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

在文檔中 第二章、文獻回顧 (頁 13-20)

3-1 研究流程

為了完成第二章內容所提及之研究目的,本文依據研究過程的各個步 驟,依序發展出本文之研究流程。進行研究之初,本文首先確定研究動機與 目的,之後,再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進而搜尋相關理論與文獻。在參考過去 學者們所發表之相關文獻後,進而確立本文之研究架構及假設。後續將針對 研究對象進行施測與資料蒐集,最後依據資料分析內容,進而提出研究結論 及建議。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1 所示:

圖 1 研究流程圖 確立研究架構與假設

問卷輸入

問卷資料預處理

問卷資料分析

研究結論與建議 確立研究動機與目的

相關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3-2 研究架構

交通事故等資料所組成;訊息刺激的影片資料來自於 youtube,經由本研究整理 剪輯,影片包含行車紀錄器、交通宣導影片、路口監視器、貨車爆胎、闖紅燈、

3-3 研究假設

本節根據研究目的、文獻回顧及研究架構發展出下列各項研究假設:

(1) 樂悲觀對於訊息的選擇性接收度的假設

相對於悲觀者,樂觀者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前測量較少(假設 1-1),交通事故 可能性後測量較少(假設 1-2),交通事故可能性主觀增加量較少(假設 1-3);

反之,悲觀者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前測量較多,交通事故可能性後測量較多,

交通事故可能性主觀增加量較多。

(2) 受訪者屬性中分類變項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的影響假設

「性別」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前、後測具有顯著差異(假設 2-1);「婚姻狀況」

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前、後測具有顯著差異(假設 2-2);「是否曾發生交通事 故」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前、後測具有顯著差異(假設 2-3);「樂悲觀分類」

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前、後測具有顯著差異(假設 2-4)。

(3) 受訪者屬性中連續變項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的影響假設

顯示「子女個數」會影響「交通事故可能性主觀增加量」(假設 3)。

(4) 受訪者的屬性對於樂悲觀分類的影響假設

年齡較大者較為悲觀;年齡較年輕者較為樂觀(假設 4-1)。

「子女個數」較多者,較為樂觀;「子女個數」較少者較為悲觀(假設 4-2)。

3-4 問卷設計

本研究使用「生活導向測驗」(The Life Orientation Test-Revised,LOT-R;

Scheier,Carver,& Bridges,1994)來測量樂悲觀。此測量工具有十個題目,用 來評量受試者對未來的期望,其中第 2、5、6、8 等四題不列入計分。

3-4-3 問卷內容

1、你個人認為發生交通事故可能性?

無 非 常 少 少 許 中 等 很 多 極 多 性別: 男 女 年齡:

職業:

交通方式: 機車 汽車 大眾交通工具 步行 腳踏車 婚姻狀況: 單身 已婚,已有 子

學歷: 國小 國中 高中 大學 碩士 博士 交通工具使用時間: 小時

是否曾發生交通事故? 是 否

樂悲觀量表

問題

極同意 同意 普通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1. 許多時候,我都會預期最好的狀況。

2. 對我來說,隨時放輕鬆很容易。

3. 如果我認為我會把事情搞砸,就真的會發

生。

4. 對於我的未來,我總是相當樂觀。

5. 我很喜歡與朋友相處。

6. 保持工作忙碌,對我非常重要。

7. 很少有事情是照著我期待的方向走。

8. 我不太容易感到不安。

9. 我幾乎不期待好事會發生在我頭上。

10. 生活中,我感覺自己好事情總是比壞事情 發生多。

觀看後影片後在作答以下題目

2、觀看後你個人認為發生交通事故可能性?

無 非常少 少許 中等 很多 極多 3、觀看後你個人認為發生交通事故可能性增加多少?

無 非常少 少許 中等 很多 極多

3-5 問卷資料預處理

問卷資料預處理如下:

(1)交通方式分類:

交通方式有機車、汽車、大眾交通工具、步行、腳踏車,同時也有複數選擇,

我們將其分類為機車、汽車、大眾交通工具、步行、腳踏車及交通方式兩種以 上。

(2)職業分類

以傳統士農工商進行分類;士為老師、公務員、教授、行政人員等;農為畜 牧業、農業、精緻農業、漁業、木業、礦業等;工為修路工、大樓工程人員、

建築工人等;商為服務業、買賣業、保險業、零售業等。

3-6 問卷結果說明與抽樣

問卷流程的順序如下:

1. 填寫基本資料

2. 填寫前測可能性及樂悲觀量表 3. 觀看交通事故影片

4. 填寫後測可能性及主觀增加量 5. 回收問卷

3-6-1 先導問卷測試結果說明

此次先導測試(pilot test)問卷共發出 200 份問卷,採群體抽樣方式以班為單位 選出受測班級,受測對象為中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及護理系學生。施測過程,

由訪談人員引導問卷題目加以解釋,並說明如何填答,問卷施測過程約為 15 分 鐘。

但以班級為單位抽樣,發生現場場面無法控制及學生叫囂等情況,而受訪結 果受到群體壓力(group pressure)的引響無法忠實反應出內心感受,並沒有達到

預期的效果,例如:同學之間互相觀看各自所選擇的答案,或者是互相嗆聲;

群體壓力(group pressure)就是群體對其成員的一種影響力。當群體成員的思想 或行為與群體意見或規範發生衝突時,成員為了保持與群體的關係而需要遵守 群體意見或規範時所感受到的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它使成員傾向於作出為群 體所接受的或認可的反應。

故本研究採用便利抽樣方法,以一對一或一對少數的方式進行訪問,以便收 到受訪者忠實的反應。

3-6-2 正式問卷結果

本研究發放問卷共 140 份,共回收 131 份,回收率 94%,每個組員平均回收 22 份,因採用便利抽樣法(convenience sampling)的關係,受訪者的職業有學生、

公務員、一般上班族、工人等其他職業,詳細請參照 4-1 章。

3-6-3 抽樣方法

本研究採用便利抽樣法,又稱偶然抽樣,樣本是在偶然的狀況下被選取的。

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調查修課學生們對就業等問題的意見;電視台的談話性節目 在某時段開放聽眾 call in 所得的民眾意見等,樣本是出於自願或基於方便取得 的,都無法推論到整個母體,最多只能說是部分的觀察,或初步的探討而已。

3-7 統計分析

本研究採用 SPSS 13.0 為統計分析軟體。以皮爾相關係數(Pearson’s correlation) 檢定連續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並以簡單回歸分析建立其間的影響線性模式,從 其中的斜率可具體看出其影響效果。

當依變項為連續變量,自變項為分類變量時,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類項為 2 個水準)或一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分類變量為 2 個以上水準)檢定自變項在 不同水準下,依變項是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的統計檢定之顯著水準一律設為 0.05。

在文檔中 第二章、文獻回顧 (頁 13-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