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是在探討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學童透過分數擬題之教學活 動融入數學課程後,是否有助於其對五年級下學期分數單元中第一單 元「分數乘除以整數」和第六單元「異分母分數的加減」兩單元的學 習,並且能達到教學計畫的單元目標。

為順利達成上述之研究目的,研究者利用擬題活動單、學生數學 筆記、教師擬題教學札記、擬題教學回饋單、數學態度檢核表、單元 測驗卷、單元學後檢測卷等方式來蒐集相關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

本章節共分為七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工具;第 三節為研究對象;第四節為研究流程;第五節為擬題教學流程;第六 節研究過程;第七節預試資料的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是針對台東縣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學童,運用數學擬題的教 學方式,期望原住民學童在分數的概念能夠提升。因此,本研究架構 細分成學生擬題表現和教師教學省思兩個主軸,而以此主軸探討學生 的分數概念學習表現、解題能力、學習態度、擬題學習的接受度以及 教師在整個擬題教學歷程的檢討與教學反思。

本研究架構的說明如下:

一、研究者想探討原住民學童在擬題教學中分數概念的學習的成

效,並瞭解其在擬題學習的過程對數學的學習態度與對擬題 教學的接受程度。

二、以往研究者大都以講述法進行數學的教學活動,極少脫離這 樣的教學模式,因此,嘗試以原住民學童分數之擬題教學作 為研究,是一項新的嘗試,而且過去針對原住民學童所作的 擬題教學研究非常少。是故,研究者願意藉由這種教學模 式,除了想增進原住民學童的數學能力外,也希望認真省思 教學歷程中值得檢討改進的地方並作教學自我反思,作為日 後數學教學的一個寶貴經驗。

圖3-1-1 研究的理論架構圖

原住民 學童分 數之擬 題教學

學生擬 題表現

分數概念 學習成效

教師教 學省思

擬題學習 的接受度

教學反思 教學歷程

的檢討 學習態度

第二節 研究工具

為了詳實的蒐集有關原住民學童分數擬題教學活動的資料,本研 究所使用的工具有:擬題教材的編製、擬題活動單、教師擬題教學札 記、學生數學筆記、數學態度檢核表、擬題教學回饋單、單元測驗卷 以及單元學後檢測卷,以下就各項研究工具加以說明:

一、擬題教材的編製

研究者參考康軒文教事業國小數學第十冊數學課本的分數單元 教材進行編製,第一單元「分數乘除以整數」的部分,一共編製了8 道文字題,此8道題是依照課本內容順序再參考坊間數學評量卷的題 目編製而成;第六單元「異分母分數的加減」部分則編製文字題共8 題,同樣依照課本內容順序再參考坊間數學評量卷的題目編製完成。

其分數類型與教師情境布題如表3-2-1、3-2-2:

表3-2-1 「分數乘除以整數」之分數類型與教師情境布題

順序 分數類型 教師情境布題

1 用分數表示整數相 除的結果

1罐桶裝的柳橙汁有19公升,每4公升裝一瓶,全部 裝完可以裝幾瓶?(用除式把問題記下來,並用分 數表示結果。)

2 用分數表示整數相 除的結果

一箱可樂有 16 罐,小駿買了 7 罐,大安買了 25 罐。

請問(1)小駿一共買了幾箱可樂?(2)大安一共 買了幾箱可樂?(用除式把問題記下來,並用分數 表示結果。)

3 真分數×整數 緞帶一段長 1

8 公尺,正豪買了 5 段,一共長幾公尺?

(把做法用算式記下來。)

4 假分數×整數 小竹每天要喝 3

2 杯鮮奶,一星期一共喝了多少杯鮮 奶?(把結果記成帶分數。)

5 帶分數×整數 把一條繩子平分成 6 段,每段長 93

8 公分,請問這條 繩子原來有多長?(把結果記成帶分數。)

6 真分數÷整數 三個相同的瓶子共重 7

11 公斤,一個瓶子重幾公 斤?

7 假分數÷整數 美仁過生日,媽媽買了 5 包一樣的糖果,一共重 25 16 公斤,一包糖果重幾公斤?

8 帶分數÷整數 秀涓騎車繞公園 3 圈花了 81

4 分鐘,平均繞公園一圈 要花多少分鐘?

表 3-2-2 「異分母分數的加減」之分數類型與教師情境布題

順序 分數類型 教師情境布題

1 比較分數的大小

新貴家有兩塊一樣大的花圃,一塊花圃的 7 9 種百 合花,一塊花圃的 5

6 種洛神花,請問哪一塊面積 比較大?

2 比較分數的大小

有兩塊一樣大的披薩,哥哥拿了 6

7 塊,妹妹拿了 3

4 塊,誰拿得多?

3 異分母分數的加法

爸爸買了 2

5 公斤的豬肉和 3

20 公斤的牛肉準備 煮一道豐盛的晚餐,爸爸一共買了多少公斤的 肉?

4 異分母分數的加法 家正把一枝竹竿鋸成兩段,分別長 2

5 公尺、11 12 尺,請問這枝竹竿原來有多長?

5 異分母分數的加法

志雄參加運動競賽,騎單車花了 13

4 小時,跑步花 了 22

5 小時,他一共花了多少小時?

6 異分母分數的減法 王叔叔每天工作 8

11 時,李伯伯每天工作 7 22 時,兩人每天工作的時間相差多少?

7 異分母分數的減法 媽媽煮了一鍋豆漿,共有 6

7 公升,弟弟喝掉 7 12 公升,還剩下多少公升的豆漿?

8 異分母分數的減法 哥哥吃了14

7 包的餅乾,姐姐吃了23

4 包,姐姐比 哥哥多吃了多少包餅乾?

研究者安排之擬題教材,係先由學生解老師的題目,再由學生根 據教師所設定之情境題目,自行出題。詳細格式見附錄一之擬題活動 單(以第一單元第一題為例,其餘 15 題雷同)。

二、擬題活動單

研究者以擬題活動單作為本研究的一項研究工具,目的是想藉由 原住民學童在寫擬題活動單的過程,觀察其在擬題與解題時的行為,

並探討原住民學童在擬題與解題的過程的學習表現。此外,針對學生 擬出的題目,透過個別方式進行公開的發表,全班一起討論一起學習。

另外,擬題活動單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擬題外,甚至可以把它當成 家庭作業,因為回家後學生有較充裕時間可以從事擬題的活動,擬出 來的數學題目可能會有較好的創意,學生發揮創造力的空間更大,更 能夠幫助學生作該單元數學概念的統整,達到更佳的擬題學習效果

(Leung & Wu,2000)。活動單格式如附錄一。

三、教師擬題教學札記

研究者利用教師擬題教學手札,記錄自己在教學活動的心路歷 程,剛開始進行教學時學生對擬題活動可能不熟悉,老師需要花時間 來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擬題,因此,教師必須針對每一次進行的擬題教 學中,包括教師上課流程、學生解題的表現、師生互動的情形、同儕 討論的過程仔細作回溯性的紀錄。擬題教學札記格式如附錄二。

四、學生數學筆記

學生數學筆記是師生互動的重要溝通管道。其內容分為三個部 分:第一是「創造的題目」,學生依據上課的內容進行擬題練習,將

自己擬的題目記錄下來,再作一次擬題的驗證(look back),此為個 人擬題部分;第二是「算法」,嘗試解答自己的所擬的題目,確認其 是否可行,進行數學概念澄清;第三是「數學心事」,學生對數學擬 題學習內容的記錄,可以是文字、數字、圖畫或其他的方式,將它書 寫下來,抒發自己對數學學習的感想。學生數學筆記格式如附錄三。

五、擬題教學回饋單

研究者設計了擬題教學回饋單,在擬題教學活動結束之後讓學生 填寫自己對這次數學教法改變的學習感受,並且反思這樣的教學模式 對自己的數學學習是否有不一樣的觀感,數學能力是否較過去有所提 升,喜不喜歡這種改變以及對擬題活動教學的接受程度,更可以對教 師數學教學提出建設性的建議等等。擬題教學回饋單格式如附錄四。

六、數學態度檢核表

參考曹宗萍、周文宗(1998)之「國小數學態度量表編製之研究」

編製數學學習態度問卷,內容包括六大面向:(一)對數學學習的信 心、(二)數學有用性、(三)對數學的探究動機、(四)對數學成 功的態度、(五)重要他人的態度及(六)數學焦慮等。而本研究將 依擬題教學之需要,採用6個向度編製問卷,學生依自己意願答題,

共有6道題型,藉此探求學生對數學的態度,期協助研究者瞭解原住 民學童對於數學學習的想法。數學態度檢核表格式如附錄五。

七、單元測驗卷

研究者自編兩份單元測驗卷,其一根據「分數乘除以整數」單元 所編製的8道文字題之擬題教材,出了「分數乘除以整數」測驗一式8 題;其二依據「異分母分數的加減」單元所編製的8道文字題之擬題 教材,出了「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測驗一式8題,這兩份測驗卷是在 單元擬題教學結束後進行測驗。單元測驗卷試題如附錄六、附錄七。

八、單元學後檢測卷

單元學後檢測卷是康軒文教事業國小數學第十冊教師手冊所編 製的單元結束後的評量題,分別是第一單元「分數乘除以整數」和第 六單元「異分母分數的加減」,這兩份檢測卷是在單元擬題教學結束 後隔一週進行測驗。單元學後檢測卷試題如附錄八、附錄九。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選取樣本,正式研究對象為台東縣金 峰鄉介達國小五年甲班 12 位原住民學童,其中 4 位男生,8 位女生;

若以族群分布,則為排灣族 10 位,阿美族 2 位。研究者服務於該校 長達七年,對每一位小朋友的個性與學業成就都非常熟悉;而且研究 者和學生經過一學期的教學互動後,彼此已建立良好的關係。

該學區屬於山地學校,其地理位置靠近太麻里鄉,社區家長以務 農為主、打零工次之、較少從事商業行為的活動。而學區的社會仕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