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4

第二章

第一節 亨德密特生平

保羅.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1895 年 11 月 16 日生於德國南 方法蘭克福附近的城市哈瑙(Hanau),4卒於 1963 年 12 月 28 日。亨德密特的父 親羅伯特.魯道夫.艾彌爾.亨德密特(Robert Rudolf Emil Hindemith, 1870-1915),

來自齊列西(Silesia),對繪畫極有天份,而來自黑森(Hessen)的母親─瑪莉.

蘇菲.瓦內克(Marie Sophie Warnecke, 1868-1949)結婚後,舉家遷至哈瑙,於 1895 年生下長子保羅。亨德密特的父親是一位家庭油漆工,在結婚之初因為家庭生計, 們組織一個“法蘭克福兒童三重奏(Das Frankfurter Kinder trio)。亨德密特自九歲 開始接受音樂教育,12 歲起師事教師安娜.黑格納(Anna Hegner, 1881-1963)5

4 哈瑙位於德國西部,是鄰近法蘭克福的一個城市。

5 瑞士小提琴家:資料來源:Meredith Ellis Littl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ians Online ed. L. Macy, from http://www.grovemusic.com

5

之後又轉到另一位提琴教師阿道夫.雷布納(Adolf Rebner, 1876-1967)的門下6, 並於十三歲時進入「法蘭克福高等音樂院」(Hoch Conservatory in Frankfurt)學習 小提琴,這位教師發現亨德密特很有音樂天賦,就為他在音樂學院爭取了一個免 費生名額。在隨後的三年中亨德密特集中精力在學習小提琴;1912 年,他開始學 習作曲,並開始參加作曲課程與對位法,先後隨阿諾.孟德爾頌(Arnold Mendelsson,

1855-1933)及伯納.賽克勒斯(Bernard Sekles, 1872-1934)修習作曲及對位法。

後來又開始學習各種樂器,最傑出的是單簧管和鋼琴。到 1915 年,亨德密特不僅 在一個弦樂四重奏團中任第二小提琴手,還被法蘭克福歌劇院樂隊聘為第一小提 琴手。亨德密特以小提琴家逐漸聞名,二十歲時,亨德密特順利成為「法蘭克福 歌劇院」(Frankfurt Opera)的樂團首席,及弦樂四重奏的中提琴手。

1917 年,亨德密特應徵服役,他參加了一個團級軍樂隊,並且在那裡組織了

Quartet),成功地首演他所寫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Seconde String Quartet)」,

這次演出奠定了他作為德國最主要的年輕作曲家的地位,並成為當時最突出的室

6 雷伯納是當時霍克音樂院 ( Hoch Conservatory ) 的小提琴教授。資料來源:同前註。

6 克兄弟,路德維希.史崔克(Ludwig Strecker) 與威利.史崔克(Willy Strecker)

對這位年輕音樂家的好感,之後為亨德密特出版許多作品及著作,並且彼此終身

7

der Maler)

,並於次年完成歌劇《畫家馬諦斯》(Mathis der Maler),由福特萬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 1886~1954)指揮,卻由於內容挑戰了當權的德國納粹,因 而遭到禁演的命運。除此之外,亨德密特妻子的猶太身分及眾多猶太好友也讓他 受到納粹質疑,亨德密特因此而離開德國,前往土耳其繼續為當地的音樂教育效 力。

亨德密特自 1937 年起連續三年到美國巡迴演出,並於 1940 年決定在文化包 容力大的美國定居。他先在水牛城大學音樂院(The University of Buffalo)任教,

不久後轉任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擔任作曲教授,1942 年被任命為該校校長,

同時他的演奏能力似乎有所衰竭,已很少從事演奏活動。在這執教期間,他寫出 了不少作品,主要有《降 E 調交響曲》、序曲《丘比特與普賽克》、《韋伯主題交響 變形曲》、供鋼琴和弦樂隊演奏的《四種氣質》、《寧靜》交響曲、《世界的和諧》

交響曲等,還為他擅長的樂器,大提琴、鋼琴、單簧管、法國號寫了協奏曲。

在美期間,除了演奏家與指揮家的身分之外,亨德密特也是位專業的音樂教

8

育家,他的音樂理論著作,至今仍是音樂教育的重要教材。他完成許多音樂作品 及音樂教育、作曲理論專書,例如,1949 至 1950 年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時所用的講稿,便匯集成《作曲家的天地》(A composer world)正式發表。

1946 年亨德密特入美國籍。次年他訪問了歐洲,並在這歐洲舉行講座、指揮 樂團。他也接到了許多來自德國包括等(法蘭克福音樂學院)的聘請,但他都沒 有接受。1951 年他接受了蘇黎士大學的聘請,同時在大西洋兩岸穿梭教學。1953 年起定居瑞士,居住在沃韋(Velvet)附近。1957 年戰後他重返歐洲,定居於瑞士 蘇黎世,並完成了《世界大同交響曲》(Sinfonie Die Harmonie der Welt)與歌劇《世 界大同》。1963 年完成了《彌撒曲》(Messes)之後,這位二十世紀集作曲家、演 奏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於一身的音樂大師,於 12 月 28 日逝世於家鄉德國法 蘭克福。

9 福音樂學校讀書時,師事阿諾爾.孟德爾頌(Arnold Mendelssohn, 1855-1933)等 後期浪漫派作曲家,所以他除了接受嚴格的古典作曲法外兼容了浪漫的氣質。亨

Lilacs Last in the Dooryard Bloomd)是亨德密特根據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詩

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死難者所寫的安魂彌撒,其動人的音樂性被認為是為 早期的代表作。興趣廣泛且多才多藝的他,原本考慮從事繪畫工作,在成為作曲 家前曾經擔任過編劇,自學學會了法語、英語、土耳其語、西班牙語和拉丁文。

無聊的時候,他靠解數學難題自娛,還被人看到在倫敦搭巴士時在看愛因斯坦的

10

(Klein Kammermusic, 1922)。晚期的作品則趨向對位、賦格等巴洛克時期風格,

更從未放棄調性音樂,主要代表作有鋼琴曲《嬉戲音樂》(Ludus tonals, 1943),此 作品則被譽為是「二十世紀的平均律」,更因此有人稱他為「二十世紀的巴哈」。

11

在大指揮福得萬格勒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下首演。亨德密特自己曾言:「這並非 一種標題音樂,不過為了給聽眾有如觀賞壁畫般的心情而寫作的。」,這首交響曲 就成了最能代表德國 30 年代音樂風格的作品。綜觀亨德密特的音樂成就,可說他 是一位傳統的弘道者,並以新古典主義為風尚,將巴洛克、古典時期的傳統與現 代音樂的語言相互融合。

12 為和聲外音,是屬於不協和的。但自從威廉.理查.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崔斯坦和弦出現後,後繼者如亞力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史克里亞 賓(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 1872-1915)或荀白克更大量的在傳統和弦結 構上添加許多和聲外音,衝擊著傳統和弦結構,這些新的結構,在二十世紀以

13

取決於水平進行的旋律音與音之間的連結,旋律不再依附調性功能,因此旋律的 進行便如同同時發響的音群,是以根音化了的形態。

亨德密特的旋律理論分為兩個概念:

1. 旋律音級進行(Melodiestufengang),是指由旋律單音間所造成的音程,來判定 其和聲的關連;音級進行是指旋律的和聲結構,也就是和聲的組合從旋律進行

1. 兩聲部骨架(Ü bergeordnete Zweistimmigkeit):兩聲部骨架是由「低音部和最重 要的一個高聲部」構成,它主要的形式由旋律進行來決定,因此和弦的內聲部在 此並不起作用。兩個線條中的低音部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其有三種可能:可 以是一個對位線條、或可為主要的和聲支點(如頑固音型)、再則若低音部是持續

14

音,次一個較高的活動聲部可構成骨架的下半部。亨德密特認為這骨架不僅幫助 作曲家釐清作品的一個輔助結構 (Hilfskonstruktion),且是音樂作品本身一個有 生命力的肢體(lebendiges Körperglied)。

2.和聲坡(Harmonisches Gefälle):主要是以不同價值和弦的連接,來判定和聲的 進行;和聲的坡度也可以說是一種和聲的漸強和漸弱的概念,因為造成和聲坡度,

15

弦構成,在音樂分析上遇到局限時,能以更寬廣的視野,將每一個個別和弦提升 到獨立的相對位置。

16

17

18

第一樂章曲首以 Mit Kraft 標示,意為「有力的」,並加上四分音符速度 96-100 的指示。主題開門見山由小號吹奏出,音量為強( f )。主題長度為九小節,以中心 音 Bb 為主的 Bb 大調。鋼琴伴奏以穩定的附點音型和弦相櫬,這個節奏是全曲也 是第一樂章重要的節奏動機如下譜例 1。

譜例 1 亨德密特小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11 小節

4

8

附點音型

19

第一樂章的主題由兩個樂句組成,第一樂句從第 1 小節到 4 小節前二拍,第 二樂句從第 4 小節第三拍到第 9 小節(譜例二紅圈處)。這個主題由五度音為動機,

第一小節的 Bb 音8與第二小節的 F 音;第三小節的 Eb 音與第四小節的 Bb 音,形 成兩組五度圈旋律的關係,是本曲的中心音程如下譜例 2 藍圈處。

譜例 2 亨德密特小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1-21 小節

8 本文皆以實音的方式撰寫,小號獨奏樂譜為移調樂譜,演奏音比實音高大二度。

6

14

第一樂句 第二樂句

20

第一副題從 30 小節展開,包含兩個段落,不穩定的 A 段:鋼琴轉為 12/8 拍,

地位也從配角轉成主角,與小號的 4/4 拍相抗衡。30 小節鋼琴的右手與左手並列 彈奏相同的音,不斷重複的節奏型,是本曲的第二節奏動機見譜例 3。小號的旋律 分為三句,第一句由 Db 走向 Ab,第二句由 Eb 走向 Bb,第三句由 A 音走向 E 音,

處處可見五度音的動機出現在樂句中見譜例 4。

譜例 3 亨德密特小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30-37 小節 30

34 第二節奏動機

21

22

第 63 小節為過門樂句,以極小聲的甚弱( pp)漸強至甚強( mf ),帶有一種警示 的意味,段落上則從副題轉回主題。延遲解決的 Db 音,使得回到主題後的 D 音 更為明顯與強烈(譜例六藍圈處)。

亨德密特在第二次主題(67 小節)之上加入了 Breit 一字,意為「寬廣的」,小號 音量為甚強( ff ),鋼琴則為( fff ),長度為 12 小節,4/4 拍。鋼琴非常強烈的音量與 顫音音型的節奏,是本曲第一個高潮如下譜例 6 紅圈處。

譜例六 6 亨德密特小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63-73 小節

63

68

延遲解決的 Db 音

23

半音下行的旋律線、拉長的屬音 A、76 小節有一增六和弦、81 小節有一拿坡 里六和弦,都將調性指向 d 小調與平行大調 D 大調。而違反增六和弦/拿坡里六和 弦解決到屬七和弦的亨德密特,反而將增六和弦/拿坡里六和弦直接進入主和弦,

如此也象徵對傳統和聲形式的反動如下譜例 7。

譜例 7 亨德密特小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74-84 小節

74

79

增六和弦 d 小調主和弦

拿坡里六和弦 D 大調主和弦

24

另一副題(本文稱為第二副題)於 85 小節展開,速度標示為 Wie vorher,意為「如 同之前的」,拍號為 12/8 拍。此第二副題將第一副題的兩個動機順序對調,先奏出 穩定的 B 段,107 小節再回到不穩定的 A 段。五度圈的關係(B-#F)在對位的手法下 清晰可見譜例 8。

譜例 8 亨德密特小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85-88 小節

譜例 8 亨德密特小號奏鳴曲第一樂章,第 85-88 小節

相關文件