級明星臉」單元,在活動的進行上雖然較不流暢,因 為學生對於一些身體部位的測量較不容易、且覺得麻煩,可卻是最能引起 學生興趣、且深度最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而「我有麻煩了」單元,由於 學生會很在意自己所選擇之物種是否能夠繼續生存,因而會有討論或爭 執,以致流程與常規均較難以掌控,但對學童的學習興趣影響不大。此外,

在「身旁的生物產品」及「我有麻煩了」兩個單元中,經過討論後,研究 者與同儕教師均認為教學時間較不足,若能延長活動時間,就可以讓學生

的理解更為完整、更為清楚些。

整體說來,實施本課程,對於學童在生物多樣性的學習是有幫助的。

五、教學者在課程試驗歷程中的成長頗多。

研究者的省思整個教學過程及學童的反應,並得到以下結論:

(一)教具準備部份

在教學前的準備中,需要按照教學預定之流程,準備好所需的器 材或教具,以利流程的進行。在幾次活動中,由於研究者均能準備妥 當,使學生在無形中也感受到老師的細心與準備齊全,因此整個活動 流程進行得順暢,較沒有因較細微疏忽而影響整體氣氛。

(二)常規掌握部份

在試驗教學中,若研究對象並非為教學者所任教的班級,難免較 沒有默契,因此可在教學前,先與學生溝通好秩序的規範,以免因常 規不良而影響學習效果或因維持秩序而破壞上課氣氛。當真的難以控 制時,研究者會選擇先暫時停止活動的進行,並試著讓學童明白老師 的要求與不希望破壞氣氛的期望,然後再繼續進行。

(三)學童反應部份

在每次的教學活動中,學童的反應是最好的評分,在幾次的教學 活動中,每當學童能在活動中積極投入時,對於研究者而言,都是成 功引起動機的參考指標,也是得以順利進行活動的基礎。因此,在試 驗教學的過程中,學童的反應常常會激發研究者想再深入說明、再更 用心準備的感受。

(四)同儕教師回饋部份

本研究中,有七位觀察者同時進行攝影與記錄學童上課的情形;

另外還有兩位合作的夥伴也一同協助課程的設計及課堂進行的觀察,

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研究者本身可以專心致力於整體教學活動的

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研究者本身可以專心致力於整體教學活動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