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以「質」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重視工會幹部的訪談及資料的分析 。 在質的研究方法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它可藉由觀察、利害關係人的訪談以及次級資料 的分析過程中,來發現人們行、知、思考與感受。做質化研究的理由有許多,首先是研 究者基於研究經驗,而產生的一種對應該怎樣做研究的信念 ,其次,則是基於研究題目 的性質,有些研究領域,本質上就是比較適合用質化方法。本研究方法歸納為收集文獻 資料探討、直接參與觀察、深入訪談、以取得初級、次級資料等做成結論與建議。所以,

質的分析更具有深度、開放性,而且也較為周密。質的研究對於較少數人和實例個案中,

可以提供更豐富且又詳盡的訊息資料,可增進對個案研究和情境之了解 。 一、質性的定義

質性研究可以是針對人的生活、人們的故事、行為及組織運作、社會運動或人際關 係等進行研究,並利用質性的程序進行分析,而不論是否用到量化資料,都是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強調了解研究深度,要得到人類經驗的深層意義,具有理論根據,且較不易量 化,稱之為質性的研究法(吳芝儀、李奉儒,1995)。Maxwell J.A. (2001)認為,質化研究 之長處主要是得自於它的歸納性取向 ,著眼於特別的情況或人物 ,並強調文字而非數 字,尤其特別適用於五種研究目的時 :(1)了解意義,(2)了解特定的情境,(3)界定未預 期的現象及影響,(4)了解歷程,(5)發展因果的解釋。(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

陳向明(2002)認為: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 ,在自然的情境下採用多種 資料蒐集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研究 ,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 者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所以質的研究就是補救量的研 究之缺陷而產生的。它所涉指的概念仍極為分岐,一般將個案研究、自然探究、實地理 論、田野研究、民俗誌、民俗方法學、詮釋的研究都包括在質的研究概 念之下。

二、質的研究方法

林素甘、郭良文(2001)在研究「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 」時認為,對質化

研究而言,研究者本身是資料蒐集與分析的主要工具 ,所以較重視個人接觸,力求接近 被研究者、情境與現象,以接近的、深入的參與及接觸、互動親密的、同情的、互相信 賴的、對等的、以及朋友關係的方式接觸被研究者 ,同時還認為質化研究者要與所收集 的資料有頻繁的互動,從中發掘個人的洞見與發現,與過去文獻的對話要持續一直到研 究結束,沒有預設立場,其觀點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研究者要親身進入場域觀察,

花費時間與精力置身於田野 之中,成為局內的參與者,不斷反省與思量,進而修正其先 前不成熟的概念或想法。在方法上來說,質性研究是一個建立在研究者和參與充分互動 基礎上的探討方式,質性研究者必須深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 ,經過長期的浸淫和學習 收集資料;並且在研究的過程中觀察、學習、體認、包容和欣賞被研究者的認知架構 (王 雅各,2001)。Patton(1990)認為質性的方法是由三種資料收集方式組成 ;1、深度開放式 晤談 2、直接觀察 3、文獻記錄。

許茂宏(2004)強調研究過程所使用方法,認為質化研究是指「不經由統計程序或其 他量化手續而產生的研究結 果的方法」。

王雅各(2001)也提出質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內容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法、

文本和對談分析法、生命史、口述史、民族誌、個案探討法、焦點團體和行動研究等。

因此,質性研究可以說是一個多元而且複雜的大範圍的概念 。 (一)、文獻探討法

文獻資料可分為原始資料 (primary data)和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而原始資料為 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直接觀察,或對研究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之下所進行的資料蒐集 ;而 次級資料則是利用前人蒐集資料而得的研究發現為基礎 。在使用次級資料的分析,有幾 個方法論上的優點;首先,如果次級資料是可靠性且正確的,則將提供重新再出現的機 會。因此,研究者可以再運用他人所蒐集的資料,再加上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來進行研究。

第二,擁有各時期資料的便利性,使研究者能夠採取時間縱向的研究設計 。我們可以找 到數十年前所進行研究的資料,並運用來對近期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定位 。第三,次級 分析可以改善測量的模式 ,來擴展自變項的範圍,而使研究者能獲得新的啟發 。第四,

經由次級資料的運用,我們能提升樣本的規模、代表性以及導向涵蓋範圍更廣的通則化 所需的觀察數目(潘明宏、陳志瑋,2003)。文獻探討法是一種簡易的、較為傳統的探索 性研究法,其主要目的在於蒐集他人所研究與本人相關的資料 ,並予以分析、歸納、整 理其研究結果和建議,以找出可作為本研究之參考資料和分析之基礎 (林裕彬,2002)。

(黃雅文,1999),國營事業「工會」運作在國內已有一段時間,尤其在 1989 年擬定國營 事業民營化政策開始,專家、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已相當多 ,如詹中原(1993)、衛民 (1993)、李允傑(1999)、張晉芬(1999)、林建山(2000)等,「工會」的運作在台灣也有相 當長的歷史。本研究將針對書刊、報章雜誌、專題研究論文、研究報告、政府與民間研 討會實錄、工會活動報導、綜合政府的政策、專家的論據、工會的立場、員工的訴求及 社會震動,企圖發覺工會的行動立場及適當性 。

從工會的權力與功能來源 、管理與運用,及工會維護員工權益的作法 。 本研究主要蒐集探討之文獻來源包括 :

1、相關論文與研究報告。

2、國內外有關對工會探討之專書等 。

3、立法院會議記錄、官方資料與報章雜誌等相關資訊 。

4、有關中油公司內部相關文獻與台灣石油工會書籍 、期刊、文件紀錄等。

(二)、調查訪談法

調查訪談法有許多不同的形式,最好的方法是必須視研究者的目 的而定,如果我們 想了解人們心理的想法,就可以採用調查研究法(朱柔若,1996)。調查訪談就是希望透 過談訪,發現一些重要的因素,這些因素不是用表面的觀察和普通的訪問就可以獲得 的。什麼是重要的因素呢?比如說,人類學家追尋原始社會的文化結構 ,要求受訪者必 須把一項文化特質作詳細描述,並且說明它的意義及與其他文化特質的關聯等等 。精神 醫生檢討病人的人格結構時,通常要求病人強烈表現他的情感、焦慮、喜好或曾經有過 的挫折等等,一步一步的往深處追尋(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91)。調查 研究的類型由於執行的模式或項目 設計的形式可加以分類,主要分為兩種:訪談法與問

卷法;問項設計可以是有結構式與非結構式 ;結構式訪談是事先設計問題,對每一位受 訪者皆用相同的問題訪問,這種方式優點是標準統一,訪問較為容易;明確的遣辭用字,

呈現先後順序,其答項通常是封閉的;缺點是問題的設計必須精準,而且受訪者對敏感 的問題不敢發揮意見,可能無法得到正確的資料 。非結構式訪談也是事先設計一些問 題,但對每一訪談對象的問題不一定相同 ,另可以加一些臨時想到的問題。此種方式優 點是受訪者可以發揮己見,同時訪談內容可以隨機改變,而形成開放的答項,容易讓受 訪者深入了解訪問者的感覺意念,使其能夠暢所慾言,並提供研究者深入探究、發現新 線索的研究面向。

由於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台灣石油工會之變革情形,故有對該組織人員進行實務上 訪談了解之必要。為求本研究所得資訊之確實,筆者將適度採用結構性和非結構性之訪 談法,選出代表台灣石油工會之理事長莊爵安先生 ,及前任理事長黃先生,及各六個分 會常務理事,藉由訪談中探索他們的思想 ,對石油工會的變革之過程 、對員工的權益,

及未來台灣石油工會對組織的承諾的看法 ,企圖從不同之見解中,獲得對本研究更深入 的看法。

(三)、個案探討法

個案探討即是對一個特定 團體的背景、經驗、其發生的狀況,以及其環境互動關係 所進行的研究(黃雅文,2000)。其注重與個案有關的各種事件 、狀況或和外界交互關係 的分析;並因其著重實際問題分析,故能提供對問題的解答與評估,對策略的制訂也有 相當大的用處。研究人員得以藉由對個案的研究 ,了解特殊群體在其所處環境的動機 、 價值觀、信念,以及利益等情況(吳定,1999)。

個案的各項實際細節都會使得資訊的來源更多樣化 ,可使研究避免漏掉重要資訊 , 並使証據得到更為充分的確認,為一種對於研究對象較為全面,而又能兼顧時間發展特 性的研究方法(古永嘉,2003)。

故個案探討法的特色:

(一) 只研究少數的個體,甚至只以單一對象作為研究對象 。

(二) 是一種細膩且全部過程觀察的研究法 。

(三) 在實際運作環境觀察,而非隔離式的實驗室研究 。 (四) 屬於質的研究。

(五) 屬於縱向而且深入的研究 ,因此費時,而且收集的資料不侷限於勞動關係的結果 。 (六) 沒有預設立場,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改提出的問題或假設 。

(七) 研究報告,主要是描述性的,除了描繪研究對象的事實現象,並對於事實環境及背 景做詮釋。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實際參與台灣石油工會會務的運作 ,在參考與過程中,除了 對於工會運作做實際的觀察之外,並與一些工會幹部及會務人員相關議題有所討論,從 中獲得一些文獻蒐集所缺乏的資料 。

三、訪談對象

本研究主要以台灣石油工會為主要研究對象,台灣石油工會共有六個分會分部在全

本研究主要以台灣石油工會為主要研究對象,台灣石油工會共有六個分會分部在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