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營事業工會組織變革之研究─ 以台灣石油工會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營事業工會組織變革之研究─ 以台灣石油工會為例"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營事業工會組織變革之研究

以台灣石油工會為例

Organizational Changes of the Labor Union of National

Enterprises

—— A Case Study of Petroleum Association of

Taiwan

系 所 別:行政管理研究所

研 究 生:M09417022張本圳

指導教授:石振國

博士

(2)
(3)
(4)
(5)

將這一份得來不易的榮耀獻給我最摯愛年邁的雙親,感謝父母親多年的鼓勵 及長時間默默支持我的家人,讓我無後顧之憂順利完成中華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 碩士課程。 「生有涯;學無涯」,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窮盡的知識,本是一件辛苦的事 情,但「寧可遲;莫錯過」才是激發「起而行」最直接的動力,學習中儘管受到 許多的阻礙,卻是非常踏實的學習過程 。 「學習就是活力」,開拓新視野更是一份難得的機緣,更要感謝我永遠的母 校中華大學,感謝指導教授石振國老師、黃建銘老師、胡至沛老師,虛心的在論 文上導引與指點,在精神上的鼓舞與鞭策,在此謹致上最誠摯的感恩之情 。 張本圳 於中華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 2007/07/12

(6)

國營事業工會組織變革之研究 ─以台灣石油工會為例 摘要 台灣在特殊的歷史脈絡下,做為代表勞方發生的工會卻深受黨國體制的掌控 與宰制,從而限制其發展,甚至被吸納為統治權力結構中的一環 。 對於國營事業的產業工會,過去黨國體制是以滲透、干預及介入的方式,透 過產業黨部指導運作及監督有關工會的事務。中油公司所屬的台灣石油工會也不 例外,其僅為資方或官方控制員工的工具,而非為勞方階級爭取權益的組織。隨 著台灣民主化、自由化與國營事業民營化的潮流,部分工會逐漸以勞方為主體 , 自發性地籌組或改造工會,使其成為不被資方或政黨控制的自主性團體,且隨著 工會自主性的提升,工會逐漸成為代表員工發出集體聲音的法人組織,此時工會 的行動策略與角色成為攸關資方政策推動順利與否的重要因素。而工會的行動策 略則受到組織變遷中的外部環境 、內部環境及領導、管理人關係的影響。 本文即以台灣石油工會為例,探討工會的組織變遷對其行動策略的影響。本 文透過工會內部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相關文獻的探討,以及對工會領導幹部的訪 談,發現工會組織的內部及外部變遷因素,對於其行動策略產生重大的影響,這 些內外在因素包括外部的政治、經濟、民營化政策等環境變遷,內在的工會內部 權力結構與運作規則、相關資源的分配、會員的向心力、領導者的領導風格、事 業管理者的風格,乃至工會內部派系紛爭等。這些因素影響了工會在與資方互動 過程中所採取的行動策略,這些行動策略包括溝通、協商、談判、抗爭等,藉以 達到保障勞方權益的目標。透過本研究的進行,將能瞭解在台灣石油工會的個案 中,工會組織變遷對民營化行動策略所產生的影響,從而對組織的環境變遷與策 略選擇之間的關連性有更深刻的瞭解 。 關鍵字:台灣石油工會、組織變革、國營事業工會、行動策略、組織內部派系

(7)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 changes of nations enterprises labor union

—— A casestudyofPetroleum AssociationofTaiwan

Abstract

Under the special historic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 the Labor Union which represents the labors has been deeply controlled and governed by the Party-Country system. This has limited its development, and even was viewed as one part of the authorization.

As far as nations enterprises labor union is concerned, it was controlled,

intervened, and interfered by Party -Country system in the past. All functions of Labor Union are administrated. No exception for Petroleum Association of Taiwan that belongs to Chinese Petroleum Corporation. It was only a tool that representing capital and the officials to control all his staff rather than a organization to strive for the rights of labors. With Taiwan democracy growth, liberalization and the trend of nations enterprises to privatization business, labor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body in parts of the union, and they spontaneously organize and reform the labor union. By doing this, this can prevent the union from being controlled by the party or the

representing capital. Moreover, with the elevation of union spontaneousnes, the labor union gradually became the organization that represents workers to exclaim their rights and needs. By the time, the l abor union’s action plan and role it plays had become the main factor on policy reinforcement. And labor union’s action plan was influenced by outer environments, inner environments,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a case of Petroleum Association of Taiwan as example, studying its transformation influence on its action strategics. This article co llected quite a few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reports about the labor union, including interview with some of the union leaders. We discovered that both inner and outer

(8)

environmental change of the union would influence its action strategics greatly. Inner change includes political, economical, privatization policies and environment change, inner authoriz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rule, related resources allotment, members ’ centripetal force, leadership style, management style, and even inner groups troubles .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influenced the action strategics interacted between the union and the labors. These action strategics includes communication, negotiation, contend, and so 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ssuring labors ’ rights. Through this study, we a re able to understand how the union transformation impacts on privatization action strategics from Petroleum Association of Taiwan case. And we could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policy choice.

Key words : Petroleum Association of Taiwan 、 Organization transformation 、 National enterprises、Action strategics、 Inner groups

(9)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國營事業相關文獻探討……… 14 第二節 工會……… 22 第三節 組織變革相關文獻探討……… 38 第四節 本文研究架構……… 47 第三章、外在因素對石油工會策略的影響 ……… 48 第一節 國家角色的轉變……… 48 第二節 民營化的影響……… 55 第三節 訪談結果分析……… 67 第四章、內在因素對石油工會的影響 ……… 72 第一節 內部派系紛爭……… 72 第二節 影響工會的領導風格……… 84 第三節 內部資源與制度……… 102 第四節 訪談結果分析……… 117 第五章、結論……… 1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2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6 參考文獻……… 129 一、中文文獻……… 129

(10)

二、英文文獻……… 136 附錄……… 138

(11)

表目錄

表 1-1 訪談對象……… 12 表 2-1 台灣主要國營事業的成立背景 、產業性質與市場競爭狀態……… 16 表 2-2 中油公司目前分佈全國自營及加盟加油站表 ……… 20 表 2-3 台灣石油工會歷屆理事長表 ……… 35 表 2-4 台灣石油工會分會表……… 35 表 2-5 組織變革相關論文研究整理表 ……… 45 表 3-1 已移轉民營之事業……… 58 表 3-2 己結束的國營業事業……… 59 表 3-3 十七家國營事業民營化計畫執行現況表 ……… 60 表 3-4 訪談結構分析……… 69 表 4-1 工會的領導人風格的基本類型表 ……… … 87 表 4-2 台灣石油工會遊行請願訴求對照表 ……… 95 表 4-3 中油公司內部事業部……… 96 表 4-4 台灣石油工會歷年會員、會費收支表……… 106 表 4-5 中油公司人力結構表……… 108 表 4-6 訪談結構分析……… 119

(12)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 5 圖 2-1 認知工會的觀念架構……… 27 圖 2-2 工會承諾之因果模式……… 31 圖 2-3 台灣石油工會系統組織表……… 34 圖 2-4 導致組織需變革的環境因素 ……… 40 圖 2-5 組織改變之管理模式……… 42 圖 2-6 本文研究架構……… 47 圖 4-1 國營生產事業的勞、資、政互動關係圖……… 75 圖 4-2 談判戰略採取風格……… 86 圖 4-3 影響工會行動策略的因素……… 102 圖 4-4 勞資關係建構圖……… 112 圖 4-5 工會之行動架構藍圖……… 113 圖 4-6 成功企業的勞資關係模式……… 114 圖 4-7 雙贏策略圖……… 115 圖 4-8 信任的來源……… 116 圖 5-1 影響台灣石油工會組織變革與行動策略因素 ……… 125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國營事業對於我國的國家發展具有深切的意義 ,早期的任務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 , 為了防止私人壟斷國家經濟利益,避免私人經營國防所需之相關產業,及用以貼補低收 入大眾之福祉,並追求均富的基本國策,而且又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所以國營事業具 有時代的意義及其必要性 。 過去為了追求政權的穩定與有效的支配資源以提昇整個國家的經濟表現 ,國營事業 在帶動經濟起飛的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980 年代初期興起全球性政府組織 再造潮流,各國政府面臨到快速變遷的時代,不僅是先進國家,即使是開發中國家,甚 至社會主義國家,也都開始對國營事業實施民營化政策;經濟學家認為國營事業受到政 府高度的保護也受到政府多方的限制 ,往往無法及時針對環境變遷做適當的反應與改 革,因此常招致效率不彰,缺乏應變能力的批評聲浪,如何提高國營事業之經營積效及 競爭能力,逐成為重要議題,各組織機關中莫不需要自己轉型以因應多變的社會情況發 展。因此,政府更應體驗到社會環境變遷與市場競爭的重要 ,而必須有所改變。 由於經濟的國際化、自由化與全球化潮流所趨,加以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國與國 之間的競爭程度與範圍日亦擴大,世界各國不論政府部門或民間企業均面臨如何提升競 爭力,以資因應。國營事業普遍缺乏彈性與效率,在經濟發展上所佔的重要性日愈下降; 反觀,民間企業經濟實力與競爭力日愈茁壯 ,其活力與效率有目共睹。因此,國營事業 民營化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面對此一趨勢國內部份國營事業已陸續完成民營化 及接受自由化之挑戰,隨著市場日愈開放,以及政府大力推行國營事業民營化的決心 , 不但外在經濟的競爭壓力增強,內部結構又不斷的進行調整,面對此兩面的衝擊,對國 營事業及員工而言都將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由於員工擔心工作權益受到威脅,難免會 採取不配合或抗爭的手段 。

(14)

中油公司是經濟部所屬的國營事業之一 ,面對民營化之組織變革,不少員工或許會 覺得迷惑、徬徨、不安與恐懼,一直憂心公司民營化後,不知要面臨何種變化,目前的 工作能否繼續保留,可否與現今的同仁共事或將調遷到新的部門 。當然每一位員工面對 轉變時所抱持的態度與採取的因應方式亦有所不同 ,部份同仁或許難免有潛在意識中 , 對公司將進行的變革有所抗拒與不配合 ;相反的,亦有些員工為即將到來的轉變感到興 奮不已。或者部份同仁已開始認真思考自己過去的表現是否可以在公司民營化後擔當重 任,現有薪資及福利是否將大幅調整 , 有否必要重新學習新的工作技術或方法 ,自己是否年輕、或老舊而卡在一堆中生代中掙 脫不出? 然而,民營化之前的各國營事業實施人員精減 ,大大威脅員工的就業,期間所面臨 的問題首推員工的強烈抗爭 ,包括:工作權未能保障、勞動條件降低,其它相關問題: 資本市場法令與紀律調整、資本市場胃納量不足、部份事業經營不善且財務困難、缺乏 推動變革之主體、部份事業未解除政策任務(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2000)。在諸多 問題中,勞工工作權未能確實保障及勞動條件降低最引人關注 ,個別勞工力量是有限 的,莫不仰賴工會極力爭取權益。工會係爭取勞工合理的工作權、生存權與權益的社團 法人,雖然一個理想工會應具備保障勞工權益 、改善勞工生活、增進勞工知能、繁榮生 產事業、促進消費大眾的利益及經濟、社會、政治的民主等功能(翁大峰,2000);在 此員工所寄望的只有工會,希望工會能為員工爭取更多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確實保障勞工 權益;工會立場勢必以保障員工工作為第一要務,如中鋼工會要求國營會承諾民營化後 不裁員及每年辦理専案資遣,由此看來工會在民營化所扮演的角色認知是否為員工所認 同,及工會角色認知是否亦為在民營化下能左右員工決策之要項 。 在眾多尚未完成民營化的事業單位 ,如何在推動過程中,透過工會發揮集體力量, 因為只有工會的團結才是一切力量的根本 ,並爭取會員權益的保障與勞動條件的維持 , 是落實民營化政策,與照顧勞工政策的重要議題 。 回顧國營事業的員工向來不論在工作條件 、薪資、福利和退休給付等方面都優於民

(15)

營企業,在這種優厚的條件保障之下,比較不容易產生勞工意識。解嚴之前的工會,平 時沒有任何的活動,工會的選舉也激不起會員們的投入與關懷 ,誰當選也不關心、不清 楚,更不用說是理監事、理事長是誰更沒有人去關心、了解。在如此冷漠的工會組織之 下,沒有人會去抗議工會、更沒有人會退出工會,也不知道工會有沒有派系存在、有沒 有反對的聲音,工會是工會,會員是會員,各自不相干。 自民國七十六年解嚴以來 ,由於勞工意識抬頭,勞工運動突然呈現戲劇性的發展 , 勞資衝突爭議突然間暴增,以及社會上一連串的抗爭活動都在顯示了國內勞工運動的活 絡。會員有各自的主張,工會代表不論是大代表或小代表的選舉都非常熱絡 ,競相的拉 票,候選人談工會的政見頭頭是道,熱鬧無比,使整個工會組織呈現一股活力與改革的 動力,工會會員與工會之間互動非常的頻繁 。在選舉過後,一切歸於平靜,但會員仍時 時刻刻的注意工會的活動與動向,隨時隨地的注意反對的聲音,工會幹部也積極的為會 員服務,工會裡亦舉辦各項的勞工教育、勞工訓練、勞工觀摩等活動;以增加勞工的見 解與智能。 工會是員工展現力量的唯一團體,也是會員寄以厚望的團體,更是會員與事業單位 溝通的橋樑,因此,在政府政策與國營事業員工相衝突之下 ,難免會引發爭議。工會在 促進事業的永續經營與保護員工權益、爭取員工福利的前提下,應如何與政府決策單位 及事業單位斡旋?是本研究探討動機之一。 工會為爭取會員福利及保障會員權益 ,必須擬定各種策略,採取各種行動,諸如理 性的談判、協商甚至於更激烈的與資方抗爭,爭取權益,經常採取強勢態度,以凸顯反 對的力量;台灣石油工會經過長期的經營與茁壯,解嚴之後在爭取會員的福利與保障會 員的權益中皆有亮麗的表現,尤其在理事長的選舉與態度上,在保障員工權益之下,工 會所採取的行動策略更為重要 ,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在工會組織與運作中,最重要的是工會的凝聚力 ,而凝聚力來自會員對工會的信 任、對工會的期盼及對工會的參與和服務 。對工會的信任而產生對工會的信仰 ;對工會 的參與,產生對工會的服務意願及對工會的責任感 。員工希望藉由工會來提升工作環

(16)

境,因此,會員對工會的組織承諾,工會如何提供會員福利等誘因是本研究動機之三 。 二、研究目的 1、探討石油工會解嚴前與解嚴後之差異 。 2、探討石油工會組織變遷對其行動策略的影響 。 3、探討石油工會在民營化過程中與資方互動所採取的行動策略及對員工權益有何影 響。 4、探討石油工會內部派系紛爭 、現行工會結構及對未來工會之經營發展 。

(1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由於本研究採用文獻探討,調查訪問與個案探討等研究方法,因此筆者將按照圖 1-1 的流程來進行研究: 圖 1-1 研究流程 確定研究目的 確定研究動機 確定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 調查訪問 代表資方管理者 調查訪問 組織成員反應 資料分析與解釋 研究發現與建議 次級資料研究

(1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目前經濟部主管之國營事業有台電 、中油、台鹽、漢翔、台糖、中船公司以及省自 來水公司;以及財政部主管的台灣菸酒公司、台灣銀行、土地銀行以及中央信託局,交 通部掌管之中華電信公司、台灣鐵路管理局與中華郵政公司等。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主要 是以經濟部主管下之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之台灣石油工會作為個案研究與分析 。 二、研究限制 就本文研究限制方面,可能會遭遇以下幾點問題 : (一)、 由於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因此可能無法選取較多石油工會幹部代表 ,即 無法形成通則化(generalization),僅能供其他相關研究之經驗參考 。 (二)、 礙於筆者時間能力的限制,在尋找受訪者樣本的選擇上僅能挑選部份理監 事及長期參於工會代表的方式 ,故可能產生代表性較為不足的現象 。 (三)、 受限於空間、時間或其他個人因素、表達模式等的影響,於訪問過程中, 受訪者的態度可能會有所隱瞞或與真實想法有所落差 。 (四)、 由於本研究採用其他作者之文獻或資料,因此有部份資料來源並不知該作 者所引用之來源是否正確 ,故可能造成筆者在推論的時候有所偏頗或不足之 處。

(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以「質」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重視工會幹部的訪談及資料的分析 。 在質的研究方法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它可藉由觀察、利害關係人的訪談以及次級資料 的分析過程中,來發現人們行、知、思考與感受。做質化研究的理由有許多,首先是研 究者基於研究經驗,而產生的一種對應該怎樣做研究的信念 ,其次,則是基於研究題目 的性質,有些研究領域,本質上就是比較適合用質化方法。本研究方法歸納為收集文獻 資料探討、直接參與觀察、深入訪談、以取得初級、次級資料等做成結論與建議。所以, 質的分析更具有深度、開放性,而且也較為周密。質的研究對於較少數人和實例個案中, 可以提供更豐富且又詳盡的訊息資料,可增進對個案研究和情境之了解 。 一、質性的定義 質性研究可以是針對人的生活、人們的故事、行為及組織運作、社會運動或人際關 係等進行研究,並利用質性的程序進行分析,而不論是否用到量化資料,都是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強調了解研究深度,要得到人類經驗的深層意義,具有理論根據,且較不易量 化,稱之為質性的研究法(吳芝儀、李奉儒,1995)。Maxwell J.A. (2001)認為,質化研究 之長處主要是得自於它的歸納性取向 ,著眼於特別的情況或人物 ,並強調文字而非數 字,尤其特別適用於五種研究目的時 :(1)了解意義,(2)了解特定的情境,(3)界定未預 期的現象及影響,(4)了解歷程,(5)發展因果的解釋。(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 陳向明(2002)認為: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 ,在自然的情境下採用多種 資料蒐集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研究 ,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 者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所以質的研究就是補救量的研 究之缺陷而產生的。它所涉指的概念仍極為分岐,一般將個案研究、自然探究、實地理 論、田野研究、民俗誌、民俗方法學、詮釋的研究都包括在質的研究概 念之下。 二、質的研究方法 林素甘、郭良文(2001)在研究「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 」時認為,對質化

(20)

研究而言,研究者本身是資料蒐集與分析的主要工具 ,所以較重視個人接觸,力求接近 被研究者、情境與現象,以接近的、深入的參與及接觸、互動親密的、同情的、互相信 賴的、對等的、以及朋友關係的方式接觸被研究者 ,同時還認為質化研究者要與所收集 的資料有頻繁的互動,從中發掘個人的洞見與發現,與過去文獻的對話要持續一直到研 究結束,沒有預設立場,其觀點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研究者要親身進入場域觀察, 花費時間與精力置身於田野 之中,成為局內的參與者,不斷反省與思量,進而修正其先 前不成熟的概念或想法。在方法上來說,質性研究是一個建立在研究者和參與充分互動 基礎上的探討方式,質性研究者必須深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 ,經過長期的浸淫和學習 收集資料;並且在研究的過程中觀察、學習、體認、包容和欣賞被研究者的認知架構 (王 雅各,2001)。Patton(1990)認為質性的方法是由三種資料收集方式組成 ;1、深度開放式 晤談 2、直接觀察 3、文獻記錄。 許茂宏(2004)強調研究過程所使用方法,認為質化研究是指「不經由統計程序或其 他量化手續而產生的研究結 果的方法」。 王雅各(2001)也提出質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內容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法、 文本和對談分析法、生命史、口述史、民族誌、個案探討法、焦點團體和行動研究等。 因此,質性研究可以說是一個多元而且複雜的大範圍的概念 。 (一)、文獻探討法

文獻資料可分為原始資料 (primary data)和次級資料(secondary data),而原始資料為 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直接觀察,或對研究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之下所進行的資料蒐集 ;而 次級資料則是利用前人蒐集資料而得的研究發現為基礎 。在使用次級資料的分析,有幾 個方法論上的優點;首先,如果次級資料是可靠性且正確的,則將提供重新再出現的機 會。因此,研究者可以再運用他人所蒐集的資料,再加上自己蒐集到的資料來進行研究。 第二,擁有各時期資料的便利性,使研究者能夠採取時間縱向的研究設計 。我們可以找 到數十年前所進行研究的資料,並運用來對近期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定位 。第三,次級 分析可以改善測量的模式 ,來擴展自變項的範圍,而使研究者能獲得新的啟發 。第四,

(21)

經由次級資料的運用,我們能提升樣本的規模、代表性以及導向涵蓋範圍更廣的通則化 所需的觀察數目(潘明宏、陳志瑋,2003)。文獻探討法是一種簡易的、較為傳統的探索 性研究法,其主要目的在於蒐集他人所研究與本人相關的資料 ,並予以分析、歸納、整 理其研究結果和建議,以找出可作為本研究之參考資料和分析之基礎 (林裕彬,2002)。 (黃雅文,1999),國營事業「工會」運作在國內已有一段時間,尤其在 1989 年擬定國營 事業民營化政策開始,專家、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已相當多 ,如詹中原(1993)、衛民 (1993)、李允傑(1999)、張晉芬(1999)、林建山(2000)等,「工會」的運作在台灣也有相 當長的歷史。本研究將針對書刊、報章雜誌、專題研究論文、研究報告、政府與民間研 討會實錄、工會活動報導、綜合政府的政策、專家的論據、工會的立場、員工的訴求及 社會震動,企圖發覺工會的行動立場及適當性 。 從工會的權力與功能來源 、管理與運用,及工會維護員工權益的作法 。 本研究主要蒐集探討之文獻來源包括 : 1、相關論文與研究報告。 2、國內外有關對工會探討之專書等 。 3、立法院會議記錄、官方資料與報章雜誌等相關資訊 。 4、有關中油公司內部相關文獻與台灣石油工會書籍 、期刊、文件紀錄等。 (二)、調查訪談法 調查訪談法有許多不同的形式,最好的方法是必須視研究者的目 的而定,如果我們 想了解人們心理的想法,就可以採用調查研究法(朱柔若,1996)。調查訪談就是希望透 過談訪,發現一些重要的因素,這些因素不是用表面的觀察和普通的訪問就可以獲得 的。什麼是重要的因素呢?比如說,人類學家追尋原始社會的文化結構 ,要求受訪者必 須把一項文化特質作詳細描述,並且說明它的意義及與其他文化特質的關聯等等 。精神 醫生檢討病人的人格結構時,通常要求病人強烈表現他的情感、焦慮、喜好或曾經有過 的挫折等等,一步一步的往深處追尋(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91)。調查 研究的類型由於執行的模式或項目 設計的形式可加以分類,主要分為兩種:訪談法與問

(22)

卷法;問項設計可以是有結構式與非結構式 ;結構式訪談是事先設計問題,對每一位受 訪者皆用相同的問題訪問,這種方式優點是標準統一,訪問較為容易;明確的遣辭用字, 呈現先後順序,其答項通常是封閉的;缺點是問題的設計必須精準,而且受訪者對敏感 的問題不敢發揮意見,可能無法得到正確的資料 。非結構式訪談也是事先設計一些問 題,但對每一訪談對象的問題不一定相同 ,另可以加一些臨時想到的問題。此種方式優 點是受訪者可以發揮己見,同時訪談內容可以隨機改變,而形成開放的答項,容易讓受 訪者深入了解訪問者的感覺意念,使其能夠暢所慾言,並提供研究者深入探究、發現新 線索的研究面向。 由於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台灣石油工會之變革情形,故有對該組織人員進行實務上 訪談了解之必要。為求本研究所得資訊之確實,筆者將適度採用結構性和非結構性之訪 談法,選出代表台灣石油工會之理事長莊爵安先生 ,及前任理事長黃先生,及各六個分 會常務理事,藉由訪談中探索他們的思想 ,對石油工會的變革之過程 、對員工的權益, 及未來台灣石油工會對組織的承諾的看法 ,企圖從不同之見解中,獲得對本研究更深入 的看法。 (三)、個案探討法 個案探討即是對一個特定 團體的背景、經驗、其發生的狀況,以及其環境互動關係 所進行的研究(黃雅文,2000)。其注重與個案有關的各種事件 、狀況或和外界交互關係 的分析;並因其著重實際問題分析,故能提供對問題的解答與評估,對策略的制訂也有 相當大的用處。研究人員得以藉由對個案的研究 ,了解特殊群體在其所處環境的動機 、 價值觀、信念,以及利益等情況(吳定,1999)。 個案的各項實際細節都會使得資訊的來源更多樣化 ,可使研究避免漏掉重要資訊 , 並使証據得到更為充分的確認,為一種對於研究對象較為全面,而又能兼顧時間發展特 性的研究方法(古永嘉,2003)。 故個案探討法的特色: (一) 只研究少數的個體,甚至只以單一對象作為研究對象 。

(23)

(二) 是一種細膩且全部過程觀察的研究法 。 (三) 在實際運作環境觀察,而非隔離式的實驗室研究 。 (四) 屬於質的研究。 (五) 屬於縱向而且深入的研究 ,因此費時,而且收集的資料不侷限於勞動關係的結果 。 (六) 沒有預設立場,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改提出的問題或假設 。 (七) 研究報告,主要是描述性的,除了描繪研究對象的事實現象,並對於事實環境及背 景做詮釋。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實際參與台灣石油工會會務的運作 ,在參考與過程中,除了 對於工會運作做實際的觀察之外,並與一些工會幹部及會務人員相關議題有所討論,從 中獲得一些文獻蒐集所缺乏的資料 。 三、訪談對象 本研究主要以台灣石油工會為主要研究對象,台灣石油工會共有六個分會分部在全 國各地區(包括澎湖、金門)。 1、第一分會:煉製部門為主,集中於高雄縣、市。 2、第二分會:國內 600 多個加油站、油庫、LNG 事業部、L.P.G 事業部為主體。 3、第三分會:以嘉義煉製研究所為主體 。 4、第四分會:以苗栗探採事業部為主體 。 5、第五分會:以總公司為主體。 6、第六分會:以桃園煉油廠為主體。 訪談對象設定以現任理事長莊爵安先生 、前任理事長康義益先生、及各分會常務理 事。在管理者對象以液化事業部執行長、副執行長、及中區經理為訪談對象,因考慮地 緣關係及方便性,因台灣石油工會所屬的各分會分佈全國 ,因此,僅對代表性的理事長 及常務理事做訪談對象,做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以探討他們對工會組織變革的見解 。

(24)

表 1-1:訪談對象 組別 對象 曾擔任職務 訪談時間 服務年資 服務經歷 M1 執行長 2007/4/17 38年 由管理階層、主管、林園廠廠長至執行長對基層 了解深入,希望借由訪談能獲得代表資方立場人 員 的不同觀點。 M2 副執行長 2007/4/11 35年 由基層主管、課長、處長、主副執行長深入工會 了解基層員工並是民營化宣導成員之一 。 M3 經理 2007/4/18 35年 為民營化之關係成員,了解事業單位與利益團體 之間關係及工會之間的關係 。 M4 公關處相關 主管 2007/5/16 30年 為民營化之關係成員,了解事業單位與利益團體 之間關係及工會之間的關係 。 S1 (前)理事長 2007/4/26 30年 為工會前理事長,服務於一分會,能代表工 會的立場,工會對管理階層的看法及與利益團體 關係。 S2 理事長 2007/4/30 28年 為工會理事長,服務於二分會,並參與工運 19年,能代表工會的立場,工會對管理階層的 看法及與利益團體關係 。 S3 常務理事 2007/5/02 30年 為資深常務理事,服務於一分會,了解分會的運 作及會員狀況。 S4 常務理事 2007/5/02 30年 為資深常務理事,服務於二分會,並參與工運 20年,了解分會運作及會員狀況。 S5 常務理事 2007/5/10 27年 為資深常務理事,服務於六分會,並參與工運 20年,了解分會運作及會員狀況。 S6 理事 2007/5/11 27年 為資深工會理事,並接觸過工運活動對工會了解 民營化的過程與法令,並對勞資關係有深入的了 解。 S7 理事 2007/5/19 27年 為資深工會理事,並接觸過工運活動對工會了解 民營化的過程與法令,並對勞資關係有深入的了 解。 S8 理事 20075/20 27年 為資深工會理事,服務於工會 15年,並參與工 運活動,工會了解民營化的過程與法令 ,並對勞 資關係有深入的了解。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25)

本研究以編碼 M 為代表中油公司管理階層人員 ,以 S 為台灣石油工會之幹部與成 員等訪談對象。

(26)

第二章

文 獻 探 討

第一節

國營事業相關文獻檢討

一、國營事業的意義

大英百科全書對「國營事業」(Publlic Corporations or Govermment Enterprise) 的定義 為:「國營事業是指一個企業組織,其部份或全部公有,且按商業原則經營,而實際經 營卻受政府當局控制。」聯合國社會經濟部門認為:國營事業是指政府直接或間接擁有 50%以上之資本,或內部決策由政府控制,且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其產品能在市場上交 易者(魏淑台,2000)。 石齊平、蔡妙姍(1990)認為:國營事業是公部門中營利或非營利機構或企業型態組 織,以生產並銷售產品及勞務。其內復分國營事業及國營事業。又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 1995)的定義:「國營事業是由政府所有或政府控制的經濟實體 ,其絕大部份的 收益來自出售商品或服務 。」 我國國營事業由政府出資,或是與民間合資政府持股超過 50%,因此也掌握經營決 策權,包括人事升遷及投資決策權,在不與民爭利的大原則下,從事較大資本及民間不 願或無法從事的事業,並配合政府施政負擔政策性的投資或費用 。因此本論文以政府握 有 50%的股權及掌控經營決策權為對象之國營企業;又研究對象為中油公司,是經濟部 所屬國營事業,由政府獨資經營,高階主管的人事任用權掌握在經濟部 ,以國營方式經 營,受到層層法規束縛,所以民營化方式凝採釋股超過 50%為是否民營之界定(中油民 營化網站,2006)。 二、 國營事業的發展與變遷 我國國營事業的發展,反映出在歷史變遷的過程中,國家在社會經濟體制中的角色 變遷。過去 50 年來台灣發展的歷史,國營事業曾經是政府主張發揚「民生主義」創造 經濟起飛年代中,帶動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國家安全,追求均富的基本國策,又可增加 政府收入,以及鞏固領導資源的重要政策工具 ,所以有其時代意義及必要性。但從民國

(27)

76 年解嚴以來,政府部門的定位和功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幾乎有關民生產業的所 有權都歸屬於國家;但在解嚴之後,國家回歸民主法治的常態,並隨著世界改革的潮流, 國營事業也必須符合經濟自由化,社會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有所調整。這種轉 變不僅是政府視為市場主導資源的需求與供給,政府則應盡力扮演好監督與維持公共利 益的角色。 台灣國營事業的成立,主要來自如下幾個方面: (一)、戰後接收日本人留台事業與財產 (二)、1949 年前由大陸遷移至台灣的事業 。 (三)、依民生主義「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由政府獨占經管的事業 。 (四)、由退役官兵安置基金成立的事業體 。 (五)、配合台灣經濟建設發展需要之政策任務而新建的事業 。 台灣主要國營事業的成立背景 ,產業性質與市場競爭狀態 ,(如表 2-1)

(28)

表 2-1 台灣主要國營事業的成立背景 、產業性質與市場競爭狀態 國營事業名稱 成立背景 所屬產業(主要經營性質) 市場競爭 狀態 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糖業 台灣製鹽總廠(台鹽實業公司) 台灣肥料公司 中國石油公司 台灣機械公司 台灣鋁業公司 電信局(中華電信公司) 郵政總局 自來水公司 台灣銀行 台灣土地銀行 台灣第一商業銀行 華南銀行 彰化銀行 合作金庫 台灣中小企業銀行 台灣合會存續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汽車客運公司 台灣鐵路局 台灣農工企業 台灣人壽保險 台灣產物保險 中興紙業公司 高雄硫酸錏公司 台灣菸酒公賣局 台灣水泥公司 台灣紙業公司 台灣農林公司 台灣工礦公司 中央銀行 交通銀行 農民銀行 接收日人留 下來的產業 大陸遷移 公用事業(水電燃氣業) 製造業(製糖) 製造業(製鹽) 製造業(化工) 製造業(煉油及石化) 製造業(機械) 製造業(煉鋁) 公用事業(通信及電話) 公用事業(郵政) 公用事業(水電燃氣業)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運輸業(公路客運) 運輸業(鐵路) 運輸業(麵粉、肥料)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製造業(造紙) 製造業(化工) 製造業(香菸、酒) 礦業 製造業(造紙) 農業 礦業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獨占 獨占 獨占 競爭 獨占 寡占 獨占 寡占 獨占 獨占 寡占 寡占 寡占 寡占 寡占 寡占 寡占 寡占 寡占 獨占 競爭 競爭 競爭 競爭 競爭 獨占 寡占 競爭 競爭 寡占 寡占 寡占 寡占

(29)

中華工程顧問公司 中央信託局 中國產物保險公司 雍興紡織公司 中國紡織公司 台灣鋼鐵廠 中國漁業公司 農業化工廠 新竹煤礦局 中華機械工程公司 招商局 營造業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製造業(紡織) 製造業(紡織) 製造業(鋼鐵) 漁業 製造業(化工) 礦業 製造業(機械) 運輸業(航運) 競爭 寡占 競爭 競爭 競爭 競爭 競爭 競爭 寡占 寡占 寡占 中國輸出入銀行 中央再保險公司 中央存款保險公司 台灣土地開發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航業公司 陽明海運 漢翔航空工業公司 在台設立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 運輸業(航運) 運輸業(航運) 製造業(航空器材) 競爭 獨占 獨占 競爭 寡占 寡占 寡占 榮民礦業開發處 榮民氣體製造廠 液化石油供應處 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及其他行政 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事業 ) 由美援支助的 退除役官兵安 置基金成立各 事業體 礦業 公用事業(水電燃氣業) 公用事業(水電燃氣業) 營造業 寡占 寡占 寡占 競爭 唐榮鐵工廠 接收破產之私 有企業 製造業(鋼鐵) 競爭 中國鋼鐵公司 中國造船公司 中國石油化學公司 十大建設 製造業(鋼鐵) 製造業(造船) 製造業(化工) 寡占 獨占 寡占 資料來源: 1.張晉芬,2001 年,台灣國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中研院社研所,台北,52 頁。 2.于宗先、王金利,2003 年,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聯經,台北,200-203 頁。 台灣國營事業的功能與任務,主要是實踐民主主義的理想及因應當時特殊的政策任 務,可分為:

(30)

(一)、 恢復戰後產業活動 台灣戰後重要設施與經濟活動尚未恢復 ,產業活動需依賴國營事業的帶動 ,戰後 初期,交通、電信、電力、運輸、倉儲及金融業與經濟發展有關之基礎建設產業 ,多數 由國營事業經營。 (二)、 提供經濟發展之基礎建設與資金 在經濟起飛階段,台灣的私人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財力以從事或參與大型重化工 業的投資與設廠工作,對於市場前景不明的產業也沒有投資意願 。國家資本透過國營事 業的介入,使得上游基礎重工業及公用 事業得以建立,帶動中下游產業與廠商的生產活 動,形成垂直分工的經濟結構產業活動狀態 。 (三)、供應農工業基本物質 政府遷台初期,人口大量增加但經濟活動尚處於停滯狀態 ,重要民生物質缺乏,國 營事業負擔供應農工業基本資源的任務 。國營事業夾著龐大的資本及對於基礎重工業 、 公用事業、金融行庫與原料供應事業 ( 如 中油、中鋼、台肥、台電等 )的掌握,使得 國家在訂定水、電、油品及肥料價格與相當的產業秩序調節能力 。 (四)、負擔賺取外匯任務 1950 年代,台灣經濟處於起步階段,但外匯極度短缺,主要是靠國營事業生產的產 品外銷賺取外匯,以產業發展必須進口之材料。所有的產業外銷產品所賺到的外匯須全 部結匯給政府,由政府統籌支配。從 1953 年到 1964 年,以台糖公司的出口占台灣外銷 中最大宗產品,在這段期間共累積外匯 9 億 400 萬美元,隨後,因經濟逐漸起飛,出口 產品漸以工業產品為主並趨多樣化 ,砂糖的重要性才慢慢降低 ( 于宗先、王金利 2003 年 )。 (五)、經營專賣或獨占事業 對於法令規定專賣或私人企業無力經營但與經濟成長關聯密切的產業 ,概由國營事 業經營。 (六)、配合政府政策任務

(31)

國營事業扮演的角色是多元化的,除了政治,經濟目標外,另需配合政策性任務, 如政府之能源低價政策,以維持國內物價穩定,並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配合國 防工業發展,提升取得國防武器之自主性;政策性對外採購,支援外交拓展;培育經建 人才,照顧與補貼弱勢或特定團體等 。 三、中油公司的歷史背景 中油公司於民國三十五年六月一日創立於上海市 ,係合併前甘肅油礦局,四川油礦 探勘處及接收台灣與東北有關之石油產業組織而成 。資本全部由國庫投資,純為國營事 業,直隸前資源委員會。 三十七年冬,因戰局惡化,因恐各地聯絡中斷,乃設立台灣辦事處,統籌台灣石油 探採、煉製、運銷與研究等工作;上海淪陷後,中油公司播遷廣州,廣州棄守前,經董 事會決議,改遷台灣,於是在三十八年十月五日移設台北 。四十一年九月前資源委員會 奉令裁徹,中油公司改隸經濟部,所有業務直接歸經濟部監督指揮 。 四十九年六月一日「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在台灣台北創立,原公司及所屬機構 組織規程及實施中之一切章則 ,均未修正,僅改冠「股份有限公司」名銜。 九十六年二月,配合政府的政策,「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改名為「台灣中油股 份有限公司」,簡稱仍以「中油公司」為名。 (一)、業務簡介 中油公司 2005 年營業收入為新台幣 3900 多億元,為台灣最大的製造業。主要的產 業包括:汽油、柴油、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石油化學品、潤滑油品、柏油類、溶劑油 類等,其中石化上游原料包括取自天然氣的甲烷及少量乙烷 、乙烯、丙烯、丁烯、丁二 烯及芳香烴等。目前台灣地區上、中、下游石化廠大部份均集中於南北二大中心的六大 石業工業區內。各廠之間藉管線輸送原料或燃料,相互連銷,形成縱橫一貫整體性的紡 織業、成衣服飾業、化學原料業、化學製品業、石油、煤製品業、橡膠製品及塑膠製品 等;世界各國均石化工業視為關鍵性工業,大力加以扶植,使其能帶動其他工業的發展, 所以石化工業有人把它稱為工業的火車頭 。(中油網站,2006)

(32)

中油公司目前分佈全國自營及加盟加油站表 表 2-2 96 年 4 月 加油站 液化石油氣站(LPG 站) 中油自營站 651 5 中油合作站 19 12 加盟站 1920 資料來源:石油通訊,2007,669 期。 (二)、願景與策略 面對國內外競爭環境的挑戰,中油公司短期以提昇競力求生存為目標 ,長期仍以追 求成長,鞏固國內油氣產業領導之地位自我期許 。中油公司在民國 86 年間舉辦「中油 與調整的做法建立共識,提出共同願景為『自由化、民營化』後能夠永續經營,脫胎換 骨,成為安全,乾淨、競爭力之國際能源公司。」(曹明,2003) 中油公司總體經營策略為「維持國內油氣產業第一大企業之地位,成為具有競爭力 之國際性能源集團;採取多角化策略,以集團戰發揮綜效。」(曹明,2003) 各策略事業單位所採取的策略說明如下 : 1、天然氣事業採成長策略,向前整合參與天然氣發電廠興建 ,並以合資方式掌握 上游氣源。 2、探勘事業採集中化策略,積極推動與國外管理健全的公司探採合作以掌握核心 地區退出績效不佳的礦區,維持國內基本產量,並突破技術瓶頸擴展油蘊藏量。 3、煉製事業採低成本領導策略 ,生產模式尋求料、產、儲、供之最適化以回應市 場競爭,求取最大利潤;降低包括原料、煉製、儲運與管理成本,積極推動國 際代煉業務;評估高雄煉油廠轉型為石化高科技園區的可行性 。 4、石化事業採成長策略,推動八輕計畫,審慎評估與石化廠商策略聯盟進入石化 中下游,充分利用現有石化產銷輸儲系統與市場資訊之掌握成立石化運輸中

(33)

心,轉型為有製造能力的服務業 。 5、油品行銷採差異化策略,對各個市場區隔推動精緻服務 ,加油站依地區經營特 色及市場需求,決定複合式經營程度。 6、潤滑油、溶劑、化學品、液化石油氣等事業採差異化策略,整合產銷儲運資源, 規劃最適作業流程,檢討行銷通路與市場定位 ,並加強貿易業務。 7、進行關聯性多角化之新興事業 ,以有效利用資源,維持公司成長之動力及穩定 獲利來源。 (三)、中油民營化爭議之回顧 中油公司是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中一個賺錢的單位,是否民營化屬涉及的利益與爭 議,成為眾所屬目的焦點;真正掌握中油公司民營化政策決議權的是行政院經濟部國營 會,但是以資方姿能出面要和台灣石油工會協商的 ,卻是中油公司的高層管理者,中油 公司管理者只能依現行法令規定和工會協商,對工會所提的保障員工權益條款,只能在 協商會議中保留往上呈報經濟部。對於中油員工民營化權益問題,除了現有的「經濟部 所屬事業移轉民營從業人員權益補償辦法 」外,員工所擔心的工作權、勞動權益等,如 不減薪、不裁員之訴求,仍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與承諾 。 台灣石油工會對民營化的態度,初期堅決反對中油公司民營化,但有鑒於中油不民 營化,經濟策略受層層法規束縛,如要承受政策性負擔,在全球化自由市場上必定缺乏 競爭力,因此提出比照中鋼中公司不裁員,不減薪,但是並沒有得到決策階層經濟部的 回應,所以至今仍表態反對中油民營化。 中油公司所屬的各單位依業務不同而分散在全國各地區 ,無形中增加了彼此間溝通 的困難度,民營化工作更顯的複雜,故仍應加強管理階層與各事業單位員工之溝通 ,使 員工了解中油公司民營化處境與未來趨勢的發展 ,以保障員工權益。

(34)

第二節

工會

勞工為爭取合法權益,期望工會以行使團結權、協商權、爭議權等勞動三權,發揮 應有的功能,工會的目的是當經濟繁榮企業經營良好 ,工會團結勞工爭取更多績效獎 金,當景氣低迷不振,產業出走面臨關廠,工會為求保障會員工作權,出面與雇主談判。 1987年政府因民眾需求及順應世界潮流,宣布解除戒嚴,在民主政治、自由經濟、開放 社會的施政措施下,國內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工會由受壓制轉變成自主性高的組織 ,工 會運動尤其受到矚目,特別是國營事業的工會,在民營化政策刺激下,勞工權利意識提 高,加上政治因素介入,勞資關係日趨複雜。工會(TradeUnion)在傳統上即是最強力反 對國營事業民營化的團體,因為他們慣常以政治上的支持作為交換 ,從來自國營事業的 會員處獲得鉅大的利益。當政府在政策上決定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後 ,從國營事業的治 理角度觀察,政府首先面臨的就是如何重整國營事業及取得國營事業員工的支持 。獲得 工會支持幾乎等於獲得員工的支持,反之亦然。 一、工會的定義 工會(TradeUnion)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產物 ,「工會是維持勞動條件或改變生活 狀況為目的的永久團體」,這是英國韋柏夫婦(1984)在所出版的「英國工會史」一書中, 為工會所下的定義。則工會是由勞動者為勞動條件之維持與改善以及經濟地位向上之目 的,依民主原則所組織的永久團體 (黃越欽,1991)。 根據 2000年最新修正之「工會法」第一條:工會以保障勞工權益,增進勞工知能, 發展生產事業,改善勞工生活為宗旨。工會的意義具體而言,可以說在現有的經濟組織 中,依賴工資為生者(勞工)藉集體交涉的力量,為維持或改善勞動條件、生活狀況組成 的團體。所以,國營事業工會在面臨民營化時,為了保障會員權益,無論是維護既有權 益、爭取較優權益、甚至保障未來民營化後的勞動條件等 ,皆責無旁貸地立於主導之地 位。 黃越欽(1991)指出工會既然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組織 ,基本上就必須同時具備積極

(35)

要件與消極要件,積極要件是工會必須具自主性、純粹性、明確的團體利益意識與民主 原則,如此,工會運作才能以會員的經濟提升為目標 ,以民主方式處理會務,不受政黨 或第三者之干涉與影響。消極方面工會的運作得以政治運動或社 會運動為主要目的,但 不得接受雇方在團體營運上給予經費資助 ,而且雇方代表不得參與,如此才不至於使工 會自主判斷造成影響,陷入左右為難的利益衝突困境。所以組織工會是勞動者發揮勞動 三權之一的團結權之表現 ,是勞動者發揮集體力量,以和雇主(或雇主團體)取得制衡的 一個法人團體,工會的運作在於發揮經濟性、政治性與社會性三項主要功能,同時又能 扮演一個壓力團體的權力性,並適時發揮經濟制約、工作制約、社會改革、為會員服務、 協助會員自我實現等多項功能 。 二、工會的角色與功能 (一)、工會的角色 工會法第二條:工會係法人,有其獨立的人格,得為權利、義務的主體。朱言貴 (1998)對工會的角色定位認為:各國對工會所採取的態度,大約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 美國法系的「放任制」,認為勞資之間本為敵對的團體,不妨讓雙方在對立中談判折衝 , 俾尋求彼此利益的均衡點;另一種是德國法系的「干涉制」,主張勞資一體,勞動者可 以參與事業的經營,為了勞工的未來,政府宜積極介入,而有「勞動者財產形成」之制 度,希望藉著政府補助,善用勞工的儲蓄所得,據以累積勞動者財產。簡易的說,工會 與資方是站在兩極位置,彼此的關係取決於對資源的分配是否合理及滿意 ,工會通常期 望能吸收到所有工人加入工會組織,以堅固工會組織及增強壓力。工會因此可視為一種 持續不斷的改變的有機組織,他們持續的發展、合併、分裂,這種過程完全是為了回應 當下政治與經濟環境改變的壓力,而產生的應對過程。在歐美工業國家,工會的目標是 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條件及工業民主的概念 ,他們會督促政府改善人權、工作環境及其 它生活條件(如環保、消費者運動)。但在共產社會,工會則是政黨與政府間的橋樑 ,負 責訓練工人生產、管理技術及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灌輸。而在眾多的第三世界或發展中 國家,甚至剛獨立的國家裡,工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大約可分為五大類:

(36)

1.具有意識型態與固定政治角色 。 2.政府的反對者。 3.政黨的分支組織。 4.獨立與自由運動的推動者。 5.作為干預政治異議運動及社會不安的工具等 。 上述不同國家、不同性質、不同色彩的工會,正顯示工會角色因時、因地的差異。 綜觀上述,工會是以法人身分,藉著會員團結的力量,為了自身權利的維護或更優 厚的勞動條件,有時以抗爭、罷工的手段展現權力和資方成為利益衝突的角色 ,有時又 需理性的將資方引導至談判桌前,扮演談判者的角色,當然這些角色都是在透過正常的 申訴管道無法達到符合會員需求的情況下 ,所採用的手段,因此工會的角色是隨環境隨 時空在變的。 (二)、工會的功能 工會具有兩大功能。其一作為展示工會權力的工具;其二為集體談判的功能。國內 勞工學者談到對工會功能的看法時曾指出,社會以及工會會員期待工會能代表勞工的需 求和會員的利益,工會因而從事各種活動,其中有些活動對社會和工會會員有相當的影 響(衛民、許繼峰,1999)。 林振裕(1997)認為工會應具備的功能為: 1.保障勞工權益:勞工個人力量薄弱,由所屬工會組織和雇主進行集體交涉,可獲 較多公平待遇。 2.增進勞資合作:勞資之間發生糾紛時,工會以合法、合情、合理的方法,溝通勞 資觀念化解歧見。 3.促進和諧團結:工會是由具共同利益與興趣的一群勞工結合而成 ,彼此應 同心同德互助合作,直接強化工會功能,間接促進和諧團結。 4.安定社會秩序:組織工會可使人群關係日趨密切 ,促進各階層和諧協調, 也促使社會更趨安定進步 。

(37)

5.充分反映民意:工會將勞工意見、主張表達出來,政府才能充分做到主權 在民、綜合民意的理想目標。 6.影響政府政策:政府將勞工不同意見加以整合,才能制定所謂「民之所欲」的勞 工政策。 7.訓練民主素養:工會以自由民主的方式活動,運用「會議規範」的規則取決於多 數,可以養成民主生活的優良習性,達到工會組織自由化、會務自主化、運作民 主化之目標。 8.協助政府施政:工會負有協助推行政府政令及承擔政府授與委託行政之任務 ,以 及彌補政府業務不足之功能 。 陳武雄(1996)以務實性的角度認為工會應有的功能如下 : 1.反應的功能--表達勞工心聲:工會是代表勞工朋友的結合體,勞工可憑藉工會向 雇主表達其意見,尤可透過工會向政府吐露其心聲;如此,勞工的問題必能獲得 重視,勞工的困難也才能贏得關懷 。 2.溝通的功能--建立勞資共識:工會既能扮演勞資雙方仲介的角色,必能發揮溝通 的功能,當勞資之間利害關係發生衝突,或意見未能交流時,經由工會居中協調, 折衷滑潤,必能建立勞資共識,化誤解為諒解,有時亦可協助雇主渡過難關 。 3.服務的功能--爭取勞工福利:工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能服務會員,為會員爭取 福利,促使會員經由參與的體驗,深深感受到參加工會確實比不參加更好,如此, 必能讓勞工朋友以參與工會為榮 ,爭相嚮往。 4.教育的功能--增進勞工知能:教育不但可變化個人氣質,尤可充實生活內涵,如 能透過工會加強辦理勞工教育 ,則必能讓勞工朋友熟悉有關法令 ,增廣社會見 聞,培養理性認知,建立工會意識,而強化工會的凝聚力與會員的歸屬感 。 5.激勵的功能--鼓勵勞工進取:競爭是進步的動力,勞工朋友參與工會各項活動 , 彼此相互觀摩、比較、歷練、學習,由於「榮譽感」與「成就感」的驅使,必能 激發個人更加積極進取,力爭上游。

(38)

6.保護的功能--維護勞工權益:勞工一般常被視為必須關懷的一群,勞工的權益端 賴透過法律的途徑予以保障 ,當勞工合法的權益受損時 ,由於個人的力量有限, 常需經由工會發揮集體交涉的功能 ,與雇主協商或向政府陳述較能有效達到目 的;因此,工會對於維護勞工權益應具有積極的保護作用 。 7.調處的功能--紓解勞資爭議:當勞資之間發生糾紛爭議時,工會應為主要的調處 機構,因為團體協約的締結、勞資會議代表之選派、以及罷工權的行使等,均 需透過工會始能為之。依據勞資爭議處理法規定 ,勞資爭議的事項計分權利事 項與調整事項,其中尤其是調整事項的爭議更有賴工會運用整體力量與雇者談 判,始能克竟事功,所以,工會對於抒解勞資爭議負擔有著重要的調處任務 。 8.社會的功能--調和社會關係:勞工組織工會,由於活動形態的擴展,使人群關係 日趨密切;在社的互動過程中透過彼此意見的交換 ,觀念的溝通,奠定了社會 各階層和諧協調,相輔相成的基礎,對於祥和樂利的社會,提供了無形的支持 力量。 9.政治的功能--培養政治參與:工會的運作,由於活動方式的自由民主,養成了民 主生活的優良習性,訓練了四權行使的政治素養 。工會可經由勞工身分之代表 參加國民大會、立法院會議及省市議會達到立法的功能 ;工會亦可推派代表參 加國家行政機關(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直接參與行政權的行使。 10.經濟的功能--促進經濟發展:工會發揮經濟功能的主要方法是憑藉締結團體協 約及進行集體交涉的管道 。工會法第五條有關工會任務之規定 ,將團體協約之 締結、修改或廢止列為首位,而團體協約的主要內容係包括有關勞動條例件 、 勞工福利、安全衛生、勞資爭議等重要勞資關係的規定 ,這些不但直接嘉惠勞 工經濟利益,間接更可藉以提高工作效能 ,協助促進經濟發展。 根據上述文獻探討分析,工會除了能隨時空環境扮演不同角色,也能發揮相當廣泛 的功能,主要目的希望能保障員工權益、反應會員需求、促進勞資和諧、協助資方作政 策決定、進而協助政府施政等;同時又能扮演一個壓力團體的權力性並能適時發揮經濟

(39)

制約、工作制約、社會改革、為會員服務、協助會員自我實現等多項功能 。 三、 工會的認知 對工會認知與了解會影響員工加入工會的態度 。陳志營(2003),曾指出(如圖 2-1)之 認知工會的架構觀念。指出,員工加入工會是一種理念決策過程的結果 ,此理念決策過 程當中,可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對工會形象的認知、對工會的需求及各種社 會環境變遷因素,而且這些形象、需求、環境均是具有相互影響的關係。此關係說明當 工會的活動和功能對員工、組織、社會有利時,員工會對工會產生良好的印象並給予肯 定的支持。 圖 2-1 認知工會的觀念架構 資料來源:陳志營,2003。 從這認知的架構觀念裡,工會的形象是從個人需求與社會環境之間互動而產生的結 果,所謂個人需求是構成以個人為中心的需求與社會為中心的需求 ,個人為中心的需求 是指:迴避問題、獲取利益(如:獎金酬勞、待遇的多寡等經濟上的利益 )、諮商等,以 社會為中心的需求是指對社會的理想 、團結、群體的利益為主要構成因素等,而社會環 境是包涵了家庭環境、作業環境、休閒環境等,以上的各種因素皆會影響工會形象的觀 念架構(王清全,2004)。 社會環境 個人需求 工會形象 加入動機 加入工會 參與 離開

(40)

所謂認知指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 ,故認知一詞的含意極 為廣泛,舉凡知覺、想像、辦認、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均屬認知。(張春興,1989) 認知是指求知的歷程,這些歷程包括了注意、思考、記憶、期望、想像與意職本身,認 知不僅是連接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介變項 ,同時也是造成行為產生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陳思倫,1994)。 綜合上述,認知工會乃是一種具體的積極過程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便是加入工會 , 員工加入工會可以在與事業單位之間的勞動條件改善 ,福利事項及其他勞資關係等問題 多獲一層的保障。 四、工會承諾 (一)、工會承諾的意義: 工會是會員委任來提升工作條件,改善工作環境的團體組織會員希望能透過工會來 與資方進行協商以爭取更優厚的勞動生產條件 與薪資福利,並且要保護會員權益,避免 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或勞資關係 (Thacker & Fields,1990)。因此,Gordon et. al(1980)認為工 會如果想要達成集合眾人聲音、反映勞工問題及改善勞動條件等組織目標 ,則必須要有 強大的會員支持當作後盾,主要是基於會員的忠誠、建立會員的勞工意識、會員是否願 意主動為工會服務,故工會會員對工會的承諾成為工會存續的基本要素之一 。所以,工 會承諾與會員的個人特徵、社會化經驗、工作職場所扮演的角色等因素具有明顯的關係 (李慧萍,2006)則認為工會承諾不僅是態度性承 諾,也包含了「計算性的投入」,會員 希望加入工會除了可以擁有更好的工作環境 、薪資福利外,還可以和管理階層保有一定 的溝通管道與談判地位。 經 Gordon et. al (1980)參考組織承諾文獻,對工會承諾給予定義,其內容包含三個 主要的項目: 1、 個人有強烈意願繼續維持工會會員 。 2、 對工會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 3、 對勞工組織的目標具有強烈信仰 。

(41)

Gordon(1980)再將工會承諾歸納四個構面 :

1、 對工會的忠誠度(loyalty to union):工會的忠誠度一般 (1)、會員對身為工會的一份子感到驕傲 。

(2)、會員希望工會能爭取更好的勞動條件以符合會員各種需求與利益上的滿足 。 (3)、會員會產生留在工會組織慾望 ,並想要繼續維持工會會員的身份 。

2、 對工會產生責任感(responsibility to the union) :

指願意履行每天的職責程度和會員共同保護工會利益的義務 ,反映出承諾的另一個 構面,即會員為了維持工會的效能,而願意實踐其例行應盡的義務。由此可以預測工會 會員對工會活動之參與,另外 Gordon(1980)等人在研究中顯示。會員對工會的承諾愈高 則愈願意去工會作事。(陳志營,2003)

3、 願意為工會服務(Willingness to work for the union) :

會員主動提供個人力量為工會服務,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工作外,對於其他超出的 工作亦願意主動協助幫忙以完工會事務 。顯示出工會會員想要繼續維工會間的關係 。 4、信仰工會主義(belief in unionism): 會員對工會的信念、目標、價值…等表現支持與順從。(李慧萍,2006) 在研究中發現不同工會的組織型態將導致不同之會員關係即工會承諾 ,而多數學者 研究亦將工會承諾定義為工會會員對工會組織一種情感的連結程度 ,包括了: (1)、對工會本身及其價值與 目標之正向態度。 (2)、以身為會員為傲之感受。 (3)、維持會員資格之意願。 而有些研究發現不同的組織型態將導致不同之會員關係與工會承諾 ,如 Fullagar(1996)的研究中發現工會承諾具有五個因素 ,除了原有的四個因素之外,再加上 「對公司和工作忠誠」;Friedman 及 Harvey 分別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探討而測得工會 承諾的兩個因素: (1) 對工會的態度和意見:此點乃結合「工會忠誠度」和「信仰工會主義」兩個

(42)

構面。 (2) 支持工會的行為傾向:此點乃結合「願意為工會服務」和「對工會產生責任 感」兩個構面。 Thacker(1989)更使用驗証性因素分析法,發現四個構面的工會承諾比兩個構面之工 會承諾合適。 (二)、工會承諾的因果模式: Barlinget. al. (1992)將數位學者研究有關工會承諾的結果,加以整理而成的工會承諾 觀念模式(如圖 2-2)。其預測變項中可分為人口變項、人格特質、對工會的知覺與態度、 角色經驗、工作變項、工會結構、環境因素等七個變項,其效標變項通常包括參與工會 活動、罷工傾向、參與政治性的活動、對勞資氣氛的影響以及離開工會等 (黃源明,2000)。 Gordon(1980)也認為當會員對工會產生一定的承諾 後,便會對工會有向心力、責任感並 願意為工會付出心力服務工會,更因為對工會有進一步的認識並了解到工會的各項活動 與個人價值觀相近,當本身有能力時,更會投入參與工會的各項活動,因此,「工會的 參與」是為會員對「工會承諾」的結果。

(43)

圖 2-2 工會承諾之因果模式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參考黃源明,2000。 人口變項  年資  性別  種族 人格特質  個人需求  宗教工作倫理 角色經驗  社會化  領導風格 工會結構變項  工會組織大小  控制強度  自由入會政策  團體協約的分權化  成員接受的程度  自由結社與否 對工會的知覺與態度  對工會工具性之知覺  對工會之一般性態度 工作變項  外在工作滿足  內在工作滿足  對公平的知覺 環境因素變項  經濟不景氣  通貨膨脹  就業狀況 工會承諾  工會忠誠 度  對工會產 生責任感願意 為工會服務  信仰工會 主義 結果  參與工會活動  對勞資關係氣氛的 影響  罷工傾向:態度與行 為  支持政治性活動  支持政治候選人  離開工會

(44)

綜合上述文獻論之,事業單位在推動政策時,透過工會的運作,以影響全體而發揮 集體的力量,並爭取會員的權益以保障勞動條件的維持 ,是落實政策的推動與保障及照 顧會員政策的重要議題。 五、 工會權力的來源 Truman(張炳九譯,1998)針對工會團體權力來源有以下的分析 : (一) 領導技能成員凝聚力:一般而言,領導的技能對團體的凝聚力有決定性的影 響,而工會團體權力的凝聚力從長遠來看 ,在任何程度上將深刻地影響該團體 。 (二) 對政府決策點的接近:由於此種決策點的接近會對政策的制定有其影響 ,所以 工會團體在影響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活動目標 。 所以權力是一種潛在的影響力,是一種改變人、事與組織的力量。至於權力基礎則 可劃分為職位上的權力(position power)和個人的權力(personal power)二種:

(一) 職位上的權力:指在整個組織環境中可以找尋得到的所有權力因素 。 (二) 個人的權力:乃指個人影響他人的能力,而不使用到組織正式或職位的權力因 素。 因此,職位的權力包括合法性的、正式性的權力,而個人權力則包括能力、人能夠 找出某些基本的領導特性等 。 綜合上述,工會團體能否對政策的影響及其影響範圍的大小 ,工會本身的權力強 弱,領導者的特性與能力,及其所擁有的資源多寡,都是一個重要的權力來源的因素 。 六、台灣石油工會的發展 (一)、台灣石油工會的歷史背景 台灣石油工會於 1959 年 9 月 26 日成立於台北市,名稱為「台灣省石油工會」為省 級工會,加入台灣省總工會為會員工會,1976 年 2 月 7 日經會員代表大會通過修改章程, 升革改制,改稱為「台灣石油工會」,加入中華民國全國總工會。主管官署改屬內政部 管轄,勞工委員成立後隨之調整。為確保會員權益及協助事業發展,依法推派勞方代表 出席勞資會議、職工福利委員會、安全衛生委員會、勞工退休準備金監督委員會、職工

(45)

退休基金管理委員會、獎懲委員會、申訴委員會等。 依據「台灣石油工會分會組織規則 」第三條規定;本會依據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暨其轉投資事業單位業務行政系統事業單位 業務行政系統及會員分佈地區設立若干分 會,分會之下設立若干小組,小組由會員五至七人組成之 。 台灣石油工會現有會員近一萬四千人,依事業單位性質設 6 個分會。本會以會員代 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圖 2-3),由會員代表 104 人組成,代表大會選出 27 人組成理事 會,監事 9 人組成監事會。理事會推選常務理事 9 人組成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推選理 事長主持會務(表 2-3)。監事會推選常務監事一人綜理監事業務,理事會依會務需要設置 各項委員會,協助理事推動會務。 本會為推動會務依章程第 15 條規定,設置組織、訓練、福利、文宣、安全衛生、 總務、爭議、主計等組,並設主任秘書、秘書、組長、幹事等會務人員。以上會務工作 均由事業單位支援。 台灣石油工會現依分佈地區設立 6 個分會(表 2-4),分會會員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 關,每年召開一次大會,會員代表大會選出數位理事組成理事會 ,理事會設秘書一人, 由理事會聘任,並設「組織」、「訓練」、「福利」、「安環」、「總務」、「爭議」 六組,各設專任會務人員,受理事會及常務理事指揮督導,分工會作辦理日常會務,以 達任務。

(46)

圖 2-3 台灣石油工會系統組織表 資料來源:台灣石油工會網站 會員代表大會 監事會 理事會 常務理事會 理事長 常務監事會 委 員 會 秘 書 組 織 組 訓 練 組 福 利 組 總 務 組 爭 議 組 主 計 組 安 衛 組 文 宣 組 主任秘書 第 一 分 會 第 二 分 會 第 三 分 會 第 四 分 會 第 五 分 會 第 六 分 會

(47)

表 2-3 台灣石油工會歷屆理事長 台灣省石油工會(改制前) 屆 姓名 年 一屆 王作福 1959 二屆 張漢民 1961 三屆 黃誠一 1963 四屆 潘柱才 1965 五屆 武德 1968 六屆 關永實 1970 七屆 丁履乾 1972 八屆 嚴鴻序 1974 台灣石油工會(改制後) 屆 姓名 年 一屆 陳識 1976 二屆 朱威遜 1979 三屆 林慶東 1982 亡故 三屆 林為凍 1984 四屆 宋哲雄 1985 五屆 康益義 1988 二分會 六屆 康益義 1991 二分會 七屆 邱垂境 1994 二分會 八屆 唐運箕 1997 三分會 九屆 黃清賢 1998 一分會 十屆 莊爵安 2003 二分會 十一屆 莊爵安 2006 二分會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表 2-4 台灣石油工會分會表 分會 組成單位 人員 第一分會 高雄煉油總廠、林園廠、大林廠 約 5000 人 第二分會 國內 600 多個加油站、油庫、LNG 事業部、LPG 事業部 約 5500 人 第三分會 嘉義煉製研究所、訓練所為主 約 800 人 第四分會 苗栗探採事業部為主 約 1500 人 第五分會 總公司為主 約 1000 人 第六分會 桃園煉油廠為主 約 1200 人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數據

表 1-1:訪談對象 組別 對象 曾擔任職務 訪談時間 服務年資 服務經歷 M1 執行長 2 0 0 7 / 4 / 1 7 3 8年 由管理階層、主管、林園廠廠長至執行長對基層 了解深入,希望借由訪談能獲得代表資方立場人 員 的不同觀點。 M2 副執行長 2 0 0 7 / 4 / 1 1 3 5年 由基層主管、課長、處長、主副執行長深入工會 了解基層員工並是民營化宣導成員之一 。 M3 經理 2 0 0 7 / 4 / 1 8 3 5年 為民營化之關係成員,了解事業單位與利益團體 之間關係及工會之間的關
表 2-1 台灣主要國營事業的成立背景 、產業性質與市場競爭狀態 國營事業名稱 成立背景 所屬產業(主要經營性質) 市場競爭 狀態 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糖業 台灣製鹽總廠(台鹽實業公司) 台灣肥料公司 中國石油公司 台灣機械公司 台灣鋁業公司 電信局(中華電信公司) 郵政總局 自來水公司 台灣銀行 台灣土地銀行 台灣第一商業銀行 華南銀行 彰化銀行 合作金庫 台灣中小企業銀行 台灣合會存續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汽車客運公司 台灣鐵路局 台灣農工企業 台灣人壽保險 台灣產物保險 中興紙業公司 高雄硫酸錏公司 台灣菸
圖 2-2 工會承諾之因果模式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參考黃源明,2000。人口變項年資性別種族人格特質個人需求宗教工作倫理角色經驗社會化領導風格工會結構變項工會組織大小控制強度自由入會政策團體協約的分權化成員接受的程度自由結社與否對工會的知覺與態度對工會工具性之知覺對工會之一般性態度工作變項外在工作滿足內在工作滿足對公平的知覺環境因素變項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就業狀況工會承諾工會忠誠度對工會產生責任感願意為工會服務信仰工會主義結果參與工會活動 對勞資關係氣氛的
圖 2-3 台灣石油工會系統組織表 資料來源:台灣石油工會網站 會員代表大會監事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理事長常務監事會 委員會秘書組織組訓練組福利組總務組爭議組主計組安衛組文宣組主任秘書第一分會第二分會第三分會第四分會第五分會第六分會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民國一○六年八月十日 製作

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 ( www.sfi.org.tw ) 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www.iiroc.org.tw ). 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 ( www.lia-roc.org.tw)

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房屋

中華民國 110 年 3 月 2 日府授研品字第 1100048247 號函頒.. 一、 臺

物流人員 國貿人員 業務助理 食品解說員 11 先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日班作業員 夜班作業員 儲備幹部 工讀生 品檢作業員. 12 厚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王盛元 臺北市木工業職業工會 詹志展 益正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瑋銓 巷弄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04 室內裝潢創作 優勝. 04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 投分署、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附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鄭宇峯 豫洋科技有限公司.

本),或漁民、農民、軍人保險卡影印本。若為受僱於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