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研究發現

透過本文第三章至第六章的分析與討論,筆者認為本論文重要的研究發現可 以從三個部分切入討論,分別為:網路科學影片以「人」為主的運作模式、傳統 科學權威的轉移,以及網路科學影片促進民眾參與科學的可能面向。在此必須先 強調,筆者分為三部份是為方便討論,需特別留意這三者之間並非全然獨立,仔 細觀察後可以發現它們之間是相互關聯、彼此影響,內容雖然會有些許的重疊,

卻能從中發掘彼此之間微妙的連動性,值得令人再三玩味。下列依序說明。

一、以「人」為主的運作模式

本文於緒論以時代雜誌封面的引言作為開場,暗示了以網路使用者——即

「你(YOU)」為內容生產者的數位時代下,網路科學影片無論是在內部訊息呈 現或外部平台互動,確實都蘊含著「人」的要素,亦為人性化特質最直觀而明瞭 的表現。為了解網路科學影片以人為主的運作模式,本研究經文本檢視與分析,

認為人性化特質的主要呈現面向可以歸納為主體性、互動性以及關聯性,分別對 應於本論文第四章:強調創作者個人特質、第五章: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 及第六章:鼓勵創作的隨創精神。

主體性係指網路科學影片將創作者視為影片的主體,並將創作者融合於內容 共同呈現,彼此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大多數的網路科學影 片能展現出創作者的個人特質與真實性,不管是營造與觀眾直接對話的情境、傳 達創作者的主觀意見,或是於影片中流露個人情感,都是為了刻畫創作者的真實 樣貌、凸顯創作者的個體性,並有助於觀眾在影片中感受到創作者的個人性

(sense of individuality/Chen, 2013),進而使觀眾能與創作者產生情感上的連 結,建立對於該頻道與內容的認同感。

互動性則是指稱,無論是影片中創作者與來賓、民眾、其他創作者的接觸,

或是在網路平台與觀眾的意見交流,網路科學影片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雙向互 動,透過使用者的線上參與,儼然形成科學社群的樣貌,將創作者與觀眾含括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社群的一份子。社群裡的成員不分職業高低,彼此地位平等,任何人都能分享意 見、交流想法、提出問題或解決他人的疑惑,共同參與科學相關的話題,因而能 營造出社群的歸屬感。

關聯性是指網路科學影片的主題或是表現形式,皆是取自於人們日常或生活 相關的事物,影片的內容圍繞著與人有關的事物,製作媒材也來自於簡單不複雜 的手邊資源,不但得以減少科學專業卻疏遠的形象、增加親近感、縮短科學與人 或社會之間的距離,亦能因影片內容與觀眾切身相關,而增加被討論、分享或是 轉載的機會,提升網路影片的可見度。

因此,無論是以人為主體性、和人的互動性、與人的關聯性,都顯示出網路 科學影片以「人」為運作主體的特色,因此,本研究將之視為是人性化特質的主 要表現。網路科學影片不單單只是傳達知識或科學內容,而是盡可能在影片中滿 足任何與人有關的元素,如此才能迎合以「人」為運作核心之網路媒介的特性,

吸引網路閱聽眾的觀看喜好,以利內容的傳播。

二、傳統科學權威的轉移

本研究第二個重要發現認為,傳統科學權威在網路科學影片已被輕輕放下,

甚至不再那麼重要。長期以來,科學被視為是真實且無曲解的知識體,人們允許 用科學來界定對於世界的認識,並將科學視為最接近真理的存在,因而造就科學 獨特的權威感(Barnes, 1974/魯旭東譯,2001)。在科學至上的文化氛圍,傳統 電視科學紀錄片也傾向強調科學的正面效益,並透過客觀的敘事結構來「建構真 實」、藉由專家的背書,或是以有如上帝之聲的旁白來講述,都是為了增進內容 可性度,用以樹立科學影片的權威形象(Väliverronen, 1993; van Dijk, 2006; Beattie;

2008; Rabiger, 2009)。

然而,相較於客觀中立的專業形象,觀眾收看網路科學影片在乎的是創作者 的個人性與真實性,及其內容是否值得觀眾繼續觀看。真實性愈強烈的影片就愈 能建立與觀眾之間的連結,使觀眾能產生認同感,當而創作者對影片的知識愈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足時,就足以讓人感到專業(Fred, 2015)。因此,如同本研究第四章所述,創作 者真實性可以被視為是另一種權威的表現,它的權威性並不是依賴崇高的科學專 業或真理,用以強調客觀知識的存在,而是轉移自創作者本身,強調其具有詮釋 知識的主觀性與傳遞知識的權力。

承上,也因為創作者具主觀詮釋內容的特質,網路科學影片的內容更容易受 到檢視。若影片內容有錯誤或陳述不足之處,都會立刻被觀眾指出,並要求創作 者修正。這也使得網路科學影片更能落實公眾共同討論科學議題的機會,民眾可 以藉由留言機制來提出問題、抒發想法、回應他人的疑惑,甚至批評原作者的觀 點,這種現象打破傳統科學影片以上對下的「權威解說」模式,使民眾不再只是 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與專家一樣擁有討論科學的權利。

最後,網路科學影片也宣告著人人皆可製作科學影片之時代的來臨。過去科 學影片主要是藉由科學界與傳播媒體兩種專業共同完成,製作科學影片被視為是 專業的特權(梅田望夫/蔡昭儀譯,2007;莫季雍,2014)。然而,身處於 Gauntlett

(2011)所謂「動手去做」的網路時代,拍攝網路影片的門檻降低了,製作科學 影片不再是專業的權利。創作者在有限的資源中憑藉著巧思與創造力,展現出數 位時代裡的「隨創」精神,重組並建構出多樣化的網路科學影片。

綜合而論,網路科學影片不僅象徵著科學權威的轉移,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可被視為是一種「賦權(empower)」的體現,亦即使用者被賦予更多的權利來講 述科學、分享資訊,他們不再是被動接受訊息,而是能成為知識生產者或傳播者,

擁有分享知識的能力。網路媒介使傳播科學有機會從「以科學之名(in the name of science)」轉移成 Bensaude-Vincent(2009)所謂的「以民主之名(in the name of democracy)」,反映著知識共產(knowledge co-production)的科學文化,科學 家與公眾對於知識生產的貢獻等同重要,而共產知識的現象也加速了將科學與科 技從專業領域帶回到公眾論壇的趨勢。因此,網路科學影片背後所蘊含的意義在 於,它不再強調傳統普及化所蘊含的階級優劣之分,而是將科學置於一個可供眾 人檢視與討論的平台,讓每個人都擁有平等講述科學、生產知識的權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促進科學參與的可能性

本研究認為,網路媒介因具備雙向傳播的互動特質,相較於傳統電視媒介更 容易促進民眾參與科學,故我們應重視其所能發揮的科學傳播功能。廣義的參與

(engagement)泛指公眾對科學活動的參與以及心理認知層面的扣連(施琮仁,

2016),而心理認知層面則包含民眾對科學的興趣、知識、信仰與態度。另外像 是個人科學發明、在地知識分享、人際間的討論與互動等,也都是公眾參與的範 疇(Kouper, 2010)。經文本檢視後發現,網路科學影片確實具備促進科學參與的 可能性,本研究依據其促進參與的程度分為邀請(invitation)、互動(interaction)

以及創作(creation)三個部分,並與先前整理之人性化特質三大面向相互參照、

討論,說明如下。

「邀請」指的是網路科學影片能發揮邀請觀眾收看影片的作用,以初步促進 觀眾心理的參與認同。為了吸引網路閱聽人的注意,影片創作者必須站在與觀眾 平等的位置,表現最真實的自我以建立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連結,透過分享、邀請、

歡迎的形式提供觀眾主動加入的選擇。一旦觀眾願意駐足將影片看完,即是接收 到創作者的邀請,也只有在觀眾確實看完影片後,才有機會引起觀眾對內容的興 趣、認識、態度等後續心理上參與的可能。換句話說,影片是否會被觀眾看見的 前提十分重要,這也說明為什麼大部分的網路科學頻道都會輔以其他社群媒體

(如 Facebook, Tweet, Instagram)進行宣傳,除了迎合不同社群使用者外,更是 為了提高每支影片被看見的機會。因此,就網路科學影片而言,「邀請」觀眾來 看影片雖然只是達到民眾認知參與的一小步,卻是後續促進觀眾實際參與科學互 動的重要一大步。

唯有觀眾受到「邀請」並觀賞完影片,「互動」才有可能產生。「互動」在此 係指使用者所能進行的任何線上參與行為,凡舉最基本的按讚、分享、收藏,或 是透過留言與創作者或不知名的他人進行討論、辯駁、提問、解惑等,皆屬於促 進民眾線上參與的範疇。因為網路平台具備即時互動的優勢,網路科學影片讓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科學變得更簡單。觀眾在看影片的同時能看見他人的留言、在看完影片可以立 即加入討論,甚至也能邊看影片邊與他人討論、聊天55,這些功能都能延續觀眾 甫看完影片的熱度,大大提升觀眾參與科學討論與互動的機會。

最後,本研究將「創作」視為網路科學影片有機會促進民眾落實科學參與的 最高目標。延續先前提過的「隨創」概念,製作網路科學影片的門檻降低,吾人 只要發揮一點創意、善用手邊既有資源,就能將所欲傳達的想法製作成影片並分 享出來,成為知識的生產者與傳播者。有時候網路自製的短片,比起傳統媒體更 能引起大眾關注與討論,也更有機會帶起民眾對於科學議題的重視,例如 2013

最後,本研究將「創作」視為網路科學影片有機會促進民眾落實科學參與的 最高目標。延續先前提過的「隨創」概念,製作網路科學影片的門檻降低,吾人 只要發揮一點創意、善用手邊既有資源,就能將所欲傳達的想法製作成影片並分 享出來,成為知識的生產者與傳播者。有時候網路自製的短片,比起傳統媒體更 能引起大眾關注與討論,也更有機會帶起民眾對於科學議題的重視,例如 201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