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討論

在文檔中 第二章、文獻回顧 (頁 39-42)

本章將依研究分析結果進行彚整說明,並進而提出相關建議。5-1 章將根據 研究發現進而提出結論;5-2 章則是說明本研究之限制。

5-1 結論

(1)樂悲觀對於訊息的選擇性接收度

受訪者的「樂悲觀指數」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後測量」具有顯著的影響,

斜率呈現上升趨勢,即越樂觀者「交通事故可能性後測量」會越低,反之越悲 觀者「交通事故可能性後測量」會越高,故假設 1-2 成立。

「樂悲觀指數」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主觀增加量」也具有顯著影響,斜率 呈現上升趨勢,即越樂觀者「交通事故可能性主觀增加量」會越低,反之越悲 觀者「交通事故可能性主觀增加量」會越高故假設 1-3 成立。

但「樂悲觀指數」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前測量」不具有差別,且斜率呈現 平緩趨勢,故樂觀者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前測量」較少及悲觀者對於「交通 事故可能性前測量」較多的假設 1-1 不成立。

本研究發現當受訪者接受刺激後,樂觀的受訪者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後測 量」有少許的提升;悲觀的受訪者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後測量」有大量的提 升。由此可見受訪者樂悲觀的人格特質對於訊息的選擇性接收具有明顯的差別。

(2)受訪者屬性中分類變項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的影響

不同「性別」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前測量」、「交通事故可能性後測量」及

「交通事故可能性主觀增加量」皆不具有顯著差異,故假設 2-1 不成立。

不同「婚姻狀況」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前測量」不具有顯著差異及「交通 事故可能性主觀增加量」不具有顯著差異,但對「交通事故可能性後測量」具 有明顯差異,故假設 2-2 成立。

「是否曾發生交通事故」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前測量」及對「交通事故可 能性後測量」皆具有明顯差異,但對「交通事故可能性主觀增加量」不具有顯 著差異,故假設 2-3 成立。

「樂悲觀分類」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前測量」及「交通事故可能性主觀增 加量」不具有顯著差異、但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後測量」具有顯著差異,故 假設 2-4 成立。樂悲觀分類項是以樂悲觀指數分類而成,本研究的結論是以樂悲 觀指數的分析為主,其原因為樂悲觀指數不會因分類而損失資訊。

(3)受訪者屬性中的連續變項對於交通事故可能性的影響

在「子女個數」方面,顯示「子女個數」會影響「交通事故可能性主觀增加 量」。子女數越多,「交通事故可能性主觀增加量」越少,故假設 3 成立。

(4)受訪者的屬性對於樂悲觀指數的影響

在「年齡」方面,顯示年齡較大者,較為樂觀,年齡較年輕者較為悲觀,故 假設 4-1 不成立。

而「子女個數」方面,顯示「子女個數」較多者,較為樂觀,「子女個數」

較少者較為悲觀,故假設 4-2 成立。

綜合以上所述結果,有家庭或子女負擔者,行車時自然會注意到交通安全,

所以當受到刺激後,「交通事故可能性主觀增加量」會相對較低。因此在交通相 關部門宣導交通安全時,強調家庭、婚姻責任,會促使駕駛人注意交通安全,

以降低發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5-2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限制如下:

1、抽樣方法之限制

受限於人力、財力、時間與受訪者之意願等因素,本研究無法採用隨機抽樣。

而便利抽樣最大的爭議在於樣本代表性之問題。

2、研究結果一般化推論(generalization)的能力有限

本研究將地域範圍設限在台中市,而該區人們之心理行為、人口統計變數等 可能與其它地區迥然不同,因此研究結果也不易概化推論到其他台中市以外地 區人們之心理行為。

3、前人相關研究少

碩博士論文資訊網中的論文,較無與樂悲觀與訊息接收度相關面向的研究,

絕大部分都是以教育為主的研究,且多與學校因素相關。因此,大部分的研究 內容無前人經驗可參考,需要我們自行摸索。

參考文獻

1. scheier carver & bridges 1994 LOT-R (Life Orientation Test-Revised) 2. Seligman, M. (1994). 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 New York:

Knopf.

3. Seligman, M. E. P. (1990). 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life.

New York: Pocket Books.

4. Seligman, M.,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5. 丁明潔(民 92)。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 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 論文。

6. 何家齊(民 87)。大學生的樂觀傾向、壓力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的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7. 洪蘭(2011.10.25)。聯合報。〈執意要選 不理性的樂觀〉

8.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牛津字典、辭海、張氏心理學辭典 9. 康哲行(2012/3/22)。再談樂觀與悲觀

10. 雅虎奇摩知識家(2006)。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111103654) 11. 鄭呈皇 (2006/07/24)。商業周刊第 974 期 正面思考的威力

在文檔中 第二章、文獻回顧 (頁 39-4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