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0 James Joll(詹姆斯.約爾)著,石智青校閱,《葛蘭西》,台北:桂冠,1992,頁 96。

的一種新的符號語言。」11也就是說,筆者在本文中嘗試以片段性的事件表述, 在於世界,建立某種想像性的知識。而胡塞爾(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

1859-1938)看來:「感知的標誌是它所具有的感知性體現內容,而想像的標誌則 在於它所具有的想像性體現內容。」12也就是說,感知和想像有層次上的區別,

11 Douglas Kellner(道格拉斯‧凱爾納)編,陳維振、陳明達、王峰譯,《波德里亞:一個批判 性讀本》,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頁 177-178。

12 倪梁康著,《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 店,1994,頁 61。

13 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胡塞爾)著,倪梁康譯,《邏輯研究 第二卷第二部分,現 象學與認識論研究》,台北市:時報,1999,頁 56。

覺的設定意識,聯合自身所缺進行補充、掩蓋。

於此,創作作品的衍生方法上,筆者以碎形(Fractal)14的模式來涵蓋「誰.

鳥.擬」、「偽.妝」等系列作品的群組創作方式(見表 5-1、5-2、5-3、5-4),而 爾和費利克斯·郝斯多夫對連續而不可微函數的研究。但是碎形(fractal)一詞直到 1975 年才 由本華·曼德博(Benoît B. Mandelbrot,1924-2010)創造出,來自拉丁文 frāctus,有「零碎」、

「破裂」之意。……碎形有幾種類型,可以分別依據表現出的精確自相似性、半自相似性和統 計自相似性來定義。雖然碎形是一個數學構造,它們同樣可以在自然界中被找到,這使得它 們被劃入藝術作品的範疇。」參考自維基百科詞條「碎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86%E5%BD%A2,2015/5/4 瀏覽;參考顏澤賢著,《現 代系統理論》,臺北:遠流,1993,頁 131-137。

15 葉錦添著,《神思陌路》,台北市:天下雜誌,2008,頁 31。

統計測度。

「碎形」一詞在 1975 年時由曼德博(Benoît B. Mandelbrot,1924-2010)提 出,並以電腦繪製圖像來描繪此一定義。這些基於遞迴的圖像,征服了大眾的想

《記憶的承諾――馬克思、本雅明、德里達的歷史與政治》(The promise of memory history and politics in Marx, Benjamin, and Derrida),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頁 89。

構成筆者對於自己、權力及社會之間所帶來的壓迫性質。在本創作研究中,「偽. 法,「循環性的擴張方法」作為創作模式,如克萊爾(Jean Clair,1940-)所言:

「創造的真正運動不是一種『回返』,而是一種『繞行』(détour)。」17在本創作 中,圍繞著筆者生活和孔雀圖像本源意義的再生,有些內容,以直接陳述的方式,

有些則以間接的方法隱喻,亦即,用「彼」與「此」的關係循環,不斷的陳述、

不斷的重複,使得每一次的陳述或重複都是再生。本節中,「重複性的製作方式」

運用永恆的現在(eternal present)――時間之外的「當下」開展創作的空間,而

「循環性的擴張方法」建構碎形之中的整體外貌,兩者之間,一個是創作對內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